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的声音》是一部由张杨执导,纪录片主演的一部中国大陆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他们一直都在 只需你驻足聆听
●SIFF22。和《水之万象》一样,影像记录本身都无可指摘,但作为一部完全舍弃旁白的自然纪录片,显然更需要一条清晰的逻辑线索来串联素材,而不是机械地拼接。依靠纯粹的视听拼接,纵然营造出了所谓的交响感,也很难向观众传达出真正有效的信息。何况单就声音效果而言,有些地方还是稍显杂乱,观众也难以捕捉其中的氛围与意境。
●带点乡愁的旅行明信片,作为声音纪录片处理得有点暴力和粗糙,人为的声音控制着自然的呈现。
●曾经听过这么一句话,电影是能让你最快去初了解那个你没有去过的城市。我觉得这句话还不恰当,纪录片电影才是最好的窗口。大理,5年前去过的城市,看过苍山洱海,去过大理古镇,自不量力的想开完环城公路,结果没有。这一切就像一种印证,你控制不了什么,你更猜不透大理的席卷云能带来什么惊喜。
●相比作为纪录片出现在电影院线,可能更适合出现在艺术展(或者b站的鬼畜区?)。画面语言是唯美的,作为大理旅游宣传片非常合格了,看了让人想再去好几回。
●2019SIFF 看的人估计都有大理情节;但电影不能这么拍。
●张杨导演说,在《冈仁波齐》之前就有思考要做一部声音主导的纪录片,跳出“脚本预设”,没有对白、台词、剧情。《大理的声音》保留了除去动物之外的所有同期声,农业、宗教场所、劳动场景…再加之,春耕秋收和白昼黑夜,来提示时间线,云卷云舒和即兴音乐来转场,很妙。这正是我认识的大理。今晚的首映,也有现场观众看睡着的,或者看不下去提前离场,我觉得这也很正常,就像之前采访对象说的“这么多年来来去去的人很多,大理有毒,这地方也挑人”。
●我为你安心
●2019.6.16 SIFF 需要睡饱了再来感受这种无逻辑片,没有说不好的意思。
《大理的声音》影评(一):现场提问如果抽到我,感觉要被粉丝围殴
我个人是因为张扬导演才选择的这部纪录片,因为比较喜欢他的皮绳上的魂。但说实话,这部大理的声音并没有达到我的预期。
既然是“大理的声音”,在除开大理的自然和生活、劳作的影像外,我最期待的就是对声音的处理,我自己的预期是:大自然声音和人造声音的mix,可表达和谐也可表达对立;当地音乐和各种声音的mix;世界音乐和各种声音的mix等等等等,充满想象力的惊喜的对声音的处理。
实际片子中,除了几处当地音乐人即兴演奏和劳作声音的mix、劳作的打击声mix之外,其他都是素材的堆叠。对我来说,没有惊喜。我觉得是导演的敷衍,这种“认为”让我举起了现场提问的手,可惜没有点到我提问…残念哈哈哈哈哈哈哈
除此之外,我觉得做纪录片,不能只呈现不表达,表达不是说一定要输出观点,但一定不能只堆叠素材。其中后半段出现的嘈杂的建筑工地、开山采石等等声音,压根没有和前后的景象产生关联(至少我没有感受到),我是觉得这些地方非常可以做文章,增加本片的表达、输出观点。但,真的没有。我找不到一处可以让我“想一想”的部分。这个也是我失望的其中一部分。
(题外话,大理古城,感觉和嘉兴月河没有任何区别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嘛,总结一句就是:再多惊艳的火烧云也没办法让我喜欢这部纪录片。
《大理的声音》影评(二):保存好最后的声音,让自然与人文共兴
6.22 SIFF下午主创场。这是本片在上影节的第四次放映,但导演是第一次参加本片见面会,因此十分荣幸。
主创交流见面会导演张杨这是为数不多的看了没有一点昏昏欲睡,或者想掏出手机冲动的影片。关于大理不少人去过,但是很少有像张杨导演那样深度去了解的。导演在拍《冈仁波齐》时就有拍摄本片想法,想把脑中对于大理的深度解读,变成真正的影像。 本片初看很像是一部大理旅游观光片,却又脱胎于传统的风光片,加入了导演自己的构思。同时用恰到好处的音乐,将观众沉浸到这片净土中去。云南的风光尽入眼底,尤其是那不停旋转的云彩,看了很震撼。 此外,全片没有任何人物旁白,不刻意去人为制造一些想要的东西,即使在大理城中,也是保持人物尽可能的原生态,而不会特地去选择某一个场景,或是人为制造拍摄的东西(PS:导演的另一部纪录电影《火山》有反映大理白族人的故事,可能近期上映),尽可能保存下属于大理的声音。 在导演的叙述中了解到,最初想的是自然的声音或动物的声音。后来导演在北京生活时发现,有些自然或者非自然的声音,已经开始消失或者不为人所关注,而在城市化没有那么重的大理却又寻觅到。而近年来,随着前往云南的旅客越来越多,包括大理在内的集自然和人文于一身的城市,也在开始受到冲击。因此,导演在大理生活多年,也是想通过这样的影片,也是想尽可能保留住这一片净土和记忆。 但是本片最大的问题,就是太平淡,如果不是对导演崇拜或是对大理有一定的向往,恐怕很难引起共鸣,也许仍然停留在打卡式的大理景象中。当然这也是纪录片需要坚持的最本质的东西,拍摄的过程不易,任重而道远哈~
《大理的声音》影评(三):这是我爱大理的理由
没想到我是第一个写观后感的人,讲真很激动! 上周临时飞回上海,没想到赶上了上海电影节,突然在朋友圈发现了有人看首映,立马订票发现前面都满了,幸好还有最后23号上海影城的一场,不过要隔天早上十点才能开始抢票,为了看电影调了一个闹钟,人生头一遭! 2012年9月第一次来到大理,结果这一生都发生了改变,来大理不是因为看了张杨的《生活在别处》事实上这部片子是我在大理生活了好几年才看的,就是一个机缘巧合来见一个同性网友的,这是我第一次来云南,第一站就是大理,整整一天的舟车劳顿,黄昏时到了人民路,当天夜宿人民路下段的四季客栈,认识了当时的老板神仙姐姐沽沽,那一天的情景至今还历历在目。后来我人生的故事就都在这方圆4平方公里内书写,直到现在。很多客人问我大理有什么好玩的有什么值得我留下的,我作为一个特别不负责任的客栈老板,回答了无数次大理没什么特别好玩的,洱海没有水上项目,苍山只有大索道,可是大理好居住好生活,其实大理有很多好玩的,就像片子里欢庆波叔老森Coco他们一样,大理的日子可以让人着魔也能让人入道。写着写着就歪了,90分钟的观影自始至终我都沉浸在自我陶醉之中,从一开始的雪,花,云,月,风到雨,从平等路的基督教堂,新民路的天主教堂,人民路的清真寺,从三月街,火把节,本祖节,从人民路到床单厂到柴米多到喜洲到长育村,张杨呈现给大家一个完整的大理,真实的大理,鲜活的大理,100个人心里有100个大理,这90分钟我想总结的就只有一句话:这就是我爱大理的理由。
《大理的声音》影评(四):为什么大理的苍山洱海是一场梦?因为它慰藉了都市人的一身风尘
第十天的日子过得平淡如水,一直在束河客栈睡到11点,然后才收拾东西出门,去丽江火车站坐车,前往大理。
两个小时的车程,一顿小憩就到了。
在大理没有订客栈,因为提前联系了当地的朋友,住在一对夫妇的家里,还有一个2岁不到的小女孩。
妻子在家全职带孩子,我去的时候,她正牵着小孩在小区门口等我,看似好像等了挺久的。
素未谋面,这让我心里很感动。
因为在此之前,我并不认识他们。只不过因为我们都是基督徒,所以,通过一个共同的朋友,才联系到。
当我拖着行李箱,离她还有两百多米的时候,她就猜出是我,远远跟我招手。
一见如故,是形容我们这场相识最恰当的词汇了。
进了家门,她就开始在厨房里弄饭菜,我在旁边搭把手,两人一直狂聊。
女人们凑在一起,真的有太多东西可以聊了,坦诚地分享一些彼此真实的经历,迅速就拉近了彼此的距离,就像已经认识了十几年的老朋友一样。
吃了晚饭,美美地睡了一觉。临睡前,躺在软绵绵的床上,被柔软的杯子包裹,幸福的小心情,就像长着翅膀一样要飞出来。
来到大理,真好哇。
第十一天,双廊自由行。
一觉睡到八九点,洗漱完,打车去了大理古城,才10块钱。
大理这座城市,给人的感觉是:比丽江更柔和。
大理的天空更加的干净明亮,但是又不像丽江给人那种凛冽的刺激感。
大理的天空,是温和的,包括阳光和风,都是柔柔地,不带一丝冲击力,就那样暖暖地、若隐若无地触碰着你。(除了下关,因为下关风,真的是吹到让你怀疑人生)
这是一座温柔的城市,让人觉得温暖,觉得自在。
每当阳光和煦地照耀着眼前的一切时,我都想在这所城市里沉醉,想喝点儿小酒,跟这座城市一起虚度时光。
在大理古城,花了30块钱,买了一趟去双廊的专线车票。
等车的时候,认识了一个小姐姐,她是从北京过来开会谈项目的,趁着当天休息,拎着小包出来玩。
她夸我身上穿的旗袍好看,很衬我。
我心想:enen···此人可以做朋友。
她接着问,衣服哪里买的。
我说,在丽江的束河古镇里,有个店家姐姐帮我选的,我自己也很喜欢。
然后就是一顿闲聊,女人之间的社交,总是很容易破冰:对内彼此互夸,对外一起吐槽!
如果还有解决不了的,就发个好物购买链接,这波就稳了。
经验划重点:能够一起买买买的女人,八九不离十,是可以一起愉快地玩耍哒。
我和小姐姐临时组团,一起玩,简直太合拍,步调节奏都很一致。
她是很好说话的人,我也是,我们感兴趣的小店都是类似的。
刚进双廊的巷子口,就看上了一家店,在里面试试试,买买买,一眨眼,个把小时就过去了,从头买到脚。
这家店的衣服简直太好买了,比丽江性价比高很多。
老板娘非常实在,非常耐心,一看就是厚道的人。
两人拎着几袋衣服,刚出店门没几步,觉得累赘,又回去寄存在老板娘店里。
轻装上阵,继续淘好物。
来双廊,就是逛小店,吃小吃,淘好物,拍美照。
哇,想想我在双廊,真的是烧了不少钱。
印象最深的,是有一家扎染店,当地的一种手工艺品,之前在束河客栈里,自己住的房间就有这样的装饰品,当时就想着一定要给自己也买几份。
真的太漂亮了,后来挑挑拣拣,给爸妈家和外婆家各买了一张枫叶图案的桌布,给自己买了两张挂起来的画布,很有当地的文化风格,还给自己选了一个扎染的单肩包,配着旗袍,简直太搭了。
买买买本身,就是有一种神奇的治愈力,让心情愉快地冒泡泡~
双廊就是靠着洱海,毗邻而建。
第一眼看到洱海,心情还是比较激动的,就是那种“心心念念,如今终于看到了啊”的感觉。
伫立良久,真的会有“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诗意:
舞蹈家杨丽萍的太阳宫和月亮宫,也在这里,我们一路溜达过去,其实也就是巴掌大块儿地,但极具设计感的两座小别墅而已,把狭小的空间运用到了极致:
古镇里的一些小角落:
回程的路线,不是直接回苍山脚下的朋友家,而是去下关找几个当地朋友一起聚会。
花了40块包车,开车的师傅特别好玩,从颜值到性格,特别像《我和我的祖国》里葛优饰演的那个出租车司机。
我本以为只是单纯坐车去下关,但没想到,傻人有傻福,回下关的路,居然是环洱海一圈,真真是把洱海看了一路。
师傅看我这么喜欢洱海,就说,你坐在后面看不清楚,来副驾驶吧,这边拍照清晰。
结果,这一趟超值,还捡了个免费导游,一路上给我介绍这边的风土人情和景点,聊嗨了。
一路延绵不绝的苍山,波光潋滟的洱海,密云低压与山顶:
车开了一路,我陆陆续续拍了一路。
看着自己曾经心心念念的苍山洱海,如今就近在眼前。
心下觉得:我想要的生活,真的没有捷径,就是竭尽全力,努力去得到它!
付出自己应该付出的,享受自己应该享受的,如此而已。
其实,爱上一座城,爱上这座温柔的大理,最本质的原因,从来不是在于它的颜值美景,而是在于看景之人的经历和心境。
有些人觉得什么苍山洱海,不过尔尔。
但有人觉得,苍山洱海就是一副药,治愈人心。
夕阳下沉入夜色,暮霭中的苍山洱海,正好慰藉了我从城市来的这一身风尘。
城市里的生活,人们恨不得把时钟都拨快一小时,而大理的步调,是慵懒,是散漫,是“你是你”,而不是“你是机器里的螺丝钉”。
一夜长大的人,成长的基调是苦涩的。而我们所向往的,是在柔软中,缓缓成长。
大理的苍山洱海是一场梦,沉醉其中的人,不愿醒来。
作者简介:若初,写作培训师,写作2年,创立“若初新媒体工作室”,单篇文章入账3万+的文案达人,擅长书影评、情感心理文和商业文案。全网各平台同名账号:若初的星辰大海。关注后回复“写作”,可免费领取写作干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