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我都要给孩子买行星了,他却嫌弃我”:为什么你拼命讨好,孩子
日期:2020-07-27 17:15:20 作者:联盟主创团 来源:中国心理咨询师成长联盟 阅读:

  点击上方↑ “蓝字”

  可以到您的微信里有多少好友也在关注我们

  作者扶桑

  来源中国心理咨询师成长联盟

  

  “不就是一颗小行星吗?妈给你买,买一串儿!”

  在最近热播的《三十而已》里,动辄买小行星富婆太太火了。

  剧中童谣饰演的顾佳因儿子上学的事求助于王太太,对方却让她先帮忙解决购买小行星命名权的问题

  原来孩子同学大赛获奖而被授予一颗小行星命名权。儿子为此十分羡慕

  为了安慰儿子,王太太夸下海口说要买一串儿,来作为成年礼送给他。“买三颗,大名小名、英文名全用上!”

  一番好心,却遭来儿子的万般嫌弃“你以为什么都是能拿钱买的吗?”

  王太太崩溃不已:她让儿子上最好的学校,什么时髦学什么,别人10年才学会的本事,她多交3年钱就解决了……

  只要对孩子好的,孩子不用开口,一切她就给置办齐了。

  她不能理解,为什么自己费劲心力的讨好,却总是换来孩子的嗤之以鼻

  作家维舟曾说:教育之所以难,就在于你想给的,和对方想要的,极少是一回事

  为人父母,我们总想方设法给孩子最好的。但想要“讨好”到位,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 01 ·

  父母的好,为什么成了“驴肝肺”?

  知乎里曾有人问:明明一片好心,为何总被孩子成“驴肝肺”?

  有个高赞回答是:猫想要一条,可你却给很多骨头,还说骨头有营养,逼它全部吃完。如果你是猫,会觉得这是好心吗?

  骨头固然有营养,但不是猫咪想要的。好心被当成驴肝肺,何尝不是父母固执一厢情愿在作祟?

  曾在网上爆红的流浪汉沈巍,他在地铁路灯下读《论语》,出口成章,被网友们戏称为“国学大师”。

  令人惊讶的是,他还曾是一名高学历公务员。好好的公务员不当,怎么就成了流浪汉呢?

  这还要从一段“父子恩仇录”说起:

  小时候他喜欢画画历史父亲却要他专心数理化

  学时,他想读中文系,父亲却让他读设计专业

  工作了,眼见公务员吃香,父亲又怂恿他去考公务员

  ……

  一路过关斩将,沈巍终于捧上了铁饭碗,不久他却腻了。

  因为他发现,从小到大,自己的人生都是父亲安排的。虽然看着稳妥,却不是他想要的,他宁愿做个流浪汉。

  沈巍的父母错了吗?

  他们希望孩子少走弯路,以自己的资历为孩子铺路,让孩子拥有更美好生活,似乎并没有错。

  但正如《高情商养育》所说,你给的都是你自己“想”给的,而不是对方想要的,活在自己世界里的付出,不值钱

  生活中,我们经常会说“你还小,听我的,我们是为你好!”“你是我生的,我还会害你吗?”

  我们下意识地把孩子看成自己生命延续,却忽略了孩子也是独立个体,有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我们会不自觉地把情感、意志强加到孩子头上,继而利用自己的经验、社会关系替孩子做决定,把自认为好的东西强行塞给孩子。

  如此居高临下的“好心”,孩子当然不领情。

  · 02 ·

  孩子不领情,无非想要“我觉得”

  前几天,4岁的儿子给我上了一课。

  逛超市时,他想要一个“蓝色托马斯”外壳的棒棒糖。

  挑选过程中,我发现一个“小猪佩奇”的口味更独特。便游说他:“我觉得这个更帅哦,是蓝色的,上面还有乔治呢!”

  儿子却不领情,还大声嚷嚷:我就是觉得托马斯最好!我就要托马斯!

  孩子的不领情拍醒了我:他正在用“我觉得”来捍卫选择一根棒棒糖的自主权。

  曾在网上看过一个名为《人生回答机之以爱之名》的短片。

  视频里,女儿做什么母亲都要插一杠:

  女儿喜欢看漫画,妈妈觉得影响学习,不听解释就将书撕得粉碎;

  女儿有了心仪对象,妈妈觉得太帅的男人都花心,直接打男孩电话分手

  ……

  最后女儿忍无可忍,随便找了个流浪汉嫁了来刺激母亲,还摔碎了桌上的牵线木偶,决绝地离出走。

  面对空荡荡的房间,母亲想不通:孩子到底为什么要这样叛逆?

  没有大人的“逆”,就不会有孩子的”反”,孩子的逆反,多数是为自身权力而战。

  清清妈妈没有想过,她的每一个“我觉得”,都是在用权威打压孩子的积极性,冒犯着孩子的边界,它像一把镰刀收割着女儿的自主权。

  原本,女儿可以遵从自己的内心,去判断和决定,去体验和感受。哪怕吃点苦、走点弯路,但生命是丰富和舒展的。

  而母亲的一次次越界,让她感到自被打击,尊严被侮辱,自我被压抑,她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和信任,更没有资格掌控自己的人生。她不甘心窒息的现状,只好用极端叛逆的方式,向母亲宣战。

  武志红曾说,每一种“叛逆”行为的背后,其实都藏着一个很积极的动力。

  这个动力就是孩子不再想当父母的傀儡,想拥抱独立完整自我。“不要你觉得,我要我觉得”正是孩子捍卫自主权跨出的第一步。

  · 03 ·

  高品质的给予,

  是让孩子拥有自主权

  TE获得者苏伽特·米特拉教授曾做过一个著名的“墙洞实验”。

  在新德里,他在墙洞上装电脑,让一群没接触过电脑和英语的贫民窟孩子随便玩,却不给予指导。第二天,他惊奇发现,很多孩子已经无师自通地学会了网上冲浪。

  他又跑到300英里外的村子进行实验,奇迹再次发生。孩子们摸索着用英文玩游戏。

  当被问及怎么做到的,孩子说:“你给了一台只能用英语动起来的电脑,我们只能自己教自己英文了。”

  自己摸索电脑,自己教自己英语,听起来像天方夜谭,却真实存在。

  这场实验里,有自主权的孩子面对未知非但不放弃,还激发了强大的探索欲和自驱力,让人深思。

  生活中也有许多父母发现,将自主权慢慢交还孩子,让他们在认知和能力范围内自己做决定,反而比管控更有惊喜。

  最近,杨迪因在《青春环游记》里跪谢父母登上了热搜。

  节目中,他说因为喜欢表演,凭着一腔热爱进了圈子。却因相貌平平,没有资源和背景,一开始发展得并不好。又加上节目中女装示人,亲友们很不理解。

  父母没有因为他“不务正业”而强加干涉和限制,而是充分地给予自主权,让他随心去闯、去拼,做他最后的屏障。

  正是父母的充分信任和放手,给了杨迪莫大的自信和动力。他认真规划,努力钻研,大胆尝试,不放过每次上台机会,终于成为炙手可热的明星。

  他不由跪谢父母,“你们从来没有阻碍过我想要做的任何事情。你们永远都是鼓励我,让我觉得自己真的很优秀。”

  蒙台梭利说:给孩子以胆量,给他们独立思考的机会,让他们自己明辨是非,并以此来建立真正发自内心的道德标准以及约束机制,这要比硬性灌输有效的多。

  拥有自主权的孩子,仿佛一口活水,他是流动而有生命的。

  他享有对自己人生的掌控权,继而努力与自我连接,追问自己想要的生活,去探索和发现,去思考和判断,为自己的人生精打细算。

  而父母的信任和尊重,将成为披荆斩棘的勇气和力量。

  · 04 ·

  有人说,孩子成长就是努力摆脱大人“摆布”的过程。

  从牙牙学语到蹒跚学步,从自己吃饭到勇敢说“不”……孩子一天天长大,他因我们来到世上,却一直在拼命要回自己。

  我们怀抱美好的期待和梦想,给他摘星星摘月亮,为他披荆斩棘,抵挡生活的风浪。

  然而我们终究不能替代他前行。

  正如马丁布伯所说:当我在关系中放下了所有的期待和设想,不再将你视为我的目标或实现目标的对象,我就可能在某一瞬间与全然的“你”相遇

  为人父母,要学会放下和给予。

  放下自己的执念,给予孩子选择的权力、试错的权力,鼓励他去追求、去探索,去勇敢地活出自我。

  惟其如此,孩子才能收获自由丰盛的花朵;亲子关系才能破除黑暗迎来黎明。

  锦衣玉食虽好,不及自主来得美妙。

  孩子要的,不过如此。

  作者:扶桑:一个热爱文字的敏感者,一个和孩子斗智斗勇的二宝妈。公众号简介:中国心理咨询师成长联盟(),专注心理学教育10年,累计培养心理咨询师30余万人,成为咨询师的道路千难万难加入我们,你并不孤单。

  高二女生因早恋被发现跳楼身亡:发现孩子早恋,这3个方法用起来!

  孩子越来越不愿意和你说话,是因为90%的家长都犯了这样的错误

  学习认知疗法,走出咨询迷茫

  将联盟公众号设为星标,可以获得更多心理学、情感、亲子类的优质文章推送哦。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我都要给孩子买行星了,他却嫌弃我”:为什么你拼命讨好,孩子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