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制度之争与制度认同读后感摘抄
日期:2022-05-13 12:46:28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制度之争与制度认同读后感摘抄

  《制度之争与制度认同》是一本由鲲水著作,人民出版社出版的211图书,本书定价:26.00元,页数:2009-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制度之争与制度认同》读后感(一):未来十年中国崛起需要大战略

  燕继荣: 很多研究都表明,制度很关键,一旦制度安排好了,后面的发展也就有了基础。对于中国来说,未来的十年就是一个制度调整和制度供给的关键时期。现有研究表明,大国崛起必须要从战略的高度来看待制度建设、制度调整和制度供给的意义。  (作者为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博导)

  《制度之争与制度认同》读后感(二):民主就是阳光

  南风窗:【民主就是将所有事情亮在阳光下】什么是民主,我理解的民主很简单,将所有的事情亮在阳光下,就是民主,比如将预算亮在阳光下,就是预算民主,将官员的财产亮在阳光下,就是吏治民主。从目前微博上发生的那么多的事件来看,微博就是一个最佳的推进民主的平台,微博就是阳光。(马靖昊说会计)

  《制度之争与制度认同》读后感(三):敢于和美国进行思想竞争的学术努力

  能够和美国进行思想竞争的作品并不多,尤其是结合基层工作实践和西方自己的经济学理论来诠释中国模式。这本书是成系统的,有说服力的学术努力。

  《制度之争与制度认同》读后感(四):关于清华大学博学网的推荐

  这本书借鉴中国经济改革双轨制的成功转型经验,依托现有体制框架,为未来系统改革提供了一条西方模式之外的新路线,可以最大限度实现各方共识。在国家进入攻坚阶段和经济发展不排除突然停滞的关键时刻,这本书提供了一个难能可贵的顶层设计和系统改革方案,使改革“柳暗花明又一村”,体现了体制内的智慧和理性。

  《制度之争与制度认同》读后感(五):赵汀阳谈信息对称是产生“好世界”的一线希望。

  《南风窗》:我们面对的现实是:人们一边在按一个坏的规则博弈,同时想修改它。这种情况下,最好的思维是什么?要如何做才能避免那种强者通吃,最后大家鱼死网破的局面?

  赵汀阳:所以在理论上似乎还是有一线希望的。我所看到的一线希望是,知识和信息越来越对称的状况有可能使得“策略模仿”形成强大的博弈压力,对单边主义的思维方式形成越来越大的挑战,最终有可能迫使人们只好承认他者的存在论核心地位。

  《制度之争与制度认同》读后感(六):我们要像总理一样思考问题

  向熹  南方周末报系执行总编辑、《mangazine名牌》主编。毕业于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系,历任《南方日报》记者、编辑、机动记者组副组长、新闻采编中心主任、《南方周末》常务副主编、主编。

  最近在读什么书?

  向熹: 这一周在读反思经济危机的书籍,如《动物精神》。还有关于中国政策传播类的,如《制度之争与制度认同》。

  《制度之争与制度认同》读后感(七):信息之于民主,就如货币之于经济

  《大数据》作者涂子沛引用《独立宣言》的起草人、美国第3任总统托马斯·杰斐逊的话:“信息之于民主,就如货币之于经济。”

  “透明是最好的防腐剂”是左右两翼很少能达成一致的改革共识。伴随学术层面对信息和民主关系的进一步认识,作为经济学分支的信息经济学将在政治科学中扮演颠覆性的角色。而信息制度论可能是第一个针对信息和民主关系的系统理论构架,并开创性的精确梳理出了27种信息影响民主质量的具体路径。实践者要找能操作的透明类举措,请看《制度之争与制度认同》。

  《制度之争与制度认同》读后感(八):留美政治学博士提出的党建创新顶层设计方案

  目前少有的党建顶层设计方案,将使中国的改革摆脱”摸着石头过河“。作者是留美博士,有基层党政工作经历,具备了扎实的学术功底和对国情的了解。该书融合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信息制度论和西方政治前沿的新制度主义,提出”信息制度论“。该书由”人民出版社“出版,在《马克思主义文摘》刊登前言全文,被清华大学博学网推荐为七本首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和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和郭沫若的作品并列。同时《南方周末》近整版刊登缩写。《中国青年报》、《北京日报》和《中国选举与治理网》刊登书评。目前中国对大思想、大战略呼之欲出,《人民论坛》提出评选”战略知识分子“,眼前的《制度之争与制度认同》可能就是答案。

  《制度之争与制度认同》读后感(九):中国知识分子要创造负责的知识和思想体系,解释和说明中国的现实,指导中国的实践。,

  郑永年:人们只看到中国在崛起,影响在增加,中国做什么、不做什么都可以对他们的生活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但他们看不到中国崛起的方向和意义。于是,人们感觉到恐惧,各种“中国威胁论”从来就没有间断过。

  这些年里,针对这种情况,中国有关方面开始花大力气,向外推广所谓的“软力量”。但问题是,在没有自己的思想和知识体系的情况下,哪里去寻找软力量呢?是数千年之前的孔子吗?但孔子能代表中国吗?孔子回答不了人们心里的有关当代中国的问题。人们要知道的是,当代中国是什么?

  各种进口思想和知识体系既不能满足内部的需求,对外更是毫无吸引力。无论从内外需求来看,中国迫切需要建立负责的知识体系,解释和说明中国的现实,指导中国的实践,并且也能“出口”到外国,以中国“软力量”的身份,出现在国际思想和知识市场上。

  概括地说,中国知识分子要创造负责的知识和思想体系,这个任务很艰巨,但必须完成。只有完成了这个任务,中国才能在确立自己的核心价值的基础上,找到具有普世性的共享价值。只有核心价值和共享价值统一起来之后,中国才能崛起于世界强大民族之林。

  《制度之争与制度认同》读后感(十):全文线上阅读

  这是网络版的,全文刊出。该书在中国选举网文摘:

  书评: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制度之争与制度认同读后感摘抄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