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的故事》是一本由克里斯滕·利平科特(Kristen Lippincott) / 著作,中央编译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198.00元,页数:44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时间的故事》精选点评:
●彩版,耐看,有故事,更多哲学,从哪翻看都可,可刷宇宙观。
●我好像变笨了,借了很长时间,文字部分一直看不进去,只好像看展览一样把图片和注释看了一遍。
●不如预想的那么好
●超棒
●基督在《启示录》中有言:“我是阿拉法,我是奥米伽,我是初,我是终。”
●虽然好多地方看不懂吧,但的确是一部好书了,渊博二字,担得起。
●因为Umberto Eco的名字,就借回一读了……说是一读,其实要看完还真是需要精力,最喜欢的是丰富的插图和详细的来源标注及文字说明。非常醍醐灌顶。
●库本
●编出来这种大百科全书的人都是神好吗。。。觉得能把这本书搞明白怎么着也得半年以上。赞。
●因为作者大多为天文博物馆的人,读起来少了些许意味。
《时间的故事》读后感(一):翻译不是一般的烂
书是好书,但翻译的质量实在是太差了!!!太糟蹋这本书了!!!
装帧印刷,图片,乃至原文的质量,都是高水准的。
但是,非常可悲的但是……翻译真是叫一塌糊涂啊。不忍卒读。没法读。不是中国人译的一样。
我买得很便宜,折扣大,但是太可惜了,没法读。以后这种书,还是事先翻阅一下,试读一下,再决定买不买,比较好。
《时间的故事》读后感(二):想看原文书
买了一些时日,今日读一读,对翻译比较失望……
.22 数个世纪的激烈争论之后,1215年的第四次拉特兰公会议认定了正式的教会教义,上帝从虚无中同时创造出“所有精神的和肉体的、天使的和世俗的实物”。
尽管有这些争论,对《创世纪》头几章进行阐明的历史相对平淡。
还敢翻译得再机械一些么?
果然是读不了译文了。现在还有靠得住的译者吗?还是我要求太高了?
《时间的故事》读后感(三):中央编译的书怎么都是一堆自己人在评价啊....
刚买了3本中央编译出版社的书,包括这本和《美的历史》、《丑的历史》,还有一本《艺术通史》本来也想入的,只是后来想着把前面的看完再入了。买之前在豆瓣上看过评价都比较高,而且viking编辑很用心,对每本书都有介绍及与读者互动,于是前面3本毫不犹豫拿下了。但现在看评论的时候发现一个问题,这几本书除了viking编辑外还有好几个书评人(雨丝的细语、书女飘萍、紫云女士 )都是中央编译出版社的自己人,评价的书都是这个出版社的书,而且全部都是五星好评,让豆瓣分数及评论的可信性大幅降低。虽说在商言商这样的广告行为无可厚非,书的质量初步感觉也不错,但这样帮自己打满分的行为还是让读者感觉比较恶心,实在忍不住在这里表达一下不满。希望能有更多客观、可信的评论,否则如果全部出版社都这样做,豆瓣的分数及评论将毫无参考价值了。
《时间的故事》读后感(四):关于时间你知道多少?
最近读了《时间的故事》一书,中央编译出版的,这本书主要介绍了时间的创造,怎样来度量时间,和人们对时间的体验。它应该属于科普读物,是格林尼治天文台台长和西方各个大学的教授合写的。VOA节目里说过,当你感觉到事物变了(树叶变黄了,太阳落山,甚至沧海桑田),就知道时间过去了。
图片
最开始读这本书是想了解时间的测量,就是计时器。从古代到现代,像日晷、铜壶滴漏、西方的沙漏,现代的时钟,手表。在第二章,时间的度量中,讲到了从古至今的人们怎么来认识时间的,最开始是观察太阳和月亮运行,制出了日历,阳历和阴历,后又划分出季节。日晷很好用(指极针),但只能在有太阳的白天测量,在夜晚没有太阳,有时也没有月亮时,就得用机械装置来算时间(观测星座能够看出季节)。据说元明清各朝是用铜壶滴漏来报时的,西方欧洲先发明机械计时器,即机械钟。
人们很重视时间,所以造出这些复杂的计时装置,用它们来指导工作和生活。
《时间的故事》读后感(五):江晓原的推荐语
写给人民日报、人民网评选"2010年度最有影响力10本书":
类似名称的书虽然已经出现过多种,但如本书之奇特、华丽、渊博者,尚未之见。书中收集了西方历史上大量与时间计量有关的文字资料和图片资料。其中许多图片在国内读物中都属罕见。本书领衔的作者之一是翁贝托·艾柯,这特别保证了本书所选择的图片史料之别出心裁。
江晓原,男,1955年生。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博士导师,科学史系主任、人文学院院长。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副理事长,上海科学技术史学会常务副理事长,上海性教育协会副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