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弗利先生》经典影评1000字
日期:2020-09-17 23:59: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弗利先生》经典影评1000字

  《弗利先生》是一部由Mike Ahern / Enda Loughman执导,马克·达赫蒂 / Paraic Breathnach / Paul Connaughton主演的一部喜剧 / 短片 / 音乐类型电影,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观众影评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弗利先生》精选点评

  ●做过类似

  ●灰常有趣

  ●如果人生背景音樂

  ●一次又一次被安排好了的聲音,受服侍也被支配三星

  ●我们听到的是真实声音么,那些你听来的东西是真实的事件么?

  ●你失声了,你听见的都是安排好的

  ●一开始不是很懂,慢慢得就发现导演寓意了,很有意思~用另一种角度思考日常生活,你,会疯吗?还有~结局反转了~~

  ●不懂

  ●没完全看懂,很绝望的真的。

  ●男主超级眼熟!不不淡的英式幽默。生活才不是别人安排的那样!!为那些敬业的配音人员广播剧也是这么搞的吧。【查IMDB发现男主是moone boy里的神父!!!!

  《弗利先生》影评(一):《楚门世界

  We found out we won another today MELIES D'OR NOMINATION and the AUDIENCE PRIZE at the 3rd Strasbourg European Fantastic Film Festival. This is the first time a film has one both awards! (so hopefully it wasn't just the Jury in the audience!)

  本片赢得了今天梅里提名和观众奖在第三斯特拉斯堡欧洲电影节。这是第一次一个电影有一个两个奖项!(希望不是陪审团在观众!)

  楚门世界 浓缩版(我在想 如果男猪脚是个盲人的话 那又是什么样的效果?)

  《弗利先生》影评(二):你控制不了所有你想听的和你想说的

  猪脚拆开绷带醒来发现一帮善良演奏家在帮猪脚融入社会情绪中。此处楼主理解音乐是为了表达一种情绪,但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情绪,片中只有一个演奏团所以认为是整体的社会情绪。旁边还有两个二逼配音师给猪脚灌输什么事正确的声音,你听到的声音应该是什么样的。看得出猪脚对其深恶痛绝。导致坠受伤。猪脚再次醒来,拆开绷带发现演奏团没了,深深感叹了一句这TM的才叫生活。结果发现始终摆脱不了2二逼配音师,最后崩溃了。为什么猪脚第二次拆完绷带发现演奏团没了呢。个人感觉是因为他的一个不小心坠楼被认为追求真正的声音,被大视为榜样,有一定影响力了,整体社会情绪对其生活影响不大,而且因为有影响力所以他说出去的话能被自己听见和被大家听见。二逼配音师就不多讲了...

  什么眼见为实耳听为虚,对现在来说统统不好使。有本事你看女生微信头像约她出来啊。别表现的你多厌恶谎言,你只是不适应他。我们需要谎言比谎言需要我们多

  《弗利先生》影评(三):你的生活是别人安排的仪式,……

  Mr. Foley醒来,无比困惑发现自己的一切生活中的一切声音掌握在一个完美音效制作团队的手中,还有一个乐团自己的生活配乐。

  当他险些再次丧生后,醒来,他又困惑了,病床前是一群狂笑不止的观众,无疑,他的生活又成了别人的喜剧片

  短片虽短,五脏俱全。音效、画面十分细腻戏剧冲突明显,还有演员精彩演出

  本片很幽默,很多人冠以黑色幽默,也未尝不可。

  我拙以为这部片子有十足的现实讽刺意味。

  我一度觉得自己就是Mr. Foley,前20个年头看上去安分守己,却对生活的很多都充满了困惑,如同职业演员演一出编剧导演都不是自己的戏。

  一则关于基础教育。有个很有趣也很坑爹的例子,就是“小学生必读图书”,“中学生必读系列”,我去,“必读”这玩意儿绝对比ipod当年的舞蹈的剪影人广告“拉风”,对家长和老师充满了无限的吸引力,每个小孩一卖就是一箱啊,暑假必须看完啊!从小就被剥夺了选择的权利,于是长大了,"必读"也有了2.0版:大学生必看电影,文艺女青年必看的XX部电影,屌丝必看剧告诉你如何逆袭 等。我承认这些作品中存在好作品,但是我们都有选择的权利与尊重别人选择的权利,当我们放弃了这种权利,选择“嗟来之食”时,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再比如高中以前我时常觉得自己脑子坏掉了,有时跟妈妈分享一些诸如上面的看法,我妈妈总跟我说好好读书,年纪轻轻不要东想西想的, 我就头一撇,但还是闭嘴了。年轻的时候不东想西想,以后还有时间想嘛? 这也是我喜欢豆瓣的原因,这里有很多奇思妙想的人的存在。

  回到Mr Foley,片中音效团队的演员们的表演真是绝了,把掌控者的重视与审慎主人公的行为与表情,另一方面又傲慢与刻意忽视主人公的内反感情绪刻画得淋漓尽致。我感觉,每个在某个圈子里有话语权的人都可能是 片中的这些音效师。我不想提圈子这个概念,有种阶级感,其实我的意思是一个固定在一起的群体,小至一个家庭的家长,大至一个国家或宗教团体或大集团的领导者,也可能是在某领域的权威专家。 他们认为自己有权利掌握他人,他们不知不觉地就傲慢了起来。我一个医学院的朋友,他的教授经常的在教室里大肆地以大知识分子的高傲侮辱自己的学生。某些教育家也总是发表 如今的一代的教育缺失 的悲天悯人的论断。孩子们苦恼得听着这些话,自怨自艾,也跟着说,我们的失败就是教育的错。

  你丫的,生活是自己的,“他们”玩转的好好的“仪式”,哪儿是我们这种菜鸟能懂的。(之所以我认为这种安排性行为是“仪式”,是因为“仪式”总是虔诚的,不带任何否定的进行的,比如宗教仪式,婚礼,庆典。) 于是乎我们就成了这片场里最没有话语权的演员,一切听导演、编剧。有的演员不干了,誓死捍卫自己话语权,当了导演或者编剧,但忘了以前自己木偶般的生活,也欢呼雀跃地成为了“他们”。按我好哥们的话说,这叫“装逼”。

  我记得王小波有句粗口:“有时候我真想叉着腰骂:滚你的,什么样子!真的,我们的生活是一些给人看的仪式吗?或者叫人安份守己。不知什么叫‘份’,假如人活到世上之前’份‘都叫人安排好了,不如再死回去的好。”

  《弗利先生》影评(四):没人能够读懂生活的乐谱

  ---《Mr.foley》中的后现代主义思想解读。 《Mr.foley》由爱尔兰Galway电影公司旗下导演MikeAhern 与Enda Loughman以“D.A.D.D.Y”的名义共同指导,于2009拍摄的音乐短片。本片以别具一格的创意与影片背后黑色幽默的立意为核心,拿下了许多国际奖项,如旧金山联合短片节的最佳短片奖,并得到《爱尔兰时报》高度评价:《Mr.foley》也许是最富有想象力且怪异的影片。 A.D.D.Y导演在指导拍摄《Mr.foley》之前,大多从事于一些动画片和真人秀音乐视频,电视广告等项目的拍摄,此类商业性短片是他们的拿手好戏。这样的工作历史也为《Mr.foley》的一鸣惊人储存了丰富的“特色”与“经验”,过去,如此般“广告式”拍法极为少见。如盖里奇一类导演,也只是把广告的剪辑方式与特殊拍摄手法应用于影片。在《Mr.foley》的呈现中,节奏感较强的镜头剪辑,突出的色彩风格,可参与叙事的声音效果等别具一格,优秀的隐喻学符号等设计,都巧妙地避开了由于成本不足,导致的布景广度与深度的有限等问题。尤其是在声音这个元素上的巧妙设计与发挥,正式确定了影片的基调与立意:“声音”律动生活,可没人读懂乐谱。 《Mr.foley》所讲述的故事是,当弗雷先生在医院里拆下头上的纱布时,发现有一群演奏着音乐的“艺术家”们围坐在自己的床边,当他按下电铃时,发现他世界中的声音,由这群形影不散的“艺术家”奏响,当他捂住耳朵,世界便变成了无声的。弗雷先生无法接受自己的世界是由别人“演奏”出来的,极力逃离。在医院的顶楼上,他看到一只唱歌的小鸟,仿佛一切都有了希望,环顾四周他意识到——就连鸟叫声也是他人的“演奏”,他在绝望中跳楼而去... 在本片的声音效果表达中,不得不提的是音乐与音效参与叙事的特殊用法。在影片开始时,护士先后摘掉弗雷耳边的两团绷带,小提琴的声音也在此时渐进出现,宣告弗雷先生对于声音的“找回”。当他意识到周围的声音可能是他人的演奏,堵上耳朵时“艺术家”们动作的停止,音乐的戛然而止,包括最后一幕的鸟叫声,都起到了推动叙事和改变人物的作用,都推搡着主角一步步走向自我毁灭的结局。在惯常的电影中,音乐的作用大多是“渲染”和“抒情”,抑或是如《La La Land》般划分桥段情绪和调整节奏此类作用。本片中,音乐很具创意性地承担了推动叙事的责任,也使本部影片像是一部“有声的默剧”或是“无言的话剧”,从这个角度来看,《Mr.foley》也有些许后现代主义的影子。 从“没人读懂生活的乐谱”的角度去解构这个概念,我们便可以从摄影风格中初见端倪:通篇类似于Log模式般的低饱和度色调,像极了电影前期拍摄时留下的,未处理的原片。影片中这一设计同样会使我们反思:是这个世界本就灰暗,还是我们和弗雷一样,都只是活在一场未处理的戏里?讲到这里,我忍不住想起一个名词“元叙事”,当弗雷发现自己只是一场又一场的“演出”中的主角,他会像《楚门的世界》里的楚门一样说出:“In case I dont see u,good morning,good afternoon,good night.”吗? 在前文中我们解构了这部影片,究其根本,为了探寻影片所表达的立意,我们将要在此环节中利用隐喻学重组影片中的线索。在笔者看来,本部影片有强烈的反乌托邦意味,剧中人物弗雷先生也与法国作者阿尔贝加缪《局外人》中主角默尔索的形象有大同小异之处,对于体制和人们所认为的“自然惯性”有着天然的无法融洽。当弗雷在按下电铃的一刻,明白了他身边的一切都只是体制的一场戏,抑或是说,弗雷先生的一切都由他人定义,这是我们所有人的处境,我们每个人都是弗雷先生。幸运的是,弗雷先生成为了“清醒的逃离者”,不幸的是,弗雷先生成为了“清醒的逃离者”,当弗雷先生堵住了天台的“大门”,试图切断与体制“理性世界”的联系时,一只飞翔的鸟让他看到了希望:自由。可片刻后,他领悟到,自由的小鸟也只是体制的谎言,这个世界永远是一个“自由的鸟笼”。他如格非《褐色鸟群》中所描述的“那个女人我觉得已全力将她忘记,今天她突然出现在我的眼前,使我感到胸脯一阵阵抽搐。”人们在这种体制的催眠中找到一种暂时的“被需要感”,即存在的理由,但过了一段时间,人们退出当下的身份,以一种“不理智”审视过往的“被管辖”,便会感到“无家可归”的空虚,即发现存在的空缺。当弗雷先生以必死的决心面对体制的咄咄逼人后,他在绝望中发觉:在体制之外,必然有另一种体制笼罩着自己,他脱离了早先护士“歌剧般”的歌喉。可在这个全新的体制中,这种歌喉被“脱口秀表演”般的油腔滑调代替,我们只是钻进了另一个鸟笼罢了。在影片中还有一点可以证实这点:随处不在的底噪声。我们沉浸在体制所赋予我们的反宿命论中,一心妄想击碎命运的裹挟。但仿佛一切结果都从开始时安排完毕,我们只是在这样的必然中,充当了一卷磁带,演练着自己的人生。或是说,我们像楚门一样,就活在一场鸟笼中的真人秀中。 “理性”世界选择建构体系,忽略非体系的因素,以彰显人们对于研究对象的强压性力量,这种力量开始是面对自然而为的,而后被用在了人的身上。如果一切都可以“客观化”“对象化”,那么人本身也可以,于是人和自我也处于“对战”的境地,面临“异化”的过程,因此人开始有了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对于“理性”“体系”的“逃离”。当人们发现,“理性”和“生活”密不可分,就连死亡也难以撼动时,这样的“反宿命论”便成了最不可撼动的“宿命论”,因此,人生的荒谬感便油然而生。 世界很荒谬,但我们可以奋起反抗。——AlbertCamus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弗利先生》经典影评1000字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