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美好时节》经典影评1000字
日期:2020-08-19 20:32: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

《美好时节》经典影评1000字

  《美好时节》是一部由卡特琳·科西尼执导,塞西尔·德·弗朗斯 / 伊兹雅·海格林 / 诺埃米·洛夫斯基主演的一部剧情 / 爱情类型电影,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观众影评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美好时节》影评(一):是情啊

  虽然以女权背景讲述的却是两个女人间的爱情。因为爱情,冲破了一切阻碍在一起,终究抵不过现实。每个人都不是单独存在在这个世界上的,每一步路都涉及形形色色的人,最重要的是家人朋友恋人,有时候我们需要在其中做出选择不够坚定不够勇敢的人,只能逃避,数年后,也会因初的选择而懊悔,但是做过的事情永远存在于里,成为一段美好。或许双方足够成熟,在对的时间再次相遇,又会擦出不同火花

  《美好时节》影评(二):我想讲一下被忽略的两位男性

  美好时节,在爱情之下,就是甜美可口诱人的。比如戴芬妮卡罗尔,她们遇见了彼此,经历了快乐甜蜜以及苦楚。但是这样的时节对于两个男孩来说,其实他们过得真的很辛苦

  两个男孩分别是卡罗尔的前男友和安托万(戴芬妮的朋友),卡罗尔和她前男友不仅仅确立关系而且同居了,结果戴芬妮的出现却使这段平衡的关系被破坏,卡罗尔爱上一开始主动和她接吻的戴芬妮,比爱她男友还多。她的男友其实很受伤,只是表现满不在乎,而且放任她追逐我的感情,他是宽宏大量,但是他多么希望卡罗尔爱的是他。我能够出来,他真的心有不甘地放走了卡罗尔,也愿他能够找到一个比卡罗尔好很多的女人。当他问出你和她是为了性还是真正的爱情时。我被他的这句话着实惊到了,我一直认为性是建立在爱情的基础上的,看了这部影片我更加认为我的想法是对的,卡罗尔和戴芬妮接吻,上床,然后坠入爱河。然而西方人怎么能够把性和爱分得那么清楚呢?这种思想在某种程度上确实给了他挽回卡罗尔的希望吧,但是最后在漫长等待之下,在一次次的夜晚见不到卡罗尔的身影,只能孤独度过,最后无疾而终。

  至于安托万,从小一直被戴芬妮的某些特质吸引,他自然也爱着戴芬妮好久了。当他看到两个女人卿卿我我的时候,一开始是震惊,接着是愤怒悲伤也许我们看到了一个勤劳勇敢,野性十足的乡村姑娘戴芬妮承受了双倍的压力父母家境,旁人的眼光。但是我们是不是也忽略了一个男孩的压力呢?虽然他的压力和这个农村姑娘相比实在是不算什么,他遭受了情感上的折磨,也是有苦说不出。从小到大一长大女孩子却爱上了一个原本不属于这里的外来者。最后当戴芬妮试图利用阻挡村民奇怪的目光的时候,其实我真的能理解他的愤怒和不配合,你从来没有想起过我,除了这种时候,你利用完我就走了!他就是这样的想法。我能看出他是这样的想法。

  就如同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里面一样,里面所有的女性,都无法和她们所爱慕的人一起。这部片的男性亦是如此。

  真心希望那些单恋却又卑微的人可以找到真正爱自己的人,喜欢的人也能喜欢他们。不要再受到无形的伤害了。

  大都已经讲了女主角的爱情,我来讲一下一些特别的。个人观点,不喜勿喷。

  《美好时节》影评(三):凭什么只给那么低的分!

  等待这部电影的字幕版时就收到字幕组小伙伴的友善提示:“备好纸巾,不是用来擦眼泪的那种”。所以宝宝我一直很期待~

  时间设置在70s的法国,不用想就知道大概是个什么套路,同性电影的主旋律:寻找认同与自我独立。然而导演用满满的诚意,演员用精湛的演技共同演绎出了一部在俗套中又能脱俗的一部电影。

  先来说说演员,宝宝我对电影见识不广,顶多算个姬片专业户,演员名更是记不住几个,但是看电影看看演员的演技怎样的主观评判还是有的。裸戏这个演员的基本素养我不谈,我就先说说几场床戏,期待,脸红,颤抖,高潮(咳咳),演员都演出来了,床戏的专业程度和阿黛尔的生活不相上下,而且床单盖的也恰到好处,没有阿黛尔那么强大的视觉冲击,也留下了无尽的想象空间。还有说的这里我特别想批评下色情行业的演艺工作者,能不能不要只是瞎叫瞎叫,走点心好吗!?有一次我没带耳机所以静音看的没想到效果还更好….言归正传,除床戏以外,两人的感情互动,尤其是给女票手上挑刺那段,情不自禁的一吻尤为甜蜜,更不用说那些在枕边的小情话,充分说明了在无数次的滚床单之后两人是建立了相当深厚的感情的,宝宝我原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一直对性是建立在爱的基础上这一观点深信不疑,但后来由于长期受资本主义腐朽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谁叫天朝你没什么百合片!),竟然也开始困惑于性和爱的复杂关系了。女一是农场主的女儿,有较为粗壮的胳膊以及在阳光下的小麦肤色,无论穿怎样的裙子和高跟鞋都掩盖不住其浓郁的攻气,演员本身的模样和其饰演的形象出奇的吻合。至于颜值,作为一个因为丑至今找不到对象的单生狗,我对颜值是相当宽容的,只要不是丑的惊世骇俗,我都觉得可以接受,而那些一看见颜值一般就走的颜狗,你们这样是会错过很多好片的(也会错过很多好对象的,比如我)。

  再来谈谈剧情,女一敢掰弯有男票的“直女”却不敢出柜。女二则在对比下更加坦诚勇敢不顾一切。两人在对待关系被发现这一问题上的反差令人发笑。而最有意思的莫过于结尾部分,当女一对女二说出“你走我也走”时,宝宝我先是想你走了你家病重的父亲和年迈的老母怎么办,是不是有点不负责任,接着我下意识的看了看进度条,吓了一身冷汗,还有这么长是要展现最后她们是怎么幸福的生活在一起了吗?果然不是的,最后导演吧喜剧,悲剧,以及半开放式不悲不喜结局全部演绎了一遍。而其中女二等待女一追赶时眼神里的紧张,忧虑,伤心以及期待尤为令我心痛,我甚至想来吧来吧就赐我一个俗套的happy ending吧,与我看异性恋电影时看见happy ending就觉得烦形成强烈反差。最后在女一写给女二的信中,女一说:“我知道我们再也回不到过去了”我就想说怎么回不到过去了!不是有她的地址啊!快去找她啊!甚至马上想出了两人多年后在有了自己的新女票后再次意外重逢后的激情碰撞,名字都想好了——《美好时节2之撕逼大战》

  所以,这样一部演员好剧情俗套中带着新意的电影,虽然带着硬伤,但也不至于给这么低的分啊!本来客观我只给四星的,但想给它提提分就直接五分吧。

  (新人第一次写影评多多指教)

  《美好时节》影评(四):就说两点

  法国电影真的一周看一部就好。 。。

  我就评论两点,

  1. 为什么两个女主对come out 的态度如此不一样?

  2. Delphine是不是个胆小鬼?

  1. 两个人的成长和教育和性格都非常不一样。明显的东西,比如D的成长环境相对很保守传统,而carol 作为在巴黎多年的人,接触过比较先进的思想。这些我就不过多讨论。 比较有趣的是,作为天生是拉拉的D,她对come out 的态度是很拒绝的,恐慌的。反而是后来爱上女孩子的C,似乎更open,更愿意出柜(或者说忽略别人的看法)。 两个人这种鲜明的对比,是整个剧情的推动力。

  我身边的很多人,包括我自己,都和这种设置相反 – 天生是les的,一般都会想办法出柜,而后天喜欢上女生的,会犹豫不决。 所以电影里面这种设置让我思考了很久。我觉得某种程度上,它描述了一种潜意识的挣扎(虽然也许并非本意): D 因为是天生的同性恋,她并没有过多的选择权,她表现出来的挣扎一部分也来源于此 – 她就是喜欢女生,她是喜欢不上男生的。 而C 呢,虽然也不能说她是可以选择自己爱上谁的,但是至少她是有可能喜欢男生的,只是她现在喜欢的是D 恰好是个女生,这是一种相对更自由的状态,类似于选择权,所以会更坚定自己的选择。

  2. Delphine 是胆小鬼吗? 一部分人觉得要抨击她,一部分人会have compassion for her. 其实,我觉得两个人都是胆小鬼. And it's ok. 爱情里的人谁不是胆小鬼呢? 都是患得患失的,都想要面面俱到。 D 爱自己,爱家人,也爱C, 她做了很多事情想要去平衡这些,但是最终还是要取舍。 而C呢,放弃了巴黎的种种,来到D的家,不顾一切要和D在一起,这给D造成了或多或少的心理压力,而这个时候的D 是还没有能力去应付这些压力的。

  重要的一点,纯属个人看法的一点,是我觉得最可惜的是两个人的力量没有融合起来,没有往一处使。 两个人其实都是很强大的而且有更大潜力的人,无论是心理上还是能力上。 两个人要在一起,是一定要更懂对方,这就需要很多沟通,还有很多退让。 故事里,两个女主并没有太多的productive communication, 基本上就是激情,互相欣赏,现实压迫下的无安全感。比如C 千里迢迢来D的家,其实就是想她能坚定地和她一起。 而D偏偏就是行为上暂时没有办法给予C这些,也就是说,她不能马上离家出走和她一起。 D也表达了自己害怕别人的看法,然后不能抛弃家人这些。C只是强调你要为自己而活啊! D何尝不想为自己而活可她就是办不到啊你说这些有什么卵用。。。 C 说的话(强调你要为自己而活)一部分是因为她的信念如此,一方面也是催着D早点和她一起确定未来。如果大家能站在彼此的鞋子里,感受一下,C感受一下D的挣扎,D感受一下C的渴望,义无反顾和无安全感,彼此都能想到更好的解决方式。具体的话有很多种,比如,C可以不用那么急着让D走,帮助她一起处理农场的东西(短期长期规划),D也可以用C能看到的方式,给她多一点点的坚定。 虽然生活中有那么多“虽然”,“但是”,“如果”,我想说生活真的没有那么多身不由己。希望大家都能得到自己的幸福。

  《美好时节》影评(五):排除同性的元素,这是一部挺好的讨论爱情和责任的电影

  16年香港同志电影节的闭幕式电影,虽然并没有很多人看。我想闭幕式电影,总归是有点点期待的。但是看下午场只有不到五分之一的上座率,真是略微有点悲惨。而且,很想不通的一点。感觉这个电影节超级缺钱是吧,连中文字幕组都雇不起,全程都是法文原声,英文字幕。当然,我内心os也是what the fuck!不想练听力呀,心好累。好吧,所以我也不能确定,到底我真的看懂这个电影没。

  一部法国电影,英文译名是 summertime。这样看起来,法国的夏天还是挺凉快的么!整个故事也是以法国可能是北部的乡村开始,以及相当长的时间都在各种大型机械运作的乡村。因为有一次Delphine和Carole远眺远山和湖泊时,Delphine说自己没有去过南部的乡村,那里有很多这样的湖泊。所以,我猜Delphine的家应该是在法国北部的乡村。

  其实在电影开始的前三分之二,我都觉得Delphine是觉得女主。故事就是从她的爱人抛弃她要嫁人出走开始的,她后来也跟Carole提过,说一个country girl broke my heart。这是她离开乡村去到巴黎的原因。当然,她还是喜欢乡村的一切,所以她告诉Carole, 她喜欢巴黎的原因,只是因为Carole而已。

  第一个觉得有趣的情节是,Carole这些女权主义者奔跑在大街上去拍男人的屁股。然后我们乡村来的五大三粗的Delphine进行了英雄救美。她们在公交车上叽叽咂咂讨论女权之类,虽然,Delphine也并不是很认同,大约在Delphine的心里这些city girl真的是纸上谈兵吧。后来,Carole请求Delphine跟她一起离开时,Delphine就说过,她经营她的农场也是她的奋斗,是real thing。也许Carole和Delphine像是理想和现实,空想和行动的两个意向吧。而空想的一方,Carole更为浪漫而不羁,她真的可以放弃巴黎的一切去陪伴Delphine,而Delphine最终并没有跟她走。直到她们两人在月台要离开时,才觉得现实总是会战胜理想,即使实在1970年代的巴黎。Delphine刚到巴黎时,女权主义者为了抗争,发出的激烈而真挚的斗争,看上去总归是那么美好。 我喜欢她们在演讲厅中合唱的歌曲,还有哪一段短短的配上国际歌的旋律的les之歌。到哪里我笑了,初一君说过去KTV一定会唱这一首反抗之神曲。希望哪天她也看到这个电影,听到这一段旋律,一笑。

  第二个有趣的讨论点是,就算Carole是那么激进的女权主义者,她并不是lesbian,直到她遇见Delphine。当然按照搞姬基本法,Carole没有变成les是因为她没有遇见喜爱的女孩,Carole遇到Delphine之后,会迷茫、会羞愧,最终一定会跟随自己的内心,干柴烈火。虽然基本法这么来,这里比较特别的是,Carole男朋友的态度。他给了Carole足够的空间,也让Carole明白自己对Delphine的爱,胜过其他。所以,女权绑定LGBT这个群体,有时候想想,也是固有偏见。

  还想说Delphine的态度。我想很多人会去抨击她的,因为看起来Carole牺牲真的很多啊。最后,Delphine也并没有冲动跟Carole一起回到巴黎,我想carole一定心碎了。可是看到delphine后来给carole的信,其实我真的可以理解并同情delphine的选择。真的,delphine只不过是在做carole她们激烈抗争并争取的东西。没有人生而就拥有那么多,很多环境之下,不能抛弃父母,抛弃现实。反而,在现实中找到平衡,可能是最好的出路呢?

  虽然,最终是happy ending。可是我觉得,就算两人最后没有在一起,也很自然。但我想知道,Carole还会不会那么热爱一个如delphine的人呢?有这样勇敢爱的勇气,最后也勇敢接受不爱,最后爱情的意义是陪伴么?

  其实,这个故事讨论的话题很多,爱情、责任、逃离和面对。故事讲得很好,感觉评分太低了。跟排名第一的影评感觉一样,看完觉得很不错,不明白为啥评分这么低?难道是女主的颜值不高么?我真的又要不惮以最大的恶意来揣度这个看脸的世界了。

  剧情上来说节奏很好,不急不缓,虽然到了收尾的时候,以Carole接到Delphine的信为bonus,给大家一个happy ending, 略微有点套路。

  《美好时节》影评(六):女权版的《阿黛尔生活》 因为爱,冲破了一切,却还是败给了现实

  故事发生在1971年的法国,黛芬妮是农场主的女儿,因为不愿意接受父母替自己安排的未来,倔强要强的黛芬妮选择离家出走,孤身一人来到繁华的大都市巴黎,想要在这里开拓属于自己的天地。

  在巴黎,黛芬妮邂逅了致力于女权运动的斗士卡罗尔,随着时间的推移,两人打破了性别的界限,走到了一起。

  父亲中风的消息传来,黛芬妮不得不告别卡罗尔,回到家乡,无法忍受思念之苦的卡罗尔千里迢迢来到了农庄,想要在这里和黛芬妮开始她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田园生活。

  两人特殊的关系很快就遭到了周遭的非议,亦使黛芬妮陷入了两难的抉择之中。最终分道扬镳。

  这部影片类似《阿黛尔的生活》不管是大尺度的场景还是女权运动,只不过这部影片穿插了很多元素,而阿黛尔的生活在情感跟人物的变化上面比较细腻。

  我喜欢卡罗尔的性格,大大咧咧,敢于正视自己,忠于自己的内心,没遇到黛芬妮之前,她有个爱她的男友,遇见了黛芬妮之后,勇敢的向男友敞开心扉,爱了就是爱了,她不想欺瞒别人,更不想欺骗自己。

  黛芬妮因为父亲中风回家后,卡罗尔不远千里去找她,她们在田园的草地尽情的畅想一切,但黛芬妮摆脱不掉当家做主的责任,面对村里人的指点,面对父母失望的眼神,她选择了逃避这份爱情,毕竟她生活在乡村,过于大胆的行为,都会造成不可逆的后果。

  她们本来要一起走的,当火车驶来的时候,黛芬妮选择了退缩,卡罗尔一人提着行李,踏上了火车,那是最后一次的见面,黛芬妮掰弯了卡罗尔,卡罗尔教会了黛芬妮成长与勇敢,在后来的写信中,黛芬妮说到,如果那天我足够勇敢,我们就不会这样,但是至少我们都自由了,以前,回不去了。

  这里面的主人公不是最漂亮的,但是很质朴,接近生活气息,也很原生态,不造作,在这份情感中,能够感觉到另一种重生的力量感,不管是家庭环境,社会环境,城乡差异,还是个人性格,都在成长中觉悟,想要得到身份的认同感。

  每一段爱情,都会教会我们如何爱,如何相处,成长型的爱,没什么好可惜的,毕竟在彼此的陪伴中,我们见识到了对方最差的一面跟最好的一面,曾经懦弱过,以后才能更加的勇敢。

  说到底,这部影片还是蛮现实残酷的,两个同性的人相爱,父母的咆哮,周围人异样的眼神,都是一种考验,不够坚定的两人最终会分道扬镳,因为爱,冲破了一切,却还是败给了现实。

  《美好时节》影评(七):在美好的时节,遇到了你

  1971年,我对那个年代的法国一无所知。电影告诉我们:

  女权运动在巴黎城市如火如荼地进行。女人们集会、抽烟、七嘴八舌毫不顾忌地发表政治观点、去解救因同性恋而被送进精神病院的朋友、上街游行、支持女性堕胎自由,对演讲公然砸场,这一切激进、疯狂、刺激,这种革命的激情似曾相识。

  而在法国南部的乡下,风光旖旎,农民辛勤劳作、淳朴保守,女人没有社会福利、没有薪水、发言权,是传统的男性话语权主导的农村合作社模式。那里的女人对这一切习以为常,纷纷嫁为人妇,这种传统的凝滞也似曾相识。

  Delphine生为农场主的女儿,在干农活中长大,浑身健硕,充满力气,有着农村妇女独特的美感。她的生活是被设定好的,嫁给一个农民,过上安稳小康、勤劳致富、儿孙绕膝的生活。但是,她喜欢女人,她渴望外面的世界。她聪明,悟性强,也有一些勇气。在我看来她并没有纠结于自己的身份认同,她至始至终清楚自己喜欢的是女人,只是她在乎父母的感受,在乎乡亲们的看法。农活之余,她淡淡地对父亲说“我不想嫁人”,眼神又有些迷茫和没落,这种感觉又似曾相识,让人心疼。

  于是,来到巴黎的她被女权运动大背景下的巴黎生活所吸引,激进,疯狂,让人热血沸腾,也更是擦出了爱情的火花,和Carole相识,很快便坠入了爱河。在巴黎这段时间,整个感情中,Delphine是主动的一方,从第一次尴尬的一吻,到后来再次相见街头的一吻,她都是大胆热烈的(好欣赏这样的女孩子!)。

  然而,故事因为父亲突然重病变成植物人而转折,Delphine不得不回到农场,协助母亲料理日常, 一边照顾瘫痪的父亲,一边干繁重的农活,挑起家庭重担。Carole与男友分手,放弃与巴黎的生活,来到乡下与Delphine暂住。

  她们小心翼翼地过着二人欢愉的时光,一起干农活,一起睡觉,看似幸福,但这短暂的幸福生活在谎言里,终究有一天会纸包不住火。她们之间开始产生分歧,争吵,母亲也渐渐察觉出一些蛛丝马迹。有一天,二人在小路上过分亲密的举止被一个农村大叔撞见,Delphine害怕起来,怕自己的身份就此暴露,因为她太在于别人的看法,怕父母受到伤害。在一次乡民聚会上,大叔和别人窃窃私语让她敏感紧张,也许大叔并不是在谈论她,但不知所措的她为了掩饰尴尬地去亲了一个和她青梅竹马的男生。在农场的这段时间,Delphine变得退缩起来,因为她身上的包袱太重。而Carole则显得更加主动。

  终于,妈妈还是发现了。妈妈的心里也一定受到了巨大的打击,当看到两具赤裸的躯体拥抱在一起躺在床上,她强忍住内心奔腾不止的震惊,愤怒和否定,默默拉开窗帘打开窗子,喊女儿起床,没有多说什么,落寞地走开。这一幕我很是心疼,怕有一天这眼神出现在自己父母身上。母亲自然要赶Carole走,这个把自己女儿带坏了的人。

  Carole不知所措,奔跑着找到Delphine,感觉世界要崩塌。Delphine的内心已经痛苦到了极点,她有太多的顾虑。然后,她迟疑了一刻,迅速跳下拖拉机,说Si tu pars, je pars.(你走,我也走)

  然后两人一起乘火车私奔。幸福的生活即将在未来展开。

  如果电影到此时结束,只能是一部happy ending的平庸电影。

  在火车站,Delphine反悔了,退缩了,她不能离开农场。

  再怎么回头也等不来她的身影。火车开了。Carole一人回到了巴黎。

  如果电影到此结束,只是一部bad ending的悲伤故事。

  五年后,Carole在自己的女权运动事业上已有所建树,帮助年轻女孩认识自己的身体,处理意外怀孕。

  她突然收到了Delphine的来信:

  “亲爱的Carole,

  我希望你能收到我的来信。我最终终于离开了农场和父母。当年我做不到,时隔数年我终于做到了。这些年来,你就是我的精神寄托。获悉你这些年来取得的成就,真为你感到高兴。如今我不知道自己该怎么办,不知你过得怎么样,又和谁在一起?现在我一个人在南部生活,拥有一个农场。农场不大,不过属于我。我希望我可以回到过去,回到你上火车的那天。我会鼓足勇气,毫无犹豫地跟你走。然而,这一切都是不可能的。你走后,我伤心了很久。最终我意识到:我们再也回不去了。我们只能朝前看。这也是我给你写这封信的目的。

  爱你的Delphine”

  到这里,电影夏然而止。这个结尾,不喜也不悲,不拖泥带水,刚刚好。要是两个人在火车站一起远走高飞,恐怕会坠入平庸,两人之间争吵不断,Delphine也可能为自己的冲动出走后悔愧疚,背负着家庭的现实包袱。

  在我看来Delphine并不是退缩、懦弱。她明事理,她知道自己要回去处理好家里的事,瘫痪在床的老父,心碎的母亲,一个需要有人挑大梁顶起来的农场。 从出柜到周围接受到自己独立,需要一个缓慢过程,Delphine用了五年的时间,理清了自己的生活,对她来说是一个祝福,是一件好事。她并没有和其他农村妇女一样嫁做人妇,过上平庸的幸福。她受过强烈的女权意识熏陶,聪明、独立、坚强、勇敢(其实Carole并没有错看她),所以,这五年一直在默默奋斗,从父母身边独立,获得了自己的农场,自己的事业。

  “我们再也回不去了。我们只能朝前看。这也是我给你写这封信的目的。”这是整部电影中最强有力的振奋人心的一句话,就像电影中暖色调的阳光一样,给人无限的希望。过去的伤心和痛苦就让它过去,把美好埋藏在心底,化作一段凄美的回忆,释然。只有向前走,不断向前走,才是人生应该有的样子。

  想起一句话,Don’t hate your past, cuz that’s what makes you today. Delphine心中也许仍藏着那份没有鼓起勇气上火车一同私奔的遗憾,但她也会庆幸生命里遇到过Carole,在巴黎接受女权思想,打开新世界的大门,相爱,认同和觉醒,分离,然后独立奋进。这是她成长的转折点。如同片名La belle saison,在美好的时节,遇到了你。

  《美好时节》影评(八):从女权到女同,法国女人怎么会这么有魅力

  如果说法国女导演卡特琳·科西尼的《美好时节》是一部同性片,不如说它更像一部“女权”片。

  1971年的法国,和世界上所有国家一样,女性连劳动时间内的合理工资都拿不到,连堕胎都不被允许,何况和女人相爱呢。

  回归影片,法国乡村农场主的女儿黛芬妮,体态丰满,每天开着拖拉机顶着大太阳奔驰在田野里,晒出一身诱人的小麦色。胳膊粗壮有力,一叉子就能让一垛草瞬间脱离地心引力。长着女人的身体,干着男人的活儿,还在每个汗流浃背的白日将近,踏着夕阳余晖去和女人幽会,花前月下水波粼粼,倒影的幸福多美。

  如果黛芬妮真是个男人,估计会像每一个乡村男人一样,娶妻生子,岁月安详;应该就不会经历那么多心碎,真诚付出的感情也不会被当时的女票视为儿戏,在夜色温柔的时候被残酷地通知分手;想必也不用为了逃避父母的逼婚而离开喜爱的农场,只身前往巴黎。

  可命运偏偏要跟她开个玩笑,让她长成夏娃的形状。但同时庆幸的是,黛芬妮是个女人,才从乡野小村来到都市巴黎,遇到了她的卡罗尔。

  卡罗尔和她遇到过的女人都不一样,她致力于女权运动,为女性的尊严和平等奔走,骨子里散发着自由勇敢的气息,和热情可爱的诱人味道。

  她们的第一次相遇,是在巴黎街头。卡罗尔和伙伴们一边摸男人屁股,一边风一样刮过巴黎街道。从未见过这般女人的黛芬妮看着她们,露出了痴汉般的微笑。

  当卡罗尔被一个愤怒地骂她们“婊子”的男人擒住,黛芬妮挺身而出,以自己多年干农活练就的彪悍“英雄救美”,因此结识了卡罗尔。

  在当时的巴黎,卡罗尔一帮女人算得上“激进”,这种勇敢也让这些法国女人显得无比可爱。

  她们会在公交车上大声说着“凭什么男人摸女人屁股就是天经地义,女人摸男人屁股就不行”;

  她们会每周组织女权集会,女人们抽着烟大声讨论女人堕胎的权利;

  她们更会付诸行动,在男人演讲“女人应该负起生孩子传宗接代的责任,堕胎是可耻的”的时候,向他扔东西并质问“难道不应该让令女人怀孕的男人负责吗”;

  她们也会在得知一个男同被当做精神病关起来时,一起去救他出来…这样的法国女人,实在没法让人喜欢不起来。

  本来就喜欢女人的黛芬妮渐渐融入了这个群体,参与她们的集会和活动,并对集会头目卡罗尔渐生情愫。在成功解救gay朋友之后的那个晚上,卡罗尔因室友的呼噜来黛芬妮房间蹭床睡。夜深人静,同处一床,早已倾心卡罗尔的黛芬妮没能忍住,对着她的香唇吻了下去。

  但故事并未从“情至深处滚床单”的情节发展,一脸震惊的卡罗尔第一反应是推开了黛芬妮,让她十分受伤。不想失去黛芬妮的卡罗尔第二天向她解释,那一刻的感觉并不是讨厌,而是没想到的一种震惊。

  很明显,当时和男票同居的卡罗尔并非对黛芬妮没有感觉。从初次相遇的被救,到黛芬妮虽不常发言却一语惊人直接改变卡罗尔的决定,再到她比男人都要灵活地爬上二楼解救gay朋友的身先士卒,卡罗尔一直都是在意黛芬妮并喜欢这个朋友的。

  所以她才在黛芬妮吻了她之后再去找她,所以第二天她才接受黛芬妮的壁咚,所以她们在黛芬妮的住处赤身相对,忘情相拥。

  但即使有了肉体关系,就是爱情了吗?

  正如卡罗尔的男朋友问她“你是爱她还是只喜欢和她上床的感觉?”卡罗尔的内心也是不确定的。而爱或不爱,或许是只有在知道自己不会再见到对方才会知道的事。

  不久之后,黛芬妮得到噩耗,父亲瘫痪了。在和卡罗尔告别之后,她又回到了那个逃离的地方。此时的卡罗尔也终于明了自己的爱情:她从未如此爱过一个人,这个人就是黛芬妮。让她痛苦,让她欢喜,让她明白真正爱一个人,原来是这样的感觉。

  法国女人好像都是吃勇气长大的,从未来过乡下的卡罗尔为了黛芬妮,心甘情愿随她来到她的故乡。

  只是为了能和心爱的人朝朝暮暮,在黛芬妮的妈妈面前,卡罗尔假装自己是一个喜欢乡村生活的巴黎女人,每天和她们一起干从未干过的粗活,甚至手都磨掉了一层皮,只有在每个夜晚黛芬妮偷偷溜到她的房间享受几个小时的欢愉。

  世上有两件事是无论如何都藏不住的,一件是怀孕,一件就是爱。在一辈子都觉得女人应该嫁给男人、女人没有社保没关系男人有就好的妈妈面前,在整个传统的村庄面前,卡罗尔和黛芬妮假装是朋友,却总会不经意流露彼此非同寻常的关系。

  最让人忍俊不禁的一段,是卡罗尔不小心伤到了手,黛芬妮紧张地过去,很自然地吻了她的手,瞬间意识到妈妈还在,紧张地回头看了她一眼,自然真实到就像我们每个人的反应。

  而闲言碎语总是压倒人的稻草,她们一次牵手偶然被一个人看到,缺乏勇气压力山大的黛芬妮,面对村里人的眼光,加上卡罗尔不满于“地下情人”,终于和卡罗尔爆发了争吵,却被最想瞒着的母亲听到被出柜。

  可笑的是,她的母亲觉得女儿变成这样,是卡罗尔这个都市女人带坏的。更加可悲的是,看着跟着卡罗尔走掉却中途回来的女儿痛哭的样子,这个母亲居然在笑。可见全世界的母亲,原本都是一样。

  相对黛芬妮缺乏做自己的勇气,卡罗尔的勇气和性格就更让人痴迷。她热情奔放阳光可爱,不顾一切跟着黛芬妮来到乡下的第一件事是疯跑着学牛叫,在工作一整天后拉着黛芬妮的妈妈跳舞,为枯燥的乡村生活带来许多乐趣。她身上流着法国女人的勇敢和坚持,才能那么不顾他人目光地爱着她。

  正是这样的卡罗尔,才让她在黛芬妮瘫痪不省人事的父亲面前说的那句“我真的很爱您的女儿”让人无比心酸,让她在站台上久久地盯着黑暗的过道等着爱人的样子让人无比心疼。

  多年后,卡罗尔依旧在为甚至都不懂和男人睡觉会怀孕的少女普及避孕药,收到一封来自黛芬妮的信。时间让黛芬妮终于勇敢做自己,但和卡罗尔的爱情,就像片名《La belle saison》,美好时节一样,是一段美好却只能留在回忆里的时光。

  比起《阿黛尔的生活》,《美好时节》多了一份法国人独有的幽默,也多了一份原生的可爱。两名主演都一眼看去不惊艳,却越看越有味道,闪闪发光,让人情不自禁想,法国女人怎么会这么可爱,这么有魅力。

  而电影里的这些法国女人,也让人觉得,在这个推崇“自由和平等”的法国,这个敢去砍自己国王脑袋的国度,也难怪在中世纪就出现支持女性精神独立、勇敢捍卫妇女的荣誉和权利出现女作家克里斯蒂娜·德·皮桑,在后来出现第一批发起女权运动的女人们,一直为平权而斗争。

  相较之下,直到今天,我们中很多人却依旧将同性恋视为不正常,将“女权”当成笑话避之不及,让人齿寒。

  在男女工资依旧不平等、在女人怀胎十月依旧因家人不同意剖腹产跳楼、在女人依旧被当做生育机器、在人类本身无比美好的事物却被所谓的“正常”视为“不正常”的年代,我们的女权运动,可以说才刚刚开始。

  很多不懂也不去了解“女权”真正含义的“键盘侠”,其实是固步自封的懦夫。他们是思维僵化、不愿改变的可怜虫,满嘴仁义道德,其实是对自己愚昧无知的掩饰,也是对女性甚至少数群体或许会干扰到自己既得利益的恐惧。殊不知要求平权并非要求“特权”,正如在《被拒人生》中朱利安摩尔对搭档所说的那段话:你轻易得到的东西我得全力争取,这就是事情残酷的地方。我从未要求特殊待遇,我只要求被平等对待。

  而法国电影最吸引人的地方,也它的包容和多元让人看到希望,看到美好。法国女人最有魅力之处,是她们的不妥协、不低头的优雅,所透射出的骨子里的自由和勇敢。

  《美好时节》影评(九):《美好时节》里的她俩 方汉君

  法国女导演卡特琳娜·柯西尼执导的《美好时节》(2015),片中女主角戴尔芬,一个地道的乡村姑娘,与生俱来的内敛,混合着小小的野性,卡萝尔是巴黎一位西班牙语老师,更是一位打先锋的女权主义者,但在二人关系角色的转换中,戴尔芬却占了主动权。

  时隔四十多年后,重新演绎了当时法国“同性恋”所处的真实情境,并非易事。当片尾卡萝尔激动地读着戴尔芬的来信,戴尔芬在南方露出自在的微笑,可以说,影片的成功如同两位女主人公最终选择的圆满。

  1970年的法国,经历过“红色风暴”,各种混杂的思潮层出不穷,萨特的“存在主义”正当其时,西蒙·德·波伏娃的《第二性》不止带来人本的孤独与绝望,还带来了女性解放的余波。戈达尔的“新浪潮”电影,不但向对手开炮,还开始呵斥同一阵营的特吕福。唯一的正确,被潮起潮涌的论战取代。融合着驳杂的思想,在经历了最终的混战后,带来了新一轮的自醒与反思。

  这时,正在乡村帮着父母亲打点家庭农场的戴尔芬,带着爱情的伤痛,来到了巴黎工作。穿着红色的喇叭裤,遇到并解救了街头正“打劫”男人钱包的女权主义者卡萝尔。这些参与女权组织的女性,她们来自社会的各阶层,每天都在为女性的自由解放鼓与呼,并付诸各种行动。

  当然,此卡萝尔非美国的卡萝尔,但有着同一特质,独立而自我。已有了同居男友的她,自认识戴尔芬后,即被对方所吸引,加之戴尔芬的主动出击,卡萝尔便乖乖跟她一同“出柜”了。在那个年代,即便法国这样开放的社会,“同性恋”仍被视为精神疾病的一种。就有男同性恋者被强制送到医院诊治,居然被她们这一帮女权主义者闯进去救了出来。

  正是这次解救行动之后,在南方的乡村那晚,她们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卡萝尔起初回避自己对于戴尔芬的感情。返回巴黎后,她对戴尔芬说,请别误解,我有很多同性恋的朋友,但我不是。但勇敢的戴尔芬说我也不是,拉起她的手,遂推她到一边墙上,当街亲吻了她。这真的让她猝不及防。

  原来乡下姑娘就是这般的锋芒和直接。的确,出演戴尔芬的伊兹娅·海格林,并非那种打眼即光鲜亮丽的女演员,却极为契合乡下姑娘利索的样子,本身长得膀阔腰园,又活力十足,自有着另一种迷人的风味,她微笑的时候,犹如一股汩汩清泉。较之出演卡萝尔的西西·迪·法兰丝的纤细和含蓄,自然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两个阶级的女性,在巴黎相遇,竟然撞击出不被社会接纳的两性火花。不得不说,在那个年代还是够大胆的。

  虽然法国七十年代已有了《艾曼纽》这样大尺度影片,但“同性恋”这个话题,还是有社会禁忌的。尤其是当戴尔芬的父亲因为脑中风住院,她不得不回家打理农场,几周后,父亲才醒过来。思念日甚的卡萝尔在男友的不理解中,每个双休都要坐着慢腾腾的火车,来到戴尔芬的乡下。

  戴尔芬是一个麻利能干的姑娘,开拖拉机,耕地,打草干,挤牛奶,样样干得顺手,卡萝尔也会跟着做做,但一天下来手掌就起了很多泡,拿笔的怎能跟天天拿锄头的比。母亲看到女儿帮卡萝尔挑泡,那样亲昵,让母亲感到了什么。以前父母亲一直希望女儿能跟安托万结婚,至少能让她留在身边。

  其实,自小长大的乡下小伙安托万一直喜欢戴尔芬,默默帮着她家做了不少事,戴尔芬只能对他说谢谢你为我家做的一切。但安托万无意中,看到过她俩亲热的样子,他什么都明白了。这在偏僻的乡下,既不可思议又让人难以释怀,好在小伙一直放在心上。

  在乡下呆久了,总会有闲言碎语,何况戴尔芬为了保卫自家的农场不被外人收购,她必须呆在乡下,这对卡萝尔是一个不小的考验,她为此感到迷茫和难过,不知如何走下去。她只得独自跟还处于迷糊状态的戴尔芬父亲倾诉,我来到这并不是来玩,也不是来打干草,我是为了你的女儿,因为我爱上了她,疯狂的爱上了她。

  面对一个中风的人,她能倾诉衷肠。可现实却让她停滞不前,只能默默而行。对于这一对苦命鸳鸯来说,更糟糕的莫过于被人戳戳点点。她俩在林子里手牵手,被村里男人看到,戴尔芬很是焦虑,说村里马上就会传出莫里斯的女儿是同性恋了。她怪卡萝尔想问题总是很简单,毕竟这儿不是巴黎。

  在村里的集会上,戴尔芬看到了那个男人,正对着别人说说笑笑,她无奈地拉过安托万急吻起来,惹得他莫明其妙而大发脾气,说你这是要我替你做掩护吗,我早就知道你们的事,但我爱你,我永远都不会说出去。所有的痛苦,似乎只能由戴尔芬一人承担,卡萝尔却还是一脸不在乎的样子。

  这天早上,母亲莫妮卡推开门,发现了缠绕一起的她们,她拉开窗帘,说已过了7点半,没说什么便出去了。搞得卡萝尔开心了一阵,她根本就不知道戴尔芬所背负的压力有多大。

  果然,莫妮卡并未责怪女儿,待她出去做事,单对卡萝尔,她终于发飙了,下了逐客令,说你还有两小时可以离开,斥责卡萝尔带坏了她女儿,你这个肮脏的女人,恶魔,并要掌掴她,吓得卡萝尔只得跑开。卡萝尔跑到地里,找到正开着拖拉机的戴尔芬。戴尔芬说你要走我也跟你一起走。

  二人拎着行李箱一起来到火车站,可戴尔芬不想跟她走了,说我不能离开,我不能,我做不到。卡萝尔原以为她还是会跟她一起上火车,但她始终没上来。失望的卡萝尔只能独自返回巴黎。母亲看到女儿返回来,当然高兴,问,你错过列车了,另一个呢。她走了,永远不会再回来了。

  时间很快到了1976年,卡萝尔已在女性服务机构工作,忙碌中,她收到了远方的来信,当然是戴尔芬,她很是兴奋。信中说她还是离开了家,前往法国南方租下了一个小农场,过着自由自在的生活,这些年,我很怀念过往我们一起的时光,但当你上列车那一刻,我就知道我们不可能再回到以前了,但我们可以前行,爱你的戴尔芬。

  既然是七十年代的事,就不可能不纠葛当时的丝丝缕缕,想一笔跳过或刻意回避,那未免想当然和过于轻佻。正是她们这种无以开解的矛盾,才生发了影片可贵的质感,动人而出彩。或者说这是一部致敬七十年代的电影。

  都市里到处洋溢着简单的冲动,美丽的乡村,处处显露勃勃生机。在自然的映照下,我们总是能看到她们远去的背影。远景中的人影,合二为一,还是置于孤独,都只能当作那个时代的背景,而非主轴。

  毕竟是女导演的创作,让人感觉还是女人了解女人,画面极为精细唯美和悠长。她早先作为演员参演过很多电影,之前执导过《野心勃勃的人》《三个世界》《离开》等电影,《三个世界》便是她小时的一次经历所创作的。她说过生活中大都有很多无法预估的事,而电影所要做的便是捕捉其不确定性和戏剧性。

  据此,《美好时节》跟她之前的电影风格,确有所变化,既纠结于角色本身的转换,着重阐释城乡两种不同的语境,给人内心所带来的微妙嬗变,精妙的呈现了女性电影所带来的唯美福利。这的确有别于《阿黛尔的生活》及其它女同片,就影片本身所蕴含的诗意来说,《美好时节》倒更让人体味到微风吹过山岗,落叶轻飘的沁人意境。

  2016、10、20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美好时节》经典影评1000字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