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珠峰史诗》的观后感大全
日期:2022-05-15 02:10:12 来源:文章吧 阅读:

《珠峰史诗》的观后感大全

  《珠峰史诗》是一部由J.B.L. Noel执导,Andrew Irvine / George Mallory主演的一部纪录片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珠峰史诗》精选点评:

  ●厉害

  ●话太多了……

  ●第一次看默片的纪录片,光字幕就占掉一半的时间吧……也因为是默片,所以好些镜头就像棚里搭出来的一样,可是你又知道不是搭出来的,就特别作孽啊。纪念意义远大于艺术价值的片子。

  ●好多好多漂亮的雪山景色

  ●文字的冷静带来更多悲凉感,太震撼了,还有比在无尽的雪中死亡更好的葬身之所吗?

  ●一群闲得蛋疼的英国有钱人,没有新大陆可开辟,就爬最高峰企图名垂青史,终于在大自然的极致面前感悟到总有一座山峰是要用来敬畏的。当地人风貌一段的记录弥足珍贵。电博现场配乐版有一种后摇大片的即视感,Album Leaf带电的那种。

  ●#电影博物馆放映 现场配乐太好

  ●攀登珠穆朗玛,既浪漫又残酷。就像片中所述,拼命去征服,死于其怀抱。

  ●珍贵记录 很值得一看!现场的配乐相当精彩。。。藏族风土人情 还有孱弱的小驴有趣的插曲

  ●等我明天码点字来详述

  《珠峰史诗》观后感(一):从征服自然的西方冒险家精神,到“天人合一”回归母亲怀抱的赤子之心

  大约是2012年,系里组织英翻班到上海电视台“两节”实习,我翻译(以及到首映式上客串了字幕播放员)的第一部影片就是1924年英国登山者攀登珠峰时同步拍摄的纪录片《珠峰史诗》。

  近百年后再看,拍摄者在这部1920年代的黑白默片中所传达的对珠峰的敬畏和探索自然的赤子之心依然直击人心。人,渴求征服自然,又不得不敬畏自然。不论是活,还是死去,都如孩子投入母亲的怀抱。当人被激发出心里对自然的敬畏时,他就和自己生于兹葬于兹的世界产生了更高层面的连接。西方人骨子里忘我征服自然的冒险精神,也最终回归到了中国传统文化里“天人合一”的敬畏,恭敬和亲近。

  “如若你曾像他们那样,在大自然的心房中活过然后死去,那么,你还会奢望得到一处比皑皑白雪铸就的坟墓更好的长眠之所吗?又抑或,在接受世人缅怀时,除了一抔简朴石堆铸就的纪念碑之外,你又有何求呢?”

  《珠峰史诗》观后感(二):A Few Thoughts

  ersonally I don’t like the tone in the last bit, seems like following Mallory and Irvine’s death plus the uncertainty of they made the summit or not, the rest of the party were defeated psychologically and they started to doubt themselves and the possibility of mankind can reach the summit and safely return.

  Also, as I noticed from the film, the Rongbuk Glacier looks enormous, much bigger and fuller by then than what it is now. According to a 2007 report by the UN's 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IPCC), 80 percent of the Himalayan glaciers will disappear by the year of 2035 if current warming rates are maintained, which is a terrifying perspective, and it will certainly be an environmental disaster we all have to suffer. In this sense, this film is wonderful environmental educational material for everyone.

  ource:

  《珠峰史诗》观后感(三):关于第三次珠峰远征,关于Mallory,关于Sandy Irvine

  The Epic of Everest 1924是John Noel随行第三次珠峰远征队期间同步拍摄的影像记录,镜头下既记录了悲剧性的第三次珠峰远征全程,也呈现了接近一个世纪前的粗砺而真实的原生态西藏风物、生活、习俗画面(关于这方面,远征队成员Bentley Beetham也拍摄有大量照片),而惟余黑白灰三色的珠穆朗玛峰,在天与地之间看来是那样巨大、肃杀、惊人。

  “要是你曾活过,像他们那样在大自然的心房中生活和死亡,那么你,你自己,还能奢望得到一处比皑皑白雪铸就的坟墓更好的埋身之所吗?又或者为了让世人缅怀你,你还需要比一座简朴的石堆纪念碑更多的事物吗?”

  “这座高山以神秘可怖的力量作战,而她索取凡人的牺牲又是多么残酷无情。”

  两年前的远征以灾难性的雪崩告终,吞没七条人命,如今这一次则直接夺去了攀登队的核心人物和队内最年轻的一员。两年前的压力已经格外沉重,而在顶着压力再一次鼓起勇气来到此地后,又遭遇到另一次更具摧毁性的重击。马洛里和欧文的消失不仅仅是两条人命的丧失,实际上他们的的这次尝试已经是第三次远征最后的冲击机会,暴风雪即将来临,而索马威尔和诺顿都已铩羽而归(一个喉膜咳脱一个雪盲),一旦马洛里和欧文再失败,就宣告着第三次珠峰远征的再度徒劳无功(剩下的欧戴尔不可能只身发起攻顶),那么接下来,还可能有第四次、第五次吗?还允许将资源和时间持续不断消耗在没有收获的探险目标之上吗?需知,彼时的珠峰远征不仅仅是一队英国登山家的共同爱好,亦是肩负有政治任务的。但是马洛里和欧文失败了。但是他们不但失败,还失去了生命。马洛里和欧文,前者是那个时代最出色的登山家,后者年方22岁,本应前程似景。还能有什么样的损失比这样的损失更悲剧,还能有什么样的重击比这样的重击给全队带来的心理阴影更巨大?

  于是最后Noel也迷信了……绒布寺祈福仪式上喇嘛的预言闪回到记忆里,神灵将使他们这些白人所寻求的全盘落空。非但如此。于是最后他也不免怀疑,藏人敬奉的珠穆朗玛是否真是一座活着的、为神灵所守卫的山峰?在广袤无限的自然面前,人类是多么渺小。影像结束于灰暗的反思音调之中,继之而来是随后的珠峰探险活动的暂时沉寂。

  影像字幕里特别提到了桑迪.欧文,队内最小的。

  欧文生于世纪之初,年纪太小,侥幸避开了一战战场上的堑壕、毒气和机枪,大战结束时他也才16岁,还没进牛津大学默顿学院学工程学。然而这么个小小少年,一战期间竟然就给陆军部送去了机枪射击协调器的设计(联想福克的synchronised machine gun),还有飞机用陀螺稳定仪。我很好奇前者是啥样的,在War Office受到的待遇如何。他24年进珠峰远征队后主管队内包括氧气装置在内的一切机械装置的维护和改进。他的死亡,感觉就像Siegfried Herford航空工程师不做,以普通士兵身份参军,在堑壕里炸死在了枪榴弹下一样,浪费得令人难受。

  可是命运的奇妙恰恰在于,Siegfried Herford不是以身为世界首批航空工程师期间做出的什么成就而垂名后世,而是以攀岩先驱之名为后人所知,永远22岁的小欧文也再没有走出默顿学院之后做出专业成就的机会,连之前设计过机枪射击协调器这点也几乎不为人所知,但却和马洛里一起作为珠峰攀登先驱留在了历史上。

  命运并未向他预告,一场死亡将换来不朽,假若他预先知晓,又会如何呢?他正处在人生繁花盛放的季节,漂亮,聪慧,有能,前程无量,心智和身体两方面都健全。但假若命运给予了他选择权,用夭折去换取不朽呢?他又是否愿意?在最后的时刻,他是否预知到自身将像他崇拜的那个人一样,与这座庄严宏伟的雪山永远相连,直到人类消逝之日,历史不复存在?他那时才22岁,尚未全然走出大学校门,在登山运动上只算一名新手,或许他所追求的只是光辉灿烂的生活,太阳下的歌声与笑声,就像学生时代作为风云人物的运动能手和赛艇好手所能获得的那些,而从来不是这样冰冷、孤寂然而壮丽的死亡。

  (当时当地影像记录的好处就在于,能看见活着、能动的马洛里……)

  《珠峰史诗》观后感(四):时光倒回九十年

  “从喜马拉雅东边的山脚望上去,烟雾缭绕的印度平原和一望无际的冰雪边缘同高。突然有一天早上,你可能会看见喜马拉雅巨大的高峰,在晨曦的光线中,像天堂般闪闪发光,世界的其他地方仍沉浸在黑暗中。”

  ——《珠峰史诗》

  珠穆朗玛峰对于全世界来说,终归是神圣的,人们敬畏她。当然,对不同人群来说,这种敬畏会有些不同。比如说,西藏人认为她是带来圣水的女神,捍卫着种族的繁衍生息;而外来的游客们,来到珠峰脚下,不敢怠慢,热泪盈眶,他们敬畏的往往是她的高度和世界第一的地位等等。

  影片就是在某种敬畏的气氛中展开的,一首古老的后藏歌谣,字幕叙说着人类征服世界的清梦。然后我们看到一队英国探险家从印度西里古里或者锡金之类的地方翻山越岭,他们中最年轻的不过二十二岁。当抵达旅程中的第一个城镇亚东县时,他们以为那里就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县城。今天我们都知道,亚东县城是西藏气候最温暖的地方之一。根据影片显示的情况,很有可能当时的亚东县城是在今天的帕里一带,这样就可以多少理解一些摄制组的说法了。随着影片的推展,可以发现这支探险队伍的行进路线,大致是从印度抵达亚东,在亚东召集了足够的背夫、牦牛和给养,穿过日喀则腹地,接受绒布寺喇嘛的祝福,雇来60名夏尔巴背夫,然后抵达珠穆朗玛峰的。一路上遇见的牧民或村落,鼓舞和帮助着这支远道而来的队伍,而对于探险者来说,这一切都意味着一个崭新的世界,一种从未想象过的生活方式,镜头记录下眼前的一切时,也记录下了他们自己的好奇与兴奋。

  探险队一步步接近珠峰顶端的时候,电影中出现这样的字幕:“不要管风、霜冻还是低温,你一定要站在冰川上,看夜晚的光在这冰雪世界中玩耍。”在这之前,这里从未有人类的足迹,更别说留下影像,人世中最为罕见的景致,聆听死亡脉搏之恒响,正是这一切让人们无畏地探索下去。那位二十二岁的年轻人永远地留在了珠峰脚下,在他之前甚至没有先列,这样的死亡是孤独的,然而队伍中没有一个人拒绝了更高处的诱惑,等到天气好转,他们便重振精神,向更高处进发。如同影片最后的字幕:“要是你曾活过,像他们那样在大自然的心房中生活和死亡,那么你,你自己,还能奢望得到一处比皑皑白雪铸就的坟墓更好的埋身之所吗?又或者为了让世人缅怀你,你还需要比一座简朴的石堆纪念碑更多的事物吗?”

  除了近一个世纪前的珠穆朗玛及其冰川的影像资料,这部纪录片的另一些参考价值就是对当时西藏社会生活的描述。我们看到了西藏人九十年前的样子,在不间断的马铃声中安静的村庄显得灵动起来。看到影片中的村民们从村道中走过,孩子跳过沟渠,与牛羊、小狗一块儿玩耍,那时候卫藏妇女的发型和现在完全不一样,有年轻的男人在表演弦子,新建的屋顶上人们光着脚唱唱跳跳“打啊嘎”……而我们在影片中听到的歌声,现在的人们还会唱么?

  或者我们可以从种种纪录片可以体会到,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总是在不断地变化,比如说我们今天不会再认为亚东县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县城,然而对人类本身的认识却总是在某个相似的阶段——我们至今仍在争论性本善性本恶的问题,我们也至今在争论有神与无神,这些问题,其实都更像是对人类本身的认识,而且可能将永远伴随人类命运。这就是为什么我看到这些九十多年前的人们会如此激动,他们和我们今天在亚东帕里附近遇见的村民并无二致,只是外表上变化了许多,生活习惯也有了一些变化,但是在外来者眼里,首先看到的还是“他们死后在石板上被砍成碎块,一辈子都没有洗过澡……”等等。近一个世纪过去了,人类——我们——不见得有什么变化呢。

  可能对于今天生于西藏的孩子们,看到这些先人的影像内心的激动情绪和我会有不同,我不知道他们会不会渴望先前那个世界,每一个留在镜头里的人,像西方史诗剧的编排一般站在土房子前面,微笑或不屑,被即将大规模到来的新世界瞅了个干净。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珠峰史诗》的观后感大全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