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家书》是一本由[清] 曾国藩著作,北京燕山出版社出版的精装本图书,本书定价:26.80元,页数:1272页,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读书有何用,此书有解惑。一曰格物,一曰诚意,吾辈须时时自省,方能无忝所生。
●纵观满篇家书无不是紧扣这“孝,专,恒,改,和,忍,俭,谦,勤,恕,仁,敬”这十二字来阐述。本此十二字以应万年,所谓由弱转强者在此,保身持家者在此。万幸与年轻之际一窥文正生平。另:这个版本除家书原文外,余不足取,勿购。16.8.4
●排版和印刷太差
●家书内容还不错,对人有所教义,只是白话点评太傻,小学生水准,还人格分裂。
●一生从没松过弦哪!
● 1、家信按日期编排,整体比较连贯,基本可窥见曾国藩思想变迁。 2、通过家信,以换位思考的方式,仔细品味其中,可深刻领会其性格坚韧不拔、心细如发(心比较小,很容易被外界困扰)、勤恳自勉、待人比较诚恳的特点。 3、学问渊博,对国学造诣很深,在指导儿子的信中可窥一斑。 4、不可复制,不到四十官居二品,顺分顺水,所以一直临渊履冰。 5、书校对比较粗,错字较多,另翻译时对其中人物没有介绍,美中不足。
●这个版本不太好
●我只想说,这不是一套用心编辑的家书,别字+错译污染了这本近代屌丝变高富帅的神奇之书。已经读到1860年了,纸质很差且铅味极重。
●前前后后断断续续1年时间才翻完,一本200年前的鸡汤文。看早期的几封觉得他真是个自以为是控制欲很强的大叔,摊上这么个哥哥作为弟弟们还挺倒霉的。但越到晚年他的思想越深邃睿智,兄弟间、父子间的感情也愈发深厚、无间。 家书题材的表达让人很亲切。 另外文言文真的好美。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一):原来曾国藩也静坐
前两天朋友在电视上无意中看到了《百家讲坛》在讲曾国藩,原来曾国藩也静坐。“唐鉴提一个方法,果然拯救了他(曾国藩)。说起来一个字,但是操作性强。静。唐鉴说:“若不静,省身也不密,都是浮的,总是要静……最是静字工夫要紧。”静不下来,一切都是空的。问题在浮,静下来才有改过的可能。”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二):你家里绝逼不想有一个这么励志上进管得宽的亲戚
京官时期:弟弟们,写信给我!为什么不回信!快写信给我!!二子肥胖。
丁忧:酸...酸...酸...老九你好好干...老子闲的蛋疼不素服!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三):一些在读摘录
交友篇(1)
凡事皆贵专,求师不专,则受益也不入,求友不专,则博爱而不亲,心有所专宗,而博观他涂以扩其只,亦无不可,无所专宗,而见异思迁,此眩彼夺,则大不可
为政篇(1)
英夷在江南,抚局已定,益金陵为北咽喉,逆夷既已扼吭而据要害,不得不仅为和戎之策,以安民而息兵,去年逆夷在广东,曾经就抚,兵动去六百万两,此次之状,外间有言有二千一百万者,又有言此项皆劝绅民捐输,以动帑藏者,皆不知的否?现在夷船已全数出海,各处防海之兵,陆续撤回,天津亦已撤退,故扶之便,系伊里布耆英及西江总督牛鉴三人,牛鉴有失地之罪,故扶局之后,即革职拿问,伊里布去广东,代奕山为将军,耆英为两江总督,自英繁华滋扰,已历二年,将不知兵,兵不用命,于国威不少损失,然此次议抚,实出于不得已,便使夷人从此永不犯边,四海晏然安堵,则以大事小,乐天之道,孰不以为上策哉?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四):全靠原文撑起的一套书
买这套书的目的是具体了解一下曾国藩的做人、做事,因为之前只是零星看过,听过一些东西,这次想全面一点。本书除了提供原文之外,可以说毫无建树。
第一,原文翻译白话文部分。
这部分十分粗糙,完全是漫不经心的把原文模糊的翻译成了白话文,而且还有十分不用心的错误。比如一些人名,在第一次提到的时候都不有所介绍,估计是怕花时间吧。要说春霆、少荃之类的名字还大概知道是鲍超和李鸿章,但其他的比如厚庵是韩洪,还有可能是杨岳斌,这不查根本不知道,而且可恶的是这些名字都直接从原文复制下来,没有任何改变。曾国藩简写的一个字,白话文也是一个字,从来没有把人名补齐的。
错误就不要说了,数不胜数。原文没提的意思忽然就跑出来了。原文是“此最不可”,白话文翻译是“这是最好了”,这是哪国的语言,意思还是反的。
还好我一般都直接看原文,不看白话的翻译,这方面影响不大。
第二,文后的点评。
我很怀疑是不是出版社为了省钱,找了个员工家里上小学的小朋友做点评。曾国藩只要提到天命,几乎都要评说这是封建思想,什么落后了。如此之类,不绝于目。大部分的点评,更省事了,直接是从翻译的原文中来的。要不就不要加点评,加了把书的质量都拉低了。
曾国藩家书本身还是很不错的,我们可以看到曾国藩做官、做人、打仗等方面一步一步的成长。他做人的方式以及教育家中子女的方式,很值得我们学习吸收。每个人对一本书、一个人的认知角度和方法都不同,所以具体的我感觉到的东西就不写出来了。我只能说,看这本书十分值得,倒是不一定要买这一版,我就是当时图便宜买的。
最后可以给出版社个建议,如果自身没有能力鉴赏这些名著,那就老老实实把原文印出来,可以批注的批注一下,然后提供大家学习,为大家提供一个方便,也能算功德无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