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传统十论》读后感锦集
日期:2022-03-28 03:02:20 来源:文章吧 阅读:

《传统十论》读后感锦集

  《传统十论》是一本由秦晖著作,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88.00元,页数:40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传统十论》精选点评:

  ●睽违已久,终于再版了

  ●他们都是错的

  ●排版有点差。

  ●标记走出

  ●1.穷则兼济天下,达则独善其身。 达不能兼济天下,为其不能达而己所欲,亦欲人,穷需兼济天下,人穷不能志短,知其不可而不为的独善其身的聪明人,穷亦须理想精神,如甘地一般。 2.百代都行秦政制 儒表法里,以私制私,设事防事,用人而疑,疑人而用。制度设计往往制官,少于制吏。 3.科举的法家化 4.君君臣臣最好,不然既是君不君而臣不臣了。 5.作者对传统社会有很深的认识,繁征博引,随细读亦难以追其思路,甚为辛苦。读完,一方面能够让人对传统有豁然开朗的感觉,另一方面有些观点,又有一种哗众取宠的感觉,两者交替而行,兼又知识储备不够,读之费神。作者满腹经纶,著作如海,我仅能一粟,甚为可惜。

  ●合久必分,治久必乱到底是大共同体本位之顽疾还是历史演化之宿命?

  ●★★★★★赶紧买了存着。

  ●卧槽出新版了呀,得赶紧买一本藏着

  ●录了有声书,公众号被禁止检索了,可以加微信ningjingdetongnian

  ●这本神作居然能再版?!

  《传统十论》读后感(一):书评一定要有标题吗。。。

  何为中国传统?

  在作者看来,中国的传统是儒表法里,道作为二者的粘合剂。在基层的组织上,一直以来的传统是编户齐民而非宗族依附。在官僚体制中,下级向上级负责而非向民众负责,运用法家的法术势,不断的分权、监(巡)视、立法。在经济领域,则是“利出一孔”的指导思想下,抑兼并与不抑兼并的“管死放乱”的循环。在社会结构上,是大共同体膨胀,小共同体无法发育,个体均等的被统辖的过程。最终形成了治世-乱世的稳定循环。五四运动以来对传统的批判,在国家主义兴起和救亡图存的大背景下,没有清理儒家表象之后的法道合流,更加剧了大共同体的膨胀。由此可见,我们并未走出帝制。

  对历史决定论的回应

  西欧发展的路径是个体与大共同体的联合(国家主义的兴起),瓦解小共同体本位,而后通过民权,实现向个体社会的发展。而秦晖为中国社会的构想,则是个体与小共同体联合以解构大共同体,最终实现个体社会。这是否陷入了历史决定论?(xx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高形态,虽然道路曲折但一定会实现)秦晖对这个问题的回应,他把个人自由发展视为任何发展路径共同的底线。也就是说,无论是自由主义,马克思主义还是其他任何发展道路,个体自由发展都应该是底线之一。而且他也承认,这样的个体社会不一定最终会实现。秦晖受马克思主义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而这样的回应,也无法让人真正满意。

  《传统十论》读后感(二):一本典型的中国第一代“公共知识分子”的作品

  这本《传统十论》,看完了,总体而言作为中国第一代“公共知识分子”,其观点具备了多数“公共知识分子”的所有共性特质,甚至于还在用现在已经臭不可闻的“普世价值”一词,当然,考虑到这书成书于2003年,所以用了这样的词就显得一点也不奇怪了。本书无疑是一本对中外制度特别是文化制度进行比较研究的书,只是可能因为作者胸中需要抒发的感情太多,使得文章常常离题太多,作为学术文章,也总是出现数据太少,持论点裁剪论据的典型谬误。自由派观点不是没有可取之处,例如本书关于中国古代是一种国家主义和伪“个人主义”结合的社会制度结构的论断,我就是赞同的。但是,本书最大的问题在于所有的论断仿佛来自于一种一厢情愿的“臆断”,缺乏扎实的历史论据梳理。同时,对于西方制度的研究更是停留在非常浅表的层面,如果说中国制度是儒表法理的分离,那么西方制度何尝不是存在类似的问题。第一代公共知识分子最大的问题就是对西方制度有一种雾里看花式的美化并且最大的悲哀之处在于自以为的“公允”。观察该学者的欧美国家经历,只有2年的美国大学访问学者经历,这简直可以说是一种镀金兼被洗脑式的学术经历。而这本增订本新增的文章竟然有一篇是在瑞士旅游的感想,就不说学者在水字数了,就老兄你自由行都没有的水平,我很怀疑你这篇游记里的观点都是导游告诉你的………不要跟我再吹瑞士的空气是香甜的了,我看这一代公共知识分子最大的缺陷就是对欧美没有实际的生活体会………

  《传统十论》读后感(三):笔记

  《传统十论》读后感(四):刷新的认知

  1,关于宗族, 纠正了一个认知:国权不下县,县下唯宗族的说法与事实正好相反。国权归大族,宗族不下县,县下唯编户,户失则国危,才是真实的传统。从秦汉时代开始,传统帝国对农村基层的控制已经相当发达和严密,汉之一里(行政单位)只有数十户,但是各种系统设置的职位不下20个,汉以后也一直维持着专制国家对“编户齐民”的控驭。实际上历史上宗族强盛时期只有两个:一是东汉末至北朝元宏改革前,二是近代商品经济发达地区(东南沿海)的宗族兴盛。

  2,抑兼并和不易兼并。是否需要抑兼并,是从先秦到明清延续数千年的争论。历史上抑兼并则国家严厉的束缚了“阡陌闾巷之贱人”的经济发展,不抑兼并的自由放任则品官形势之家得以肆行聚敛,抑也不行,不抑也不行,数千年来传统国家、传统经济就一直在“繁荣-崩溃”往复循环。秦晖认为,中国之所有没有发展出近代经济,甚至历代王朝未能免于崩溃,并不是对兼并抑制的够不够问题,也不是国家有为或者无为的问题,甚至不是传统的自由放任太多了或者国家干预太多的问题。而是:传统经济没有确立“过程的公正”。而权力捉弄财产的封建经济不可能讲“过程的公正”,无论专制朝廷的公权力还是贵族私权力,都不让规则公正,跟不让起点公正。于是国家“自由放任”会放出无数土皇帝和土围子,却放不出一个中产阶级;而国家的经济统制也只会与民争利,却统不出个理性调控机制。

  3,儒表法里。百代都行秦政治,而秦制是法家之制。从秦到清,中国吏治传统的主流是儒表法里(嘴上说的是儒家政治,行的是法家政治)。法家是性恶论者,不相信君臣关系中有什么信仰、忠诚可言,在法家看来唯一可信的是法(赏罚)、术(分权制衡)、势(严刑峻法)。臣之所以能为君所用,是因为想要得到富贵,之所以不背叛君,是因为怕杀头。海瑞这种在儒家看来是吏治典范的官员,在法家看来确实吏治之癌。法家价值观本身排斥不怕死不爱钱的去”清官“,不仅不相信人可以不利己,而且认为不利己是有害的(这也导致了贪官越杀越多,因为制度本身就是引诱人去追逐利禄而放弃道德自律)。如雍正就特别反感那些操守虽清,却不太听话的儒臣,认为他们比贪官还坏(以前看纪晓岚,经常想如果这是历史的话,为什么乾隆不杀和珅,读完这本我的感慨是:居然没杀纪晓岚....)

  法家以行政安全至上,所以经常能在电视里看到的古代官场的各种牵制之术,所谓用一人疑其自私,而又用一人以制其私,分权制衡以确保皇权安全。于是就有了监察之监察、特务之特务:先设锦衣卫以监视百官,又设东厂监视锦衣卫,再设西厂,最后有设内行厂一起监视锦衣卫和东西厂。

  记得以前课本上学过法家不论亲疏远近贵贱美恶,一律以法度之。一直以为法家就是实行这样的法治,而现实却是,这跟现代所讲的法治却完全不是一回事。法家讲的不是公民权利的平等,而是臣民义务的平等,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人人都是皇帝之奴。

  4,科举。刚看李录说的,科举在他看来是人类第二的制度创新(仅次于自由市场经济和现代科技)。看完这本对科举又有很不一样的认知。 科举制是一种典型的“儒表法里”之制,表面上是吏的儒化,实际上是儒的吏化。在古代是朝廷通过排除任何人际关系的智力检测而控制天下能人的手段,以达到“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的效果。好的一面是打破身份限制,提供了“朝为田野郎,暮登天子堂”的机会;’坏的一面是科举时代的教育完全是一种高投入的应试教育(不仅不是知识教育,甚至不是道德教育)。尤其宋代之后,从偏重策论到专重八股的过程,越来越成为一种标准化、形式化的记忆里检验、文字技巧检验乃至书法检验,成为谋取富贵的门径。而从入馆求师到赴省赴京考试都需要大量投资,学到的东西除了考试为官以外并没有其他谋生用途这就势必产生强大的激励,使人一心从官场上获取最大限度利益以收回投资,得到“利润”,这种激励就是大批贪官污吏的重要产生机制。

  5,穷则兼济天下,达则独善其身。 这章是最短的只有9页,也是感触最多的一章,这句原话是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是反应儒家的一种理想主义,而专制时代的现实中,往往变成:得势则称王称霸,失势则奴颜婢膝。达则兼济天下,这句话很有点“己所欲施于人”的味道,体现的是律人的精神,却没有考虑权力要受限和自律。所以他讲达则独善其身:大权在握时尤其要注意权力的自律,而不能凭借权力去律人。—— 为了维护公民权,现代司法制度必须实行“无罪推定”原则,司法当局必须承担有罪举证责任,如不能证明你有罪,那么你就被视为无罪。而为了约束权力,对“达”者的舆论监督实际上实行的是“有罪推定”原则,“达”者必须无错举证责任,如果不能证明你无错,那你就被视为有错。

  而穷则兼济天下讲的是权利的争取,面对强权的压迫,如果各怀私心而沉默,就无法冲破压抑而实现自由。自由是公共的,某个人付出牺牲争到了自由的制度,则所有人都在个制度中“免费享受”了自由;所以一个人在争取他自己的人权时,他也是在争取所有人的权利,但这样做的代价,却是要他自己负的。如果无权者即“穷”者没有人以自我牺牲的精神“兼济天下”,则所有人都难“独善其身”。

  在高尚的人,其权力也应该得到制约;在平庸的人,其权利也应该得到保障。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传统十论》读后感锦集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