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约客》是一本由白先勇著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2.00元,页数:27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十年后再读,此版收录的篇目和花城版不同,似应以此版为准。六篇写作的年代色彩浓厚,以《谪仙记》开篇,基调便确定下来。后期的Danny Boy和Tea for Two,论者所云“世界立场”,有些虚妄。
●最惊艳的就是《谪仙记》,把李彤这个人物写活了,真了,让人心动又心痛。但是后面几部短篇拿捏得不够好,没有什么太大感受。这看起来不大像台湾人写的,反而写出了30年代的上海味儿。
●以“谪仙”为主题,分别写家道中落的富家小姐、受政治迫害的才子佳人、同性恋等迁徙纽约后的生活。离家难归去更难,难在身似草芥、心似浮萍,无所依无所指望。白先勇写同志不是一两天的事了,本书涉及同志题材短篇,无一不谈及AIDS,乱搞有风险,重疾忒可怕。
●比《台北人》差了两个档次。六个中短篇,写作跨度长达四十年,导致内容不统一,质量不稳定。特别是最后两篇,创作于新世纪,才华衰退触目惊心。
●每一个故事都很喜欢。繁华的喧嚣,孤独的绝望,我在这里,但又不属于这里。谪仙——真是悲壮又哀伤。Tea for Two,感觉被扳弯。Anyway,爱超越一切包括性别。都是美好的情感。却未必有美好的结局。更让人叹息的,是牺牲在政治中的那代人,的确,所有一切全都白费了。伤。
●从第一篇起就一路垮下来了。
●前两篇结尾有戛然而止的感觉,《谪仙记》尚可说得通、《谪仙怨》总觉得可能是裂隙。后面几篇批评文章也没有很能说服人,把空间地理的参差对照和此背景下人物身份的转变拉到国族主义-世界主义的框架里去解释,总觉得稍有生硬而且并不是很触及核心…第二篇批评文章结得过于草率。最喜欢《夜曲》《骨灰》两篇,可与《台北人》中《冬夜》对读;另外,前者的结尾让人联想到《寒夜》的结尾…
●人就是一朵各自飘零的云。
《纽约客》读后感(一):纽约的过客
行文轻松流畅,写的是纽约客,更是飘落各地的华人,对叔父辈的老年境遇,对婚姻生活的描写都夹杂着扯不开的时代背景,令人读了省身,叹息,也有对同性爱情的描写,细腻,干净,令人感动.
《纽约客》读后感(二):-=
在那个时代格局变迁的大背景下,虽然小人物都尽心努力的活着,但终究掩饰不了伤春悲秋、国破家亡的寂寥与无奈。
白先生写了很多女性角色,粉饰的太平,优越的生活,空虚的心灵,让人想回到和平大饭店,感受名媛们的精彩与落寞。
《纽约客》读后感(三):耐人寻味 荡气回肠
这是我与白先勇先生的第一次接触。作为一个80末,说实话对于短片小说中的背景了解甚少,但是韵味犹存。一个个跌宕起伏的人生,一份份无奈与悔恨,一次次对在异乡中别样角色的演绎,精彩绝伦。
毫不犹豫,又买来《台北人》,准备接收新一轮洗礼。
《纽约客》读后感(四):好书
《台北人》写的是在荒凉的美丽岛上怀想旧梦的大陆人,《纽约客》则是写流落——无论他们曾经看起来多么耀眼漂亮——在异国土地的中国人,真真正正是纽约“客”了。故园故国仍是母题之一,但是比起《台北人》,多了些世界眼光,许是因为背景是纽约——大苹果、天堂和地狱、中央公园、八百万种死法的纽约。
《纽约客》读后感(五):烟火盛放后的硝烟弥漫
几个月前读完的《纽约客》,映像最深的是在纽约的那帮子同志遭遇艾滋袭击后的生活,从之前的热闹放肆幸福无比的生活,到最后病毒击垮了所有曾经放肆的生命,最后两个老人手牵手死去,谈不上是悲惨的结局,但总有种烟火盛放后,硝烟弥漫的感觉。很好的故事,很棒的叙述,所以接着又入手了一本《寂寞的十七岁》继续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