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梦影》是一本由[清]张潮撰 / 王峰评注著作,中华书局出版的平装16开图书,本书定价:23.00元,页数:22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最近戾气有点重,又无清新友人来往,唯有读点这样的书来安抚心情。
●清谈之文字的雅趣有高下之分,做个“精致的废物”也有层次之别。此书的文字并无什么令人眼前一亮之处,而中华书局这套丛书的点评者仍是一如既往的无趣,最精彩的倒是所附各路人及好友的点评,常让我忍俊不禁。
●古代微博个人主页 评注人真的神烦 基本打着一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嘴脸 偶尔还能引申一下 但是基本就是在翻译(要球你翻译!你以为读这书的是初中生啊!) 心斋一说女人 他就说人庸俗(就你不俗!)
●想知道古代的“朋友圈”是什么样子吗?这就是。刘禹锡讲“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洵不诬也。
●自言自語 自有佳語。張潮真妙人也。
●旧书新读
●未读完,适合偶尔翻
感觉此书打动人的好句子不多,大多是闲着无聊时的感慨。但作者偶尔的睿语,还是不禁让人给他点个赞。
最恶俗的是给此书写评注现代人,每次看到作者和他的小伙伴谈女人了,就忍不住说,不免流于庸俗。作者观察到某个自然现象了,就说作者浅尝则止,遗憾没有深究……
《幽梦影》读后感(二):翻译
好垃圾的翻译,看不懂。好垃圾的翻译,看不懂。好垃圾的翻译,看不懂。好垃圾的翻译,看不懂。好垃圾的翻译,看不懂。好垃圾的翻译,看不懂。好垃圾的翻译,看不懂。好垃圾的翻译,看不懂。好垃圾的翻译,看不懂。好垃圾的翻译,看不懂。好垃圾的翻译,看不懂。好垃圾的翻译,看不懂。好垃圾的翻译,看不懂。好垃圾的翻译,看不懂。好垃圾的翻译,看不懂。好垃圾的翻译,看不懂。好垃圾的翻译,看不懂。好垃圾的翻译,看不懂。好垃圾的翻译,看不懂。好垃圾的翻译,看不懂。好垃圾的翻译,看不懂。好垃圾的翻译,看不懂。好垃圾的翻译,看不懂。好垃圾的翻译,看不懂。好垃圾的翻译,看不懂。好垃圾的翻译,看不懂。好垃圾的翻译,看不懂。好垃圾的翻译,看不懂。
《幽梦影》读后感(三):张潮的朋友圈
少时读书,不求甚解,不识张潮更不知幽梦影,但“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这句话是知道的,如今还知道是张潮说的。上海古籍版的《小窗幽记》中,也收了《幽梦影》,可惜排版不好,读起来味道不足。于是,又从网上淘了中华书局的版本,读起来终于有趣多了。 怎么个有趣呢?这本书就像个朋友圈一般。书的内容是随笔性质的,一条一条的,除了极个别条目,基本上都不超过140字。随笔的内容涉及极广,天上地下,风雨云露,花鸟草木,湖光山色,信手拈来,轻描淡写,于平淡之中藏有深理,令人遐思。书刊发后,有近百位同时代的文人墨客积极参与互动。张潮所写的一条条朋友圈下面,一帮损友们,点赞的点赞,添笔的添笔,调侃的调侃,有发扬光大的,有拆台瞎扯的……更有好事者,把张潮的原文和损友们的批注放在一起,又重新刻版付印。中华书局这个版本的妙处在于,前面是原文,接着就是损友文,两相对比,实在妙极。 同是姓张,今天的张小龙能折腾出微信朋友圈来,好像还是有源可溯的。
《幽梦影》读后感(四):幽人一梦
初识这本书,是在一篇调侃“古人跟帖回复”的文章里读到的。张潮之识见已堪称独特别裁,他的友人们的评点更是一针见血,警句百出。书里有一句“天下有一人知己,可以不恨”,深以为然。
明末清初是清言小品的黄金时代,想来与明朝遗民入清不仕有关。假如说南明的倾覆兼有文人党争乱政之力,那么这群亡国的文人到了清朝,则是走上了一条完全相反的道路了。他们中的许多人一生隐居山野,从此退出政治舞台,所写无非翰墨棋酒花月美人——实则是冷眼观世事,山野是他们心之向往,兼有麻醉的成分。
有人说清言小品的内容未免过分纤弱酸腐,矫情过了头。但这被过分强调放大的山人情趣文人雅趣,并非所来无因。书中曾有一句“世间大不平,非剑不能消也”,这样的激烈与张潮为文的格调大相径庭,从中可窥见明清文人在“得趣山野”的表层下被刻意抑制的政治抱负。悠闲恬淡的心境既是自然流露,亦不免有刻意的成分。
明清的文人更是可爱的。“幽”字实可为全书提纲挈领。一点点生活的美的碎片堆积起来,古雅而不失真情。既有“为月忧云,为花忧蠧,为花忧风雨”的心肠,又有“春者天之本怀,秋者天之别调”的奇思,“愿在木而为樗,愿在草而为蓍”的异想。生活琐碎,无一不可入诗入画,真是神仙一般的风流人品。文学自然无法完全脱离政治,但不谈政治的文学亦有不可抹削的价值。
明人主张“性灵”,《幽梦影》中的文人闲趣,确与推重理论的社会主流背道而驰,并没多少道理好讲。诸如“一恨书囊易蛀,二恨夏夜有蚊……”这样的话,可见几分无理的孩气的端倪,却勾起我对童年的回忆。十一二岁时候长得好像没有尽头的夏天,一大部分记忆就是一些本不该印象深刻的细小之处。诸如邻居家的水井、表姐家的大黄狗、奶奶的绣花床毯之类,好像已经独立于时间和记忆之中,和一切人事都并无瓜葛,只是每每想起就添得一分陈旧的温暖罢了。
似乎扯得太远。然而这就是读书的好处,几百年前的古人竟能勾起你的一点回忆,你所疑惑的问题竟能从他那儿得到解答,仿佛冥冥之中,自有一种冲破的时空的联系存在,古人的种种情思安放于此处,这般真实;合上书页,一切又如梦幻泡影,不过是在他人的梦境中偶然寻见自己的影子罢了。
《幽梦影》读后感(五):摘抄与随记
1.以风流为道学,寓教化于诙谐。——俨然一种“闲适”活法
2.金刚经: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梦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3.为月忧云,为书忧蠹,为花忧风雨,为才子佳人忧命薄,真是菩萨心肠。——语带嘲讽,末语中的!
4.花不可以无蝶,山不可以无泉,石不可以无苔,水不可以无藻,乔木不可以无藤萝,人不可以无癖。——甚以为是!另参照:袁宏道语:“余观世上语言无味面目可憎之人,皆无癖之人也。”(《瓶史·好事》);张岱:“人无癖不可与交,以其无深情也;人无疵不可与交,以其无真气也。”(《陶庵梦忆》)
5.对渊博友,如读异书;对风雅友,如读名人诗文;对谨伤(食字旁)友,如读圣贤经传;对滑稽友,如阅传奇小说。——人分多钟,亦是各类杂书,五味杂粮,皆可入口,方算阅世
6.少年人须有老年人之识见,老成人须有少年人之襟怀。—如此方符合儒家中庸之道
7.昔人云:"若无花月美人,不愿生此世界。"予益一语云:“若无翰墨棋酒,不必定作人身。”17——予亦一语云:“若无书影音画,不必混迹豆瓣。”
8.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解疑阅历之浅深,为所得之浅深耳。35——是可谓好书需藏之,每隔数年复读之
9.庄周梦为蝴蝶,庄周之幸也;蝴蝶梦为庄周,蝴蝶之不幸也。21 —— 若为自由故,宁可化蝴蝶。
10.雨之为物,能令昼短,能令夜长。43
11.富贵而劳瘁,不若安闲之贫贱;贫贱而骄傲,不若谦恭之富贵。50
12.文人讲武事,大都纸上谈兵;武将论文章,半属道听途说。65
13.情必近于痴而始真,才必兼乎趣而始化。67
14.虽不善书,而笔砚不可不精;虽不业医,而验方不可不存;虽不工弈,而楸枰不可不备。77
15.律己宜带秋气,处世宜带春气。80
16.文章是案头之山水,山水是地上之文章。97——若为有心人,万物皆可为文章。
17.玩月之法,皎洁则宜仰观,朦胧则宜俯视。116
18.凡事不宜刻,若读书则不可不刻;凡事不宜贪,若买书则不可不贪;凡事不可痴,若行善则不可不痴。118
19.善读书者,无之而非书:山水亦书也,棋酒亦书也,花月亦书也。善游山水者,无之而非山水:书史亦山水也,诗酒亦山水也,花月亦山水也。147
20.傲骨无可无,傲心不可有。无傲骨则近于鄙夫,有傲心不得为君子。181
21.若无诗酒,则山水为具文;若无佳丽,则花月皆虚设。188
22.(记不清第几则)大意:能记能用,方为学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