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查二世》是一部由Joe Hill-Gibbins执导,Simon Russell Beale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可能对观众对本剧剧本熟悉程度有一定门槛,开头带入用了一段时间。冲突描述的方式蛮有特点的,有机会准备看看原版
●第一次看莎翁戏剧,以后多学习,虽然是戏剧白痴,对台词里的人生警局很赞同。
●舞台极简,象征意义浓厚,表达争权夺利和政治图谋非常完美,就是感觉没有演出“理查二世”这个郡主和其他郡主的不同特色,说到这个,还是喜欢大甜甜版
●看Joe Hill-Gibbins必须是要熟悉原剧的。他没有解构原作精神但是对很多细节进行了拆解、扬弃和重组,并试图让观众有一些新的发现。极简舞台上一共8个演员,没有上场和下场只有休眠和活跃,一人分饰多角,靠语言和表演撑起全剧,靠灯光和暗场转换场景;水、血和泥的三板斧算是个新奇的小元素吧,最后还是要吹爆西蒙大叔的演技。
●这个版本的Richard Ⅱ极其精简,从舞台服装到故事,都是极简的画风,仿佛手术刀一般,极简流畅的线条,直击要害。和DTT的Richard是那么不同,但是,又分明是同一个King Richard. DTT的Richard太耀眼,问到我的国家丢失了吗?是那种神选之子一般的不可思议。这一版须发皆白的Richard真是太沧桑,国家丢失了吗?一种无力感,后来谈论死亡蛆虫,和最后狱中独白那两段也是一种沧桑的唏嘘。万达戏剧展为什么上座率那么…之前百丽宫戏剧展明明基本场场满场啊……不过人少安静的看非常爽!
●又一出怪异的改编当代剧,极简如笼的舞台背景,8个演员,血、水、泥土各2桶,全靠大段晦涩对白撑起一套宫斗夺权的理论;谄媚的小人,卑劣的谎言,把诬陷和阴谋权释的略为怪诞;2019年第77场@猫悦6排皇帝座;
●陪朋友看的,本来以为是传统的古典剧,没想到是这种形式。不得不说泼血和水、泥的表现形式让人眼前一亮,以为自己会兴趣缺缺,但从开头就让人打起了精神。但对于我这样没看过原作的人来说,和角色数不对等的演员和急促的剧情,有时会反应不过来。总的来说还是值得看的!
●表现方式上很有新意 但是有点赶...总感觉有点美中不足...
●没太看懂,不过确实很有新意
作为一个之前没看过莎翁本作的家伙,看这部舞台剧是很困难,缺乏背景知识,以及原著的地基,很难投入到剧情当中。当做英音听力练习倒是蛮不错的,各位演员们的口音都很正,语速基本也不快。
就看懂的部分而言,演员的表现力很强,是真的拼,尤其是查理大爷,看着就心疼,只是频繁的在摸臀部是什么鬼?整个过程,在一个半封闭的舞台中,虽然演员衣着简单,只有一个空王冠,但是“鲜血”“水”这些道具用的倒是挺恰到好处的。
总体而言,适合看过本作的人们去看,否则可能会觉得很难进入脚本。
《理查二世》观后感(二):更写意,更现代的《理查二世》
20190810,中间剧场,RSC西蒙版。
曾经三刷大甜甜版,于是很好奇白发圆胖的西蒙老爷子如何塑造这位10岁继位33岁就死去的年轻国王。果然是另辟蹊径。
大甜甜版讲述了完整故事,塑造了精致任性易碎的天选之子,是非常独特的理查二世这个人,是“冰雪雕成国王塑像”融化的过程,相对应的,该版的博林布鲁克也更粗豪接地气。
就人物而言,西蒙的理查怎么说都有点像李尔王,尤其是他后续自省的那部分,也并不觉得这个国王比其他国王有特别之处。
但《理查二世》整部戏则更现代,更写意,似乎也更深刻。舞美极简,充满象征意味,除了理查和博林布鲁克,其他角色由另外五六个演员随时顶上。尤其博林布鲁克胜利之后打成一片的混乱不堪,以及博林布鲁克演员本身自带的清瘦飘摇的气质,强调的是权位更迭给英国历史带来的影响(但也许是max的讲座让我更在意这一点),那些角色只是命运的工具。O老师提到了单人的心理回顾,我暂时还没get到,总之,这是对莎士比亚的更现代的解读,也是一部需要二刷的戏。
《理查二世》观后感(三):看过的三部理查二世(未完待续)
dtt版本的理查是尼采般的狂热, 是自比为上帝的疯狂, 那么所有忤逆他的人则犹大似的乱臣贼子, 不用他亲自动手,自然会有天谴。 他更符合莎士比亚笔下 妙语连珠字字珠玑的人物性格, 被夺走了姓名,遣散了宠臣,禁锢了躯体, 他依然是王, 依然会因为一段错乱的音乐而嗔怪演奏者。 这样的形象是高度艺术性文学性的, 也是只有在莎翁的妙笔下才会令人产生共鸣的。 于是他才骄傲的让Bolinbroke走下王位, 于是他才会谴责镜子的奉承, 于是他才可以在临死前说出 "自己喂养过的御马怎会对逆臣贼子低头" 这样可笑可悲的话, 于是他被至亲之人刺死是才会没有一丝怨怼, 却满心想着登入天堂, 才能保持自己灵魂的纯洁。 因为他或许不是王, 却始终认为自己是神, 那么暂时的皮肉之苦也只是为了未来的骄傲荣光罢了, 那么逆臣无论如何折磨理查他也不会放弃自己为王的尊严。 这个王是高度理想化的、被赋予了古罗马时文艺而癫狂的、尼禄般昏庸的令人心生怜爱的王。 而本喵理查的内核是悲伤的。 我不禁怀疑或许本喵的理查更符合历史中那个反 复无常的懦弱君王。 他被王叔挟持却敢怒不敢威, 在被限定的王位牢笼里肆意妄为 然而这一切的挣扎只是自己对自己的抚慰罢了。 这个版本的理查的动机不是狂热,不是兴趣, 而是个体饱受压抑后的反弹, 以及自己纯粹本性与可悲帝王家的妥协。 他也举起了王冠让Bolinbroke来接, 但目的不是为了羞辱对方,而是为了折磨自己 ——并且让对方看到自己的自我放逐, 从而使他在愧疚中无法释怀。 "一个高高在上,另一个饮泪而沉", 这是一个bbc站在历史的角度上对于整个王室的诘问,这里的理查只是权利之争的牺牲品罢了。 同样的,他的死完全没有尊严。 他的灵魂早已经放弃王位了—— 直到污泥驱散尊严,利剑夺走肉体。 剩下空空的躯壳满是历史的尘与悲。 两个版本一个聚光于理查个人的悲喜, 另一个则拍摄了在历史车轮下无能为力的君王。 舞台剧和电视剧的表现风格也大不相同, 但都是我的心头挚爱啊, 毕竟理查真的太迷人了。 相反,新版本的理查二世打破了莎翁对于人物情感的深层次赋予, 却在喜剧的形式主义进行了彻底的创新, 使得直观的戏剧冲突被赤裸裸的摆在观众面前。 不得不说这样的做法是有相当的优点的, 尤其当时间、场地、演员都有限的场合。 理查和波林布鲁克被分为明显的两极, 其他的演员则像电子般徘徊于两极之间—— 所象征的社会意义不言而喻。 巧妙的是其他的演员并非灰色地带, 而每个人都有各自的情绪倾向性, 以更好在短时间内推动剧情。 哎呦我不管了朋友闹分手烦死我了有空再写:(
《理查二世》观后感(四):Simon Russell Beale版与Ben Whishaw版的小对比
看NT版之前为了做功课就提前看了Ben Whishaw的空王冠剧集版,中途才后悔应该先看DTT的舞台版,毕竟电视剧和戏剧还是太不一样了...了解了大概剧情,看NT版的途中也免不了进行两者的对比。总体来说是一个很大胆很不一样的改编,除了节奏稍微混乱之外没有太大缺点。
比起电视剧,NT版围绕的还是理查王这个人。在两版里面理查王在开头都会有一段后面会出现的独白,电视剧版是“让我们席地而坐,讲讲国王之死”,NT版是理查被囚高塔里面的独白。这两段独白都有各自的用意,理查二世是“空王冠”剧集的其中一位国王,“国王之死”的独白是从整段历史上空俯视的视角,从后人角度审视过去的诸位君王;高塔里的独白把视角聚焦到理查王这个个体上,放大他内心的痛苦和矛盾。NT版把笔墨放到了理查王被废黜之后,剧本前半部分改动不大但是节奏加快了很多,电视剧花了一个半小时讲述的情节在演员飞速且感情强烈的台词下压缩到了一个小时,后半部分有一些人物删减和情节顺序的调换,结尾略显拖沓,整个剧本既然改成了干净利落的风格,理查之死也没必要拖这么长啦。
这一版的理查跟本老师和DTT太不一样了...Simon Russell Beale的理查少了前两版的女性的自怜和柔美气质(也有一点点),更多的是对自己“天选之子”地位的怀疑。这种自我怀疑对他来说是极为痛苦的,他甚至无法相信自己是可以被废黜的。Simon在演前访谈里面说如果观众能感受到这种自我怀疑的痛苦,他就成功了。某种意义上说理查二世就是一个小孩子,任性又自负地认为自己就是上帝的选择,所以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有正当理由。Bolingbroke的演绎跟电视剧版差异更大,Rory Kinnear演得很收,一举一动看起来比理查理智、冷静得多,似乎他的统治将好于理查二世。而NT版的Bolingbroke更年轻,却也更恐慌、无措,在即将得手的权力面前他反而开始退缩。有一幕是电视剧版没有的,即Bolingbroke得势之后,臣子们突然开始互相挑衅aka很凶地扔手套,混乱狼藉的打斗之中是Bolingbroke一个人在舞台中央可怜兮兮又无济于事地喊停。于是这版的理查给观众传达的讯息更倾向于两位君王的统治将毫无区别。可能是电视剧先入为主,我一开始不太习惯这样慌张的Bolingbroke,但到后来觉得这种编排也挺有意思。理查与他,其实都逃不过被趋炎附势的臣子操控的命运。不过面对多事儿的理查时的无奈和白眼倒是与电视剧版很一致hhh
舞台上一共八个人,除了理查王和Bolingbroke外其他人均一人饰多个角色,一个演员饰演的不同角色反差不会很大,站边基本一致,重要配角的演员会统一。这种安排很特别,弱化了主角之外人物的存在意义,仅仅是衬托理查王、Bolingbroke两个主角和推动情节发展。一开始我还能分清他们分别扮演的谁是谁,但由于变换角色时他们不会更换服饰和口音,到最后已经很难分辨,但这已经不重要了:这场闹剧里面,混乱是最完美的概括词。有一个我不太懂的点是NT版把王后和侍女的对话,马夫和理查的部分对话提前到理查被囚禁之前,把侍女的角色替换成了理查,忧郁的王后反而充满了戏谑。难道是想更集中体现理查的落魄?几位演员的选择倒很有趣,有黑有白,有男有女,有老有少。被理查质问的时候所有人男女高低交错靠着墙边站成一排,明明应该是混乱无序的舞台突然出现小小的规律,有一种说不出来的好笑。年长的黑人演员在饰演Gaunt时,临死前充满着眼眶却又不掉落的眼泪带来的感情冲击很大。
这一版的舞台、道具和服装是我看过的Theatre live里面最最简单的一版了。整个舞台只有三面没有窗户也没有门的铁墙,天花板的灯光,舞台上的几桶水、血和泥土(我挺喜欢这个设计),理查王也只有一个极其简单(我觉着还能变形)的王冠。所有人都身着很普通的现代服装,其中一个女演员还是背心加运动裤...铁盒子一样的舞台就像一个囚笼,困住了所有角色,观众仿佛置身斗兽场,看着这个宫廷里的尔虞我诈,看着权力争夺的肮脏和无情,看着这些角色在血渍和泥污里狼狈不堪地生存、向上爬。还是挺心疼和佩服所有演员的,在2个小时里各种被水和血泼,尤其是理查的泥水浴真的太敬业了...
即使是重看一遍我依然被莎士比亚在语言运用上的才华折服,不过这一版有些台词的演绎我不大喜欢。可能是戏剧和电视剧差别较大或者是为了加快前半部分的节奏,演员说台词的速度非常快,而且总是带着一致的高昂的感情。其实这一点不是什么大问题,只是感觉原本台词里的很多不同的微妙的感情被冲淡了。(虽然我很佩服他们可以把莎剧台词念得这么顺畅不卡壳...)一些很能体现理查自哀自怜特点的台词被轻描淡写地念了过去,比如理查和奥默尔关于“眼泪侵蚀出坟墓”的对话,理查和Bolingbroke关于“悲哀的幻影”像绕口令一样的对话等等。还有一些被改成笑点的桥段我倒笑不出来(记不大清有哪些了...),在悲剧里硬加入喜剧成分我不大习惯。比如Gaunt对着理查说“我虽病入膏肓,你却是将死之人”这句应该是带着警告意味的,NT版里两人的警告和反驳却变得很滑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