文章吧手机版
吉尔伽美什的读后感大全
日期:2020-10-01 19:01:06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吉尔伽美什的读后感大全

  《吉尔伽美什》是一本由辽宁人民出版社著作,0.40月出版的147页图书,本书定价:平装,页数:1981年6月,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吉尔伽美什》精选点评

  ●大洪水原版

  ●各种母题,残缺和重叠使诗句奇妙呈现出一种现代感。可惜某些令人兴奋诗行被中译者删除了,坑爹啊。

  ●英雄王,金光闪闪

  ●真英雄

  ●历史其乐无穷( ⊙ o ⊙ )

  ●有和谐

  ●初民能留下来的文学作品工致、或简单,前者如荷马诗经,后者如吉尔伽美什,描写主题有所不同,但却都蕴含着强烈质朴的对生活理想。吉尔伽美什用写一个简单的故事,触及的是人类生活永恒的主题:勇气奉献友谊就此而言值得我们的感恩与称颂。80年代大陆就能有这部书的翻译难能可贵的,基本能忠实原文。无论故事内容如何,只是希望以后再版时,能够将故事的裁判权交给读者。期待吉尔伽美什和恩启都在中国大陆的新生

  ●特别对第十一块泥板感兴趣(洪水和仙草神话)。期待从楔形文字直译的汉译本

  ●世上最古老的耽美文~= =

  ●81年的版本缺失了好多,跑到图书馆摇了一下午的手柄……但是这真是一个又美又虐又基的故事啊(;´༎ຶД༎ຶ`)!!!古巴比伦神话好有趣……我的闪闪不可能那么二逼……

  《吉尔伽美什》读后感(一):英雄史诗

  世界古老的英雄王---吉尔伽美什,高傲并且残暴,为使他变的谦卑恭顺,诸神造了恩奇度。

  一个陪衬角色终难逃死亡的命运,但正是他的死让吉尔伽美什开始考虑生命、死亡的意义。虽然最后他失去了能让他永生的植物,但从中显示了苏美尔人对生命的看法:生命终于虚无,即使它看起来是那么的充满希望和光明

  吉尔伽美什是一个真实存在的历史人物,他的英雄业绩广为流传人们在他身上寄予了许多美好愿望,赋予其浪漫传奇色彩,可见人们对英雄的崇拜

  这本书主要讲述了英雄王吉尔伽美什那充满传奇的一生

  《吉尔伽美什》读后感(二):把课程作业发上来吧…

  《吉尔伽美什》除保存了大量原始神话传说以外还有一个宏大的生命主题贯穿全篇,这给了它超出“人类最早的长篇史诗”的另一层开启性的意义(然考虑到《吉尔伽美什》是几代集体创作成果,这个主题应该是某一位修订者在之前流传故事基础上的二次创作所赋予的,因而不足以涵盖史诗的所有内容)。文本中吉尔伽美什和好友恩启都都是大神阿都都创造的英雄,像一切神话英雄一样英俊孔武聪颖。他们因杀死天神阿努创造的天牛而受到惩罚,恩启都病死,吉尔伽美什则害怕“我的死也将和恩启都一样”,决定寻找他永生的祖先乌特那敝什提牟。但是他历尽艰辛终于找到乌特那敝什提牟夫妇后,后者却给他讲了他们从大洪水中幸存并成仙的经历,并告诉他这都是神的旨意。在仙草也被毒蛇衔走后,吉尔伽美什追求永生的努力终于彻底宣告失败了。

  很多篇文章对《吉尔伽美什》主题的解读都关注了吉尔伽美什在寻找乌特那敝什提牟的路上遇到的一位女神的话“自从诸神创造人,就把死给人排定无疑……你只管填满你的肚皮,无论白天黑夜,只管寻欢逗趣……”并依此概括出宣扬现世享乐的主旨,似也顺理成章,但我却更倾向于将主题理解为“本体反抗的幻灭”并着重挖掘其中的悲剧意识。吉尔伽美什的形象具有多面性,他既是残暴的君王,又是战斗的英雄,这固然和人物形象在集体创作中承载了多种来源的故事有关,但是考虑到这两个形象共同具有的强大破坏力,也可以将其解读为强大生命力的两种表现形式。作为个体英雄,无论是吉尔伽美什还是恩启都追求的都是本体价值的最大化,而正如第十块泥板6A中的诗句所言,“睡着的人和死者是那么近似难分,他们岂不是正将死的形象描摹”,这种追求一直无法摆脱死亡的阴影。诗歌所表现的生死观是死与生如影随形,生之火焰越旺盛,死的威胁也就越强烈。死亡意味着一切生命力的终结,吉尔伽美什作为生与活力的代表无疑要对这种宣判进行抗拒。如果说神灵意志代表的自然法则是命运的最高形式,那么追求永生的吉尔伽美什则逐渐走上了对命运进行彻底反叛的道路。四处征战时的吉尔伽美什尚且承认神对永生权的专属,企图通过战死扬名后世,求取另一种形式的不朽,但是恩启都被神降罪死于病榻让他开始感到恐惧,因为这种死法无法达到不朽,更何况被神掌控一切也是这个英雄所无法接受的,于是他终于对神专属的永生权发起了挑战。当然正如我们所知,这种反抗是无效的,但这种无效的努力导向的似乎并不是纵欲今生的享乐主义,而是觉醒了的本体的悲剧感。

  本体反抗幻灭的主题在诗歌的另一个主要人物恩启都身上表现得更为明显。恩启都虽然是大神阿都都仿照吉尔伽美什创造的,却是一个半人半兽的人物(第八块泥板中提到他父亲是驴子,母亲是羚羊),和野兽生活在一起,后来神妓通过性爱使恩启都脱离野兽成为人类的战斗英雄。初生作为野兽的恩启都不具有主体意识,也不会对神灵代表的自然法则发起挑战,是神妓让他发现了自己的智慧和力量。自我发现的结果是恩启都意识到了来自命运和自然的压力,于是他选择了与吉尔伽美什一同反抗。他们一起打败了芬巴巴和来自神灵的天牛,但是最激烈的反抗招致的却是最彻底的毁灭,恩启都死于神降下的重病。弥留之际,恩启都愤怒地诅咒了那个神妓。不难想象,如果没有神妓,恩启都不至于在死前忍受被毁灭和无力反抗的双重痛苦——其实这痛苦也是人之为人所要面临的一个永恒命题。

  综上所述,《吉尔伽美什》中已经孕育了人类自我发现的萌芽,人在神与兽之间找到了自己的位置,而人的悲剧感就来源于我们意识到了自己的存在却又无力改变规则或命运——从这个意义上讲,这个发现无疑是令人沮丧的。

  《吉尔伽美什》读后感(三):最初的英雄

  从前有一个人,他力大无穷,志勇无双,他统治着人类的城市,也是神的儿子,身上流着神的血脉。平民的幸福艰苦与他无干,他也不屑于增加诸神的荣耀。他自由自在攫取人间的荣华富贵,过得随性而恣肆,他也得到了众人毫不留情的评价,然而大只是敢于私下抱怨,不敢有所行动。 直到有一天他做了一个奇怪的梦,按照惯例由他那全知全能的母亲解梦。母亲说,按照神谕,他将会遇到一个人,那个人和他惺惺相惜,他终会爱那个人,甚至胜过爱自己。 那个人本是自然之子,和他一样力大无穷,曾经在森林中过得自由自在,与野兽更加亲近,直到失去了纯真,也失去了自由。他们不打不相识,从天敌到无话不说的好友。 原本过得自由自在的英雄得到了另一个自我,也失去了自己的纯真,他不复往日的恣肆,和好友一起和平民的卑贱生活捆绑起来,盘算着如何用自己的力气为民除害。他们消灭了森林中的怪兽,征服了大自然,然而出生时就已经预定好的命运必将把最无畏的英雄打败,对神明的无视也最终酿成了悲惨的命运。为了惩罚他的执拗,天神收回了好友的生命。只有失去能真正衡量所爱的价值,英雄终于明了,何以母亲曾预言他将爱那个人胜于自己,然而,终究,太迟了啊。 自从伟大的神明创造人类以来,天下万物均有生有死,生有其时,死有其时,人类间最勇敢最聪慧的英雄何以无能接受现实?然而他还是走上了这条参透生死的漫漫长路。最终他以人类之躯进入死亡的王国,寻得故友,终于从故友的口中获知死亡的秘密,然而天神加在人身上的命运是何等残酷: “假如我告诉你,我曾见到的冥府的秩序, 就会使你坐下来哭泣! 我的身体,你里高兴时曾抚摸过的, 早已被害虫吃光,活像一身陈旧的外衣。 我的身体,你心里高兴时曾抚摸过的, 早已为灰尘所充斥。” 你见了吗? 芸芸众生可以默默经历生之乐、死之苦,然而英雄却绝对不能忽视死亡的存在,必要归根结底,找寻到人所承担的最本质的东西,人最初的智慧正是来源于对死亡的认识,英雄经历它们,史诗诗人传颂它们。漫长的岁月中这样的真知没有被忘记。所以即使人类最早的史诗记录在卑微的泥版上,早已被世人忘记,还是有阿喀硫斯这样深受人们喜爱的英雄人物为人传颂。人们喜欢阿喀硫斯,因为他为人残暴,同时又不乏人性。他曾经失去世界上最爱的人,等到好友失去他才明白此人真正的价值,他杀死一打敌人,为了埋葬自己的好友,更是因为他明白死亡让生活的光彩黯然失色,而其他人茫然无所知,懵懂地活着好像不知道自己终有一天会死去。他曾经无比残暴地对待赫克托耳,连众神都不愿意亏待赫克托耳这样完美的人,但是他也曾经和普里阿摩斯抱头痛哭,为自己的父亲,为自己的爱友哭泣,他埋葬另一个自己,死者却永远无法从死亡之国回归。他也在为众人的命运哭泣,大家都会哭哭啼啼地埋葬自己所爱的人,让死亡在心中留下伤痕。 古老的史诗流传的是多少年来人们总结的智慧。古老的诗歌都有人所想不到的深意。神话中艺术之神阿波罗追求达芙妮,爱人却在他的怀中化为月桂树,弹竖琴的俄耳甫斯在冥界的鬼魂中寻找着他的妻子欧律迪克。爱情的分量是沉重又沉重,也许诗歌就来自死亡,来自爱而不得的痛苦吧? 随着时间的流逝,世上的人心变化了,爱情变得轻浮,机巧战胜了质朴,世界上的人被统治者统治,就好像是牧民宰割他的羔羊,统治者装作若无其事,内心却比狐狸还精明。各种理念也出现了,统治者也蒙着宗教和虔诚的外衣,实际上却做着屠杀的事情。古时候坦率又残暴的英雄消失了,爱国和职责出现,政治宣传代替了英雄们古老的智慧。于是世上就有了熙德这样的英雄,干着雇佣兵的活,在史诗中却比任何前辈都完美无缺。因为人们不再真正相信世上有怪物,也不太相信世上的英雄,因为事实上已经缺乏英雄。罗兰和熙德都是编造出来的英雄。史诗不再承担人类最本质的悲喜,只有像莎士比亚这样的大师手中才有一些仿佛。到最后不再有史诗,不再有英雄,现实中战乱没有一刻能够停止,父子、兄弟互相残杀,人与人之间互相背叛,文学作品中那些卑微的主人公,比现实中的人更善良有爱,既是对人的教育,也可以理解为对现实的不满吧。

  《吉尔伽美什》读后感(四):Epic of Gilgamesh的过去与现在

  上个再上个礼拜五听讲座的时候记下的一些笔记。最近期中考试,耽搁了没整理,差点荒芜了,还好还看得懂……

  Epic of Gilgamesh的历史

  古老的神话大部分都是集体创作的产物,Gilgamesh自然也不例外。

  Gilgamesh诞生于公元前3000年左右的两河流域,比旧约(约公元前1500年)和伊利亚特(约公元前1000年)都要早很多世纪。

  现今流传的Gilgamesh的史诗是经过苏美尔人、巴比伦人、亚述人以及波斯人等一代代不断改编和加工而成的。每一代人都有可能将他们当时的社会现状融入故事中,以至于使故事逐渐失去其最初的面貌,但一代代的筛选也沉淀下了许多公元前两河人民的普世价值观和共同智慧。

  如今保留的最完善的版本,来自于祭师Sin-liqe-unninni为国王Ashurbanipal的图书馆所刻的12块泥板,这也是为什么Epic of Gilgamesh也被称作为泥板上的史诗的原因。

  值得一提的是,泥板的前后顺序并不是用页码标识的,而是在每一块泥板的首行重复前一块泥板的尾行,并通过这样的方式来区分泥板的顺序。也算是很有创造性的做法。

  Epic of Gilgamesh的思想

  Epic of Gilgamesh之中其实反映了很多公元前人类的哲学思想和社会观念。

  比如从史诗中我们可以知道,那时的人是崇尚泛神论的。可是他们崇拜的神却并非高高在上、全知全善全能,而是和人一样有感情、会发脾气、会做错事。在做出一项大决策之前,神们甚至会聚在一起共同投票商量对策。当然如此讨论出来的决策是有可能造成一些不佳的后果的,于是神之间也会互相责怪对方而不愿承担责任。

  又比如故事中的另一主人公Enkidu是在经由神妓的性启蒙之后才走入了文明世界。这似乎暗示那时的人是将性归为文明的产物的,而非如基督教之后那样禁绝。这也就可以理解为什么一些所谓的邪教都有一些性器官的崇拜,大概是由古老的文明中继承的吧。

  而主人公Gilgamesh和Enkidu两人的人生经历,无疑是很具有启发性的。Enkidu半兽半人,原本的出生于自然,因为神妓的引领来到了文明世界,外界的转变使他转而破坏自然,但却受到了神灵的惩罚,临死前他抱怨自己所受的文明开化,想要重回野蛮但无忧的原始地带。Gilgamesh半人半神,出生于文明和权力的王冠之上,原本暴虐、目空一切,却因为认识了Enkidu了之后开始慢慢敬畏自然,Enkidu死后他萌生了寻求永生之道的念头,却在几经波折后终于悟出永生并不存在的道理。两者的人生轨迹大概总结了这个世界上大部分人的人生——要么出生与围城外,拼尽全力冲入围城却最终发现失去的那份天然是无法挽回的珍宝;要么出生于围墙内,以为出了围墙便能觅得心的归宿,却最终明白归宿这种东西其实就是虚无。

  史诗里面还有很多值得展开和延伸的地方,定要细细品味才能发现。

  Epic of Gilgamesh与现在

  其实即使在现在的巴比伦地区,Gilgamesh依旧是流传很广的故事。很多伊拉克孩子心目中的大英雄,也依旧是Gilgamesh。

  在萨达姆还当政的时候,他曾今想重建巴比伦的文明。其在2002年时曾和大英博物馆商谈要将那些刻着史诗的泥板归还于伊拉克,他还计划聘请很多人研究锲形文字。

  Gilgamesh时期的通天塔的遗迹如今依旧保存与伊拉克,而史诗里提到的天青石如今已经是伊拉克在中东地区的领事馆建筑上必有的装饰。(真的很漂亮)

  当然史诗中影响最大的,还是里面关于大洪水以及方舟的故事。这段故事的描写可以说结结实实地推翻了基督教徒所持的大洪水起源于圣经的信念。当然史诗里的洪水故事和圣经里的还是有区别的,史诗里的故事是由神的角度来描写的,它的方舟是正方形的而非一般认为的船的样子;而在圣经里,洪水的故事是由人的角度展开的,方舟也是真正的舟而不是立方体。

  Gilgamesh这部史诗能让人们对于两河流域的文化有更深刻的了解。至于Gilgamesh和Enkidu究竟能不能算早期的同志楷模之类的问题嘛,各人自有不同见解,我在此就不涉及了。

  《吉尔伽美什》读后感(五):爱情,征战与悲怆

  选择《吉尔伽美什》,最初的原因很简单,就是因为我以前从未读过史诗,觉得好奇。薄薄的一本,100多页(我从网上找到的电子版),一个多小时便已读罢,仍觉久久不能释怀。同样的感触,只有在读《诗经》时才有过。有时候会不禁觉得,人类所谓的文明的发展,让我们过得舒适的同时,却也再没能产出如此美丽的文本,又何谈真正的进步呢。下文中,我想从英雄时代、男权兴起与死亡之伤三个角度来谈谈我对这部史诗的一些读后感想。

  一 英雄的爱情与英雄时代

  《吉尔伽美什》之所以如此美,很大程度要归功于英雄的成就并非很多史诗中的天降大任,而是很大程度上为恋情造就的。暴君因为体会了人世间的感情而学会了仁慈与拯救,这恐怕是《吉》中对神的时代结束到人的时代开始这一时代主题的最大体现。很可惜的是,我读的版本中,不仅译者自作聪明的删去了一些自以为“不适合介绍给读者”的段落(如神妓与恩启都在森林中交欢的描写),更因为一些我们难以猜测的理由将两位英雄之间的关系解读为“友情”,同时匪夷所思的删去了二人的决斗以做爱告终的原诗情节。这种对原作任性的曲解使我曾经一度难以想通吉尔伽美什的转变与英雄时代意义的内在联系,直到参考了其他译本才发现了问题所在。

  与恩启都的恋情,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贯穿了《吉尔伽美什》的始终。或许从情节上讲,一般学者或评论家可以非常容易的划分出作为故事情节的《吉》的各个部分——包括残暴统治,征战四方,触怒女神等等——但从作为主角的吉尔伽美什的角度来看,可以说恩启都是他成为英雄的原因、征战的意义、和对死亡的绝望与怨恨的根源。换句话说,我认为《吉》一书的大部分是以吉尔伽美什对恩启都的感情作为主线的。这样叙写的意义不仅仅在于添加故事的可读性与美感,更从根本上塑造了史诗所围绕的人性的自我呈现这一主题。

  自第一块泥板起,史诗细致的描绘了吉尔伽美什“俊美的面容”、“堂堂风采”、“残暴从不敛息”,此时的吉尔伽美什,生就高人一等,无人可敌,自然而然的成为了统治者,没有什么事情能使他忧虑,没有什么事情值得他去成就,于是他自然而然的将把玩手中的权力、确认自己超凡的能力当做了每天唯一的生活内容。他“不给父亲们保留儿子”、“不给母亲们保留闺女”,像个被宠坏了的孩子般,在将全城民众玩弄于股掌之中后发出放肆的笑声。这时,应运而生的恩启都出现了,他同样力大无穷,又被神妓赐予了智慧,山林的野兽都敌他不过。两位天之骄子见面后便开始了厮打,而不打不相识的二人也随即坠入情网。神话的主题在此时第一次呈现,因为神可以喜怒无常,神可以暴虐狂躁,但一旦神有了人性,随之而来的就是作为人的七情六欲与责任和担当。从这个角度讲,吉尔伽美什的人性与英雄性完全是由恩启都开启的。

  二 写在男权兴盛之时

  除了人性的主题,我还注意到英雄史诗中明显表现出的男性崇拜,这一点也依托吉尔伽美什与恩启都有所体现。古希腊人也曾有男同性恋的制度性传统,以培养男性之间的互助互爱与传承男子气概。可以说,《吉》从这个意义上也体现出了当时确立了的男权社会的精神需求:优秀的英雄只有同样优秀的英雄才能与之相配。

  与此相呼应的,神妓一角也反映出了女神的退避和没落;只作为领路者与引导人、类似于母亲角色的神妓仅仅作为英雄的助手贡献了自己的力量而销声匿迹。同时,后文中被丑化了的只知从男性情人处欺骗感情的女神形象也体现出了对女性气质的贬低。

  如同很多其他的名史诗与童话中表现的一样,男权兴起的同时男性气质对于自身的焦虑也相对增加:在最后的死亡主题中,以“二人必死其一”的情节,表达了英雄被拆散,孤单而恐惧的苟活在世界上的生存状态。

  三 死亡的原始恐惧

  掠过吉尔伽美什作为英雄创下的丰功伟绩不提(这些情节的描写,哪怕是透过单薄的译文,也能读出极强的文学性与宏大的震撼力),我想谈谈最后死亡这一主题的出现。触怒女神后的二人被勒令必死,而恩启都主动牺牲,保护了作为主角的吉尔伽美什的安全;同时吉尔伽美什千辛万苦寻求复生之术,却在失败中永远沉浸在了悲怆里。人确定自身能力的过程,在神话的发展中常常体现为神一步步流露出人性的过程。原始人崇拜至高无上的力量,而随着文明的发展,人也逐渐开始相信那至高无上的力量就存于自身,直到完美的过渡到人的时代,此时人类理性的认识到了可为何不可为,并用知识和理性带来的安全感代替了神时代由于被庇护而获得的安全感。作为过渡的英雄时代的《吉》也完美的体现出了这种认同的过渡:神由于又有了情感而降格为人,人难免一死,但即使死去也并不用有如同世界终结般的恐惧。救回恩启都的尝试失败后吉尔伽美什的故事却没有终止,虽然之后的故事总被孤独英雄的悲伤所笼罩,但面对过死亡的英雄也正因为这份悲伤而向人性的蜕变而继续迈进。

  阅读书评时开到了太多对此诗文学性的极度赞扬,也使我愈发想知道想知道,原文的《吉尔伽美什》究竟可以有多美。幸运的是,得知《吉》直译中文的工作也在进程当中,若有一天能捧一薄薄小册重读史诗,想必会有更多的思考与感悟。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吉尔伽美什的读后感大全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