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说段趣事:
知道吗?她有病,吃冰棍吃的!
虫子特别喜欢甜甜凉凉的地方,就趁她睡着,顺着鼻孔爬到她肚子里,结果她越来越瘦……
我震惊了——现在依然记得自己当时的想象:一个小女孩在睡觉,虫子排着队往她鼻孔里爬~~~太可怕了!
这已经够吓人的了,我妈还在事后补了一刀。
有天我爸吃完冰糕午睡,老妈捉了一只青虫放他鼻子上,拉我去看——你爸甜甜的、凉凉的,虫子来了。
我立马被吓哭,从此再也不闹着吃冰棍了。即便后来我姐姐卖冰棍,免费送我,我也不敢吃。
长大后,尽管知道了老娘在骗人,但吃冰棍这事儿已经提不起我任何兴趣了。
有了孩子后,借鉴老妈的故事精髓,讲了表妹肚子里有蛔虫的真实故事给女儿听。一遇到她不讲卫生、不乐意洗手的情形,我就说:忘了你阿姨肚子里的蛔虫?
小人儿立马就范。
万般皆由情,
再由情感带动行为——其他小朋友吃冰棍受到了伤害,我呢?我好担心我自己,所以我不想吃冰棍了。
情感,是人行为的动力。本质上我们的行为都是被情感驱动的——遇到危险跑路、对他人有好感趋近、努力保持身材,甚至看这篇文章的你,也是出于对孩子的爱。
科学作家万维钢在他的书《你有你的计划,世界另有计划》中,介绍了大脑“模块说”——认为人大脑中的各个模块,在遇到事情时会“吵架”,谁的声音大谁做主。而这些模块都是感情模块。
有研究者发现,在买东西带来愉悦感时,人脑中的“伏隔核”就活跃;预期到买东西的副作用时,大脑中的“岛叶”就活跃。最终买还是不买,要看谁更活跃。这不就是情感的竞争吗?符合模块说的理论。
进化心理学者罗伯特·赖特在《为什么佛学是真的》(用现代科学,解释佛学的一些观点)这本书中说:理性的作用是给感情提供信息和辅助。
面对一块巧克力,“吃”和“不吃”都是感情,如果“吃”调动了理性,给出更多证据——吃后你会无比开心,不再饥饿,工作也有劲儿了……于是,“吃”就占了上峰。
罗振宇老师在《启发俱乐部》第一期说:人是被想象中的结果驱动的——归根结底还是情感,换了一种说法而已:我想象自己读了一本书后更博学,我读;我想象减肥后更美,我减;我想象吃了巧克力后更有精神,我吃。
理性帮我们做想象,“情感”拿来用。
想说服一个人,关键就看你能不能激起他跟你的目标契合的情感——想让我不吃冰棍,我妈激起了我对吃冰棍的恐惧。
要达到这个目的,讲故事效果最好。科学研究表明,听故事时,人的大脑和故事是同步的。会跟随故事的起伏,或兴奋或低落……人们会在故事中不自觉地找对应,联想自身。
认知科学家魏坤琳说:
人之所以爱听故事,是因为故事是我们人类控制这个混乱世界的一种模式。
这个世界上的信息太多,我们必须识别最有意义的加以记忆,不然会“信息过载”。故事就是有意义的他人行为模式,我们听到后,立马识别出他人于情景中的应对方法,从而参照自身,给自己预警。
大脑还喜欢好记的东西——故事有连贯性,且元素都是日常熟悉的,方便大脑加工存储,认知负担小。
自古以来,讲故事都是人们传递知识、教化后代的一种有效方式。
在育儿中,如果善于利用故事思维——把日常元素串起来,方便记忆,激起情感——那么你教育起孩子来,会顺利多多,效果日积月累,便如李白的诗: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讲好这3类故事,
育儿路上不怕作妖神兽
01、“期待”故事
著名心理学家武志红说,自己一出生,就被家人视为“吉兆”。认为自己给这个家庭带来了好运,父母从小就对他有一份正向期待。这份期待,让他始终觉得自己“可以”。
这就是被我们说烂的“皮格马利翁效应”——你真心期待别人是什么样的,别人就会往那个方向发展;你真心期待自己是什么样的,你就会发展成什么样。
明白这个道理的后,我开始给孩子编故事:你出生时,天上有五彩云霞(真的,早霞灿烂),你的到来改变了这个家庭(妥妥地改变),刺激我成长(为母则刚)……谢谢你的到来——我想表达的是:这个家庭欢迎你的到来,你本身具足,已然很美好。
自此,我真心相信孩子是“好的”,她也觉得自己是被爱,被接受的。
父母的期待,是孩子人生的底色。作为孩子接触到的第一个权威,也是最重要的权威,如果能够始终给孩子积极期待,那将是一份巨大的礼物——孩子终将在你的期待中,绽放光彩。
所以,从此刻开始对孩子有好的期许,编个基于现实的故事告诉Ta:你欢迎Ta的到来,你相信Ta“可以”。
02、家族故事
我的家族,我老公的家族,都不“显赫”。我们只是普普通通的老百姓。但老百姓也有老百姓的故事。
我会跟女儿讲姥姥姥爷勤奋工作、爷爷奶奶勤俭节约、自己努力学习、爸爸从小打工的故事。这些故事谁家都有,我们可以在这些素材上做些加工。
比如我给孩子讲,小时候家里穷,没玩具没零食,吃顿好的得等半年多。但我们的乐趣,是每天思考如何利用自己现有的东西给自己制造乐趣(其实是不得不想,换个角度解释)。比如,没有零食,我妈会把馒头烤烤,撒点儿糖,做成小甜点。我和弟弟会用泥巴当橡皮泥玩……
这也启发了女儿,不乱要东西,在现有基础上多想办法。
魏坤琳在《聪明养育》中介绍了,美国艾默里大学心理学教授Duke的发现:
经常听积极家族故事(如何克服困难的故事)的孩子对生活有更加强烈的掌控感;自尊程度更高;对家庭生活更有信心;焦虑水平更低;行为问题也更少。
因为家人本来就是熟悉的,他们的故事也更容易被孩子记住、调用、对照;
而且,这些孩子感觉到自己生活在一个强大的家族中,有文化、和家族传统的支撑——说白了就是:你们能行,我也能行,我是你们中的一员——我的基因都准备好了,我怕啥?!
利用好自己的家族故事,给孩子建一个“心理资源库”——你姥爷是什么样的人,你爹做过什么了不起的事,你阿姨如何减肥的……这些都会成为日后孩子行事的参照,让他们更乐观勇敢。
03、教育故事
故事是孩子乐意听、也能听懂的语言。与其说教,不如讲故事——教育故事,就是以某方面的教育目的,而编的故事。
无论是行为习惯还是各种知识,都可以用故事的形式,让孩子感受。
所以,想让孩子听你的、想增强学习效果,你得善于利用故事。
比如孩子不喜欢洗手,我讲了阿姨肚子里有蛔虫的故事;
孩子不爱背诗,我把唐诗编成故事。
不会编没关系,可以利用绘本。
好绘本的第一条标准就是会讲故事。把日常事物、情绪情感融合在故事中,通过图画和语言告诉孩子,让他们感受到。
如此,孩子有情感共鸣,还记得牢。哪天,“行为懈怠”,只需你调出故事提醒一下:忘了某某的故事了?
宝宝大脑立即检索,开始运作——我还是乖乖做事吧。
世面上有各种绘本,各种现成的故事,只要你想利用,便难不倒你。就怕你懒惰,不想动。
现在,听我讲个故事:
老张结束了一天的工作,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家。
推门一看,娃躺在地上撒泼打滚,非要奶奶给买巧克力。
老张被触发,怒火中烧,正想发火,想起某新闻:孩子被打,与老爹顽抗到底……
想起午饭时,他正好看了这篇文章。
随即,火气稍降,正准备编个故事,灵感瞬至——给娃看看自己的坏牙!
多年后,老张儿子又跟老张孙子讲了爷爷有坏牙的故事……
唯有故事,经久流传,效果依然。
正如张立宪所说:
我们在别人的故事里倾洒自己的笑与泪,就是要看看在某种极端情况下,体面人是怎么做的。以及警醒自己不体面的行为是什么,当我自己未来面临类似的情况时,我内心可以调用一种行为模式或者是情感反应模式,而我的人格养成就在其中。
当我们体会别人的故事,在人生的某个时刻,对应了上了,然后纳入自己的人生系统中,我们的“系统就升级了”。
给孩子讲故事、读绘本的目的,正是如此。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邀你“躬身入局”,一同感受故事的妙。
【点个在看】,我们一起前行。
-END-
作者简介:丽丽贺,全职作家,理工科宝妈一枚,喜欢从科学角度解析育儿,时常理性,偶尔感性。与娃一起,走在成长路上。
公众号改版成智能推荐了
想要继续听故事的宝宝们,
记得每晚7点搜索公众号【绘声绘色亲子伴读】听故事
或者把我们星标置顶
步骤如下:
我们一起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