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主麦家曾说:“我们的人生不止有当下感,还有永恒之念,为此我们必须站在生存之外思考生存。”
麦家陪你读的第159本书——《一个青年艺术家的肖像》,这是爱尔兰作家詹姆斯·乔伊斯的作品。
小说叙述了极其敏感、多思的主人公斯蒂芬·迪达勒斯从童年至青年时期的心路历程。
情节跳跃,理路交错,混乱中的一个个片段却又清晰如画。但这并不是一部单纯的个体心灵成长史,而是从头至尾都与爱尔兰民族寻求自由的历史纠缠在一起。
让我们一起走进本周的共读吧。
音乐 Kestner – Until
本周,我们将陪伴大家一起阅读的是爱尔兰作家詹姆斯·乔伊斯的《一个青年艺术家的肖像》。
1882年是不平凡的一年。
在这一年,有两位著名作家出生,一位是英国女作家伍尔夫,一位是我们今天这本书的作者乔伊斯。
提起乔伊斯,也许有人会想到他充满讽刺般口吻的文字、犹如偏执狂般的面孔、浑身所散发出来的古怪气息。
《一个青年艺术家的肖像》这本书,将带领我们接近无比真实的乔伊斯。这本书的背景设置在19世纪末20年代初的爱尔兰。
在当时,生活在爱尔兰的人民,不仅要面对天主教的长期压迫和控制,还要忍受英国对自己国家的殖民统治。
在这样的背景下,乔伊斯写了一个生活在都柏林的青年斯蒂芬,他在成长路上一步步摆脱妨碍他发展的影响,最终选择追求艺术与美的真谛的故事。
这个自我慢慢成长,一步步走向成熟,并最终挣脱内外牢笼,完成从迷茫到顿悟的转变。
这种转变,还在乔伊斯的作品中,继续得到了延伸。因此,他留下了让人爱不释手的作品。
就连作为电影《中国合伙人》中王阳的原型王强,也曾先后三次以手提行李箱的方式,把自己收藏的乔伊斯作品的16种珍本,从美国运回。
王强是一个书痴,对于装帧美丽的老书,他总想捧回家。乔伊斯的书,对他来说无比珍贵。
然而,留下让他人无比珍视作品的乔伊斯,他本人的一生,却是流亡的一生。
他的童年时期,在充斥着争吵声的家庭中、被同学欺辱的学校中、被老师无故体罚的恐惧中度过。
到了青年时代,在周围市民和牧师的双重影响下,他因为不认同周围人的思想,因此心底开始潜伏着一种憎恨情愫。
晚年时期,他又饱受眼疾之苦,不得不接受手术,几近失明。最终,他长时间地生活在黑暗中,变得我行我素、沉默寡言。
直到1941年,他在病痛中,走向生命的终结。
总的来说,乔伊斯的一生,他度过了11年最可怕的,折磨式的教学生涯;经历了25年的流放;以及长久的穷困生活,变得小心翼翼。
在最穷困的时期,他只能靠着教授英语和写作糊口。
然后写出了自传体小说《一个青年艺术家的肖像》及短篇小说集《都柏林人》。
而他最为人称道的,要数他的长篇小说《尤利西斯》和《芬尼根的守灵夜》。
乔伊斯的作品,得到了很多著名作家的评价。
和他同一年出生,同一年死亡的伍尔夫,两人的写作风格迥然不同,她说乔伊斯的作品,是“一场令人难忘的突然巨变。”
而有着英国文学批评家之称的T·S·艾略特,也称乔伊斯的作品,是“对当今时代最重要的反应,人人都能从中得到启发而无从回避”。
尽管乔伊斯获得如此多的评价,但他本人却一直觉得,自己是生活盛宴的局外人。
即便是和儿子一起在海滨浴场游玩,他感受到的也是失去。
他写无鸟的天空,海上的黄昏,写一颗孤星把西天射穿。
其实,他的整个青春时代,对他来说,都只不过是一场梦魇;而他唯一做的,就是不间断地探寻自我。
我们跟随着他在青春期的探寻步伐,反思自己的青春,亦或正度过自己的青春。
他的经历,告诉我们,人是可以驾驭自己命运的。
也许,从他开辟出属于自己的一套语言系统,用自己的意识流思想对世界文坛产生的巨大影响,就是他对自己命运的最好书写。
你的青春是什么样子呢?
你对记忆中的家人、爱人、朋友还有哪些印象呢?
对于那些已经逝去的岁月,你又怀有一种怎样的情感呢?
也许你在失去青春的时候,对过去无比怀念,但是却始终无法排解自己的惆怅。
不要担心,乔伊斯用自己的青春,写出了大家的困惑,并试着从自己的角度解答了困惑。
乔伊斯最终从困惑中走了出来。
尽管更多时候,他不得不一个人,在人迹罕至的地方探求,但这也丝毫不影响他把自己只拥有一次的生命,毫不怀疑地投掷出去。
实际上,他的一生,都在求索中粉碎桎梏,对自己不认同的一切发出挑战。
他经常处于矛盾之中,给自己增加了沉重的思想负担。
在英国对爱尔兰进行统治的时候,乔伊斯支持爱尔兰的民族独立,但他对同时期的爱尔兰文艺复兴运动又加以反对。
在他看来,爱尔兰不应该回到过去,而应该在现实中挖掘出爱尔兰的现代精神。
这与其说是他对自己国家的期待,倒不如说是他对自己人生和命运的期待。
而在这个过程中,他对宗教、爱情和艺术都有了自己的思考。
他的思想最终获得了彻底自由。不论是教派、家庭都不再可能影响到他。
也许,他犯过错误,也有过在堕落中寻求救赎的时刻。
但他最终明白,只有从生命中创造出新的生命,才能真的得到解脱,获得绝对的自由。
于是,他最终选择了远离家乡,在流亡中,诠释自己对美学的理解。
关于美,你有什么理解呢?
美或许是一场等待良久的日落;
是刚离开母体婴孩的那一声啼哭;
是自己和家人冰释前嫌后的点头微笑。
古希腊的哲学家柏拉图,认为“美是真散发着的光辉。”
当美的灵魂与美的外表和谐地融为一体,人们就会看到,世上最完善的美。
乔伊斯对美的理解,则是一种完整,一种和谐,一种色彩。
因此,阅读乔伊斯的过程,不仅仅能从迷茫走向顿悟,还能完成一场关于了解美的旅程。
在明天的共读中,我们将一起走进《一个青年艺术家的肖像》中斯蒂芬的幼年时期,明天见。
第158本书回顾:
领读人:沈寒冰,未来很长,不想投降。
主播:一凡,电台主持人。探索声音的温度,只愿温柔每个夜色阑珊。
责编:紫荆
图片:文中插图来自网络
背景音乐: Lotte Kestner – Until
欢 迎 分 享 文 章 到 朋 友 圈
▼点击阅读原文打卡,继续读书第1107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