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他终于上了热搜,却依然无法自救
日期:2020-09-14 17:00:10 作者:奔奔 来源:奔波儿灞与灞波儿奔 阅读:

他终于上了热搜,却依然无法自救

  鱼丸好,我是奔奔

  作为一个钢铁直男,我已经很久没哭了。

  但前几天,却被一个57岁的男人感动哭了

  想必你们也都认识他:

  原湖北金银潭医院院长,现湖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主任定宇

  9月8日,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人民大会堂举行

  领奖队伍里,有一个人身影引人注目

  在人民大会堂的走廊上,他比别人步伐缓慢

  穿过走廊,镜头聚焦他的身影。

  才到他走路的姿势略显怪异

  双腿摇摇晃晃,几乎不足支撑住他的身体

  也正是这个让人忍不住想上前去扶一把的身影,将奔奔感动哭了。

  他就是那个疫情期间,武汉第一个勇敢接收新冠患者的院长。

  但谁能想到,这位收治了2800多名病人的伟大院长,自己正在迈向生命倒计时——

  他得了渐冻症

  说句实话,在此之前,奔奔已经听说过,张定宇院长身患渐冻症。

  但不知道为什么,张定宇照常生活继续工作等等“不把这病成一回事行为,让奔奔产生了一种错觉——

  渐冻症并不是一种不得了的病。

  直到在直播中看到他蹒跚的步伐,奔奔才意识到,这个病到底有多可怕

  渐冻症,学名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ALS),俗名“渐冻人症”。

  大家或许听名字会很陌生,但奔奔举个例子你们就知道了。

  18年去世的霍金,得的就是这种病。

  得病的人,会经历系列痛苦

  渐冻症如其名,是一种“身体逐渐被冻住”的疾病

  之所以身体会被“冻”住,是因为支配身体各个部位肌肉的“运动神经元”发病,最终导致肌无力,肌萎缩症状

  发病很快。

  张定宇是18年10月确诊的,不到两年时间,他的行走已经出现问题

  还记得早前流出的视频中,他倔强背影吗?

  因为张定宇早就已经开始积极接受治疗,所以发病还算慢的。

  南充有一位叫春林,同样患有渐冻症的老师,发病则更快速。

  因为带的初三毕业班,鲜春林不想耽误孩子们课业,于是一拖再拖

  其实他早就出现了症状:

  写字的时候,手开始抬不起来,只能写在黑板的下半部。

  初三学生新课结束后,他也吃不消了,决定去医院检查

  去年刚刚确诊。

  但如今的鲜老师,已经变成什么样了呢?

  手脚无力,穿衣吃饭都需要人帮助

  经常摔倒,无论是下楼梯,还是仅仅是走上三尺讲台,都需要学生搀扶

  不仅发病速度快,更让人可惜的是,这个病完全不可预防,至今也没能找出准确的致病因素。

  95%的发病人群,都是后天致病

  发病前,他们热爱运动热爱生活可以做一切想做的事情

  张定宇,患病喜欢骑行,最久的一次骑了70公里。

  张定宇夫妇合影

  如今,下梯都很困难

  北大患有渐冻症的女博士娄滔

  患病前在学校跑过万米长跑,还经常游泳。

  患病最后,丧失自主呼吸能力,只能躺在床上借助呼吸机维持生命。

  看上去很残忍。

  这个病更残忍的一点是:

  它只会让“冻住”身体,而不会“冻住”你的脑子,你会亲眼看着自己,一步一步,逐渐丧失行动能力,自理能力。

  几乎所有看到的病患,患病前后的状态,都让奔奔觉得心疼。

  北大女博士娄滔,以前在老师同学眼里,是一个非常乐观开朗的小女孩。

  她英语很好,北京奥运会期间,她还曾做过志愿者,义务为全世界运动员做翻译。

  大学期间,她的学习成绩,一直是全系前三,研究生也是直接保送。

  她喜欢养花,喜欢给同学做美食。

  别人一篇论文写几个月,她只用了一个星期,最后还得到了老师的好评。

  这样一个优秀的女孩,在患上渐冻症后。

  因为太过痛苦,曾三番两次恳求父母拔掉她呼吸机的管子。

  后来连话都说不了,她就通过唇语表达诉求。

  娄滔的父亲说,“她是个追求完美的女孩,以前脸上长个痘痘都很紧张,现在这样瘫着,她显然接受不了。”

  不止是娄滔。

  生活不能自理,几乎是所有渐冻症患者,到最后都要面对的问题。

  无论他们此前,是课堂上意气风发学的教授;

  社会学教授莫里·施瓦茨

  亦或是几乎改变世界的伟大物理学

  疾病面前,他们都再无尊严体面可言。

  上天赋予他们优于常人的“脑袋”,却冻住了他们的身体。

  这样的折磨,在奔奔看来,比任何酷刑都残忍。

  更让人心疼的是,这种残忍又是不可逆,几乎难以克服的。

  一方面,渐冻症被称为“五大绝症”之一,尚未被医学攻克。

  意思是只要你得了这个病,病情只会越来越严重,没有痊愈的机会,最后只有走向死亡。

  另一方面,缓解病情发作的治疗手段跟药品,都非常昂贵。

  娄滔两年的治疗过程中,前后花费了近100万,却还是于事无补,没能阻止病情恶化。

  市面上也有一种叫力如太的药物,可以保护体内尚未被破坏的运动神经元,减缓发病速度。

  但这种药价格是黄金的近10倍,非常昂贵。

  不完全统计,一个渐冻症患者治疗药费每月高达7000元,后期病重,呼吸机使用费用可高达每月10万元。

  这对一个普通家庭来说,明显是不小的负担。

  之所以治疗手段那么昂贵,是因为全球在渐冻症研究领域投入的资源并不是很多。

  这也是当初,“冰桶挑战”活动发起的原因跟初衷。

  6年前,“冰桶挑战”的发起人,是美国的前棒球选手皮特·弗拉泰斯(Pete Frates),他想通过这种方式,让更多人关注渐冻症人群。

  被点名的人可以接受挑战,被冰水浇头,体会渐冻症患者身体慢慢“被冻住”的感觉。

  或者选择向研究肌萎缩侧索硬化症(ALS,也称渐冻症)的机构捐出100美元。

  全球诸多名人参与了挑战。

  活动还一度传到了国内。

  这场活动让ALS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也为ALS筹集了大量研究经费。

  但可惜的是,活动的发起人,Pete Frates,已于去年12月份,在家中去世,享年34岁。

  很多人不知道,

  其实在中国,也有近20万渐冻症患者。

  他们最后,也都要面对死亡。

  只有5%的渐冻症患者,能存活超过20年。

  一般确诊后,95%的患者存活年限,只有3-5年。

  每一个渐冻症患者都深知这一点。

  但奇妙的是,他们却都在用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对生命最后的倔强。

  66岁,患渐冻症17年的老人龚勋惠,用眼睛打字,完成了一部15万字的自传。

  13年,她还建立了“中国渐冻人之家”QQ群,分享自己多年的抗病经验,给全国的病友们,带去信心。

  北大女博士娄滔,死前立下口头遗嘱,捐献自己的身体,她说,

  “凡能救命的部分尽管用,

  我走之后,头部可留给医学做研究。希望医学能早日攻克这个难题,让那些因为渐冻症而饱受折磨的人,早日摆脱痛苦。”

  张定宇也知道,有朝一日,自己终将躺在床上,丧失一切行动能力。

  但他还是乐观地说,“以后要长期歇着,现在为什么不多做一点?”

  大家都知道,武汉疫情爆发的时候,张定宇的病已经发作了。

  他还是坚持每天到岗,指挥全院的战斗。

  眼看自己的病情瞒不住了,他反倒开起玩笑,用自己做例子鼓励医院里,处在崩溃边缘的医护人员们,他说:

  “我都这样了,还能扛得住,你们也加把劲嘛!”

  听完他的话,大家确实振作起来了,但也都哭了。

  振作起来,是因为这位院长的坚强,哭,也是因为这位院长的坚强。

  让人悲伤的是,这些倔强和坚强,或许最后还是换不来奇迹。

  写在最后:

  奔奔知道,凭自己的一己之力,一篇文章,达不到“冰桶挑战”那样的效果。

  但也希望更多丸能关注“渐冻症”,关注“渐冻症群体”。

  关注度上升,研发资源也会变多。

  这样的话,总有一天,奇迹会发生。

  —今日完—

  策划:奔波儿灞与灞波儿奔

  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问题,

  请后台联系我们

  鱼丸可以随意分享给需要的朋友

  公号转载请后台回复【转载】看须知

  否则,我们将保留追诉的权利

  除了这篇文章你可能会喜欢

  为什么我说,“熊孩子”背后的家长都不简单?!

  张院长

  

  辛苦了

  ↓↓↓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他终于上了热搜,却依然无法自救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