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11月13日:巴黎恐怖袭击 第一季》经典影评1000字
日期:2020-09-03 23:28: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

《11月13日:巴黎恐怖袭击 第一季》经典影评1000字

  《11月13日:巴黎恐怖袭击 第一季》是一部由纪录片执导,美国主演的一部2018-06-01(全球)类型电影,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观众影评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11月13日:巴黎恐怖袭击 第一季》精选点评

  ●犹豫了一阵子要不要这个纪录片,怕PTSD发作。最终还是看了,一边大哭一边忍不住在屏幕前对法国人白眼:一个被采访女人说“一直不喜欢穿运动服的人,然后我看到那个拿着枪的男人穿着运动服,我里想,上帝啊我要死在一个穿运动服的人手里吗?” 这位女士excuse me?

  ●Love is invincible.

  ●实地影像资料比较匮乏,全靠后期的资料开发以及亲历者现身讲述,从救援人员,旁观民众以及人质多方面呈现这场恐袭的全景展现这些普通人恶魔蹂躏巨大痛苦以及在他们危难头之时出人意料镇静善良勇敢

  ●完全主观视角会带来超一般的情感体验,但也无法剥去外壳窥探真正的内核,最后只得高呼几句“战无不胜”之类的废话

  ●影片开始还是Patrick Cohen在France inter的时候点半新闻,哈。Netflix现在各种类型的电影、剧、纪录片,各种地区文化玩意儿都在积极搞,真是厉害……

  ●太可怕了… 持续关注恐袭和安全问题… 就像那位市长说的,巴黎失去了重要东西—— 自由空间和对他人的欣赏。如果亲身经历过,一定很难不迷失吧… 唉。

  ●我们需要这样的纪录片,整天歌舞升平有什么用呢,还是会有小学生在街头被屠杀

  ●叙述者大多都很克制,我也

  ●重新记起了被恐惧悲伤支配的在巴黎的那几天

  ●纪录片本身的素材整理做的不错,但就是很多被访者受访时的情绪都很迷,感觉陈述事实同时缺少了情绪的代入。

  《11月13日:巴黎恐怖袭击 第一季》影评(一):“你殺了我吧,但你卻無法帶走我的一切”

  第一集:

  昨天法國剛剛拿到世界杯 今天就看到了這個紀錄片 好像法國的冠軍也是為了祭奠此次受難的人們 親歷者的描述讓一切都無比真實震撼 最後在Batacla的槍聲中定格 人們親眼見證了有人在旁邊死去 案情一個接一個出現 悲傷 恐怖 憤怒 無助 死亡 都在被推向更高的頂點

  第二集

  “我知道這是我最後一次見到她 我捧著她的臉 終於哭了起來”

  “第二次嘗試 我又失敗了 大沒有爭搶 排著隊 一個一個地走 我覺得我自己做不到了 但是我的丈夫一直在鼓勵我 我以為大家都會唾棄我 但是大家都在鼓勵我 等著我下一次的嘗試 然後 我做到了”

  “你殺了我吧!你殺了我 你卻帶不走內心的中任何東西!你帶不走我的精神!你帶不走我的仰!你帶不走我的一切!“

  全程張著嘴看完 人在沈默時的眼神才是最有力量和表現力的語言 在危難的關頭 才能看出一個民族文明的發達程度 也能看到人性的光輝

  第三集

  “我不會屈服的 我要重新開始 我不會讓他們得逞的“

  當你看到了那些從死亡邊緣走回來的人的堅強 勇敢時 你會發現 現實中我身邊發生的所有事 都是微不足道的 都是可以走出來的 都是可以想辦法解決的 因為 他們都走出來了 不是嗎?

  《11月13日:巴黎恐怖袭击 第一季》影评(二):可称为文明的东西

  原以为会有枪击、爆炸和血浆,实际都没看到,《11月13日 巴黎恐怖袭击》是部和想象迥异的三集纪录片。

  2015年11月13日,巴黎发生恐怖袭击,130人遇难。纪录片上映的时间,距惨剧发生不到3年。如今,巴黎恐袭已过去4年。

  一位位亲历者,坐在简单的背景前,面对镜头,讲述要用整个后半生治愈的一夜。那本是轻松的周五夜晚,咖啡、美食、音乐,所有惬意、美好和令人愉悦的,被从未想过的方式打破,枪声、爆炸声,枪口吞吐的火焰和爆炸瞬间的闪光。人们本能地扑到在地,看到一地碎玻璃和木屑,触手可及的地方有人一动不动,恐怖分子的脚再向自己逼近……

  发生了什么?怎么会发生这种事?警察局,这里是……这里发生了枪击(爆炸)!警察和消防员出动很快,但判断不了恐怖分子的下个目标,只能亦步亦趋跟着一处处枪击、一处处爆炸,直到巴塔克兰剧院。

  130人中的90人在这里丧生,巴塔克兰剧院正发生屠杀。鲜血在蔓延,地上躺满死去或没死去的人,逃命的和躲藏的人脚下磕磕绊绊,在恐怖分子换弹夹的间隙,全力为自己和身边人抓住一线生机。

  是的,在死神追赶他们的时候,他们想的不仅仅是个人安危。巴塔克兰剧院里,有夫妻同生死,好友共患难,还有陌生人给予彼此的安慰和帮助。艾米丽和一些人躲到洗手间。人们在天花板上开了个洞,钻进去能藏入不易被发现的顶棚。艾米丽很胖,试了三次都没爬上去。她害怕、沮丧、愧疚,她不想身后排队的人责怪她,她想放弃。可是,洗手间里的人都给她打气, “继续,你可以的!”恐怖分子扣住十几名人质,特警强攻,出现一个人质逃生的窗口。不幸的是,人质卡罗琳被一面沉重的防弹盾牌压住,动弹不得。特警们不停地催促其他人质,“快走!”“快走!”“快走!”此时,人质们还处于恐怖分子枪口前。然而,没人想放弃卡罗琳,每个经过卡罗琳的人质,都会停下来试着帮助她。

  千钧一发,普普通通的人,竟不计己身安危对旁人自然流露出善意。这些,平常就积存在他们心中,是可称为文明的东西。

  巴塔克兰剧院恐袭,开始于21时49分,至00时30分左右,以3名恐怖分子悉数毙命、人质全部获救告终。松了口气的特警队指挥官蒙利,接到妻子电话,说他们的一个朋友,当晚就在巴塔克兰剧院。蒙利回到剧院,拨打朋友的电话,铃声马上响了。蒙利心里一沉,又马上意识到,其实,四周铃声响成了一片,还有点点亮光从遇难者口袋里透出。那个夜晚,有多少巴黎人在焦灼等待亲人回家。

  “经历了恐惧的人,一个人会去往何处?回家?会依靠在谁的肩膀上?”时任法国总统奥朗德在纪录片里说。

  巴塔克兰剧院的一名保安迪迪,想装得和平时一样,他买了面包走进家门,迎接他的妻子告诉他,自己怀孕了。

  巴黎消防局局长邦提诺回到家时,孩子早已沉入梦乡。他和妻子喝了杯咖啡,妻子对他说:“等你准备好了,再谈今晚的事。”

  戴维,人质之一。他说自己一见父亲情绪就崩溃了,他和父亲在地板上拥抱了很久。他记得出门时,父亲问他去哪。他抱怨说,他都23岁了。是他,不顾特警阻止,挪开了卡罗琳身上90公斤重的盾牌。他却痛恨自己做人质时,为恐怖分子望风。谁都知道,那是在枪口下。

  时间一天天远离2015年11月13日,盾牌下的卡罗琳去看了心理医生,过度警觉状态困扰了她几个月,能引起联想的气味或声音,一次次带她回到那时那刻那个地方。

  同为人质、死里逃生的六个人,围坐在一家餐厅里,热烈地说着什么。他们一定是终生知交,在2015年11月13日以后的日子里,能懂他们的是彼此。

  《11月13日:巴黎恐怖袭击 第一季》影评(三):Fluctuat Nec Mergitur 浪击而不沉的巴黎

  讲述2015年那场震惊世界的巴黎恐袭的纪录片。

  从国家领导人,到消防员,到幸存者、目击证人,各个经历者平静而真实地讲述那一晚发生的事。

  13号,星期五。冬日里13摄氏度的晴天,人们一早就做好了晚上要出去soirée一下的准备,尤其是这一晚还有一场德法球赛。

  晚上9点,球赛开始。没多久,法兰西体育场外两个炸弹爆炸,其中一个还是自杀式的。第一声爆炸声响的时候,大家没往炸弹方面想,紧接着第二声爆炸声响,场上的球员都停下来了。

  紧接着的,市区里开始陆陆续续接到各种报警电话,几个餐馆接连遭受枪击、扫射,坐在室外的人,连着桌椅板凳倒成一片,地上你分不清是血还是打翻的酒水,空气中都弥漫着血的味道。接警电话人员到后面都直接问报警的市民:又是枪击吗?

  10点左右,巴黎进入高度戒备状态。

  这个时候在Bataclan剧院里,除了倒下的一片人,还有一部分人被恐怖分子挟持了。

  11点左右,警察开始和剧院里的恐怖份子火拼,准备解救人质。

  到凌晨左右,恐怖终于结束了,那些幸存者们,有些被送往医院救治,有些回到家中。许多人回到家之后,推开门,看到自己的亲人都还在,他们竭力的拥抱自己的家人,经历过这一晚,感恩自己还能活着。

  而那些再也回不了家的人,灵魂留在了巴黎的街道上。

  这一晚对巴黎来说,无疑是比同年一月份的查理周刊恐袭更为恐怖的。在短短一个多小时,多处同时发生枪击,人们只不过是和往常一样,坐在Terrasse喝一杯酒、和朋友聊一下天、看一场音乐会,这些平常得不能再平常的娱乐活动,却在这一晚决定了自己的命运。

  有人在这一晚,失去了自己的亲人、熟悉的朋友,当他们在叙述的时候,每个人都还能清楚的记得当时发生的很多细节,痛苦的记忆是无法忘记的。

  有人在这一晚离开,再也无法见到第二天早上升起的太阳,无法再见到巴黎的夜,也无法从新闻中得知这究竟是为什么?为什么他们要乱开枪射击?

  感触很深的是,每一个讲述的人都很冷静、理性的在描述,像是讲一段平常故事,大部分人给人的感觉是:无论生或死,生活依旧要继续。

  La vie continuera,这很法国。

  一个餐馆的老板说,他的餐厅有28个位置,死了21人,有的人就坐在板凳上被枪打死,还保持着坐姿的样子。

  他楼上的邻居听到枪声后,犹豫中还是勇敢的走到窗口,拍到了恐怖分子的照片,之后还参与救人。

  一个消防队的医生,讲述一个受伤的女士,当医生询问她感觉如何,她说感觉还好,自己的伤势并不是很重,让他先去看别的伤者。结果20分钟后,医生再回来时,她已经去世了。

  一个幸存者说,在Bataclan剧院有一部分人侥幸逃到二楼的房间,想躲在顶楼的隔间。依次爬上去的时候,没有一个人争先恐后说我先上去。一个女的因为体型较胖,担心自己爬不上去拖了时间导致拖大家后腿,其他人还鼓励她,帮助她爬上去。

  另一个当时在Bataclan被挟持的人质说,一个恐怖分子将他们逼到过道上,他同伙是一个非常年轻的小伙子,看着楼下堆积成山的尸体,竟然很兴奋的说:真有趣啊,死了这么多人呢。

  影片最后一幕,直到2018年,在那晚失去了女儿的餐馆老板,依然经营着他的餐厅,外面terrasse依然坐满了人。活下来的人们继续着巴黎人的周末生活方式,该聚会还是聚会。一个在Bataclan幸存活下来的人,在2016年2月去听了Eagles of death metal的演唱会,乐队在演唱会上唱到Paris s’éveille,“Let’s take a moment to remember, then we get back to the fun”

  真·C’est la vie

  最近巴黎解除了紧急戒备状态,这一年来旅游也逐渐回温起来。

  然而这样的恐袭,却依然还在发生着,并不只是发生在西方媒体大幅度报道的欧洲地区。在中东地区的恐袭更为密集,死伤更惨重。恐怖袭击,存在于我们看得见的资讯里,也存在于我们看不见的现实里。

  不论在哪里,都希望不要再发生像2015年11月13号晚上这样的一幕。

  巴黎最早是一座在河水的冲刷下、流沙堆积起来的岛,慢慢地形成城市,形成人来人往聚集的区域,形成欧洲大陆上最自由、潇洒、浪漫的标志,它漂浮在塞纳河上,像一艘船,浪击而不沉落。

  《11月13日:巴黎恐怖袭击 第一季》影评(四):巴黎恐袭那天,我就在现场……

“扫射过去,人群像多米诺骨牌一样倒下去。”

  今年的五一,巴黎街头依旧聚集了大批抗议人士,以工会号召示威游行。

  但不同以往的是,这次的游行队伍中却出现1200多名专门负责打砸烧的蒙面黑衣人。

  “有条不紊地摧毁他们所经之处的所有公交车站、饭馆、车库、咖啡馆……一边打砸一边纵火,场面暴力触目惊心!”

  这场暴力,也让我回想起了三年前巴黎同样遭受过的暴力……

  2015年11月13日晚,在法国巴黎市发生一系列恐怖袭击事件,造成至少132人死亡。此后,法国本土进入紧急状态。

  《11月13日-对巴黎的袭击》

  《11月13日-对巴黎的袭击》是一部三集纪录片,导演朱勒和G·D在巴黎恐怖袭击事件背后探索人性的故事。

  根据事件的时间线,纪录片将分享悲剧、幸存者、消防部门、警察和法国政府领导人的采访,真实记录了恐怖袭击背后的那些痛苦、善良及勇敢的故事。

  但对于三年前的我来说,这件事对我的意义就是麻木大过心伤。尤其是看多了各种新闻版本的夸大和恶意竞争之后,我把它们理解为“离我很远的新闻”。

  甚至到最后,随着死亡数字不断攀升,随着有人在为恐怖分子求情,我都还在以一种“旁观者言”在客观分析。

  那不就是一串数字吗?

  但今天,在NetFlix的主持下,我重新看到了一种“事实”,一种我可以感同身受的“恐怖袭击”。

  这部影片不能用“纪录片”来简单定义。

  一定意义上,它全程都是采访,全程都是亲历者的主观感受,然后再用这些“亲历者言”拼凑出一个最真实的巴黎恐袭。

  客观吗?

  肯定不,各种被夸大了的感受,冗杂在一起,有人形容它是撒旦的地狱,有人形容它是但丁的地狱。

  真实吗?

  一定真实。因为哪怕没有人哭泣,我也一眼就能从采访者的神情中,知道是谁逝去了朋友和亲人。

  它不是新闻报道给你“砰”、“砰”、“砰”的“死亡人数”的震撼撞击,而是给你一种——我爱的人,再也不能相伴我身边的那种恐惧。

  这种心伤和恐惧,会直达你的内心,与那些“亲历者”一起,感受最“恶”和最“善”。

  2015年11月23日星期五,那是个晴朗的日子。

  当晚巴塔克兰音乐厅有一场死神金属之鹰的演唱会;

  法兰西体育场还有一场高卢雄鸡对阵德国战车的比赛,这是两个国家之间的第二十六场比赛;

  街边还有配合球赛做的打折促销的广告,大写着“周末快乐,欢乐时光”。

  虽然被法国人称之为“黑色星期五”,但并不妨碍他们继续嬉笑嗨皮在这美好的晚上。

  21:00

  法兰西体育球场上刚结束了一场八万人的大合唱,大家沉浸在法国国歌里,忘我地大声喊叫。

  21:20

  第一颗自杀性炸弹在体育场附件爆炸,当场有两人死亡,一名是自杀性炸弹袭击者,一名是爆炸受害人。

  球场内也被这一声巨大的声响震慑了一下,大家纷纷回头望去,但一无所获。

  球场安保气愤地心想,这些球迷还在考验我们的耐性,以为他们可以耀武扬威地把鞭炮带到场内。

  那场球赛,里面也包括法国总统布朗索瓦·奥朗德。

  那之后的一个小时之内,巴黎第十区的枪声和爆炸声就没有停止过。

  21:25,比夏街的卡利翁酒吧发生枪击;

  21:29,国王喷泉街的佳酿咖啡馆枪击;

  21:30,法兰西体育场附近发生第二次自杀性爆炸;

  21:38,夏尔诺街的贝拉伊基布餐厅发生枪击;

  21:43,伏尔泰大道的伏尔泰餐厅发生爆炸;

  21:49,巴塔克兰剧院枪击,接着爆炸;

  21:53,法兰西体育场附近第三次爆炸;

  22:00,博马歇街枪击。

  。。。。。。。

  谁都想象不到,自己的家门口会有人拿着AK-47在扫射。

  亲历者让·卢克回忆当时的情景,他形容那个声音就像是汽车引擎回火声,像一个电钻在持续发力。

  他带着女儿躲到房子最尽头的卧室里,然后偷偷拍下了袭击者袭击的画面。

  有一个暴徒在不停歇地对着整个街道扫射,换弹夹,扫射;换弹夹,扫射;另一个暴徒则是钝一下,开一枪,后来让·卢克才发现,他是在对已经倒下的人补枪。

  同时,地上还有块溅了血的招牌,上面写着“周五打折,欢乐时光”。

  除了警察,几乎所有的人,对当时的记忆都是“一片寂静,只有偶尔的哀嚎。”

  内政部长伯纳德·卡泽纳夫的手机每两分钟就会收到一个消息,一个比一个绝望,一个比一个严重。

  最可怕的是,从法兰西体育场附近,蔓延至市中心,这场恐怖袭击只用了十分钟。

  那是总统布朗索瓦·奥朗德唯一一段可以思考的路程,那之后,一连串的问题和命令让他根本无暇分身。

  “恐怖分子所要的就是恐吓我们,让我们充满恐惧。”

  恐怖袭击发生两小时之后,法国总统奥朗德发表电视讲话,宣布与极端组织“伊斯兰国”(ISIS)“开战”。

  英国广播公司(BBC)欧洲组编辑卡特雅·阿德勒在社交媒体上称,奥朗德讲话时“明显在颤抖”。

  但全世界人民并不知道的是,一个小时之前,那场有着法国总统的紧急指挥中心,真的有人在哭泣。

  当时,等待整个法国的,是一个无法预计的伤害和死亡。

  除了悲伤,大家无法抑制的情感是焦虑和恐惧,焦虑这场“恐袭”不知道多久才能结束。

  21:26,消防官兵启动应急预案。亲历者言:目之所及,一片尸体.

  21:43,消防队的队医回忆:处理一个人需要30秒,当时他预估了一下,检查完所有人得20分钟。

  他看到一个胸部受伤的女人,对方告诉她只是胸口有些呼吸不过来,但几分钟后他再次回来,发现女子已经死亡。

  如果说这些惊恐,你还没感受的到的话,那么接下来巴塔克兰音乐厅的屠杀,你将会看到一个最真实的人性爆发。

  杀人者边嬉笑边扫射,被袭击者用身体躺下守护身边的亲人和朋友,就算是互不相识的普通人,也没有拥挤,没有踩踏,大家仿佛在用一种小心翼翼地英雄主义在捍卫自己的生存尊严。

  那是处于巴黎第十一区的巴塔克兰音乐厅,楼上有1200人,楼下有350人。三个袭击者,在厅外进行了一次爆炸之后,迅速进入二层音乐厅内。

  “扫射过去,人群像多米诺骨牌一样倒下去。”

  有人试图躲藏在尸体的下面,看准换弹夹的时机快步逃出;有人试图从二楼的窗户翻出来,挂在二楼的阳台上,动弹不已。

  现场不断有手机铃声响起,但凡哪里有铃声,随后就会想起枪声。

  有人女孩开始哭着求歹徒停止这场屠杀,然后她被杀了;有个男人开始咒骂对面的歹徒,然后他也被杀了……

  人们开始互相鼓励,互相安慰;有的人则开始彼此亲吻,为自己的“临死”做好准备。

  “真好笑,他们都在装死”一个矮胖的恐袭者,边笑然后边拿起枪,从上到下的扫射。

  “你看到了吗?他把自己炸飞了。”然后那个恐袭者面带微笑,又杀了一个。

  那是一场属于“全人类的绝望”,没有人能够冲散当时的悲哀。

  而那个悲哀,在三年后通过这部纪录片传给了我。

  我无法形容这些瞬间被我脑海具象化了的画面。它就像我的亲历一样,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脑中经久不散。

  ’

  影片最后一幕,是餐厅老板虽然失去了他的亲人,却依旧乐观地经营着他的餐厅。

  当初枪击爆炸的广场,此刻也坐满了人。

  死亡金属之鹰乐队继续做着演唱会,唱着“Let’s take a moment to remember, then we get back to the fun。”

  “对于很多在巴黎的人说,在露天咖啡馆喝咖啡、在酒吧露天座位上喝酒、吸烟成了反抗的象征:即便受到恐怖袭击的威胁,他们的生活永不褪色。”

  这是一场两个小时濒临“死亡”的朝圣,在我的脑海中,随着他们的语言,我不断回忆着有人倒下,有人逃走,有人喜极而泣,有人伤心不已……

  但最后,这种“悲哀”的心伤,在看到巴黎街头平静的那一刻,开始释然。

  我想,这就是这部影片的魅力,也是巴黎的魅力。

  -FIN -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11月13日:巴黎恐怖袭击 第一季》经典影评1000字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