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大革命》是一部由罗贝尔·恩里科 / Richard T. Heffron执导,克劳斯·马利亚·布朗道尔 / 简·西摩主演的一部剧情 / 历史 / 战争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法国大革命》精选点评:
●整个革命感觉就是人民怒了反他娘的,国王妥协建立君主立宪制。之后国王越想越气做了过激行为,人民怒了冲进王宫,妥协。后来人民出于我没看懂的理由又冲进王宫几次,双方继续妥协。再往后有人写了马赛曲,人民热血了,杀了国王和王后。 大革命,谁说没有闹剧。
●漫长的6小时,剧透:主要人物全部被送上断头台。下半部尤为经典:What do mobs want? Everything! 议会里这些人如果早点了解到这些,路易就不会上断头台了。议会里这些人也不会全部上断头台了!历史总是重复:苏俄 天朝 红色高棉 北韩
●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Mais这代价也太惨痛了些
●英语历史电影真的是浅薄 没有任何能跟这部一战的
●2015年7月,翻译了上下两部字幕,链接见讨论区。
●。。。。。发现电影完全把罗伯斯庇尔 德穆兰 圣鞠斯特的关系弄成了一个“爱人对前任旧情不忘 现任怀恨在心搞死前任”的故事。。。。。。。
●1、上半部叫做“希望之年”,下半部叫做“恐怖之年”,总结地很到位;2、法国财政大臣内克尔竟然是斯达尔夫人的父亲;3、路易十六死于自己改进的断头台;4、丹东:谦卑的人是最伟大的。……我们点燃希望之火,这超越了战场上的胜利,欧洲的剑、大炮和骑兵
●断断续续看了好久终于看完。六个小时将1789-1794年的重要事件娓娓道来,总体算得上客观翔实。上半部是希望之年,下半部是恐怖之年,而曾经的希望却变得如此惨烈可怕。历史也许真的是一段段循环,只是法革是其中最可骇又迷人的一段吧。
●把丹东洗得好白,狂黑罗伯斯庇尔……路易十六果然还是拍成了悲情人物。以及,这个法语真标准……这么久没看法语了还能凑合听懂。
●300多分钟马拉松还算愉快。虽然省略了我所期待的处决路易十六后广场民众的反应以及毫无惊喜的妖魔化雅各宾派统治,但是鉴于Saint Just的那张脸,拇指还是一往情深地向上戳。
《法国大革命》观后感(一):仔细想想本片未能广泛传播的原因
一部回放历史的电影,一部由历史发生国家法国参与拍摄的电影,一部拍摄于31年前的电影。为何到今天,在网路上依旧资讯寥寥、不为人知、几无可寻呢?
其实无需电影,单单详细地找下关于法国大革命前後的历史看下,特别把吉伦特派跟山岳派两个大趴提之间因为争取Political主导权、而借一个人——路易十六及其人头当作话由和斗争点所进行的竞争看看,较为细细地看下关于审判路易十六的过程及最重要的法律程序的实践情况,再看看搞掉一颗人头之后,两个大趴之间再次用相同的手法找对方“弄人头”。最后,如有印象的话,再拣本以前的高中历史课本看看关于这段的内容。把课本内容为何那么简单、稀疏的原因想一想,估计就会想明白为何本片在咱这不知名的原因了。
《法国大革命》观后感(二):法国大革命228周年祭
Vive la révolution!法国大革命228周年祭:肉食者盛赞大革命之伟,然实畏之。Liberté, égalité, fraternité,自由、平等、博爱,若效此,干部待遇何存?帝、后、公卿见斩,领袖安能不惧?然革命苦民亦甚:吉伦特、雅各宾各派轮番倾轧,罗伯斯庇尔、拿破仑接踵而至,民悬命若蜉蝣,血漫涤于巷闾。其人命之践踏、言论之钳压甚于帝时。幸革命精神未衰,民反不绝,终获共和。代价之巨,甚于英人之光荣革命、米人之北美革命远矣。然非此,法人何之?去今228年,自由平等博爱之革命精神亦远逝乎?今观此映画,凡5时,片刻不可懈怠,即为枝末,无些许无用镜头。视角之中立举世罕见:义军虽有理而动,王侯之无辜、民众之残暴亦多有描述。息影回思,感慨万千:Tyranny is the same, whether exercised by a man wearing a crown, or 700 others wearing the tricolor... Tricolor者,革命代表也。
《法国大革命》观后感(三):主要人物素描
只有拉斐特将军一个正常人
丹东是个野心家,罗伯斯比尔是个城府很深非常镇定的大野心家,那个在丹东身边跳跳跳的记者卡米尔是个谎话连篇善于煽动群体的记者。
国王是个优柔寡断、对群众又怕又心疼的人。憨厚,勇敢,有良心,没手段。被一群小人围攻却无可奈何。
被群体无意识裹挟的民主是粗鄙的民主,被仇恨绑架的爱国主义只是狭隘的爱国。
卡米尔:“他们冲进了巴黎所有的监狱,杀死所有被怀疑支持国王的人。以上帝的名义,这不是革命。怎么办?”司法部长丹东:“你以为我可以控制这些人吗?你是否希望我发布一条不能执行的命令?你是否希望我派出部队,他们也参与屠杀?那是你的计划,以此证明我们有在负责吗?”
卡米尔:“如果你都不负责任了,那谁来负责?”司法部长丹东:“我不知道,但是聪明人知道他什么时候无能为力,并且闭嘴。特别是我们希望人民能够再次听我的话。他们会的。”
电影多次运用蒙太奇,将国王一家妻离子散的痛苦和丹东一家的其乐融融作比较。
罗伯斯比尔宣布美德需要恐怖,开启了大屠杀。卡米尔说:“我们在自由中扼杀自由。”罗伯斯比尔:“如果我们现在犹豫,我们建造的一切都会像纸牌屋一样倒塌。”卡米尔:”也许我们什么都没建。这只是个梦。“罗伯斯比尔一转头,瞪了卡米尔一眼。
《法国大革命》观后感(四):忍不住写几句
看这个片子纯粹是出于对法国革命史的小小兴趣。知道这是法革二百周年的“献礼片”,又在B站上找到了法语中字版,自然就点开了。但一发不可收,上下部很快刷完,甚至忍不住发了弹幕。
正像我在第一部的短评中所说,整个作品中规中矩,是面面兼顾的主旋律,限于篇幅,很多地方只能是点到为止;看了下部我还说,大的冲突全剧都要来一笔,但有些深层次的社会冲突不是很容易影音-叙事化的。
但只要这部片子拍到的地方,可以说历史还原度都极高,对我这个层次的历史爱好者来说已经相当惊艳了。我出于好奇查了一下,历史还原的准确和细致也是这样一部投资不菲且多国完成的电影当时所受到的主要称赞。
据说,这个片子受到的主要批评恰恰是:史观过于中立,几近无立场,造成一中庸局面。在重要的纪念年份,对哪怕在学术上也极具争议性的历史进行再现,主创的这种中立态度并不难理解。但仔细看,我觉得所谓中庸也构成了一种立场。不消说,作品肯定革命,在革命右翼(君主立宪),它同情米拉波,在革命左翼(共和),它同情丹东。这两个人物都被塑造为有血有肉可亲可敬的人物。这种中道不就是一种史观吗?还是追求我们这个后革命时代的政治的最大公约数吧。其他个别人物则确实有点单薄,比如德穆兰戏份不少,但比较平。而正如上一篇影评评主所纠结的,和许多b站朋友所指出的,圣茹斯特在下部戏份也多,却有点沦为颜值担当。
片子出来据说最受肯定的人物塑造是路易十六和罗伯斯庇尔。这也不奇怪,这两位都那么有争议性、戏剧性,容易出彩。尤其是罗伯斯庇尔的主演,令人信服,细节也赞,我后来发现是Andrzej Seweryn。他是德国-波兰人,国际影坛的熟脸,但我没看出他的戏份是配音,也许真是原音(波兰人会说法语倒也不足为奇)?
让我真正放不下的则是片子的bgm。la melodie tense, profunde, et pure,一个法国网友这么评价。我查了一下才知道作曲是Georges Delerue,他曾被法国媒体评为“电影配乐的莫扎特”,但英年早逝,这部电影后三年就去世了。此音乐我在油管上找到多个版本。但没在国内网站上查呢,就随手贴一个吧:https://www.youtube.com/watch?v=5LbrPTD78ek
另外此曲的主旋演唱部分题为 L'hymne à la liberté 。演唱者是歌剧歌唱家Jessye Norman(所以发音有点歌剧化……她本人是美国人,著名女高音)。在电影中出现在第一部结尾攻占特宫的结尾处。我非常喜欢。有个网友在油管贴出了法文歌词,因为法文字母故有乱码,但影响不大,我转帖如下:
Toi, Libert?, Libert? que nous aimons Toi, Libert?, Libert? que nous voulons Sois notre espoir et notre force Sois notre joie, notre bonheur Nous pourrons chanter chaque jour plus haut Chanter chaque jour plus loin Chanter joyeusement cet hymne de foi Libert?, Libert?, je crois en Toi Libert?, Libert?, sois notre loi Ô Toi qui peux donner l'espoir Ô Toi qui peux sonner la joie Ô Libert?, Libert? que nous aimons Sois toujours plus pr?s de nous Sois toujours plus pr?s de nos c?ur Loin de nous l'esclavage Loin de nous les prisons Plus jamais de privil?ges Loin de nous famines et massacres Loin de nous le temps des tyrannies Nous chanterons toujours ton nom, "Libert?" Nous croyons en Toi.
最后请允许我来一句: Vive la Republique!
《法国大革命》观后感(五):“LRF”中的圣鞠斯特
作为一个对圣鞠斯特生平略有了解的人,作为一个承认大多数影视作品对这位历史人物形象都还原不公的人,作为一个多少还愿意用严肃观点看待历史的人,我实在应该和其他人一样,为荧屏上又出现了一个躁狂、盲信、执拗、甚至算得上阴险的捏造形象感到愤怒——可我却没有,反而无端地觉得,这个为镜头所记录下来的形象,非常像圣鞠斯特,尽管他几乎没有做出哪怕一件与真实人物所言所述、所作所为相称的举动。我把影片与历史事件的不符之处罗列在下边。对于那些对影片中圣鞠斯特的狂信立场感到困扰的观众,希望以下这些简短的澄清,能有助于形成新的认识。对于那些反而为影片塑造的圣鞠斯特所吸引的观众——让我们在医治精神分裂的道路上共同进步。
1) 一位无人知晓的来自Aisne省的代表,做出一番语惊四座的、支持路易十六获判死刑的演讲。
这段情节所反映的圣鞠斯特身份之籍籍无名,与其立论之言之凿凿的反差,相对符合历史。但有失可信度的一点是,这段发言连隶属雅各宾俱乐部的罗伯斯庇尔等代表也震撼住了,这是无论如何不可能的。圣鞠斯特在演讲之前已经在雅各宾俱乐部活跃了数月,一种历史观点甚至认为,圣鞠斯特的一鸣惊人,背后就有雅各宾俱乐部的精心安排。而影片的设置抹除了圣鞠斯特作为新当选代表,甫至巴黎,即具有的派别属性。
2) 在杜伊勒里宫和其他成员一起,祝贺罗伯斯庇尔入选Committee of Public Safety。
这是唯一可以通过史实,进行合理推测的段落。圣鞠斯特于1793年5月底入选委员会,先于罗伯斯庇尔的7月,故而可能为挚友的入选感到高兴。
3) “Terror is the order of the day.”
这是一份雅各宾言论大拼盘:“La terreur est mise à l'ordre du jour”出处已无从可考,但一般被认为标志着1793年9月恐怖统治的开始。进入1794年,“恐怖”一词被替换为“公正”。“La justice à l'ordre du jour”语出圣鞠斯特1794年风月23日(3月13日)演讲。而影片中,罗伯斯庇尔在圣鞠斯特话音刚落时,抛出的著名论断 ”la vertu, sans laquelle la terreur est funeste; la terreur, sans laquelle la vertu est impuissante”(“没有美德的恐怖是邪恶,没有恐怖的美德是软弱”)语出1794年雨月17日(2月5日)演讲。
4) 在听取秘密警察有关丹东、埃贝尔相争的汇报后,征求罗伯斯庇尔的意见。
对秘密行动的热衷,是后人无端加与圣鞠斯特的一个普遍误解。即使在1794年夏,一个在职能上可类比秘密警察的机构真正建立之后,也没有证据表明圣鞠斯特对此是热衷的,更何况在埃贝尔尚未遭清洗的时候,不存在圣鞠斯特可以长期利用的秘密机构。
5) 建议罗伯斯庇尔铲除德穆兰;暗示雇佣秘密打手,暴打德穆兰以儆效尤。
影片剧情在下三滥的套路上已经越走越远。没有任何史料支持圣鞠斯特曾经雇佣打手,打伤德穆兰。德穆兰尽管与圣鞠斯特结识很久,但由于风格志趣相异,关系很快变得冷淡。德穆兰给予圣鞠斯特的主要是讥讽,而圣鞠斯特给予德穆兰的主要是轻蔑。
6) 在委员会动议铲除丹东,劝导罗伯斯庇尔下决心。
影片仍把侧重点放在圣鞠斯特如何劝导罗伯斯庇尔放弃德穆兰,尽管事实上并无太多证据证明,罗伯斯庇尔与德穆兰在进入1794年后,依然保持着在文学影视作品中广为描述的,从学生时代即建立的深厚友谊。
7) 为坐实丹东罪案提交伪证据,遭到Lindet反对。
影片中,圣鞠斯特向委员会出示了不利于丹东派被告的证据,罗伯斯庇尔草草一瞥即交由旁边人传阅。而在这一表象背后,本片创作者无意向观众交代的史实是,对于坐实丹东罪责的问题,罗伯斯庇尔一直比圣鞠斯特更积极、更热忱地收集证据。此外,Robert Lindet确实曾经拒绝签署丹东的逮捕令,但此处移植为拒绝签署吕西尔德穆兰的逮捕令。Robert Lindet形象的塑造也有明显的前后不一致。在此前几分钟的剧情中,这个竭力呼吁尊重宪法和法律的Lindet还曾给Hanriot吃定心丸,重申"(丹东案的)陪审团都是精挑细选的",并通风报信,阻止丹东一伙颠覆审判结果。
8) 最高主宰节黄粱一梦。
此处为史实谬误。圣鞠斯特在最高主宰节即将到来的时点,决定返回北方监军,没有出席在巴黎举行的庆典。由于最高主宰信仰对于罗伯斯庇尔意义非凡,圣鞠斯特的有意缺席之举,一般被解释为在牧月后与罗伯斯庇尔观点的分裂。
9) 在罗伯斯庇尔因牧月法令受攻讦时,为他的处境而忧愁。
牧月法令是1794年,雅各宾派在统治过程中,布下的最后一枚狂热的棋子。法律的精神被亵渎得如此严重,甚至激怒了圣鞠斯特本人。史料表明,他在弗兰吕斯监军期间听到这个消息,当场怒不可遏。然而在影片中,罗伯斯庇尔因为饱受争议的牧月法令,受到委员会同事的围攻,在一旁没有插话的圣鞠斯特显得忧心忡忡。假如历史真的曾经发生这一幕,圣鞠斯特未必见得对此抱同情立场。
10) 在委员会与Lindet争吵,恶语威胁,愤然离席。
本片将太多事情移花接木到了Robert Lindet身上,而他不过是一位年近五十、性格沉稳、相对比较不温不火的委员会成员。与圣鞠斯特产生争执者是Lazare Carnot。罗伯斯庇尔也并非因病缺席,而是故意称病不来。争执后离席的做派,更符合他的风格。与罗伯斯庇尔相反,圣鞠斯特在进入1794年7月后的大多数时候,反而是委员会中对立两派的斡旋者,更极少言语威胁。
11) 把守讲台,维护罗伯斯庇尔热月发言。
圣鞠斯特本人是当日(热月9日)的发言者,影片显然将此前一天罗伯斯庇尔的演说移植到此处。不存在任何史料证明,圣鞠斯特在罗伯斯庇尔的任意哪段发言过程中,乐于如此积极地“保驾护航”。就罗伯斯庇尔热月8日(7月26日)长达四小时的演讲而言,圣鞠斯特在整个过程中未发一言,有研究认为,这表明罗伯斯庇尔的突然“剖白”,也出乎圣鞠斯特的预料,显示二人在热月的立场分野。
12) 被捕就戮。
片中所描绘的欣慰于宪法等情节,符合亲历者叙述,但仍有一些细节与史实不符。首先,圣鞠斯特于当夜十点前后才由监狱抵达Hôtel de Ville,而非与罗伯斯庇尔在傍晚前后同车抵达。其次,圣鞠斯特身着淡黄色(chamois)外套,由于颜色实在过于夸张,这一细节时常被特意提出。他也是囚车中唯一还能站立的囚犯,其他人均因身负重伤而或躺或坐。在次序上,他排在Couthon和小罗伯斯庇尔之后。
总而言之,不论本片究竟实现了何种高度的艺术成就,它仍然很遗憾地与其他妖魔化雅各宾派统治的作品无异。先于本片7年拍摄的影片《丹东》,曾塑造过这么一个名为圣鞠斯特的嗜血的狂热门徒,他从头到尾之于罗伯斯庇尔就是教唆犯一般的存在,在Committee of Public Safety的会议中,你可以发现他永远只出现在对准罗伯斯庇尔的镜头的背景中,似乎所有十二名委员中,唯独他配不上一张坐席,似乎他从不是这个委员会的正式成员,似乎他就是他的外表所暗示的,异想天开又总在吵闹的拙劣顽童。这让我意识到,圣鞠斯特在影视作品中的最终"平反",在某种程度上要以CPS会议"上桌"始。只不过时隔7年后,在本片创作人员眼中,这个生命如彗星一般短暂的政治家,还是无论如何配不上在杜伊勒里宫那间开创了许多历史的、灯火昼夜通明的房间里,拥有窄窄的一张坐席的。200多年的历史已经证明,历史人物的全貌,未必会随着历史研究的进展而得到展现——偏见和局限的存在,也不能脱离孕育并滋养了它的土壤和温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