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战后中日关系》读后感锦集
日期:2022-03-14 13:58:56 来源:文章吧 阅读:

《战后中日关系》读后感锦集

  《战后中日关系》是一本由刘建平著作,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285图书,本书定价:49.00元,页数:2010-9,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战后中日关系》精选点评:

  ●看多了那么多对中日关系指手画脚的,这本则更为实事求是。

  ●对从建国到中日建交之间这段时间中日关系的反思,过去决定现在,现在又决定将来,解铃还得从土鳖身上,今天它已有足够的力量,不该再延续过去的思路了。

  ●以中日外交史的实务+理论,分析并批判了红朝的"人民外交":老外不承认中国的"人民"概念,红朝寄望的外国"人民"无力在外交事务上推动政府。粗疏的红朝外交怎么在精于计算的日本人那里碰壁~

  ●作者以中日两国的视野,两国的史料、以实证的精神去还原一段纠葛的历史。身为中国人,看到建国初期对日外交思路的错误、外交能力的欠缺感到极为痛心。作者着重阐述了中日关系结构性矛盾的历史脉络。至今战后没有结束,因为日本政府仍旧没有谢罪,中日关系现在和未来都面临着没有战后处理带来的后遗症的威胁。我期待着日本的谢罪,和全面的历史纠正。

  ●中国被日本玩的团团转

  ●我导威武(ง •̀_•́)ง

  ●中日外交,理想和现实的差别啊,人民外交困难啊

  ●重要的历史时期,真实的中日关系。

  ●学术意义上填补了战后中日关系研究的空白,抽丝剥茧的分析揭示了历史真相和政治逻辑,以此便值得力荐。作者虽然站在中国的立场上驳斥日本,但是客观地反映了中国外交的混乱和“政治性”。最终归于“蔑视”的心理学结论,恐怕是为了回避难以触及的敏感原因。中日关系的未来,依然是“烂尾”的历史循环。

  ●提出了尖锐的观点,厘清了一些迷思。不过论战式的写法和饱含愤懑、有时近于意识形态化的行文影响了对观点的强有力论证,尤其在史料方面,比诸观点的“烈度”,显得有些薄了。

  《战后中日关系》读后感(一):中日心结何时休?

  我总分不清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与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不仅是名称相似,更是都以严谨学术精神做事,同样的严谨详实为我们解译了“近世中国”之种种。

  书中中心时间节点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至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也是各种民族情感最直接最复杂的时期,也全面解析了中日在战争赔偿、战争态度、台湾问题、美苏力量、贸易需求等深层次国内国际原因,这是需要我们正视的问题,不仅仅是简单抗议一下日本领导人参拜靖国神社、修改历史教科书,历史的仇结与现实的未来如何面对,确实给了我们更多的答案和以前并不知晓的内情。

  从这段历程的文字可以看出两种矛盾的声音:难释前嫌却又无奈趋和——一方面民族伤害、掠夺与破坏惨绝于人类历史,一方面经济发展与生产力的需求不得不有求于这个“高科技”邻居,尤其是中苏关系恶化之后四面楚歌之境,试想当时中国领导人的决策有多难。书中对日本人民的属性界定,就如同为房间打开了一扇窗,这与我们受到的教育不同,而当长崎岛事件等发生再次将中日关系定义为敌对时,我们却依然看不到胜利的希望,这未尝不是一种悲哀,我们的一厢情愿换来更加的被鄙视和亵渎,如此种种,民族的这口气结始终难舒。

  痛定思痛,这也是经常被形容到的一个词,这个痛倒底还有多少余痛?经历过那个战争和时代的人大都已走远了,那个痛又如何思?亲中在日本国内被视为叛国,对历史又不反省,如狼在侧,如果真的不再痛一下,真的可能这个民族不知道曾经痛了,正视的理解就是不能欺骗自己,钓鱼岛事件已经敲响警钟了,这样的“不正常”还将持续多久?影响到未来什么样的格局?估计没人能给出准确的答案,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子系中山狼,得志便猖狂。其实日本人也通过政府的教育而“清楚”,中国对日本的敌视,就像印度的将中国设定为假想敌一样,在这种情况下要真正正常化、开诚不公是不可能的,再加之美国等左右,未来资源的争夺日趋激烈,国内在今年9月,重庆白沙镇万人同唱抗战歌曲,重现上世纪40年代首次万人抗战大合唱场景,网上抵制日货倡议,更不要说各类抗日题材影视作品的广泛传播等,表达了国人的仇日情绪,那么以目前与历史的过程来判断,不容乐观。

  为什么既矛盾又依赖,这才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技术人心当自强,真正强盛则何所惧哉?读史明鉴,国史更明心,综合分析还原客观世界里的中日关系,让我等受教,幸事也!

  《战后中日关系》读后感(二):中日外交需要与时俱进的大局观

  当我掩卷合书时,恰巧QQ弹出了一条新闻:美方宣称钓鱼岛适用于《日美安保条约》,钓鱼岛一役再次雪上加霜,其实早先坊间各种流言蜚语已经不胫而走,民众的争论焦点自然集中在打或者不打上,对于广大人民来说考虑的无非是侵犯或者欺负的问题,至于成因或者多年的纠葛一直不属于研究的范围,中国的历史史实教育我们日本对中国的侵略和杀戮是不争的事实,所以有人反日,特别是受日迫害很严重的地区,集体记忆是不可抹杀的,何况只半个多世纪前的伤害尚在很多伤者的内心回荡。反之,从建国之后,中国的外交政策一直打着中日友好的旗号,以温和的态度掩盖了本来的剑拔弩张,随之改革开放,信息时代的来临,各种渠道大肆铺张,在文化娱乐等等潮流的冲击下,在经济的互通有无里,倒于一部分年轻人中兴起了媚日的风俗,当然,眼界的开拓和理性的思考,更使一部分新生人群懂得审慎的观望,最终形成了一种稍显冷漠的温良态度,即日本的信息照样接收,日本的产品照样购买,但是日本的罪行也不曾忘记,只是在一个和平的时代没必要表现出过于激进的态度,不冷不热的维持在一种平和的状态上。

  大体上今日中国普通百姓对日的态度不外乎以上三种,所以大众对日的态度一向都是简单明了的,熟不知中国政府对日态度上却是经历过许多迂回曲折的进退的,而政府的外交态度对于现时国人对日本的看法,和日本对中国的作为都产生着决定性的影响。

  《战后中日关系:不正常历史的过程与结构》正是基于学术研究的角度,动用了大量翔实的资料,以社会学研究的手法,对中日战后外文的方方面面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分析,也让我们清楚的明晰了钓鱼岛事件产生的必然性,甚至于对随后的事件走向都在心里多少有了一些想法。

  比之老百姓怎么想,更让人无奈的是主流社会学研究派们一脉相承的对日本外交上的温良态度,这也是多少导致日本一波又一波嚣张气焰的成因,所以前有篡权教科书,参拜靖国神社,后有否认南京大屠杀,钓鱼岛事件。不难看出在战后一书中,学者刘建平对中日外交前景的堪忧,这一种以全新的视角去梳理,分析战后中日关系脉络,和推导随后中日关系的走向应该采取的态度,不是挑衅,和激进,事实上充满着对当前形式的认知,是绝对有建设意义的。

  《战后中日关系》读后感(三):今时中日——由本书的观点说开去

  今时中日关系可以说是跌到了1972年正常化以来的最低点,按照刘建平先生的观点,这是周期性恶化理论的体现。刘先生的观点相当准确地抓到了***上台前的中日关系的规律,但是此一规律是否依然有效?按照书中的观点推演,存在着很大的问题。

  一、现今日本对中国的态度,已经不仅仅是蔑视了。随着中国以大国崛起的姿态伸张其国际利益要求时,增加了对日本政治的批判,其中自然包括“战争责任”“道歉赔偿“等老命题。而在日方看来,1972年的联合声明已解决了上述问题。无论中国再作何种批判,毕竟今天的研究工作不能改变白纸黑字写下来的政治和法律文件。从深层次的心理看,日方认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并非战胜国,自己也不是这个”中国“的战败国,在联合声明后纠缠此类问题,纯粹是想让日本政要难堪。以此心理推导,”蔑视“已经发展出了政治上的”怨恨“。

  二、美国主导的”旧金山体系“,《日美安保条约》,实质上赋予了战后日本的合法地位,且此体系不受冷战结束的影响,反而在中国崛起时更凸现地区”均势“的必要性。在此政治现实中,日本才会在美国的支持下寻求突破宪法解释,为集体自卫权解禁。目前的安倍内阁已经延长了议会的会期,料想能够达成此一目的。

  三、无论是将中国视为欲离间日美关系的”结构主义“中国观,还是在意识形态立场上的”异质论“,都成功地为日本政府的行动提供了理论依据,并且加深了”受委屈“的”怨恨“心态。尽管这两种理论都不够全面,但是在现实逻辑中却也难以反驳。(刘建平虽然提出了归咎于日方的”蔑视“说,却也无法从根本上驳倒以上两种理论)长期看来,这两条都是实用有效的理论武器。

  四、日本国内的亲华派,主要是从中日贸易中获利的利益拥护者,政治立场软弱,今时依然。且随着老一辈的逝去,汉学功底日益退化,建立在传统文化上的中日亲善关系将进一步退化。

  五、随着美国对华战略调整,岛链形态加强,日本必然选择强化其与美国一致的立场。这也使其”怨恨“心态有了合法发挥的舞台。

  《战后中日关系》读后感(四):“烂尾的”中日关系

  因为“钓鱼岛撞船事件”,中日关系再度恶化。事实上,中日关系从来就没有让人安心过,就像是怀揣着的定时炸弹,说不准什么时候、什么起因就会被点燃。对于中日关系,或许是应该认真反思了,它确如书中所总结的,时时呈现出“周期性恶化”。

  这个问题是要追溯到建交的基础。很多事情是受历史条件制约的,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

  中日建交的关键问题在中国方面,是战争道歉、赔偿问题,而日本,则利用了台湾问题,将战争赔偿问题变成了对中华人民共和国主权的“承认”问题。加上受冷战影响,中国夹在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之间,国家安全形势不容乐观,可以说,在对日外交上,既受了日本的欺骗、算计,也做出了不得己的妥协,加上自身在知识、政策上的失误,导致在中日外交关系上,实际是打了一场败仗,形成了今日中日关系的“烂尾”。

  首先是“人民友好”“民间友好”外交政策的失败。

  中共与日本之间的交往可以追溯到抗日战争时期,日本共产党负责人坂野参三结束在莫斯科的活动到达延安。此时中共寄希望于“日本人民”的反对军国主义的斗争。然而日共在日本国会的力量根本无足轻重,后来甚至被赶出国会。另一方面,外交本身是主权国家为实现国家利益和国际政治目标而开展的国际活动,由国家专门机构来进行,所以“民间外交”这种提法本身在逻辑上即行不通。由此造成的是日本通过民间贸易交流获得了利益,而我国想要的外交承认根本无法实现。

  其次,“政经不可分”与“政经分离”较量的失败。

  1958年,由“长崎国旗事件”和“刘连仁案”为契机,中国中止了包括“人民外交”在内的一切与日交往。之后,中方开始重新厘定外交原则。但是由于中国陷入经济困难和国际政治孤立,不得已重新松动对日贸易。而日本方面则以逸待劳,更表现出冷漠傲慢的政治滑头姿态。中国的想法是通过民间贸易与官方挂钓,主张“政经不可分”,而日本则强调“政治经济分离”,“贸易明确是必须做的,但承认中共则是另外的问题。”(岸信介)中方再次吞下了一枚苦果。

  第三,中日关系正常化谈判过程中“政治解决”和“法律解决”的失利。

  60年代末70年代初,东亚冷战的政治多极化给中日关系带来转机。尼克松访华,中美建交,中日关系才开始进入实质性发展。在建交谈判过程中,日本利用与台湾签订了《日华和约》,蒋介石放弃战争赔偿要求,故虽中方也表示放弃要求赔偿,但日本方面认为理所当然,甚至不领情。后来参加谈判的人员感慨,哪怕当时在建交公报中加上一句对中方放弃要求赔偿“日本表示感谢”。连这样一句话都加不进去,可以想见谈判之于我方之艰难,想要寻求使日本在国际法基础上的认罪、道歉不可能实现。所以,两国的建交,在许多根本问题上没有得到解决,在这种情况下建交,实现关系正常化,必然造成了中日关系之“烂尾”。

  国际政治从来都是强权政治。我们在对日关系上说到底是手里的牌太烂,可以依仗的东西太少,自身的分裂状况又给他国可乘之机。建交的基础没打好,“战争责任问题”、“钓鱼岛问题”、“靖国神社问题”等必将在长久的时间内反复出现,呈现“周期性恶化”。

  对于“烂尾的”工程,我们国家一度采用炸掉重建的办法治理。对于“烂尾的”中日关系,不知是否也可以炸掉重建。问题是如何炸又如何建。作者指出,重建中日关系有两种办法:一是和平之路——日本彻底反省、认罪、赔偿;二是“再打一仗”。但是对于以往的侵略战争不做反省,难道还要再打不成?!不过如果是我们要打则另当别论了。

  这又是一部博士论文。中国传媒大学刘建平副教授的著作。虽然作者指出,在我国没有建立起正规的资料公开制度,但是这部书感觉却是资料翔实。社科的书,知识性还可以,趣味性差了点儿。不过对我来说还好,知识本身就是趣味。

  《战后中日关系》读后感(五):失败的中国对日外交

  2010年9月7日,中国东海钓鱼岛附近,一艘中国拖网渔船在钓鱼岛西北偏北约12公里的海域,与日本海上保安厅的巡逻船相撞,日方扣留我渔船及船长,中日危机再次爆发。这次事件是中日建交以来最严重的一次冲突,也揭开了中日关系的历史伤疤。

  从中国人的感情上来说,中国人是不会原谅日本人的。历史上的日本是个无文字、无姓氏、无资源的三无国家,通过向中国学习才有了文字,有了文字才有了文化,有了文化才有了姓氏,1875年后大部分日本人才有了姓,虽然姓氏还是显得那么没文化,什么田中、村上、山下、小岛、丰田、饭冢、卫门(看门的)、奴(奴隶)、沓(鞋子的意思)…..住在什么地方就以什么为姓,干什么的就已什么为姓,还有些细细古怪的性,什么犬养、猪手、牛头、鬼头、色魔、俘囚、土蜘蛛、我孙子、御手洗、七条、八马、九鬼、五十六……笑死人。从这个角度说中日是师徒关系,那时的日本就像中国人的徒弟一样,师傅尽心尽力的教,徒弟很刻苦的学,但有一天这个徒弟自觉师傅的东西学得差不多了,就开始看不起师傅甚至忘恩负义反过来对付师傅了。

  明朝的倭寇还可以说是日本浪人的海盗行为,不是日本政府的所为,到了明治维新之后,日本开始强盛起来,而中华帝国这时则尽显衰老之态,狼崽子长大了开始咬人了,中日甲午战争,清朝惨败,割地赔款;日俄战争竟然争夺的是在中国的利益;最让中国人感到屈辱的是东北三省的沦陷以及8年侵华战争,日本这个邻居开始露出狰狞的面孔,杀我人民,占我土地,夺我资源,到最后战败了也还是死不认错,这是最可恨的的地方。

  刘建平这本《战后中日关系:‘不正常’历史的过程与结构》研究的是中日战后之间 “不正常”甚至可以说是畸形的外交史。看完这本书让我明白原来中日外交中国方面是做得多么失败,所谓的“中日友好”是个多么荒谬的谎言,对于中国政府对日本态度的暧昧、软弱、无能感到震惊。

  我之前曾经和一个日本人闲谈,谈到中国放弃战争赔款这件事,他说放弃赔款是中国政府自愿放弃的,而且日本后来贷了很多款给中国发展经济。我知道那些贷款都是以购买日本设备和贱卖资源矿藏为代价的。

  中国政府当年就是被打着“促进两国人民友好”的公明党大骗子竹人义胜的谎言欺骗,而最终放弃战争赔款,而且是在日本方面用一种轻视和冷落的态度认为中国“没有国际法资格谈及赔款条款的情况下,日本同意保留中国放弃赔款条款就已经貌似让步了”,更不要说在联合声明上中国在日本的要求下把“结束战争状态”改成“结束不正常状态”才换来了一句“日本政府对此由衷感谢”。

  我觉得这种屈辱比当年的《二十一条》还大,因为当年毕竟是在各国势力武力、政治压力下,经过多方周旋据理力争甚至以死抗争无效的情况下被迫签订的,而现在中国作为战胜国,竟依然要这样低声下气没有骨气和自愿放弃国人利益甚至哀求对方接受“不用赔款”这份大礼,只是为了换回一句根本没有任何诚意的“感谢”,他们连认罪都不认罪怎么会感谢?

  什么一衣带水、源远流长?什么所谓的“中日友好”?完全是中国政府自欺欺人一厢情愿的单相思。正如作者在书中讲的:那些原以为的“友好”竟然是“蔑视中国观”的历史连续性结构要素。中日邦交正常化仅仅是个幻想,中日邦交是中国外交的失败,日本其实只是在嘲笑和蔑视而已,我们就以为是在对我们微笑和示好,真让人恶心和气氛。

  我可以下定论,日本绝对是一头喂不熟的恶狼,不,原谅我侮辱了狼这种动物,日本人绝对是恶魔,它随时都在算计着中国,准备着再向中国下手,他们从迫不及待、傻呵呵的中国人手中廉价采购煤、稀土等资源,储备起来足够使用五十年,正如很多人说的那样“日本亡我之心不死”,中日之间的战争其实从来就没有停止过,只是换成了贸易战、领土战、资源站、外交战、技术战。无论从国家利益还是个人感情上说,日本都是一个不可原谅的仇敌,是个不可交的朋友,不值得信任的伙伴,两者之间的关系永远都不会正常。中日早晚必有场大决战,彻底清算解决一下这些问题。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战后中日关系》读后感锦集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