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姆·文德斯宝丽来电影笔记》是一本由[德] 维姆·文德斯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128.00,页数:2020-7,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维姆·文德斯宝丽来电影笔记》读后感(一):用宝利来记录
大学的时候看过维姆·文德斯的电影,当时我记得他在我的心目中定义了当时德国电影水平的一个基准,从他的作品中就能够看出在生活之中他一定是个有趣的人,并且懂得如何享受生活。对生活喜爱的人都是害怕忘记那些遇见过的美好瞬间的,所以人们用各种方式去记录下来,尽管媒介都不同,但最终都是以勾起脑海中的画面为目的。我发现我跟维姆很像,我平时也是用影像、绘画还有写作去记录生活,只不过在此之前我只把宝丽来当作是年轻人的一种装饰,维姆通过这种方式看到了新鲜的含义。
这本书中是维姆用宝丽来记录下来的电影人生,这也是我遇见过的最新鲜的方式之一去写自己的传记。他的厉害之处就在于让读者从视觉和感受去进入他的世界中,这也是当了这么久的导演才积累出的经验。可以说宝利来是维姆的一个标签,他是真的热爱这种方式。随着这些图片,他用自己的语言讲述着自己的想法和故事,也记录了在电影制作过程中的心路历程。照片、文字、影相和声音,这些之所以都能够独立存在,就是因为人们的注意力需要一个焦点,当把一项感官彻底吸引的时候,这样才能够发挥最大的传达作用。所以电影尽管又有画面又有台词,但往往无法超过单纯文字的力量。
维姆用宝利来拍照最重要的原因还是方便记录,很直接的手段,你说它的内容没有去布景打光并选好主题的拍摄更丰满,但这反而更真实,他毕竟是一个专业的人士,哪怕他说是随手一拍,但那些数据和光的角度都在下意识当中,想要模仿他也是很难的。
看完他的电影再看这本书,有了一个全新的理解,也知道了很多幕后的故事。现在再看到这些照片的时候能够勾起很多回忆,但是我发现绝大多数的画面都变成了模糊的艺术品,我需要重新温习一遍,这种二刷能够让我带着对一个新电影的激动之情的作品还是很少有的,所以说这本书是很有情怀的。如果在看这本书之前并没有看过维姆的电影,或者说没有了解过他,那么在看这本书的时候感触会少很多。但我相信只要是电影爱好者都会认识他,因为他的那几部作品实在是太有名了。最近的《地球之盐》评分非常高,这是一部非常成功的纪录片,但我还是推荐他早期的那些电影作品,比如《柏林苍穹下》、《里斯本的故事》等。
很巧我也喜欢小津安二郎,维姆很可爱的用《小津安二郎的国度》命名当时的日本,他对于日本东京的情怀也是从小津这里萌生的,从他的文字中也能看出他后来感受到了变化。非常难得的是维姆用这些照片记录了自己的成长,人真的是活到老学到老,谁说一个成功的人就不会遇到挫折。看了这本书之后我发现哪怕成功了,依然要继续努力,并不是说可以一直坐享其成。
《维姆·文德斯宝丽来电影笔记》读后感(二):宝丽来——维姆·文德斯的“时光胶囊”
你知道什么是宝丽来吗?或许这个东西对年轻一代人来说并不陌生,即便照相机和手机等数码摄影设备已经发达到可以随时随地拍下自己想要的人物和景象,宝丽来依旧在热爱文艺的青年人中占有一席之地。
不过,对于德国电影导演维姆·文德斯来说,宝丽来却曾经是他事业和人生的忠实“记录者”,在这本名为《维姆·文德斯宝丽来电影笔记:即时影像》的书中,我们将和这位杰出的电影导演一起回到他事业的起点,开启403张宝丽来汇聚而成的“时光胶囊”,共同经历一场有关图像、光影与人生的奇妙旅行。
故事开始于一张宝丽来“自拍”。维姆·文德斯从自助照相亭里的四联自拍照说起,讲述着自己是如何在点唱机、自助照相亭、电影放映机和打字机、照相机的陪伴下度过了自己的学生时代,又是如何开启了自己的电影生涯。1971年8月,维姆·文德斯拍摄了自己的第一部故事片《守门员面对罚球点时的焦虑》,他用宝丽来相机记录下很多当时的取景地;1972年,他因《守门员》得到了去纽约的第一次机会,于是我们便看到了那时的第六大道、还没建完的世贸中心高塔、1972年的“金拱门”、具有“摇滚乐光环”的切尔西旅馆……
宝丽来真是一个神奇的发明。1972年的美国在一张张小小的宝丽来里看起来是那么熟悉,却又那么遥远,无数的人和事都变了,但又好像一切都没有变,因为他们永远停留在这小小的一方天地里,自顾自地“上演”着属于自己的故事,那么真实,那么鲜活。被遗忘的宝丽来中,一望无际的美国东海岸呈现出一片焦黑与破碎,但时间给它“镀”上了一层金色的斑点,“它们变得更美丽了。”通过它们,维姆·文德斯看到了数十年前未曾找到的风景——“一片失落的风景,一个失落的美国。”
虽然宝丽来相纸十分昂贵,但维姆·文德斯坚持用它来记录生活和工作。温馨又文艺的美国民宿;冰岛壮丽瀑布在水中形成的巨大而美丽的蓝色水泡;中央公园的“爱丽丝梦游仙境”喷泉;还有在云层之上的世贸中心塔尖上俯瞰纽约,第一次和安妮同游洛杉矶……
维姆·文德斯的故事就这样随着一张张独一无二的宝丽来照片一点点行进着,发生着。“从某种角度上,宝丽来是胶片摄影和数码摄影之间‘缺失的一环’”;“宝丽来带给我们的是现实世界中的时间胶囊:‘图像’‘再现’‘唯一的原件’它们合为一体。”;“宝丽来是绝佳的工具,它就像一本视觉笔记,为世界取景的‘画框’,帮助我去检验自己对于拍摄对象的兴趣,人、地点和物体都包括在内。”
作为著名电影导演,“德国新电影四杰”之一,柏林国际电影节终身成就奖得主,维姆·文德斯成就卓越。但我们不难看出,他并非是天才的电影导演,而是一步步克服各种艰难险阻去开拓、发现、坚持着自己的梦想,无论是电影、摄影、绘画、音乐、写作与出版,都是他长期耕耘的收获。在书的开篇和结尾,他讲述着自己和宝丽来的故事,也不断探讨着如今的手机摄影和宝丽来的关系。在这一颗颗小小的时光胶囊里,我们既瞥见过去,也望向未来。
正如译者在后记中所言“宝丽来将会再次回到我们的时代,只不过是换上另一副面孔。”在这个时代,我们也需要用新的态度去面对宝丽来,重新发现它的真实与美妙。同样的时光胶囊,其实我们也可以制造和拥有……
《维姆·文德斯宝丽来电影笔记》读后感(三):柏林国际电影节终身成就奖维姆·文德斯的宝丽来光影印记
1980年12月8日,约翰·列侬在纽约自己的寓所前被一名据称患有精神病的美国狂热男性歌迷枪杀,年仅40岁。
著名导演维姆·文德斯是约翰·列侬的忠实粉丝,他用自己手中的宝丽来记录下了列侬意外离世第二天歌迷在达科他大楼前哀悼的场景。
维姆·文德斯说:我们哀悼的,不仅仅是这个出色的年轻人,更是一个名为“我们的青春” 的时代。
维姆·文德斯与鲁迅先生有着相似的人生经历。鲁迅弃医从文,维姆·文德斯弃医从艺。
由于父亲是一名医生,维姆·文德斯中学毕业后,在杜塞尔多夫与弗赖堡研习医学(1963年─1964年)及哲学。但美国的摇滚乐和外来艺术深深吸引着维姆·文德斯,他决定弃医从艺。
1966年,文德斯前往巴黎约翰尼·弗里德兰德工作室学习雕刻。
1967年,22岁的维姆·文德斯进入慕尼黑电影电视学院学习影视制作。从这时起,维姆·文德斯与电影结下了不解之缘。
维姆·文德斯喜欢用宝丽来记录工作和生活。文德斯说:在过去很长一段时光中,它都是我最爱的影像媒介,它就像一本视觉笔记,为世界取景的“画框”,帮助我去检验自己对于拍摄对象的兴趣,人、地点和物体都包括在内。
维姆·文德斯在自己的《宝丽来电影笔记:即时影像》中收录了非常多的珍贵影像资料。从自助照相亭得到的4联照片开始,维姆·文德斯将自己的光影印记一点一点展现出来。
据维姆·文德斯估算,文德斯在1973到1983年间拍下了一万两千多张宝丽来照片,其中只有3500张保留下来。1986年,法国巴黎蓬皮杜中心为维姆·文德斯举办了首次摄影展。
1987年,凭借电影《柏林苍穹下》获得第41届戛纳电影节最佳导演奖。
《柏林苍穹下》是我非常喜欢的一部电影。影片的主人公丹尼尔和卡西尔是守护柏林的两个天使,不过,他们是两个没有翅膀的天使。
丹尼尔和卡西尔穿行在柏林城内,观察人们的举动,研究人们的生活,倾听人们的声音。
有一天,丹尼尔来到了一个马戏团。丹尼尔对走钢丝的女演员玛瑞安一见钟情。
由于演出资金不足,马戏团解散后,玛瑞安生活陷入困窘,情绪低落。丹尼尔在一旁看着玛瑞安,心生怜惜。最终,丹尼尔决定放弃天使身份,他要变成一个凡人和玛瑞安在一起。
《柏林苍穹下》是一部黑白电影,获得多个奖项。据说,片中所有通过滤光器拍摄完成的黑白镜头都是由一双袜子制造出来的效果。
还有一件有意思的事情,影片中有一幕是奥托·桑德双手抱着头坐在公交车上。这是一幕临时更改的场景,剧组之所以采取这种拍摄方式,是因为在拍摄当天扮演奥托·桑德的演员脸上长了块大斑,即使化妆也无法将其遮住。
维姆·文德斯是当代德国电影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
2015年2月12日,维姆·文德斯被第65届柏林国际电影节授予了终身成就奖——“荣誉金熊奖,这也是维姆·文德斯收获的第一个终身成就奖。
2019年,维姆·文德斯大型电影专题回顾活动在北京举行,有21部影片系统介绍文德斯的电影世界。
文德斯曾说,我觉得与一座城市建立起联系的最好方式是独自漫步,“直到你在这个城市走失的那一刻,同时又没有人告诉你具体位置的时候,你才能和这个城市建立起联系。”
在北京期间,有一天维姆·文德斯利用一个小时的闲暇时间,从国家大剧院出发,漫无目的地在街上“游荡”。
不知不觉地,维姆·文德斯走到了故宫旁边的一个小花园,“我当时坐在古树下的长椅上睡着了,风吹着树叶沙沙地响,那一刻我和古树建立了联系,我们成为了朋友。”
不知,维姆·文德斯是否用宝丽来记录下了这位“古树”朋友。
《维姆·文德斯宝丽来电影笔记》读后感(四):宝丽来镜头下的光影记录
我不知道大家是否和我一样对摄影器材并不是很了解,尤其是手机照相非常发达的今天,女性对摄影的需求的大多更是以是否具有美颜功能为标准,或是美颜功能的优劣吧。在以自拍为主的今天,大家对摄影的清晰度好像都不那么高了,更不要说对相机的要求了!
图片来自网络说到相机,大家可能都知道很多,比如以前的胶卷相机,还有后来的数码相机,到让爱好者穷三代的单反相机,或是比较受女性欢迎的微单……不知道是否大家和我一样,没怎么听说过宝丽来相机。大家一定很好奇,我为什么突然对摄影器材这么感兴趣,尤其是对大家很少接触的宝丽来大谈特谈呢?其实理由很简单,因为我最近刚刚读完了德国著名导演维姆·文德斯的一本著作《维姆·文德斯宝丽来电影笔记》。
《维姆·文德斯宝丽来电影笔记》我想,大家看到书的名字《维姆·文德斯宝丽来电影笔记》就会了解我为什么忽然对宝丽来相机产生兴趣了,也一定想知道维姆·文德斯的电影创作与宝丽来相机有着什么样的联系呢?那就和我一起看看从这本书中我都了解到了什么不一样的电影知识,我有没有找到宝丽来相机与维姆·文德斯电影创作之间的秘密呢?
宝丽来公司是在1937年由艾德温·兰德和乔治·威尔怀特创立,最早以生产太阳镜和发明其他光学技术为主,二战以后才转向照相设备。1947年,兰德发明了世界上第一种即时成相系统,一年后推出了一次成相相机和专用胶卷,当时轰动了整个世界。
图片来自网络所以说宝丽来相机就是最早的一次成相相机,如果大家还没有什么概念,现在很多年轻人都喜欢的拍立得相机与宝丽来相机非常相似:相片即拍即出,一次成相,相片无法修改。就是这样的特点,让宝丽来相机有着自己独特的魅力,价格不菲的相纸也是很多人没有选择宝丽来的原因之一。
很多喜欢电影的小伙伴对维姆·文德斯一定不陌生,但也有很多人和我一样对国外的导演或者电影作品不是很了解的。我就为和我一样不怎么了解维姆·文德斯导演的小伙伴简单介绍一下我了解到的这位大导演!
维姆·文德斯(Wim Wenders),1945年8月14日出生于德国杜塞尔多夫,拥有导演、编剧和制作人等多个身份。1970年,维姆·文德斯拍摄了第一部长片《城市之夏》;1974年,执导旅行三部曲的第一部《爱丽丝漫游城市》……
作为“德国新电影四杰”之一的维姆·文德斯,曾多次荣获戛纳、柏林、威尼斯等国际电影节大奖,2015年被第65届柏林国际电影节授予终身成就奖——“荣誉金熊奖”。其著名电影作品包括《得克萨斯的巴黎》《柏林苍穹下》《美国朋友》《在云端上的情与欲》《里斯本的故事》,纪录片《地球之盐》《皮娜》等。
《地球之盐》,图片来自网络维姆·文德斯非常喜欢用宝丽来进行拍摄,包括在自己的日常生活或是电影创作中,在《维姆·文德斯宝丽来电影笔记》这本书中就展示了很多他的摄影作品。如果在网络上搜索维姆·文德斯的照片,就会出现很多他手持宝丽来相机的照片,可见他对宝丽来相机的喜爱。
近年来,维姆·文德斯的摄影师身份几乎与他导演的身份一样出名,可见他对摄影的喜爱。而且他的很多摄影作品在世界各地展出过,虽然早期他用宝丽来拍摄了很多照片,但是维姆·文德斯也有多年不用宝丽来拍摄照片了。
图片来自网络3、《维姆·文德斯宝丽来电影笔记》是维姆·文德斯对自己摄影和电影创作的记录。
厚达307页的《维姆·文德斯宝丽来电影笔记》既是维姆·文德斯一些宝丽来照片的记录与展示,当然这本书中也记录了维姆·文德斯在创作很多电影时发生的事情和他个人的情感与困惑等。
图片来自网络维姆·文德斯对用宝丽来摄影如此说:“找到框架,在每张图片的每个地方花时间,只是拍的照片少了很多。它不再是一种自发的无忧无虑的行为。 在我看来,我拍宝丽来的时候虽然没有产生 ‘照片’。我只是把所有的东西都拍下来。那是在做笔记,是生活的一部分。这就像思考、呼吸、笑一样。”
图片来自网络也许这段话更能表达《维姆·文德斯宝丽来电影笔记》这本书的主旨,因为毕竟没有比本人更了解自己的了。
维姆·文德斯用电影和摄影探索了这个世界,而这本书只是展示了他探索世界的一部分,却可能让很多人通过《维姆·文德斯宝丽来电影笔记》打开了一个世界的新大门,我想这就是书籍的力量。
您对这个世界有着什么样的探索和好奇呢?
公众号:彤嘭嘭《维姆·文德斯宝丽来电影笔记》读后感(五):在时间的流逝之中
在书中“向亨利·朗格卢瓦致敬”这一节,文德斯提到有些城市“总能打开我的灵感源泉,激励我不断工作,并有所收获”,而“有些城市则会让我变得懒散”“它们似乎骨子里就隐藏着吸光我们能量的能力”。我深有同感。这种同感也可以延伸到其他方面,比如,有些作品总能激发受众的想象力,促使人们展开新的思考、建立新的关联,开始审视曾被忽视、被遗忘的经历与体会;而有些作品则不能。
就我目前看过的7部影片和2本影集而言,文德斯的作品属于前者。
2018年1月中旬,我从伦敦的牛津街折入一条小巷,走进The Photographers' Gallery——一个妥帖嵌入周围建筑群的细长条俄罗斯方块。正在展览的是“Instant Stories: Wim Wenders' Polaroids”。谁是Wim Wenders?我不知道。展出的照片似乎与旅行有关?有意思。展览分为两层,每层的展厅都不大,其中一层设置了一个小小的放映室。展厅里有十来个青年,看起来像是同学,另有几个中年男女踱步其中。
图1 展厅内,一位男士望着《爱丽丝城市漫游记》的主人公,主人公的背后是一个迷你放映室市中心人群头顶模糊的星条旗,机翼前方涌起云朵,一列棕榈树斜斜排开,牛仔双手夹着烟卷,废弃的双层小楼,通向地平线的小路,黑暗中一团光亮旁的侧影,盖着条纹桌布的餐桌上杯盘狼藉,黄昏中大厦只剩下轮廓,晴空下一辆汽车在荒野中敞开车门,湿漉漉的街道,河面泛着微波......罗兰·巴特曾在《埃菲尔铁塔》中写道:“旅游就是使自己沉浸于感觉之中,使自己去感觉一种物象之流。”徘徊于文德斯的宝丽来照片之间,相当于间接体验了一遍他曾感受过的物象之流:这个靠在椅子上和衣歪脖子打瞌睡的姿势好熟悉,我在一些火车站的休息室好像也见过。亨氏番茄酱,红色总能激发食欲。这个借位真巧妙,专注的摄影师,人间的天使。我也期待一场公路旅行,总在城市里难免有些憋闷......天啊,这巴黎也太巴黎了!
图2 一些照片图3 还是一些照片在两个小时左右的时间里,这个展览我看了三遍——第一遍是乱序,随机浏览几幅,建立一个基本印象;第二遍是顺序,按照策展的路线逐幅看过;第三遍是乱序,又回到某些很有共鸣的照片前,再看一会儿。对待展览或书,我常常是这个路数。如果第一遍没有被吸引,后面的两遍就不可能出现。
图4 展厅一角,一位女士正在拍摄窗外的建筑与街道图5 一位男士(似乎)正在拍摄那位女士看完展览,下楼买了两张明信片,与展览相关的精装影集《Instant Stories》并不在我的考虑之列——刚看过原件,复制品的魅力便弱下去很多;何况,行李箱不能再增加任何重量,银行卡的存款不能再轻易减少数字。从The Photographers' Gallery走出来,沿着小巷重新来到牛津街。分贝猛增,五花八门的陌生人快步走来走去,午后的冬风拂上脸颊。刚才的室内旅行就像一场白日梦。
看摄影展像做白日梦,看电影更像。2019年5月中旬,中国电影资料馆举办文德斯电影专题回顾,在一个多月的时间里,展映文德斯的21部影片——当时,我对于文德斯的全部印象,依然停留在那些宝丽来照片上——我买了4张票,《爱丽丝城市漫游记》《公路之王》《错误的举动》以及纪录片《地球之盐》。每一场看完走出影院,都像是走出了机场或火车站。旅程告一段落,身体需要休息,意识在漫无目的地向四面八方疾驰。
《公路之王》放映后,有一场交流活动,文德斯本人来到现场。有幸见到真人,起初非常激动,但他的叙述节奏会逐渐把人引入平静,非常平静,类似于飞机稳稳降落后的滑行。
图6 《公路之王》映后交流活动图7 交流活动结束后的文德斯与影迷喜欢上了一位导演的电影,如果发现了有关他的新书,果断收入囊中是自然而然的事。今年7月,在豆瓣上发现有人标记想看《维姆·文德斯宝丽来电影笔记》,点进去一看,没想到竟然是《Instant Stories》的中文版!周末收到新书,特地拎着它去了鼓楼地区一家客源比较多元的咖啡馆——文德斯的作品实在不适合窝在家里看,最好身处流动的、开放的、有点“噪音”的环境之中。
由于已经看过文德斯的几部影片,现在回看这些照片,会更清楚它们的语境;同时,书中的每一帧照片,其实也是辅助加深理解影片的脚注(《公路之王》剧组居然只有这么几个人!)。当年在伦敦初次面对这些图像时,历时数月的旅程即将结束:伦敦,伊斯特本,伯明翰,卡迪夫,斯旺西,南安普敦,里尔,布鲁塞尔,柏林,慕尼黑,海德堡,阿姆斯特丹,利兹,约克,爱丁堡,格拉斯哥......自己亲身经历的物象之流尚在脑海里漂浮,又碰上了文德斯的图像记忆。那种心情,类似于在荒野小路徒步时迎面遇见了另一个徒步者,于是互相笑着招招手。招手并非出于礼貌,而是因为你发现还有人和你一样。确切地说,是曾和你一样,毕竟,这些宝丽来照片是文德斯几十年前的内心映射。这么说来,我当时的心情也许更接近于在荒野小路徒步时遇见了一个木桩,上面歪歪扭扭地刻着:Hey you!
回国上班两年多,在大部分时间里,地理层面的眼界几乎只有东城与朝阳两个区。我时不时会回忆起毕业旅行的那段经历,与此同时,也不断提醒自己不要过于浪漫化那段时光。在这本书中的“正确或错误的举动”一节,文德斯写道:“在这部经典的德国‘成长小说’中,年轻人为了开阔视野踏上漫长的旅途。旅行的目的在于让他学习、成长以及自我实现。但是在我们这个属于20世纪的现代版本中,这样的旅行却成为了错误的举动。它最终只是加深了威廉的孤独,也没能够把他变成一个更好的人。”而在影片《错误的举动》结尾,一路漫游的威廉虽然终于望见山峰,但不难预料,以他的性格,如果没有受到外力的影响或制约,必然会继续无因无果地漫游下去。当我在怀念自己往日的旅行时,是不是也隐隐地希望它会永远延续下去呢?如果它真的得以延续,我是不是也有可能走向出发时的反面?
当然,现实的情况常常比电影更复杂;正确与错误,也往往更难以界定。唯一可以确定的,只是时间在不停地流逝——就像宝丽来记录下来的那些不可复制的瞬间,就像《公路之王》的德文原名“Im Lauf der Zeit”所揭示的那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