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是世界尽头》是一部由泽维尔·多兰执导,加斯帕德·尤利尔 / 纳塔莉·贝伊 / 蕾雅·赛杜主演的一部剧情 / 同性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只是世界尽头》观后感(一):new多兰
终于等到多兰的新片《只是世界尽头》
之前参选戛纳电影节 外媒评价一致扑街 orz 我想难道多兰真的陨落了么 看电影之前还有点不安 但是看完后再次证明媒体果然没有鉴定好电影的能力!较之多兰之前所有的作品
《只是世界尽头》观后感(二):只是一部描写家庭成员内心深处情感的好电影!
我看这部电影真的是非常喜欢的,很高超的演技。主角大多数场合都是欲言又止,包含着多重心理活动与情感的控制。由此也从另外一种角度交代了他为何这么多年与家人相对冷漠的关系。家人之间并非都是温情温情脉脉的,此片真实地展现了某种家庭内部心理情感的片段。即使是在家人之间,疏离和孤独也是永恒的话题。
《只是世界尽头》观后感(三):只是世界尽头
时隔12年后,一位作家回到了自己出生地,向家人宣告自己即将离世。只有在与家人重逢后,才能感受到就算不断争吵也遮掩不了心中的爱意,而怨恨则以疑虑和孤独的情感所诠释。本片改编自让-吕克·拉戛尔斯的同名戏剧作品。我看过了我看过了我看过了我看过了我看过了我看过了我看过了我看过了我看过了我看过了我看过了我看过了我看过了
一家人是话痨的神经病么?用非常密集的废话填满所有的尴尬时间,感觉特别的疏远有距离。这真的很好,因为通常是人们面对尴尬的自我保护,让整个相处更加尴尬。听到他哥哥对他在车里的咆哮,忽然觉得看这里的每个角色都恶心,包括男主,那种拒绝为自己争论什么态度,让人透彻心扉的感觉生活的荒芜,求生无用之感,压抑着最后那点愤怒。
《只是世界尽头》观后感(五):多兰又进步了。
1. 多兰又进步了。西方的戏剧冲突,东方的细腻只是我们的固有成见。多兰就没有这些个障碍,用起来得心应手。
2. 他对音乐,声音,光影,特写等的运用完全为情绪氛围,电影的推进服务,把观影者吸的牢牢的。
《只是世界尽头》观后感(六):道兰脑残粉
整部电影下来要不是看了简介,是蛮难懂,这算是道兰最难懂,最混乱的电影了吧,但是从另一方面看,家人的情感纠结才是撑起本片的支柱,人物面表很到位,长兄的口是心非,妹妹的怨气与崇拜,妈妈的不舍,嫂子才是看出端倪的那个啊,不得不说还是旁客的眼睛最雪亮,最后的情感爆发也是让人措手不及看的最爽的部分,意犹未尽呢,我个人觉得这部道兰片可以打三星,再给一颗粉丝星哈哈~
《只是世界尽头》观后感(七):“我本想说一家人坐在一起真好,留着待会再说吧”
真是幸运,大年初一能遇到十分对味的电影。
纯粹是因为两位喜爱的女演员玛丽昂歌迪亚和Léa而看的。前段时间看了国内少数影院排片的《Allied》,让我再次沉醉于玛丽昂的气质与演技,从睿智警觉的间谍到隐藏身份甘愿做全职母亲,强势和与世无争都拿捏到位。因为这本电影我也爱上了多兰,准备去看下他的往期作品。
《只是世界尽头》观后感(八):好电影 只是世界尽头
#Hello-Adele# 之后看过的第二部#哈维尔•多兰#的片子 讲真 多兰我不太懂 但他真的是个天才 色彩画面音乐光线选角台词摄影 都迷醉 到处是近景和特写镜头 压迫 但是漂亮 而且眼晕 不知道是不是因为没睡 服华的细节让我们看到了高清数字带来的有一种艺术语言的美感 姑娘们的眼影 伙子们的睫毛 格外好看 Vincent的衬衣 特别好看 btw 蚂蚁牙黑部分甜炸美爆
《只是世界尽头》观后感(九):相见不如思念
相见不如思念,估计作家有点后悔了。剧情矫揉造作。摄影mv画风。由于电影格局太小,以至于人物交代得很模糊,尤其是哥哥这个角色,为何如此歇斯底里都没有交代清楚。作者性太强,不是所有观众都能懂得多兰是如何看待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所以这部片子一定程度上有粉丝性,或许只有多兰导演的粉丝才能无条件的接受影片中传达的悲观情绪,想想你身边的亲朋好友,人与人之间真的有那么难沟通吗,想想是不是太刻意了。
《只是世界尽头》观后感(十):无题。
一旦接受了从戏剧改编,倒也能理解为什么全片90%的近景和密集的吵架了。一种戏剧冲突的设定吗?我不知道。但是这种状况是合理的,经得起推敲的,只需要把自己代入就好了。
配乐时代感有点强烈,感觉可以更好,在影院里那么大的银幕上面看到“蚂蚁呀嘿”,差点笑场啊喂!
但是还是哭了,因为妈妈跟他说,“下次我们会好好准备”,可是,也不会再有下次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