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基辛格谈判法则读后感锦集
日期:2022-03-14 13:58:17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基辛格谈判法则读后感锦集

  《基辛格谈判法则》是一本由[美]詹姆斯·K. 塞贝纽斯 / [美]R. 尼古拉斯·伯恩斯 著作,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8.00元,页数:34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基辛格谈判法则》读后感(一):谈判艺术,一场无声胜有声的战役

  不知道你们是否都见识过妈妈或者朋友“讨价还价”的神力,一件东西从老板要价还价到半价甚至一折成交了,一顿惊掉下巴的操作让人丈二摸不着头脑,一度怀疑是不是被坑了。我就深有体会,见过我妈和朋友的大砍价案例之后,不得不对她们肃然起敬。 纵观我所知的讨价还价形式,大概这几种:打包购买,你出这个价我就一次性买多少多少,一般适用不易储存的商品;直接表明愿意接受的价格,店家不同意直接走人,这时候部分店家想来还算有利可图就会叫住你,交易成功;套近乎,表明自己诚心买,嘴甜升级为老客户,还价商家又可以接受,遂成;有相关工作经验,清楚成本,协商降价;成为代理,拓宽客源,给商家带来更多利润,自己拿代理价。 讨价还价无非是晓之以情,动之以礼,你来我往最终你情我愿。人与人之间叫沟通,国与国之间,便是谈判了,而谈判,却绝不仅仅是谈判桌上的讨价还价而已。 谈判,普遍被认为主要是谈判桌上面对面的交流,包括移情、魄力、有说服力的论证、肢体语言、处理跨文化和个性差异问题、讨价还价的模式等。而优秀的谈判家、美国前国务卿亨利.基辛格提出“有效的谈判往往同时涉及谈判桌前的话语和谈判桌外的行动”。 从市井论价到国家谈判,沟通的技巧和谈判战术必不可少。看了塞贝纽斯、伯恩斯和姆努金的《基辛格谈判法则》,可以让我们了解谈判大师的谈判理念和方法,帮助我们在复杂的情况下达成有价值的协议。

  正如基辛格本人评价“本书是独一无二的,它首次深入探讨了我的谈判理念和方法,三位学者一起,对如何在复杂的情况下缔结有价值的协议做了卓越而实用的分析……他们的分析一定能给外交支持带来真正的改进,每一位面临着复杂的谈判挑战的CEO、外交官和交易撮合者都将从阅读本书中获益。” 我们总习惯由点成线再成面,而基辛格的谈判,则是先缩小焦距纵览全局,制定谈判战略,再放大焦距,从人际关系和实际谈判说服对手。 谈判该从何入手,怎么完善,能否成功,我们从始至终都要知道一个真理:不论达成协议的技术多么有创造性,人们最终能否取得成功,都取决于他们关于世界的基本假设的准确性、对有关各方真正利益的判断,以及对历史、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了解。对谈判进程的洞察力若是服务于有缺陷的目标或是脱离对真实情况的理解,就不可能有多大的价值。 1.明确目标,制定可行战略 谈判伊始,先设定明确的长期目标,了解透彻相关背景,分析各方关系,再制定周密计划,并且计划随实际情况做出相应改变和完善,接着逐个击破。 书中列举了南部非洲战役、越南谈判、中美美苏关系、中东问题等案例。在南部非洲战役中,基辛格先制定了主要的战略,由国家到地区逐步谈判,获得各国支持以达成罗得西亚黑人多数统治目的。

最初的南非谈判战略

  分阶段性完成谈判,直到目标实现。而当此谈判战略二阶段完成时,出现了危险转折,英国和前线国家支持减弱,基辛格当机立断,推翻了原战略,调整战略次序。

修改后的战略。

  《基辛格谈判法则》读后感(二):从激情澎湃的辛大人到真实的大国谈判

  实际上所有的谈判细节都由光禄寺少卿辛其物来搞定的。

  谈判前范闲还忐忑不安的问到:我从未与敌国谈判,有点紧张,不知一会该说些什么。

  辛其物安慰他:两国舌战,就是谈判。最重要的就是要注意言辞,就是说话,自当雅量,就是要懂礼貌,要客气,这就能彰显出我大国之气量。

  末了,辛大人给了个胸有成竹的微笑。

  作为吃瓜群众的我看到这里,也不禁肃然起敬,整理衣冠准备一睹大国雅量的谈判。

  但万万没有想到,实际的谈判是这样的:

  王之蔑视上线:

  这底气,啧啧:

  瞧瞧范闲这震惊的小眼神儿:

  不由得叹一句:辛大人真乃妙人也。

  那么真实世界的谈判,究竟是怎么样的呢?

  这里推荐一本新书--《基辛格谈判法则》。这本书的作者是三位来自于哈佛大学的学者,他们曾经有一个雄心勃勃的计划:采访美国的历任国务卿,了解他们曾经进行的最艰苦谈判。他们打算利用这些素材来拍摄一部公共电视系列片。

  其中,基辛格是采访名单里的一个重要目标。一开始,基辛格觉得围观群众对于谈判的理解,往往有着很多误解,比如把精力过度集中在过程和战术上,从而导致失败,比如人们认为谈判者会想方设法将对方拉到谈判桌上,以为这样就可以通过沟通来达成协议。

  随着和三位学者沟通的深入,基辛格发现他们对谈判的理解,对自己生平事件的研究,已经足以达到和自己平等对话的地步了。自己在谈判中不自觉运用的很多方法,在他们的提炼下也逐渐变得精炼和可复制。

  所以基辛格才会在序言里这样说:“这本书真正的价值在于它提炼出了有价值的原则和实现······鉴于吉姆对相关学术研究的熟悉,再加上他对高风险交易具有丰富的个人经验,他与他的合著者尼克和鲍勃对复杂的谈判有着深刻的理解。这使得他们有能力阐释我的经验,并进行周密的提炼和概括。”

  因此可以说这本书概括了基辛格一生的谈判技巧。

  这本书的正文部分一共十三个章节,从南非谈判和越南谈判入手,用故事穿插讲解的方式,讲述了基辛格当年面对的是怎样的局面,又是如何解决谈判问题的。书开头的序言是基辛格亲自撰写的,结论部分总结了基辛格一生的重要谈判经验。

  关于这本书的阅读方式,我有以下三种建议:

  如果你的时间足够充裕,又有兴趣了解基辛格的故事,那么可以选择从头开始阅读。

  如果你的时间充裕或者紧张,对基辛格的兴趣不大,同时对国际政治的知识积累比较一般,建议对每章节的讲述部分不需要特别钻研,着重看每章节里的“普遍的谈判见解”和“更广泛的谈判见解。”

  如果你想快速吸收书中精华,没那么多的精力翻完一整本书,建议直接翻看结论章节。第265页的结论这一章,提取出了基辛格一生里15条重要的谈判经验。

  这里聊聊我印象深刻的两条经验。

  第一条经验是:缩小焦距和放大焦距。

  不同的人群在谈判的时候,都会有一些缩小和放大焦距的需要,而最极端的需求,我觉得应该是代表国家谈判的外交家。

  因为外交家既需要放大焦距,从而和谈判对手培养感情联系,又要缩小焦距站在战略的角度来指导谈判。

  正是对放大和缩小焦距有了很好的平衡,基辛格才能在国际谈判上有出色的发挥。具体的案例可以翻看书中的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

  而对于与普通人来说,这意味着我们要明白,一个人如果专注于缩小焦距,那么他会对大局的掌控显得更有力度,他们更适合在这样的背景下工作,但这样的人在人际关系方面会有一丝缺陷,可能对于他们来说,专注做大事比做一个让人喜欢的人,更具有现实价值吧。

  而一个人如果专注于放大焦距看待事物,那么这种人会更善于沟通,善于获取别人的信任。但这样的人往往缺乏强烈的战略意识和分析意识,他们更倾向于从人际关系角度去理解谈判或者工作的。

  这条经验,给我的启示是:当一个人喜欢指点江山,也善于掌控局面,那么这样的人很可能在人际关系上不太注意,因此当他们偶尔有沟通的不畅,其实并不见得是对别人有意见。而一个人如果非常善于沟通,那么需要注意他们是否会缺乏大局观。如果碰到一个朋友既有大局观,又懂得照顾人,那么珍惜这样的朋友吧。

  让我印象深刻的第二个点来自于第六条经验,简单点说是:“做一个现实主义者。”

  基辛格会对任何谈判,都先搞清楚自己这一方面的利益所在,以及在无法达成协议的情况下可以做的选择,同时还会在知道对方的利益之后,主动评估对方如何看待交易、或者拒绝交易的价值。

  在最近刚播完的《谁说我结不了婚》里,丁诗雅以分店店长的身份接受了前暗恋者的建议,亲自去解决总公司的产品纠纷问题,到了处理现场,才发现这场纠纷里可能存在了不利于自己的隐情,这让她丧失了谈判的主动权,只能在事后灰溜溜的回去逼问总公司。

  虽然这只是一段狗血的电视剧剧情,但也提示了我们一个道理:一旦进入职场,以现实主义为导向,才能更好的做好自己的角色。

  想知道真实世界的谈判是什么样的?想了解国家谈判之间有哪些尔虞我诈?翻翻这本书,不仅可以增长一点谈判技巧,还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这个世界---《基辛格谈判法则》,你值得拥有。

  《基辛格谈判法则》读后感(三):想成为卓有成效的谈判者?基辛格教你这么做

  1970年,为了使美国军队体面而有尊严地从越南撤离,他与北越领导人进行了多次会谈,却因为没有等价交换的筹码而陷入僵局。随后,他开辟了中国、苏联和德国三条线路,多方位对北越施压,最终在谈判中反败为胜。

  1971年,他辗转多个国家,佯装生病,躲过记者的视线,从巴基斯坦乘元首专机,秘密访华,打开了中美建交的大门。随后,美国与中国进行了一系列的谈判,发展出了以中美为中心的强大势力,使得已经与中国交恶的苏联不敢轻易发动战争。

  那么,他究竟使用了什么谈判技巧或法则, 使得他的谈判如此卓有成效?

  《基辛格谈判法则》这本书正是为研究这个问题而来。本书由三位来自哈佛大学不同学院的教授联合撰写而成,他们分别是肯尼迪政府学院的R. 尼古拉斯·伯恩斯(外交官)、法学院罗伯特·H. 姆努金(擅长法律调节和谈判)和商学院的詹姆斯·K. 塞贝纽斯。三位教授基于不同的知识背景和经验,通过对基辛格进行访谈,并对其经典案例进行分析和总结,为一般谈判者归纳出了一套可复制的、适用于绝大部分谈判场景的重要法则。

《基辛格谈判法则》

法则一:缩小焦距,统揽全局

  作为一个优秀的谈判者,必须对每一次的谈判都有一个总体战略上的把握,这就要求在谈判者必须站在一个更大的视角上,充分了解并考虑到利益相关方的情况,从而制定出一个经过深思熟虑的战略来指导谈判。

  正是基于这样的思想,基辛格每次主导谈判时,都会勾画出一个复杂的关系网络,然后根据网络节点各利益方的诉求,相互成就或压制,从而实现他谈判的目的。

  以他在南非的谈判为例。

  当时的世界局势是以美苏为中心的两极格局以及他们对第三世界的争夺。彼时,美国比较忽视非洲地区,而苏联正在赞助古巴和非洲的反殖民主义和反种族主义联盟,支援有可能进一步扩大至南非各种族主义国家。在这样的局势下,如果美国不采取行动,将会把主导南部非洲的权利拱手让给苏联,显然,这是美国不能接受的。

  为达到这一目的,基辛格明白,他们的政策必须反映非洲大陆上多数人的愿望。于是,在评估了不同利益相关方的利益所在、他所拥有的资源和需要克服的障碍之后,基辛格制定了一个包含七个部分的谈判战略,以此来指导他的行动。

南部非洲谈判战略

  虽然后来在执行过程中,基辛格大幅修改了他的谈判战略,但无疑这一战略是全局性的。而大幅修改,正说明了他根据要素变化而改变游戏规则的灵活性。

法则二:扩大焦距,关注细节

  完美的战略需要强有力的执行力才能得以实现,基辛格本人的执行力正是他取得卓越谈判结果的一大保证。

  基辛格非常注重融洽的个人关系。对内,他和尼克松总统保持着非常紧密的联系,这是他的谈判构想能够得以实现的内部保证和支持。对外,他注重培养和每一个谈判对手的个人关系,以取得对方的信任,这对谈判的推进非常有利。

  不仅如此,为推进谈判进程,基辛格对非常细小但关键的说辞会采用“建设性模棱两可”的语言。比如在与中国谈判时,双方就台湾问题陷入了僵局,在字斟句酌之后,基辛格用了这样的语言表述,“美国认识到,台湾海峡两岸的所有中国人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美国政府对这一立场不提出异议”,这是这一灵活而富有建设性的说辞,使得双方谈判顺利向前推进。

  在关注细节上,基辛格还表现在对谈判对手非常细致的观察和了解上,比如他对勃列日涅夫的描述“喜欢身体接触——拍打背部、熊抱和亲吻......为自己是一名运动员而自豪......”,如此细致的了解,请问有几人能做到?

  战略上的把握和细节上的把控,以及两者之间的灵活切换,是基辛格取得卓越谈判成果的重要因素。

注重人际关系

法则三:基本前提,正确评估

  战略制定的基石是你对世界、形式和利益所做的基本假设。如果这个基本假设就是错的,那么再精妙的战术都无法取得谈判的胜利。所以基辛格在谈判过程中会不断缩小焦距,再三评估前提假设是否正确。

  在南部非洲谈判过程中,基辛格对战略的大副修改,正是因为局势发生的变化,所以战略也跟着发生的变化。尽管此后因为福特总统下台他不再有能力继续这场谈判,但此后南部非洲的历史演变基本是在他设定的局势之下进行的。

  所以,作为一个谈判者,在制定谈判战略时,一定要反复确认战略的基本前提,否者,在伟大的战略、在精妙的战术,也不能挽救一个从根本上就存在缺陷的计划。

正确评估基本前提

法则四:关注目标,精心准备

  作为美国国务卿,基辛格每次谈判都是有非常明确的目的的。也是谈判发生的前提,也是他在谈判过程中始终坚持的方向。在与中国进行的一系列谈判过程中,尽管双方有不少分歧,但双方仍有很多合作的基础,他要寻求的是制衡苏联的力量,并利用与中国建交达到从越南撤兵的目的。基于这一谈判目的,双方在保持自己观点的同时依然进行了建设性的谈判,最终在多年后实现了中美建交。

  如果缺乏相关知识,就不可能成为一个有效的谈判者。所以谈判之前的信息收集和知识准备,是基辛格非常重视的工作。也正是他对国际关系的深刻理解,使他的谈判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正如书中所言,只有谈判的概念和技巧,而没有专业的知识,是无法取得惊人的成果的。

  娴熟的技巧加专业的知识,才是谈判利器。

关注目标

  任何一种谈判技巧都不是独立存在的,在谈判中,结合自己的专业知识,灵活运用多个技巧, 使得谈判结果向你期待的方法发展,这正一个有效谈判者要达到的目标。

  如果你也想成为一名卓有成效的谈判者,不妨看看《基辛格谈判法则》这本书,更多的谈判技巧等你来解锁。正如基辛格本人对这本书的评价:

这本书是的独一无二的,它首次深入探讨了我的谈判理念和方法......这本书真正的价值在于他提炼出的有价值的原则和实践......每一位面临着复杂谈判挑战的CEO、外交官和交易撮合者都将从阅读本书中获益。

  《基辛格谈判法则》读后感(四):《基辛格谈判法则》:普通人说沟通,高手之间那叫较量

  《基辛格谈判法则》读后感(五):基辛格的谈判法则:沟通驾驭人际关系?学大师掌控国际关系的方法

  不知道你有没有发现,我们公认的那些人生赢家或人气王,远的如“一个微博生日提醒就能惊动大半个娱乐圈列队祝福的“何炅老师”,近的如公司里从老板领导到刚入职的新人都混得开的“意见领袖”,他们不仅朋友多,而且不管做什么事情都能获得周围一圈人的支持,在人际关系中如鱼得水的他们与我们最显而易见的区别是什么呢?没错,就是沟通!

  很多教我们沟通的书籍和文章都在教我们如何把话说得漂亮,并称之为高情商。但这种方式往往只是维持着表面关系的和谐,而无法真正解决生活和工作中的重大事件或难题。所以,要想人生得意,把话说得漂亮远远不够,而是要掌握一种能够驾驭人际关系的沟通技巧。这种技巧上升到国家层面就是谈判,而国际地缘政治家基辛格的谈判技巧,能从更大的格局上给我们启发!

  《基辛格的谈判法则》由来自哈佛大学不同学院的教授联合撰写而成,通过对谈判专家亨利·A. 基辛格的深入访谈和案例研究,总结、归纳出了适用于绝大部分谈判场景的重要法则。正如基辛格本人的序言:“本书是值得推荐的,它首次深入探讨了我的谈判理念和方法……这本书真正的价值在于它提炼出了有价值的原则和实践……每一位面临着复杂的谈判挑战的CEO、外交官和交易撮合者都将从阅读本书中获益。而我认为这本书对于每一个混迹职场的人都有指导意义。

  基辛格的谈判法则有以下几个最具实用价值的沟通技巧:

01 充分准备,制定长期战略

  当危机来袭,基辛格总会首先为协商相互关联的具体问题提供一个有用的框架,并试图制定一个具有长期意义的连贯政策:

  比如1973年中东战争爆发的时候,面对苏联不断向埃及输送武器、并怂恿一些其他国家的麻烦,看起来基辛格需要做的是在极短的时间内处理这场危机,但他把谈判的目标放进了一个更大的框架里:在中东削弱苏联的影响,并让苏联承担使和平进程受挫的责任,从而使得一些关键的阿拉伯国家领导人把对苏联的依赖转向美国。按照这一战略,基辛格最终成功地限制了苏联在中东的影响力达40年以上,直到2015年9月奥巴马领导下的美国降低了参与度,普京才开始在叙利亚展开军事行动。

  所谓长期战略就是一切行动的宏观目标,我们在着力于解决某些细节问题的沟通中,不妨也先建立起一个大的目标框架,让一次沟通产生持续地深远的效益。

譬如美剧《广告狂人》中有这样一个令人难忘的故事:

  在纽约麦迪逊大道上的库珀广告公司,皮特是创意总监唐手下的客户经理,一次提案会议上,唐为一个乡下来的煤老板客户所做的方案遭到了否定,而皮特不仅不为方案拉票,反而怂恿客户拒绝,会后又私自带着那个老板吃喝玩乐、套近乎,并提出自己个人的方案。于是在二次提案会议上,煤老板当着所有库珀公司高层领导的面,毫不留情地说他认为皮特无意间给的建议比唐给的新方案出色多了。唐怒气冲冲地要求与自己亦师亦友的公司二把手“罗杰”,开除贯好个人表现的皮特,凭着多年的革命情谊,罗杰自然站在唐的一边。只是向大老板汇报后,老板告诉罗杰:皮特作为某大型工会会长的儿子必须留下,不然工会的负面舆论力量将对公司发展很不利。此情此景,一般人当下能想到的肯定是安抚双方相安无事就好,但罗杰把调解目标定为让唐和皮特化敌为友,并将长久彼此信赖。他是怎么做的呢?

  罗杰带着眼眶发红的唐,走到皮特面前,板着脸十分严厉地说:“年轻人,你的行为触犯了公司的规定,我要开除你、库珀要开除你(此时还是职场新人的皮特吓得眼泪都要流出来了),罗杰顿了一下继续说:“但是,你的上司唐,他请求我们再给你一次机会,多么慷慨的人!看在他的面子上,你暂且留下,我要求你以后必须严格服从他的命令!皮特像小鸡啄米似的点头,而唐已不自觉地羞红了脸。此后皮特一直努力配合着唐的工作,直到多年后公司被收购了俩人还一起并肩作战。

  这是一位多么机智的领导,这一沟通不仅满足了各方人的需求,而且巧妙地将危机化解为福报,而矛盾双方当事人都通过这件小事获得了甚至影响一生的成长。

02 缩小焦距,考察优势所在

  当我们系统地去看基辛格的整个谈判生涯,可以发现他非常关注有关各方以及各种问题将随着时间的推移表现出的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关系,谈判的成果有时还会呈现在别处:

  比如20世纪70年代,为了在为结束越南战争而举行的巴黎谈判中获得优势,基辛格和尼克松想要寻求美苏关系的缓和,此时基辛格注意到在中国东北部的边境,苏联也日益成为中国的威胁,基辛格认为这种威胁会使得中国更容易接受美国的提议,即使两个国家互相封锁了这么多年。同时苏联会因为担心形成一个中美轴心而不再拖延美苏缓和的进程。所以基辛格选择了在此时秘密访问中国并逐渐向中国开放,中美苏三角协商关系就是这样被创造出来的,美国因此处于支点的位置上。在当时的国际环境,中美能够兼并交在日后产生了诸多决定性意义,就是因为基辛格很早就注意到了这三个大国之间潜在的相互联系,把目光投向了越南和缓和政策之外的范围。

  这种缩小焦距,“战略性地思考,机会主义地行动的谈判方法”在我们的日常沟通中也是可以时时运用的。

就拿我们公司新来的网站主编为例:

  作为一个新入职且之前没有强相关工作经验的管理层员,他在不同场合下有非常多面立体的表达方式。当老板在场的时候,他会提出诸多网站实际面临的问题和可以改善的方向,并以十分严肃、镇定的形象获得老板的信任,并赐他大权;在团队会议中他又以一些特别的个人经历吸引大家的好奇和关注,然后通过“画饼、承诺和点名发言”的形式树立自己的领头人的身份;但是私下,他又放低姿态与每个同事像朋友一样一对一聊天,以加强对彼此的信赖和对岗位分工及工作进度的把握,尤其是对于同事里的意见领袖会给予更多的关注。在我的印象里,他其实是个有野心的“新官上任三把火的家伙,”但他并没有采取非常强硬的态度——撸起袖子就是干,而是首先利用不同的场景氛围的特点,强化所有人对他的身份认知,从一开始就有效地抓住了公司中不同圈层之间的微妙联系。

  于是,短短一个周里,他不仅快速跟上了大部队的工作节奏,而且获得了令人讨喜的威信,这对于他之后的管理部署打下了比较稳固的基础。

03 放大焦距,调整战术

  前面所讲的长期战略和缩小焦距其实都是基辛格在谈判桌外所进行的精心准备,事先将关于谈判的背景局势向更有利于自己的方向扭转。而放大焦距则是基辛格聚焦于将要在谈判桌上交锋的对手,先建立起对个别对手的理解,为其制定出一套因人而异的战术。

  他会在谈判前将对手的特征详细地写在备忘录里并预测对方将会采取的谈判方法。

  比如他在备忘录里写到:

  “洞察对方、运用辞令制造势头”在我们日常沟通中也是显而易见的存在,简单来说就是俗语里说的“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同样的目的和意思,但对不同的人用不同的表达方式。只有洞察到了对方的特点,然后才能移情,才能让对方更容易接受你的观点。

我深刻地记得曾发生在我和一位地产客户之间的经历:

  当时我是一个从文案临时顶替上的兼任的AE(客户对接人员),其实客户和我司已经签订了合作协议,但对方对接人由于过去曾和我司合作过程中有过间接不愉快的经验,以及他的负责另一个项目的好友也对我们老板有所非议,所以在一开始沟通的时候他就给了我一个下马威,且在接下来的审稿中多有刁难。此时,我意识到他把对我们老板的敌对情绪带到了工作中,我想了个办法和他拉近心理距离——一定程度上表达我对老板的抱怨,(假装)秘密地和他统一战线,以及表达我对自己所处地位的百般无奈和痛苦,以博得他的同情。(当然我对老板的抱怨其实也是真心感受)反正从此他便不再工作上为难我了,对我司提供的稿件表达强烈不满的时候也会同时考虑保护我的地位,甚至几乎是在与我司对抗的过程中无意地凸显出我的重要价值和工作成果,而老板对我和客户对接人之间的秘密默契毫不知情,毕竟在老板面前我也要和同事们统一战线——表达对无理取闹的客户的痛恨。

  虽然战术上看起来有些两面三刀(就像是基辛格外交中也会采用保密谈判术),但职场是无情的,不这么做我自己将会腹背受敌。而战术背后的战略是:此时对我来说,其实重要的不是释放情绪或与谁建立友谊,而是让甲乙双方都认可我的工作并减少对我施压。同样的,在对待另一些不那么专业,年纪与我相仿的甲方代理时,我也会采用一种类似下马威但没那么严重的“高起点,再逐渐讨价还价”的对接方式。

  我想,在一个公司内部,行政工作人员尤其需要以上技巧。

总结

  无疑,谈判是在更大压力背景下的一种人与人之间的沟通,若我们能够把基辛格的谈判技巧运用到自己的工作生活中,比如:求职面试、商务会谈、商业提案、职员管理,甚至搞定丈母娘等等,我们会发现有战略指导和战术准备的沟通,不仅能让目标达成得更高效,而且会让沟通的过程变得很有趣。

  就像基辛格作为杰出的外交家,不仅在美国政府取得了巨大的工作成就,即使他从政府部门退休后,依然受到世界各地商界高管和各国领导人的尊敬与欢迎。

  小小在此,影评、书评、绘画、诗歌……以文艺对抗生活的虚无!你的关注是最大的鼓励!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基辛格谈判法则读后感锦集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