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棕榈》是一本由[美] 威廉·福克纳著作,北京燕山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8,页数:26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野棕榈》精选点评:
●在悲痛的存在和不存在之间,我选不存在,逃跑是我的第二专长了。
●双线的联系有,但真就是象征和隐喻之上的,就清晰度来说还是略萨更显现,无怪乎三十年来一直以两篇独立的小说载出。野棕榈部分讲述了有丈夫孩子的夏洛特近乎以决然之态去追逐和哈里的感情,这种澎湃的激情确实如同决堤的洪水,完全理想化幻想中一般的抛却现实,永远炙热永远蜜月。最终惨淡悲剧收场时哈里面临五十年的铁窗,在可以选择的死亡面前,他想,记忆唯有肉体存在时才拥有,她不在了,一半的记忆也就丧失了,我不在了,记忆就都得终止。在悲痛的存在与不存在之间,我选择悲痛的存在。和《对她说》相似的极致。老人河作为对位,离奇惊险丝毫不弱,犯人瘦高个七周的个人英雄式营救的精神堪比老人与海,另一种握住命运的力量令人动容,何为责任?何为自由?两篇的结尾都略有讽刺意味,野棕榈的为了记忆而选择存在同老人河的“女人,呸”入骨了。
●爱情的悲剧本质及其对照
●《野棕榈》的女子目空一切,追随内心,虽原始粗鄙,纵情肉欲,不计后果,但喜欢离群索居的她洒脱,坦荡,毫不掩饰自己,女王般掌控者的力量悄无声息却强大。女权主义忠实执行者的她闯入他那平静平淡的生活,激起涟漪,点燃了星火,他毕竟不像她洒脱,在捉襟见肘的生存下她怡然自得,他忧虑不安。她像是孩子,亲近自然,像是圣人,凌驾一切之上。他爱她,她独爱自己。 《老人河》的他同样圣贤,历经磨难,他的高风亮节并没有给他带来福祉,舍弃自由,也是心之所愿,唯有高墙之内以求宁静。 并行的两个人物都在寻求静心寡欲的境界,对她来说是解脱,对他来说是回归。
●她不在了,一半的记忆也都不在了。如果我不在了,那么所有的记忆也将不在了。是的,他想,在悲伤和虚无之间我选择悲伤。(在悲伤和虚无之间,福克纳选择悲伤戈达尔选择虚无。我该选择什么呢?)
●只读野棕榈,未读老人河。野棕榈让我想到卡夫卡的城堡。那种灰色而迷幻的调子
●“耶路撒冷啊,我若忘记你,情愿我的右手忘记技巧.我若不纪念你,若不看耶路撒冷过于我所最喜乐的,情愿我的舌头贴上膛.”
●我要再读英文版,真的是翻译差强人意也挡不住内容的一击。
●从来没想到洪水可以这么美,尤其是和“法律”比起来。
●将野棕榈和老人河两个独立的故事放在一起,交叉阅读,刚开始没进入状态,无法理解,后来才慢慢看懂。其实夏洛特和高个儿犯人代表了两种选择,一个在逃离,一个在回归……夏洛特想尽办法远离那种稳定,高个儿犯人历经艰辛要回归那份稳定。野棕榈的故事,其实我看不到多少夏洛特对哈里的爱情,作者似乎也没有花多少笔墨在这个层面上,一切事情都是发生了就是发生了,省去了关于如何发生的描写,导致我的反应永远慢了半拍,阅读过程中,往往是看到他们开始歇斯底里,开始坦诚,开始醒悟……我才后知后觉发出原来如此的感叹,需要倒回去重读阅读才能明白。也许需要多读几遍才能理解。
《野棕榈》读后感(一):对生活的叙述
单看完了《野棕榈》这个故事,一个简单的故事,也没多少曲折的骇人的情节可言,啰啰嗦嗦却是半个长篇。之所以能写这么多是因为福克纳对人物的生活以及周遭有着不厌其烦的描述,这些对生活的描述有时候我会觉得枯燥,感觉生硬,有时候会读出些诗意,就看我能否静不下心来读,当然也有翻译的原因(并不是说非翻译的不好,我并不苛求翻译)。 综合来讲,无疑叙述功力非凡。
人物印象深刻。天真蠢笨的威尔伯恩,追求自由了不起的夏洛特。福克纳简直是钻进人物的思想意识里来写的,人物的一举一动准确的传达了人物的精神气质,让我感同身受。
《野棕榈》读后感(二):我若忘记你,耶路撒冷
福克纳一直都是个很有责任感的作家。他关注美国南方,关注种族矛盾,对女性处境的思考远超时代,日本人轰炸珍珠港之后,他还写了一篇伤感的短篇小说,讲一个男孩到孟斐斯去找参军的哥哥。
如果要选一个作家来决定人类的命运,我想不出比他更合适的人选。
但他写《野棕榈》这样一个悲伤的爱情故事,并不是受责任感驱使,而是为了“摆脱心中的一件伤心事”,这本书里说,这是指他与米塔 卡彭特没有结果的爱情。
这很可能是福克纳情感上最私密的一次,不论他怎样回避自身经历,这部小说都注定要成为他私人情感的载体。
但《野棕榈》并不是对情感的纪念,它的出现是为了将情感淹没,甚至杀死在故事里。而且单是这样还不够,还不足以达到福克纳自己的标准。为了“加强气势”,对故事“加以提高”,在《野棕榈》第一节完成之后,福克纳又动笔写了一个带有神话色彩的故事,《老人河》。
在《老人河》里,一个囚犯在洪水中被冲走,历经磨难最终重回监狱。这个故事里的人物几乎都没有姓名,主人公从头到尾只被称作“高个子犯人”,比起时刻绷紧的《野棕榈》,这个故事带着一些诙谐。《野棕榈》里汹涌的情感在这里得到了缓冲。
而这么一个像是会出现在民谣里的故事,是不容许读者进行过多的情感代入的,甚至它本身都不能容纳太多复杂的思绪。但它又不是单纯的休息站或是踏板。
《老人河》是《野棕榈》的回声,《野棕榈》是《老人河》的投影。是《老人河》而不是《野棕榈》圈定了故事的边界。在某种程度上,它广袤的空间对《野棕榈》起到了平衡甚至牵制的作用。
这里福克纳采用的是音乐上的“对位法”,指复调音乐的谱写技法,
“将不同的曲调同时结合,从而使音乐在横向上保持各声部本身的独立与相互间的对比和联系,在纵向上又能构成和谐的效果”。
两个故事虽然各成体系,却在交叉前进中共同把小说推向高潮。
包括福克纳在内的许多作家,都认可短篇小说是一种仅次于诗的艺术形式。但长篇小说并不是有缺陷的,它只是比短篇更有可能出错。就好像在崖间搭桥。桥身越长,桥体就越有可能因承受不住自身的重量而坍塌。
很多时候,长篇小说可以承载的内容远超其他体裁。
比如:
《野棕榈》的最后,威尔伯恩一面怀念死去的夏洛特,一面想着:在悲痛的存在与不存在之间,我选择悲痛的存在。(另有译作“悲伤与虚无”。)
(想象一下,一个潜水员深入一望无际的蔚蓝海水,他从一个人形变成一个点,然后完全消失,像草原上的行者被天地之交的地平线吞没。你以为他再也不会出来了。)
而《老人河》的结尾,自首之后,被无故加判十年的高个子囚犯想到曾经的心上人,一个曾来探望过他一次而现在已经结婚的姑娘,说道:“女人,呸!”
(海水深处的漆黑里出现一个点,那个点迅速变成你熟悉的形状,在你还没能反应过来的时候,那个潜水员已经钻出水面,换下服装,而且扬长而去了。)
如果不是长篇,这种多层次的冲击是很难凸显出来的。
在福克纳最初的构想中,《我若忘记你,耶路撒冷》这个被舍弃的名字,能够包括《野棕榈》与《老人河》两个故事。尽管许多人都执意将两个故事拆分开来,但福克纳从动笔写《老人河》开始,就将两者视为一个整体。
福克纳有能力驾驭这种结构,使其非但不至于崩坏,而且能够互补,在于他的思想。因为福克纳只有一种思考方式,诚然他可用技巧去创造多种情景,去写不同的人物,但他的讲述一直笼罩在他思考的阴影之下。这种思考广袤而雄浑,深刻又富于想象力,并且不可避免的牵扯到人类全体,牵扯到上帝,他笔下的一切都向这宏大的思想靠拢,像被黑洞吸引的行星。
《野棕榈》读后感(三):棕榈飘飘,大河滔滔
比起故事主题的宏大和巧妙,故事语言的瑰丽和奇诡,我更喜欢关注故事的特殊讲法。或以特殊的视角出发,讲述一段离奇的经历,或以讲述者思绪为源头,不断的旁生枝节,或巧妙的设置多条并行的线索,然后不断融合。
《安娜卡列宁娜》则不同,它在续写主人公的同时构造了一条看似可有可无的另一个故事——即列文的故事。他们有相交的部分,但最终走向了两个极端。一个选择了壮烈的死亡,你个选择宁静的守候。如果我们只关注故事的主要枝干,我们大可放心的把列文的环节删掉。我们同样也可以为安娜的结局动容。但作者毕竟构造了那个同时法术的故事,像另一个次元一般,世界的多样性会给读者更多的感触。当我们为安娜的死而伤心的时候,不妨想想列文,我们也许会放下怨恨、不公的执念,多方位的看待这个伟大的故事。但这样的双线叙事,并不是最大胆、最巧妙的。
有没有两则完全不相关,内容不重合又集中在一本书里呢?福克纳用他的《野棕榈》给了我们答案。这部小说,并非属于福克纳著名的“约克纳帕塔法”体系,但它终因作者巧妙的构思,故事独具的美感,而成名于世。
如果我们想创造两个互为对照的故事,写完一个,再写一个,这终究不是难事。但放在一起对照着写,这就是一种挑战。但这种挑战属于正常的读者行为。我们会同时阅读很多的书,有时毫无关系,但有时这些故事都互为对照。所以,福克纳在写本书时是真正采用一种阅读体验的方式。福克纳说,他在写夏洛特离家出走的时候,突然冒出了老人河的故事,于是就写了下去。在“老人河”一章结束后,旧的故事又漫上心头,于是又回过头来创作。到最后,我们的《野棕榈》就写完了。这样下来,我们读者也真正的跟随着作者,进行了故事的观摩。
这两个故事真的毫无关联吗?时间不同,地点不同,姓氏不同,故事种类不同,所以他们真的不能融合在一起。但“老人河”的确与“野棕榈”构成了一种内在的精神联系。夏洛特追求爱的自由,她与恋人远离城市,主动远离人群,但却一直有不同的人在帮助他们,最终因难产大出血而死;高个犯人没有人身的自由,他和一条船与洪水搏斗,救了一个女子,带她回归城市,主动接触人群,但屡次收到他人的攻击,最终犯人帮助女子成功生育,自己也回到了监狱,面对加刑,一笑而过。当我们掩卷,我们会发现这其实是一个故事。老人河是野棕榈的复调,它的洪水滔滔,生命的诞生,恰巧对照棕榈飘飘,生命的陨落。这并不像安娜和列文,而是真正的生命反思。人,总要追求一种自己喜欢的东西,为之付出的过程,就是信仰确立的过程。夏洛特做到了,高个犯人也做到了,但他们却走向了两个完全不同的极端。
在书写风格方面,这两个故事也互为对照。《野棕榈》采用倒叙的方式,伴着福克纳擅长的意识流,呈现出安静、缠绵的,但人物的内心却洪流涌动的风格。《老人河》则用最为传统的故事讲法,呈现出汹涌、激烈,但人物的内心却心静如水的风格。用平和的笔调叙写激烈的爱,用喷薄的笔法讲述平静的归,这正是福克纳的高明之处,也是本书独具的另一种美感。
不得不说在众多的双线并行小说中,《野棕榈》是艺术成就最高的一部。它高到了这本书可以拆成两个故事,分别来贩卖。面对此景,福克纳也只能呵呵了。
《野棕榈》读后感(四):野棕榈:我们并不正确,但我们很美
《野棕榈》读后感(五):这头破血流的爱情
“如果提前知道结局,你是否后悔当初不顾一切?”读完最后一页,合上《野棕榈》,仿佛夏洛特此刻正坐在我面前,我脱口而出,这是我最想问她的问题。她没有化妆,只是宽唇上有些涂抹,一边面孔上隐隐可见寸长的伤痕,就像哈里第一次见到她那样。她用那双猫眼一般的黄眼睛打量着我,脸上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微笑,很快便恢复了神色,没有回答。于是,我决定从头开始,重新进入这个故事。
《野棕榈》在福克纳的小说中,可以说是独树一帜的存在,因为它是为数不多的独立于他的约克纳帕塔法世系之外的故事;因为它独特的音乐对位法,两个故事以《野棕榈》为主调,《老人河》为复调,一章一章交叉地写;还因为核心是一个爱情故事,这对于笔调甚少触及爱情的福克纳来说,是很难得的。
故事的主角夏洛特和哈里,他们第一次见面是在一场聚会上,彼时夏洛特已有家庭,是两个孩子的母亲,而哈里是初出茅庐的大学生,还没有尝过恋爱的滋味。如果没有那场聚会,他们的生活或许还会沿着原来的轨道进行下去,她会继续守在丈夫和孩子身边,他会如家人所愿成为一名医生。可是许是注定如此,“也许该他晦气,不然的话,他说不定会发现:天地辽阔,时光久远,众生芸芸,爱情哪会只限于一个地点,一个瞬间,一个身躯”。只见了两次面,他们就决定冲破世俗的约束,一个抛夫弃子,一个中断学业,不顾一切地去追求自由和爱情。
在与拉里的恋爱关系中,夏洛特自始至终占据着主导地位。她对爱情存在着幻想,认为“必须一直度蜜月,持续不断,长久永远,直到我们之中一人死去”,她把爱情奉为圭臬,当作信仰,愿意为爱付出一切代价,可实际上她那些关于爱情的观点都是从书本中读到的,她自己并未真正理解其中意义。她跟哈里私奔,也并非因为她爱哈里,认定这个人,而是因为她的人生中一直渴望着这样一次离经叛道,可以说她在把小说中的情节付诸实践,而哈里刚好出现在此时此地而已。至此,夏洛特似乎并不是一个可爱的人,她相貌平平,打扮中性,而且沉迷在对爱情不切实际的幻想中,对家庭和孩子缺乏应有的责任感。
我之前一直觉得,哈里之所以会轻易地被夏洛特吸引,仅仅是因为之前没有过恋爱经验,但凡见过多点世面,就不应该对这样一个女人一见钟情。可是看到后面,倒开始有点理解他了。夏洛特对生活有着一股与生俱来的激情,在芝加哥面对着日渐窘迫的生活,她还能成日里不知疲倦地在忙活着做手工艺品,在风雪飘飞的威斯康辛湖边,她依旧怡然自得地游泳、画画,仿佛来这里不是为了节省开销而是特意来度假似的。初到犹他州偏远荒芜的矿场,在冰天雪地中,她喊着:“原谅我,莽莽大山。原谅我,皑皑白雪。我觉得快要冻坏了。”看到这一段时,内心深受触动,能在茫茫雪原里与大山大雪对话的女人,该是多么天真可爱。只有对自然对生活发自内心热爱的人,才能说出这样的话。这句“原谅”,不知从何处想来,可是又觉得此情此景,除了这句,再寻不出比这更合适的了。彻骨的寒冷和物资的匮乏并没有磨灭夏洛特的热情和希望,面对着山峦叠嶂,夏洛特又一次坚定地说:“到了春天,这里将会十分美丽。”让人想起电影《喜剧之王》里的那段对话“前面漆黑一片,什么也看不到”“也不是,天亮之后便会很美的”,此刻哈里眼中的夏洛特,柳飘飘眼中的尹天仇,大概都是光芒万丈的,无关其他,仅仅是这疲惫生活中依然存在的英雄梦想,就足以让人爱上。
但同时,生活也是残酷的,不会因为你热爱它就对你格外厚待,夏洛特和哈里从走上那趟去往芝加哥的火车起,就注定要承受这一路的艰辛。虽然她对自己的爱情归宿有着透彻的自信,也在极力地想要维持生活的体面,但是随着她制作的手工艺品无法出售,哈里因为学业未成找工作四处碰壁,日渐拮据的生活还是慢慢地吞噬了他们爱情里的浪漫成分,取而代之的是辛酸和疲惫。直到最后夏洛特因堕胎失血过多而死,私自给她动手术的哈里也逃不过牢狱之灾。
夏洛特和哈里为了爱情和自由一切皆可抛的姿态,让人看着着实胆战心惊。他们的生活就如同泡沫,随时都有破灭的危险。而在复调故事《老人河》里,高个子犯人在洪水决堤泛滥之时受命去搭救一个孕妇,在波涛汹涌中颠沛流离,最后圆满完成任务。他给人的感觉是无论遇到多么凶险的处境,都一定会化险为夷。这一段惊险的经历回来之后本可以作为在其他犯人面前炫耀的谈资,但是高个子却没有,他认为不值得白费口舌,就像他没有讲自己如何独自一人把一百六十磅重的小船扛上堤岸,越过堤坝又走下六十英尺的坡路,他只是说:“过了一会儿,我们来到那栋房子,在那里住了八九天,然后因为他们要用炸药炸开堤坝,我们只好离开了。”如果说夏洛特是属于仰望星空的那一类人,那么高个子犯人就是脚踏实地的那一类,这也是为什么《老人河》这个故事明明险象环生却让人心里踏实安定。
回到最开始的那个问题,夏洛特临终之时,是有恨的,她生前的愿望是宁愿死在海洋里,也不愿被吐到一片死寂的海滩,被烈日晒干而留下一团莫名的污渍。然而事与愿违,她偏偏死在一片荒凉的海滩上。她临死前目光里充满了无限的深仇大恨,这是幻想破灭后对男人和爱情的失望。
故事的最后,哈里在夏洛特死后那段内心独白痛彻心扉:“她死了,一半的记忆也就不在,而要是我也不在了,所有的记忆都将终止。在悲痛的存在与不存在之间,我选择悲痛的存在。”
他放弃了自杀的机会,选择在监禁中度过内疚而煎熬的余生,靠着对夏洛特的记忆苟且活着。这一段告白足以让夏洛特之前在三流言情小说里读到的所有爱情箴言黯然失色。如若她有知,想必也会稍作慰藉,感叹此生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