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郊狼》是一本由(美) 迈克尔·康奈利 (Michael Connelly)著作,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5,页数:40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最后的郊狼》读后感(一):《最后的郊狼》:孤胆英雄博斯
博斯系列前期读过《错误的告别》,感觉这本比那一本更精彩。
在这部作品中我们的博斯警探因为修理了白目长官庞兹而被没收警徽进入强制控压休假。上一本博斯被降职成为临时警察。反正我们的博斯总是要搞出些事情就对了。
本书当中似乎揭示了博斯之所以孤独又有些暴力倾向的根源。正所谓“有些人用一生治愈童年“,我想博斯应该就是这种人。他自幼没有父亲,母亲玛乔丽是一个妓女,因此他自小在孤儿院长大,受尽凌辱。更悲惨的是经常去孤儿院探望他并在最后一次相见时承诺要把他带出孤儿院的母亲却在他十一岁的时候被杀害了。但是在那个时候一个妓女死去完全不被重视。或许现在也是如此吧。然而时隔三十五年,当博斯再次遇到一桩妓女被杀案时,内心积压已久的疑惑愤懑愧疚迫使他重新开启这桩他一直不敢碰触的已经尘封已久的案件。
随着博斯的深入调查,这桩案件暴露出重重疑点,这不是一桩简单的妓女被杀案,曾经的州长竞选人康克林、他的竞选经理米特尔、介绍康克林与玛乔丽认识的皮条客福克斯,还有玛乔丽的好姐妹梅雷迪斯,甚至博斯的长官助理局长欧文,这些人全都被卷入案件中。最后证明虽然玛乔丽的直接死因并没有那么复杂,但是这个案件所牵涉到的是政治黑幕,以及警察内部的腐败。不管是活着的还是死去的玛乔丽都被人当作了铺路石。
标题中所提到的郊狼是博斯在一次行车途中偶遇的一头因为山区城市化而最后出没在城市里的郊狼。“那只狼看起来很瘦也很憔悴,身上带着在都市化的山区求生的印记。”而我们的孤胆英雄博斯正如这头郊狼一样,在对政府俯首帖耳唯命是从,与政客拉帮结派的警局里,他是仅存的还能够为了查明真相保护百姓安全而拼命的警察之一。正如他所说的“每一个人都很重要,否则谁都不重要”。
但是在本书中我觉得庞兹死得有点冤,因为博斯偷了他的警徽,用他的身份去警告了米特尔,所以庞兹被米特尔一伙儿人凶残虐待致死。虽然他办事上有些没用,但毕竟在这件事上他是无辜的。但是博斯似乎对他的死并没有太多的忏悔。后来也没有提到他因为此事而受到惩罚。是不是不太对劲。
《最后的郊狼》读后感(二):消失的郊狼
这本书,最精彩的地方,私以为是“郊狼”这个意向。何为郊狼?根据博物君的科普,这是一种在加拿大和美国很多,且进入城市,对人没什么威胁的物种。郊狼会抓流浪猫狗吃,家养的宠物如果没看好也会被它抓了吃;甚至有时候还沉迷于翻垃圾桶。而“郊狼”这个形象,无疑是本作中的博斯自己。郊狼选择进入城市生活,是因为野外栖息地减少的无奈之举;博斯的小屋在地震中被毁,只能苟延残喘,博斯同样面临着失去栖息地的危险。郊狼在城市中依靠捕食流浪猫、狗甚至是翻垃圾桶为生,故事最开始的博斯为了重回局里上班“无奈”接受心理治疗,开始翻找属于自己的内心“垃圾桶”。郊狼在北美大陆的城市中较为常见,而像博斯这样人到中年却因为无能上司的一番话陷入职业危机的人也不在少数。但是本作中又反复强调了“最后”这个定语,或许意在强调如同博斯这样坚持自己信念甚至不惜揭开自己心灵放逐之地的人正在逐渐消失。
“郊狼”这个形象,也和博斯系列所代表的“警察小说”不谋而合。狼属于狼群的时候令人生畏,而同时狼群中的狼也要服从于这个组织的规矩。博斯所能拿到的各类情报源自他警察的身份,同样在侦破过程中,警察体系内部的层层关系也给了他颇多束缚,是谓之戴着镣铐舞蹈。同时,博斯又是孤独的,因为他和“之前认识的警察不一样,保有了更多人性”(柯洁丝语),这注定使得他成为了最后的郊狼。
而被冠以《最后的郊狼》的本作,案件本身也带有“郊狼”的性质。博斯系列不少作品都会和博斯的过往扯上关系,系列首作《黑色回声》即出现了越战的相关回忆。但是这一作却是深入了内心,讨论博斯成为一名警察的动因——母亲的遇害。这个案件本身并无出彩之处,博斯母亲的身份使得她成为了高危人群,在统计偏误的影响下,对一个流莺死亡的调查相必不会深入。案件调查中间,卷宗的缺失则将这个案件带往了警察小说常见的一个套路——对警察体制、司法体系乃至政治体系下黑暗面的追逐。在这样的铺陈之下,结尾的真相显得更加震撼。有时候所谓的患难与共,更多的不过是一个竹篓里的螃蟹,互相羁绊。博斯对真相的选择,颇值得玩味。“我不认识她”,究竟是保全了所谓的友谊还是用实际行动否认了其曾经的密友身份?
本作作为系列作的中前部,对主角从事警察这个职业的动机进行了探究,这个话题抛出的有些早,让人担心是否博斯探究清楚之后就不再有做警察的动力。但从实践看,博斯系列仍然有后续,这实际上是把博斯成为警察的原因拔高了,是一种对真相的执着而不是对某一个真相的执着,所以博斯能够一再勇敢地翻开自己的过往,审视自己生命中的荒芜之地,去探究真相。
《最后的郊狼》读后感(三):城市郊区最后一匹孤狼
昨天晚上连夜看完了《最后的郊狼》,文章的最后八十页大结局真的看得直呼过瘾,压抑不住内心的激动,把这本小说安利到我所有的读书群里,对于喜欢欧美硬汉派推理小说的小说迷来说,这本书当然不能错过。今年年初疫情最严重窝在家里的时候,我拜读了本书作者迈克尔康奈利的另外一部作品《混凝土里的金发女郎》,虽然金发女郎那部小说也很精彩,其中法庭辩论的部分是一大亮点,可是跟本书做对比的话,个人还是更喜欢本书的故事,很直接,百转千回的故事叙述方式,每次当我感觉到马上就要发现凶手的时候,事情就会有转机,一点一点地否定直至找出真凶。 哈里博斯作为洛杉矶警察局命案组探员,因为痛打庞兹警督而被判强制控压休假。在休假期间卡门伊诺霍斯的心理干预调查。地震后市政府的安全检查人员先把他的房子判定为不宜居住,之后又决定拆除,博斯不舍得搬离这里,这里有他的感情投入。他不能让自己闲下来,他永远也忘不了这样一幅画面,喘着粗气,泪流满面,紧紧抓住游泳池边瑟瑟发抖的十一岁小男孩,他感到恐惧,孤单,感觉那个游泳池便是横亘在他面前必须游过的无边无际的汪洋大海。一九六一年十月二十八日的凶杀案再次被他提起,他决心找到这一天杀害他的母亲马乔丽。洛的真凶。在洛杉矶的警察档案馆提出当年的档案,物证。通过档案上的蛛丝马迹尝试还原当时的情景,档案中所提到的警察和皮条客都成了他的调查对象,一个人都不放过,这些人的故事完整的拼凑出案件的本来面目。 “每个人都重要,不然谁都不重要”,这是哈里博斯的人生信念。他的母亲,生前从事娼妓行业,直到遇害前答应了康克林的追求准备跟他私奔。他的母亲怀着对于儿子的深沉爱意做出了如此决定,她利用了康克林的承诺,这是她唯一的操作方法,她要把自己的儿子从福利院里弄出去。正是因为儿子博斯,马乔丽引来了死亡。作为一个母亲,不论自己从事的是什么样的行业,她始终没有忘记自己的儿子,她对儿子的爱已经融入到她的血脉之中,只要有机会她都会好好的利用,哪怕牺牲自己的一切前途幸福,哪怕前路遍布荆棘。作者借着哈里母亲的故事讴歌了伟大的母爱,是母爱支撑着后来身受重伤的哈里去追寻事情的真相。 这篇小说还有一个看点,就是探员哈里博斯的坚韧不拔,打不死的小强精神。这种精神在混凝土里的金发女郎里也能看到。这样一个形象鲜明的警探形象让你也有足够的耐力读完整篇小说,只有拨开重重迷雾才可见得最后的光明。无论发生什么样的变故,你会发现他的初衷始终没有改变,就是要遵从自己的内心。每个人都是重要的,因为人与人交织而成的关系网才能构筑一个完整的故事,博斯的故事里当年凶杀案的所有关系人都是这盘棋上不可或缺的棋子,细心的观察,孜孜不倦的追求,得到真相的同时,也意外的收获了自己的人生新伴侣,洁斯敏。 哈里博斯就像一头美洲狼那样,凶猛,冷静,苦苦追寻猎物。他是洛杉矶警察局里最后的郊狼。每个人都重要,不然谁都不重要。他的一生都要奉行这样的原则,为了他的事业和信念努力奔跑。 湖南文艺出版者全新再版了这本《最后的郊狼》,喜欢推理小说的朋友不妨一试,一定不会让你失望的!
《最后的郊狼》读后感(四):哈利·博斯,找寻真实自我的硬汉
《最后的郊狼》是迈克尔·康奈利笔下博斯系列的第四部,出版于1995年。这部距今已有24年之久的小说依然具有吸引力,让人欲罢不能。迈克尔·康奈利不仅展示了残忍的凶杀案,也为读者进一步剖析了洛杉矶警局命案组探员哈里·博斯的内心世界,血淋淋、毫无遮掩。看完之后你无法不认同,哈里·博斯,可能就是洛杉矶这座都市丛林中最后的郊狼。
1961年10月28日,美国洛杉矶好莱坞大道北面发现一具女尸,警察查明身份,死者是一名妓女,名字是玛乔丽·菲利普斯·洛。与之对应,一名身处麦克拉伦青少年养育院的11岁少年,哈里·博斯,永远失去了自己的母亲。这位内心残缺的少年将在34年后调查这起案件,为死者讨回公道,为自己找回内心的平静。他知道,每个人都重要,不然谁都不重要。
我在想,迈克尔·康奈利到底受雷蒙德·钱德勒多大的影响。在塑造个人特色的同时,在小说中依然延续着孤独硬汉的血脉,以及腐败权术与社会不公的种种刻画。《最后的郊狼》一书,博斯因为痛扁对头庞兹警督而被判强制控压休假,不得不去卡门·伊诺霍斯那里接受心理调查,在休假期间再次回忆起往事,并决心找到真凶。在整个犯罪调查的期间,博斯必须接触各色人等,在这一过程中,社会的各个层面被巧妙地构建起来。龙蛇混杂的洛杉矶警察局、富人云集的政治聚会、退休警察的老年社区以及尘封往事的档案室。毫无道德可言的特权阶级,掩盖真相的腐败警察与无良记者,显示这个社会在精神层面的堕落。这几乎与雷蒙德·钱德勒构造的世界如出一辙。或者说,从来就没有变化过。
曾经当过记者的迈克尔·康奈利利用自己的社会观察和简练的笔锋,构建了他眼中的洛杉矶与洛杉矶警察局。博斯必须面对人浮于事的特殊环境,忙于遮掩丑闻的高层、贪污受贿的警察、公私不分的内部权力斗争,以及脆弱的同事情谊。与环境相匹配的,则是人们的内心世界,尤其是警探博斯。愤怒、无助、困惑、哀伤、孤独,被迫直面不堪往事,独自舔舐伤口,承受宿命般的人生。与此同时,他谁都没法相信,只有自己。为了坚持自己的使命和理念,找寻真相贯彻正义,哪怕会因此头破血流。他是让人难以忘怀的硬汉,是都市丛林里罕见的孤狼。虽然带有些许马洛的影子,但是博斯更为圆滑,更加适应这个可悲的世界。可以这么说,迈克尔·康奈利正是成功塑造出哈里·博斯这位内心丰富的硬汉,才真正确立属于自己的风格,说哈里·博斯与迈克尔·康奈利休戚与共也不为过。
当然,《最后的郊狼》始终是类型小说中的一员,体裁上可以被归类为警察小说。警察小说的一大特色就是在警察体系控制范围内追凶破案。迈克尔·康奈利尽心尽力为读者奉献了迷雾重重的多起凶案,以1961年妓女谋杀案为中心,陆续有命案发生,警督庞兹被虐杀、退休地方首席检察官阿尔诺·康克林坠楼死亡、政治掮客米特尔横死街头、梅雷迪斯·罗曼自尽以及被警察击毙的杀手。悬念迭生的同时,迈克尔·康奈利层次分明地将线索陈列在读者眼前,让博斯狗咬骨头不松口,一步一步地将错综复杂的案情推理到位。毫无疑问,这显示了迈克尔·康奈利超强的谋篇布局能力,即使最挑剔的读者也会沉沦其中。
《最后的郊狼》是迈克尔·康奈利步入大师殿堂的通行证,情节、人物以及技巧都让人无话可说。最重要的是,小说再一次展示了类型文学所特有的强大力量。例如对“法律不等于正义,它是一种非常不完善的机制”的解释。小说里的哈里·博斯必须在这种不完善的机制里生存,现实中的我们同样也必须在这种不完善的机制里生存。值得庆幸的是,他在披荆斩棘的旅途上找到了真实自我。
,
《最后的郊狼》读后感(五):最初的博斯,最后的郊狼
这本《最后的郊狼》成书于1995年,那时的迈克尔·康奈利刚刚因《黑色回声》获得爱伦·坡最佳处女作奖一年多,恐怕他也不知道自己开启的这个“哈里·博斯系列”将会持续畅销近三十年,而笔下这位如今退休后又返回工作岗位发挥余热的洛杉矶警探,在那时虽然已年过40,却依旧保持着热血少年的心性。早已熟悉了博斯那种宠溺女儿的父亲形象,再回头去了解他与母亲的过往,就像是慢慢走近他的内心,越发了解他,就越发爱上这个最好的警探。
《最后的郊狼》主线剧情是博斯重新调查30年前母亲被谋杀的真相,也在过程中逐渐向读者展现了许多博斯的过往。开场时的博斯已经因为袭击上司被强制休假并接受心理医生的评估治疗,虽然并不配合,但在博斯与心理医生的交流中我们还是能捕捉到不少信息:与西尔维亚分手(上一册《混凝土里的金发女郎》结尾发的糖就这样没了?!震惊!)、地震后住所成为危房、被停职后的愤怒、搭档抛下自己与他人另组合作破案……空虚无依的博斯再也无法逃避心中埋藏多年的心病——母亲被谋杀的真相始终未被查明。“每个人都重要,不然谁都不重要”,这是博斯一直以来坚持的办案原则,他重视每个死去的生命,并坚持为其查明真相,但自己的母亲却不明不白死去,无人为其伸张正义,几倍于平日的负罪感压迫着他,终于到了不得不面对的时刻。
希罗尼穆斯·博斯,曾经多次被提起那位与博斯同名的荷兰画家,其画作充满了荒唐的形式和怪异的象征主义,母亲为儿子取了这样一个名字,也是用来形容与纪念她们一起生活的洛杉矶,她认为这个城市有着与画作一样风格的偏执与恐惧。伴随着博斯一生的姓名,也让母亲的记忆一直不会消散,博斯还记得母亲喜爱的曲子《舍赫拉查德》,记得母亲尽力想要让自己回到她身边的许诺,只是“她没有时间了”。博斯没有吐露过多对母亲的怀念,但是若没有深深的爱也就不会有这么一次艰辛的探寻,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诉说着暗流涌动般的强烈情感。
相比于博集天卷之前推出的《两种真相》、《错误的告别》两本新作里沉稳的形象,这本书中博斯一出场就是高调与叛逆,他毫不掩饰自己的各种想法,与同事、领导、甚至心理医生为敌,让我一时难以适应,而随着阅读进程反复出现的美洲狼的意象,明示了书名中“郊狼”指的就是桀骜不驯的博斯自己,定语“最后的”应该是在形容他独自坚持的孤独形象,是否又暗示了博斯自此之后的性格会逐渐走向后期的低调沉稳?在补全后续作品的同时我也会继续关注他性格转变的轨迹。博斯在这个故事中也绝不是“愣头青”,整个故事过程中他遇到来自各方面重重困难,普通人在这样的高压之下又怎么可能冷静地逐一解决?这种复杂局面在博斯从坦帕返回之时体现的尤为明显:顶撞与捉弄过的上司突然被杀,自己成为最大的嫌疑人;被驱逐出偷偷居住的危房;心理医生安排的诊疗时间到了;私下联系的记者马上要报道自己不实的消息;被告知在坦帕遇到的爱人是杀人犯;一直追查的母亲被杀的案件有了新的线索……只见博斯如抽丝剥茧般地一件件处理着接踵而至的问题,作为同样被问题为难的社畜们也期待着拥有类似强大的内心与能力。
你好,最初的博斯;再见,最后的郊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