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Bullshit Jobs》读后感摘抄
日期:2022-03-28 03:02:29 来源:文章吧 阅读:

《Bullshit Jobs》读后感摘抄

  《Bullshit Jobs》是一本由Simon & Schuster著作,USD 16.20出版的368图书,本书定价:平装,页数:2018-5-1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Bullshit Jobs》精选点评:

  ●看评分,这大概是左派人类学著作被当成popular psychology快餐书推销给了商科学生吧。

  ●比较无聊 忘记为啥想看了emmm

  ●这本书引言写得非常引人入胜,但内文却非常空。读起来文笔不佳,分析粗糙草率,感觉就是一本加长的blog post

  ●读了序言和第一章开头,弃(´-ι_-`)

  ●社会上无价值的工作还是很多的。

  ●两章弃,读之前应该查下豆瓣评分,cynical 的闲聊硬生生撑出一本书,bullshit 本shit 了。

  ●Not a smooth read, but an interesting one. The testimonies are quite enjoyable, but they also destroy the structure of the first half of the book. The second half sees more substantial, but is also lagging and redundant at times. But overall, it doesn’t lack intriguing anecdotes and ideas, but it could have been a more concise book.

  ●这本书能火的原因,大概在于,作者抓住了大多数人都不喜欢自己工作的心理,为大家找到了一个情绪宣泄的出口;然而难以忽略的是,这本书无论是对现象的观察,原因的陈述,还是解决方案的倡议,都站不住脚。书中唯一的一个有意思的地方,自己之前也观察到却难以解释的:越是对社会有贡献的工作,比如护士、老师、清洁工、消防员等工资越低,而那些对社会没有太大贡献,甚至带来伤害的工作,比如银行家、营销人员、说客等等,工资反而高。

  ●明明一百页可以说完的事情说了400百页,啃不下去了

  ●读者来信很有意思,论证一坨

  《Bullshit Jobs》读后感(一):你的工作是个笑话吗?

  “做不下去了!”

  这是我经常干到半夜以后,或者收到客户或者合伙人一遍又一遍修改要求时内心的咆哮。

  “到底有什么意义?!”

  愤怒之后是质疑,质疑自己工作的意义。

  “根本就没有任何意义,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与我的价值观严重相悖!”

  质疑之后是否定,我在做一份没有意义的狗屎工作。

  我想我不是一个人,大多数人都厌恶自己的工作。这本书一出来,就算内容胡说八道,光是靠标题就赢了。作者这位伦敦经济学院的人类学家,果然没有辜负读者的期待,把世界上大部分工作骂了个遍,为所有兢兢业业或者不务正业的打工者出了一口怨气,这时候,谁还管他是否在胡说八道呢。

  作者确实全书基本都在胡说八道。面对他“全世界至少有一半的工作都没有意义,或者是在为没有意义的工作服务的,所以也没有意义”这样的理论,作者竟然已经预料到,或者已然遭受到各种各样的抨击,一一做出了没有任何说服力的回应。

  然而整本书也不是一无是处,至少观察到了两个有意思的社会现象。

  一是他提出的现代社会悖论:人们一边以自己的工作做为自己的社会标签,一边又厌恶自己的工作。

  二是工作的价值与回报呈反比的理论:对社会有真正贡献的工作,比如清洁工、教师、护士等等,薪水都比较低;而一些对社会没有贡献,甚至带来伤害的工作,比如银行家、营销人员、说客等等,工资反而高。

  自己也意识到,在自身工作的咨询行业,越是对技术要求高的咨询工作,比如IT类、财务类或是人力资源类,工资反而没有技术要求低的咨询工作回报高,管理咨询,以及更没有技术要求的战略咨询都处于咨询行业的薪酬顶端。

  为什么呢?

  螺丝钉固然重要,但把成千上万的螺丝串起来的锁链或许更重要,而那看似微不足道的润滑油可能更是开动飞机坦克的关键所在。

  人的身体外貌固然重要,但看不见的五脏六腑或许更能决定一个人的身体状态,而那更虚无缥缈的精神才是身体健康的关键所在。

  社会上每一个做实事的人固然重要,但那些坐在办公室做着看似无聊官僚工作的人或许能更好的将每一个实干家真正融入到一个集体中,拧成一根绳,而我们这些做战略的,每天都在画大饼,但或许是这张饼决定了绳能拧到一处去。

  如果你的工作是个笑话,那为什么你还不辞职,你在留恋什么?

  如果你辞职了,是否找到了顺心如意的工作,是什么让你觉得新工作不再是个笑话?

  是不是笑话,都不过是故事的一部分罢了。

  《Bullshit Jobs》读后感(二):WFH 大环境下处理 BS job 可能会容易一些

  书的很大部分内容在讲,明明知道是 BS 但是还不得不假装很忙,这个“假装”的过程对人身心的摧残。这个还是挺感同身受的。在 2020 WFH 的大环境里面看这件事是特别有意思的。

  在没人会look over your shoulder的时候,人也会觉得有继续假装的必要吗?程度是减轻了的。不过绝对仍然存在。是自己良心(或者心态)问题吧。

  不过不喜欢仅仅抱怨但是不解决问题。列一下如何利用 WFH 这种没人死盯着的环境处理 BS job,别被摧残身心。

  速战速决:其实不是必须做的 BS 事情本身多难,而是心中的厌烦 10X 了它的impact。其实还是调整心态,一咬牙一狠心,challenge自己用最快的速度吃下这坨屎,就好move on到自己实际想做的事情去了。优化目标就是:降低 BS 对自己的影响。比如,如果只有 10 小时busywork,那么就只花费 9 小时做完。用挑战来进入flow state,让BS hours进入情绪neutral.

  杜绝反刍:不要浪费时间去纠结 BS 的事情 - 如果真的需要为了其他理由(比如工资)吃 BS,那就别在不直接吃BS的时候一直反刍了。该吃的时候速战速决吞下去。抹抹嘴然后快速去吃自己真想吃的东西。如果 BS hours = 10, 就别让负面情绪侵蚀到第 11 个小时。个人来说有用的办法包括快速开始做其他事情,或者更简单的:做体力活,比如打扫卫生,出门走走,割草种花etc.

  多找些可以换口味的事情:那么很显然有实际想做的事情也是很重要。

  ================

  书的结尾也试图开始做点讨论:如果给universal income, 人们有空了会做什么? 作者给的答案很是美好,因为是假设所以也很难评测,我只能说跟我的直觉相左。有些argument is plain false. 因为已有系统只发现了有限fraud,因此去掉这个系统就可以节省cost和 BS job -- excuse me? 我家里上锁了,因此没被盗,因此白上锁了。我复习了因此感觉考试很简单因此白学习了。似乎是一样的逻辑。

  Fundamentally,在没有生存压力的情况下,人们是否会选择做“有意义的事情”?我也没法证明,直觉是no.... 太高看了人的本能吧。进入 2020 对人性的恶有了越来越多的感受,已经没法拿出太多理想来包容了。

  FIRE 或者直接看退休了的人在做什么,可能可以做一点近似。如果全世界人都这么活着,随意繁衍,世界能保证大家都吃饱喝足吗?我看够呛。总有很多不是那么pleasant但是很必须的活要干吧,universal income 然后放羊的结果可能是,有那种无论谁都不会为了兴趣去做的事情,会被drop the ball. 目前的科技发展到了一定程度,很多工作的确是需要多年的培训才有可能去做的。大家都懂自己的兴趣是多么fickle多变,在解决难题的路上面对的是无数想放弃的时刻,再加上诱惑,一个彻底不需要愁恰饭的经济,AND 彻底接受无所事事为常态的social norm,真的还能培养出愿意解决难题的下一代人类吗?

  As someone who tend to think I am largely driven by interest, I still think I was somewhat pressured by social norm to tough out the tough times.

  我也只有opinion 没有 fact

  《Bullshit Jobs》读后感(三):Bullshit Jobs: A Life

  如何确认自己从事的是 bullshit job 呢,就是把一本叫 Bullshit Jobs: A Theory 的书看完了——2018年出版,作者是伦敦政治经济学院人类学教授、美国人 David Graeber——感觉读了一份自己的体检报告。

  这本书源自 Graeber 在 2013 年为 Strike! 杂志写的一篇题为 On the Phenomenon of Bullshit Jobs。发表后收到了很多人的邮件投稿,证实了他的很多观点,于是又写了一整本书来详述。

  书里将 bullshit job 定义为“一种完全无意义、不必要、甚至有害的有偿工作,员工本人都无法证明其存在的正当性,又由于雇佣合同的存在,员工感觉有义务假装事实并非如此。”

  Graeber 把 bullshit jobs 分为五大类:

仆人(flunkie),存在主要是为了让老板有面子。不管十几二十个人怎么能叫领导呢?门口拉门的不是帅哥怎么行呢?打手(goon),指工作内容里隐含“精神暴力”的职业。比如不停给陌生人打电话推销的 sales,广告中虚假p图诱导消费的后期。专业擦屁股的人(ducttaper),指那些为了弥补系统组织中某个 bug 而本不应该存在的工作,一般是因为修补这个bug的成本更高。方便雇主打卡的人(box ticker),别人有所以我也有、现在流行有所以我也有的工作。企业内刊编辑部也被归为这一类。任务大师(task master),要么是职业二传手,负责把工作从上级传递到下级;要么是主动制造 bullshit work 给别人做。

  ullshit jobs 和低收入职业完全是两个概念,很多 bullshit job 的收入相当不错。然而为什么有人会主动离开这些无意义、但性价比很高的岗位呢?就我本人而言,我觉得最大的原因是一种不安全感——由于工龄与能力的不匹配,自己在未来可能的危机到来时将无法应对。Graeber 提供了另一个解释,提到了德国心理学家 Karl Groos 提出的“身为原因的快感”(pleasure at being the cause)理论——婴儿第一次发现自己有能力在这个世界上引起效果(铅笔动了!),会获得无上的快乐。“当一个人无法对世界造成任何有意义影响,他便也停止存在了。”Graeber 认为,自由的一种定义是:我做这件事,没有别的原因,只是因为我可以。因此,无意义工作的指派方可以被认为是在行使一种纯粹的自由,而相对的,无意义工作的执行者遭受的也是一种纯粹的自由剥夺。

  Graeber 还援引了纽约大学写作教授 Geoff Shullenberger 的观察:现在有一种风气,如果一项工作可以给人带来某种满足,那么人们就不应当为其付费。比如,许多公司不愿意花钱请人翻译(翻译可以锻炼外语),却在高薪聘用“创意发展副总裁”时毫不犹豫。

  Graeber 认为,20世纪以来,工作越来越从谋生手段转变为一种自律和自我牺牲的形式,其间有无数的研究得出了两个看似矛盾的结论:1) 大多数人的尊严和自我价值的实现来自于工作;2)大多数人厌恶自己的工作。如何理解这组矛盾,除了之前提到的“身为原因的快感”,Graeber 提到了另一种可能性:如果工作意味着某种自我牺牲,那么现代工作令人可恨就是理所应当的,正是这种苦难塑造了我们的性格。大家似乎达成了共识——如果一个人没有为了一些他根本不喜欢的工作愁白了头,他就好像活得哪里不对。

  由此延伸到消费主义的兴盛,Graeber 称之为一种抖 M 式的逻辑,一种“补偿性消费主义”:此刻工作的痛苦为未来的消费享乐提供正当性,又因为工作占据了太多时间,碎片式的消费成为了享乐的唯一选择。

  书的最后 Graeber 给出了一种可能的解决方案,但这不重要。用 Graeber 自己的话说,这是一本关于问题而非关于答案的书。不是每个提出问题的人都要同时给出解决方法的。

  《Bullshit Jobs》读后感(四):随手记—— 无意义工作

  翻了书,借鉴了中文书评。作者大概回答三个问题,为什么我们有这么多无意义的工作,这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影响,我们该怎么做。

Why don't we work for fifteen hours every week as Keynes predicted while the technology allows us to do so?

  - Political reason: unemployed people might become a political threat, so the ruling class assigns them some minor or unnecessary tasks.

  - Moral reason: neoliberalism is about unleashing the magic of market and placing economic efficiency over all other values. It convinces people that working is moral value in itself. Hardworking people are admirable and those who avoid work are contemptible. It also caused the massive increase in consumerism. Given the choice between less hours and more toys and pleasures, we've collectively chosen the latter.

Impact of bullshit jobs

  - Those who really contribute to society, such as nurses, cleaners, kindergarten teachers, social workers and other caring classes don't get the rewards they deserve, while people working for finance earn too much. When society can't distribute its wealth in true value, economic growth will stagnate.

  - People could develop a sense of satisfaction only by doing what they want to do. Doing reluctant things at the behest of others can only be swallowed up by endless depression. For young people in developed countries who have been encouraged from an early age to be the backbone of the world, the emptiness of real work contrasts sharply with the ideals of the school age, which would cause huge mental damage.

What should we do?

  - The author has not come up with a viable solution, but he thinks it is wrong to leave one's destiny to others, to wait for those who benefit from this to make any social change.

  - He calls for a breakthrough in value: don't internalize the philosophy of work concocted by the ruling class, find your own value and what you really want to do.

  结尾作者也提到 universal basic income的事情,但我觉得他的论点很难说服我,只提了没有经济压力下,人们是怎么有尊严的生活,right to say orange to the boss。对”这样大家都会不工作“或者“大家都从事自己喜欢的工作,就没有人做脏累的活了”等反对意见的反驳特别无力:你看你被洗脑了,无意义的工作做多了就会这么想,街上多几个不怎么样的诗人和乐队又能怎么样呢?我们已经有40%无意义的工作了,还能比这个更糟糕吗?

  tbh 我觉得可能。如果没有了经济压力,大家就会做创造性的工作,那也太小瞧创造性的工作了。

  《Bullshit Jobs》读后感(五):[转自FT]无意义的工作为何存在?

  想象一下,你接了一项工作,为一个大型公司会议写一份两页的报告,你拿到了1.2万英镑的报酬,结果那次会议根本没有讨论这份报告。或者,你需要租辆车开上500公里,负责监督一个人的电脑被从一个房间挪到5米外的另一个房间。或者在一家出版公司当前台,电话每天响一次,此外你只需要把盘子装满薄荷糖,以及一周给一台老爷钟上一次发条。

  这样的工作在戴维•格雷伯(David Graeber)的著作《论狗屁工作》(Bullshit Jobs)里比比皆是。这本发人深思又妙趣横生的书宣称,世界上到处是没有意义的工作,而且越来越多。

  当今人们日益焦虑该如何在机器人、不体面的零工经济,以及科技带来的广泛破坏性影响下保住自己的工作,在这样的背景下,格雷伯的控诉听起来很奇怪。然而,这本书显然是有吸引力的。

  如果格雷伯的观点听起来似曾相识,是因为这本书是由格雷伯在2013年为激进杂志《Strike!》撰写的一篇文章延伸而来。当时那篇文章非常热门,一度导致该杂志网站崩溃。在几个星期里,这篇文章就被译为十几种语言。《经济学人》(Economist)专门发表了评论文章。引用这篇文章的广告出现在伦敦地铁里。后来,英国对这个问题进行的相关民意调查显示,37%的人不认为他们的工作“为世界作出了有意义的贡献”。接着,荷兰的一份民意调查也得出了类似结果。

  格雷伯是伦敦政治经济学院(LSE)的美籍人类学教授。格雷伯认为,这证明他发现了21世纪资本主义的某种重大特征:无数没有意义的工作被创造出来,只为了让人们得到雇佣,这看起来很像是20世纪的苏联社会主义。考虑到苏联社会主义的结局,未来的发展令人担忧。

  如果事情真的是这样,那就很奇怪了。资本主义被认为理应会带来效率。随着技术进步,我们在任何类型的工作上花费的时间应该更少(约翰•梅纳德•凯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在1930年预测,未来人们每周只需工作15个小时)。

  即使这种情况还没有成为现实,有关现代职场越来越疯狂的想法并不新鲜:到2019年,漫画《呆伯特》(Dilbert)在报纸上的连载时间就会达到30年。这部以讽刺手法描绘职场现象的作品成为了世界最受欢迎的连环漫画之一。

  那么,为何格雷伯对于“狗屁工作”的定义依然能引起如此强烈的共鸣?格雷伯对其的定义是,毫无意义甚至有害的工作,员工们明知这份工作毫无意义,但必须假装情况并非如此。

  格雷伯在他的著作里给出的答案很难让人彻底信服。身为无政府主义者的格雷伯是“占领运动”的口号“我们是那99%的人”的发明者。他认为,无意义工作之所以存在,是因为寻租的企业精英担心受剥削的员工得到更多可以用来思考的闲暇。

  可能是这样。然而很难想象世界各地的公司都悄悄密谋要通过创造多如牛毛的无意义工作——并且为它们付钱——来控制民众。

  在谈到人们为何选择留在他们自称鄙视的工作岗位上时,格雷伯的论述就比较有说服力。他认为这种现象的源头是一种受到神学影响而形成的工作伦理,它让人们相信,自我价值体现在劳动中。

  但有多少工作是真正没有意义的,就没法完全说清楚了。

  格雷伯根据逾250份网友自述写了这本书。他先建立了一个邮箱账号doihaveabsjoborwhat@gmail.com(邮箱地址的大意为“我是否有个bs工作还是什么的”,谷歌Gmail不允许在邮箱地址里使用“bullshit”这个词),邀请他的Twitter粉丝发邮件到这个邮箱,讲一讲他们的垃圾工作。他还下载了他在2013年发表那篇论文引发网上讨论时,人们发表的124条叙述自己的无意义工作的评论。

  格雷伯坦言,这些结果“从大多数形式的统计分析来说可能是不充足的”。而且这些叙述都非常主观。但格雷伯据此得以把无意义工作分成了五类,对于很多现代职场中人而言,这几类工作听起来并不陌生。

  有“随从”(比如工作清闲的前台),这种工作的存在意义就是撑起老板的面子。有“打手”(公关人员、游说人员、电话推销员),有人做这样的工作,只是因为其他公司也雇人干这种工作。还有只是为了解决组织本不应出现的各种小问题而存在的“胶带”。让一家组织能宣称他们做了一些实际上没做的工作的“打钩者”。负责监督一些并不需要监督的人的“监工”。

  格雷伯在书中叙述的故事大多非常可笑,有的甚至让人难以置信。书中一个叫做西蒙(Simon)的人称,他花了两年分析一家大银行的内部运行机制,发现这家银行的6万名员工中,至少有80%的人是多余的。西蒙说:“他们的工作或者完全可以由程序来做,或者根本不需要做,因为最开始设计这些程序的目的就是为了进行或者重复一些没用的流程。”

  格雷伯采信了这个令人匪夷所思的说法:这家银行雇佣了4.8万没做任何有用的事情的人——或者他们至少没做什么机器无法轻易完成的事情。这可能是真事,也可能只是胡扯。我们无从得知。

  然而,这的确符合格雷伯针对为何有这么多无意义工作提出的中心理论之一:“管理封建主义”,人们为了强化自己的重要性而雇佣下属,从而发展出等级制度。格雷伯表示,这导致了一场灾难,制造了“横贯我们集体灵魂的真正的伤痕”。

  格雷伯提出的解决方法对很多读者来说也不陌生:全民基本收入。格雷伯认为,向所有公民无条件发放一笔钱,能够把人们从无意义的工作中解放出来,让他们能够追求真正有意义的生活。

  这是一个在所有政治派别都有拥趸的概念。右派人士认为,全民基本收入有助于终结贫困,促进男女平等。埃隆•马斯克(Elon Musk)等硅谷亿万富翁认为,全民基本收入最终会成为一种必要政策,因为机器会偷走人的工作。格雷伯的目的更加激进,他想要彻底切断生计与工作之间的关联。

  他可能还得等上一段时间。近几年,从肯尼亚、加拿大到美国,全民基本收入的试点项目在世界各地进行。有关结果仍在收集中。上个月芬兰宣布,在预定的两年实施期结束后,该国受到密切关注的全民基本收入试点项目不会延长。

  但是,就像格雷伯书中的其他内容一样,这是一个发人深思的想法,启发我们的想象力,并且值得我们关注。

  《论狗屁工作》(Bullshit Jobs: A Theory),戴维•格雷伯(David Graeber)著,Allen Lan出版社出版,建议零售价20英镑;Simon & Schuster出版社出版,建议零售价27美元,368页

  皮利塔•克拉克 本文作者是英国《金融时报》商业专栏作家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Bullshit Jobs》读后感摘抄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