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Boy in the Striped Pyjamas》是一本由John Boyne著作,Definitions出版的Paperback图书,本书定价:GBP 6.99,页数:22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The Boy in the Striped Pyjamas》精选点评:
●学校要求。刚买到,正准备开始读。 9.20 Chapter One
●立意很不错,纳粹军官的儿子与集中营里的犹太小男孩隔着铁丝网的友谊。故事的推进和节奏也很好。但有一点太出戏,作者模仿的口气不像是9岁左右的孩子,说是5岁还差不多。结局有些意外,但也算意料之中吧。
●一个探险家的故事
●先看书,再用电影回味,个人更喜欢电影刻画的故事。最后的最后母亲在围栏外的哭泣,父亲在围栏内的无奈。最终,一直飘出的怪味终于得到解答
●虐死我了T.T
●只有在孩子眼中一切才会是无邪的吧。纯纯的友谊。故事发展的很慢,但是因为这种慢让故事结局的震慑力最大化。
●
《The Boy in the Striped Pyjamas》读后感(一):非常非常喜歡這本書,這電影
電影是3.03的時候看的...
而最近因爲要看原文書.而把書也給看了
也把中文版給看了,翻譯得還算不錯
因爲看過電影了,看書理解起來也不難
個人感覺電影的最後的鏡頭拍得很不錯,比書寫得好,更震撼,而書的結局是比較平淡,是種無奈感
這書在淘寶上有賣,在書店沒找着,看的是電子版,也找了很久
愛上電影,愛上中文版,愛上英文版
有點瘋狂……
哈,So crazy!
《The Boy in the Striped Pyjamas》读后感(二):书和电影对比差异(个人)
先看了电影,又看了原版书,回头又看了一次电影。书是Bruno的视角描述,B就是善良又淘气的男孩。书可能没有电影带来那么大的冲击,但越是小孩天真的口吻,越对比出残酷的事实。电影与书有些不同之处,但改得也合情合理,第一次看电影压抑哭到不行。
的奶奶与父亲的争执电影表现较少;书中奶奶是病死;母亲在电影中很反对父亲的工作,书中体现不多;Bruno在故事结尾时是剃了头,因此与条纹男孩很相似;书里结尾条纹男孩没有说他就可以爬出去了,他一心是想探险找爸爸,所以也不存在shmuel故意骗B进来的意思;书里没有B偷看Camp田园电影这一环节。书里,父母亲完全没有意识到B观察Camp的意思,直到B消失也不知道为何,父亲更是再一年后才想通了B消失去了哪。
(暂时想到这么多...)
《The Boy in the Striped Pyjamas》读后感(三):孩子的探险
在二战的影片中,关于成长中的孩子,大人总是想把二战的影响对他们减小到最低,像《美丽的日子》,《潘神的迷宫》,当然还有《The Boy in the Striped Pyjamas》。最幸运也是最成功的要数《美丽人生》里的那对父子(当然,他们本身是不幸),父亲用一个游戏保护了孩子的生命与童心。也许《The Boy in the Striped Pyjamas》里的布鲁诺也是幸运的,他在心爱的探险中离去,毫无痛苦。最奇特的要数《潘神的迷宫》,用魔幻的色彩描述了战争的残暴,最后还要给人无穷的希望,Ofelia成为冥府的公主,不再有死亡、战争、孤独的威胁。
看《The Boy in the Striped Pyjamas》中,小布鲁诺对未知与自由的渴望,对Pavel的感激,对伙伴的依恋,感叹孩子总是用一颗纯真的心去爱这个世界;看他在阳光的树林中奔跑,绿荫下荡起秋千,不禁感慨孩子的世界是世上最后一片净土。
战争也侵蚀着他,行为上的控制、思想上的洗脑。当看到才8岁的布鲁诺因背叛而承受着负罪感时,我泪流满面。最后看他在阳光下奔跑,看两个小伙伴紧握双手面向未知,不由想到《潘神的迷宫》里的Ofelia,我想,他们都只是去了另一片净土,去开启他们的探险。
《The Boy in the Striped Pyjamas》读后感(四):无知是对孩子的一种保护
一直听说这本书,没有读的欲望。后来还是学生做了presentation给我种了草。英文不难,语言上适合初级阅读者-我想主要是因为全书都是基本以孩子的视角进行叙述的原因吧。确实,九岁孩子的世界很简单-正如他们能掌控的语言一样-他们关心的就是房间有没有足够多可以玩耍可以探索的地方,有没有陪自己聊天的朋友。他们不喜欢历史、地理,不知道波兰在哪-就像Bruno永远都不明白铁丝栅栏另一边每天发生着什么,那边的人过着怎样的生活,而这生活背后又代表怎样的政治局势…Shmuel也不明白为什么自己家人突然就被带到了这样一个地方,爷爷为什么有一天消失,爸爸后来也再也没有回来。孩子的世界太简单,他们只有喜欢的人和不喜欢的人之分,不懂什么是犹太人,非犹太人。其实这样也挺好,因为在孩子的世界里,没有恶的存在。我很高兴,在这种无知的保护下,Bruno一直相信自己的爸爸做的是像自己想象那样的好的工作,诸多恐怖的事实都不会成为他记忆的一部分:爸爸直接造成了自己好朋友家人的消失;他讨厌的中尉可能是因为和妈妈关系过密被调走;他的姐姐暗恋着中尉;好朋友是作为囚犯被关押在这里,由爸爸领头负责看守,每天过着生不如死的日子,而过度的劳累、恐惧和营养不良才让自己的朋友总是一副那样的面容;好朋友的爸爸和爷爷已经被害,根本找不到了;自己最后和好朋友被关在屋子里,是被集体处决了……
书是在写纳粹,但是关于纳粹分子的惨无人道几乎没有任何正面描写,即使是Kurt的发作,以及最后Bruno和Shmuel被处死,都没有花笔墨描述。很多消息都是破碎的,是孩子道听途说获得的-但正是孩子的简单视角给了我们更多的回味空间:纳粹的暴虐,犹太人无声的绝望显得更加让人窒息。
runo和Shmuel来不及明白这个世界的残酷就去了,在那种情况下,他们也是幸运的。至少,Bruno在死之前应该感觉自己生活的世界还不算差,Shmuel也终于能和自己的好朋友走在一起,穿着同样的衣服,怀揣找到爸爸的希望。而铁丝栅栏另一端的Bruno爸爸,当他解开了关于Bruno的未解之谜时,会重新思考他为之骄傲为之奋斗终身的事业,然后,煎熬地活着。
善良的人如果没有足够强大的力量去改变生活,或许无知是是对他们最好的保护。至少,在恶心的世界中,他们可以找到自己的一份快乐。
《The Boy in the Striped Pyjamas》读后感(五):另一种伤痛
托尔斯泰说:“幸福的家庭都是一样的,而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对于二战也是一样,受害的人们各有各的伤痛。
《苏菲的抉择》中那个波兰女孩苏菲的伤痛是触及灵魂的,经历了丧夫丧子丧失情人的苦痛,经过生存与尊严的挣扎与纠结,经过隐瞒父亲种族灭绝理想的秘密的煎熬,苏菲气若游丝的生命寄托在那个救过她爱过她也虐待她的精神病人内森身上。在决定和内森一起结束生命的时候,她对这个世界已无留恋,她说“我爱内森,却痛恨生活”。战争对女人的造成的伤痛和她投身的爱情一样是一条哀婉的不归路。
《朗读者》中的汉娜,战争对她就像一种没有症状却致命的慢性传染病,把她不能理解的罪恶施加到她的身上,在她执着认真地完成工作时不知不觉又把病毒传给了别人,成为了病原体。她的伤痛在于,她本身也是受害者,却要接受审判;当她在狱中最终艰难地明白了一切的时候,她承受不了这种沉重,选择了离开这个世界。
而《穿条纹衣服的男孩》虽然是以儿童图书的面貌呈现的,讲述的却不止是孩子的伤痛。故事的主人公布鲁诺至始至终没有理解战争,感受战争带来的痛苦。他的烦恼是孩子的烦恼,比如搬家啦,恼人的姐姐啦,朋友啦。在他生命的最后一秒钟,他穿着和朋友一样的条纹衣服,紧抓着朋友的手,内心表白着对朋友的忠贞。而希姆尔,这个生活在铁丝网那边的那个男孩儿,他体会到了战争带来的灾难,但是我不确定他是否明白纳粹和种族灭绝的意义,他内心是否明白是什么造成了这些灾难。他表现得要比布鲁姆成熟和现实,但至始至终,他没有直接提到对于抽象概念的评价。他最直接的情绪也仅仅是对士兵的不满。两个男孩隔着铁丝网相遇相识相知,到布鲁姆穿上条纹衣服爬过铁丝网加入希姆尔帮他寻找失踪的父亲,到最后两人被带入“一个黑房间”,孩子纯真的情感和其他一切都化为灰烬从烟囱中喷出。这不是孩子的伤痛,因为到死他们心里都是愉悦的,这是全人类的伤痛。战争对于很多人是个很抽象的词,你找不到这项罪行的元凶。布鲁诺的父亲——“元首”的重将,甚至包括科特勒中尉,他们在这个故事中都是以生活中的角色出现的,有的也就是一些缺点。这些人显然都不是绝对意义上的坏人,却都在参与一项滔天的罪行。布鲁诺和希姆尔死了,世界上最美好的东西死了,珍爱他们的人们却不知道找谁报仇,每个人都是凶手,包括他们自己,却又不是唯一的。这种混乱和迷茫随时会让心灵陷入窒息的窘境,这种伤痛会活剥人的灵魂。就像布鲁诺的父亲最后坐在布鲁诺失踪前坐的那个地方,最终明白了儿子的去向,这种顿悟带来的伤痛绝对比他在战场上被炸得头破血流要大得多。
当然,作为一个母亲,我对于作家通过塑造纯洁美丽完美的主人公然后毁掉他们来引起思考和震撼的做法颇有微词,但是我想对于二战,这么大的一场人类灾难,或许用什么样的残忍来形容和重现都是不为过的,我暂且不评论这样的手法吧。如果评价一个故事是不是好的标准是它有没有震撼人心引发思考,那么这个故事做到了,只是对于这么沉重的故事,我都难以叫好,似乎喝彩就是肯定发生的这一切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