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为什么要改革》是一本由胡德平著作,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8.00元,页数:39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中国为什么要改革》精选点评:
●每一位老父亲,都是一本书。
●一切为了毛概(┳_┳)...
●文笔不错。
●真正的改革者。
●历史终有一天会公正
●看了好几遍,体制内最后的挣扎
●值得一看的书籍,具体是否功过,需要后人评说
●我觉得官话太多,不是我爱的类型
●心在人民,原无论大事小事;利归天下,何必争多得少得。承前启后,一代典范。
●一个结集,基本内容没有太多新的,只要能做到就好了。
《中国为什么要改革》读后感(一):一个真实的耀邦到底是什么样的
一个真实的耀邦到底是什么样的,我们到现在还是没有还原清楚,有些事情和争论是绕不过的,即使现在避开了,早晚要绕回来~要给历史和后人一个交代。
现在对于80年代的反思和对文革的反思一样,看到的都是表面!
《中国为什么要改革》读后感(二):改革不易,在于观念。
1、离开经济谈历史是不合理的。离开人民需求谈政策制定是不会有好效果的。改革因为吃不饱,吃饱便是人民的基本需求(需要)。若吃不饱还不改革便会有革命。
2、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人要冲破往往不是自然的艰难险阻,而是人性的枷锁。
3、认识到万物恒变,世上什么是永恒的,那就是变。因此,党的领导要与时俱进,主动学习和改变,加强自己的执政能力和水平,而不能像鸦片战争那样被迫开放。
4、不要凡事都上升为阶级斗争,那样会造成整个社会的极度紧张甚至崩溃。历史上,打错很多人。当权派便是走资派?走资派就一定要打到?意识形态真那么重要?什么样的意识形态是先进的?一切要以人民的生活水平的提高为准绳来看这些问题。不能为谋私利而发动斗争,若如此,便是封建专制主义的尾巴。
6、政治体制改革是一切改革的基石,政治之手伸进法律,改革便永远没有保障。
《中国为什么要改革》读后感(三):後感——《中國爲什麽要改革——思憶父親胡耀邦》BY胡德平
那天讀這本書,週五(2011.08.05)晚看了40來頁,剛才(2011. 08.08)再看一篇。我想起高一時候老爹就在講,他寫的《天涯拾遺》要我作序。7年過去了,我仍然不忍心去翻開這本書。父親手寫了兩本,還在完善。一本給了百智伯伯。我害怕我看過之後會很後悔這些年沒認真讀書,不理解父母的艱辛。
讀完這本書,我重拾起對特色社會主義的信心。看著這紅色的封皮,我想起高中時代讀的《他改變了中國——江澤民傳》,那個時候懵懵懂懂的我,很執著于政治的感覺,總幻想著有一天我也能當公務員,改造社會,讓我們的公民真的生活在偉大的共產主義時代。當然,我也知道那是不可能的,但至少我們可以“耕者有其田居者有其屋”。政治夢想,總是比我的人生夢想還要偉大。
怎麼講,這是本好書。至少我能夠從某個角度去瞭解那個特殊時代的一位國家領導人,前中共中央總書記胡耀邦同志。那個年代我不曾經歷,可是那個年代確實改變了中國。
作為曾經的五毛,現在的無黨派人士,我從心裡對這位堅定的馬克思主義者致敬!這本書很適合正在政治迷途的公務員去研讀。
就這樣吧,多廢話也沒用。
《中国为什么要改革》读后感(四):小平同志的“一只手”
现当代中国历史一般将胡耀囘邦和赵紫囘阳定义为邓小囘平在改革开放前后的左膀右臂,胡耀囘邦负责党务和宣传工作为主,赵紫囘阳则大力抓经济发展,两人分工明确,为八十年代以后的中国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功绩。
但是在本书的阐述中可以看出,胡耀囘邦不仅在思想、意识形态方面为中国矫正了发展路线,其当时对经济、工业、城市化进程、住房、土地承包等国计民生问题上的一些宏观判断,在现在看来都还是极具生命力的理论依据,甚至在拆迁等当下中国的敏感问题上,胡耀囘邦的看法也足以启发现今各职能部门。
胡耀囘邦在文囘革以后,面对后毛时代弥漫在党内的教条主义的歪风邪气,主动与之抗争,奠定了了由《理论动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真理标准大讨论)等一系列整囘肃党风党纪的报刊、社论所组成的理论基础,打破“两个凡是”等领袖神格化论断,从而引导了当时举国上下由意识形态至经济发展的改革风囘潮,一直在胡耀囘邦逝世以后,由这一代领导人共同领导、探索着的从经济体制改革到政治体制改革,仍然是中国目前发展的必由之路。
胡耀囘邦的政治生涯主要开始于文囘革之后,一直到80年代末期他的工作及思想为研究后毛泽囘东时期中国的政治生态提供了大量的参考依据,若能通过研究胡耀囘邦的生平及其思想了解中国改革之路的源头,在强调“加大各类改革力度”的当下中国,自然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另外多少还能从这本书中窥得前风囘波时期中囘共的政策导向,是非功过,且有后人评说。
《中国为什么要改革》读后感(五):一些感触
(一)
在下单订购《中国为什么要改革——思忆父亲胡耀邦》这本书时,我的心里,是对“中国改革”和“思忆父亲胡耀邦”这两方面内容都心怀期待的,可惜这两方面都让我失望了,“改革”除了回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一段,其余几乎都是经济改革,而文字提到胡耀邦时几乎都称“耀邦同志”,行文也不像是在回忆一位至亲之人,更让我觉得疏离。全书快到结尾处,通过凤凰卫视吴小莉之口,念出本书作者胡德平写于1989年4月15日的那首诗,我心里才温润起来:
四月十五日的傍晚
有几行稀疏的雨
在沉默中
为一个沉默了两年多
终于走向最后沉默的人送行
他的生命
结束在不该结束的时候
可惜,“沉默了两年多,终于走向最后沉默”的种种,在这本书里,都几乎没有一丝痕迹。
(二)
书里最让我感怀的一个地方,是作者回忆胡耀邦在不再担任中央重要职位后,会时常写一些古诗文送给过去的老熟人和老部下,但是当一个山东的干部恳求胡耀邦为他写诗或题字时,胡耀邦却回答:“我可以给你写字,但我不能写,为什么?因为你还年轻,还有前途。”胡耀邦为了不“妨碍”年轻干部的晋升,连题字的“嫌”都自觉要避开。
看到这一段,我却突然想起这本书的开头,一位曾在胡耀邦身边工作过的人写下的回忆:“1987年1月,耀邦同志不再担任中央主要领导职务后,我经常到他家中去看望。1989年4月8日上午,耀邦同志发病抢救时,我一直守护在他身边。4月15日,他猝然去世后,我第一时间赶到医院。1990年12月5日,我送他的骨灰盒到江西共青城安葬。耀邦同志去世后,我每年春节都到他家中看望”,
在胡耀邦自己都要尽量“避嫌”的时代,那位曾在他身边工作过的人,还常常去他家中看望,发病时守护身边,去世后第一时间赶到医院,并亲自护送骨灰盒前去安葬,这样“不避嫌”的真情,在政治再黑暗的时代,也依然是一脉动人的温情吧。
还好,他的前程并未因此受到“妨碍”。
(三)
在我看来,这本书最大的意义,是在于对胡耀邦生平的一次普及吧。胡耀邦1980年2月任党总书记,81年6 月任党主席,到87年1月辞职,有七年的时间,但一直以来,主流意识形态总是把他匆匆带过,好象稍稍停留,就会犯了什么大忌。这样刻意“清扫”一个人的痕迹,不是健康的政治环境应该有的吧。而让更多人知道了解胡耀邦,从而去发掘和思考他担任总书记时所做过的事,对于我们认识和重温真实的历史,有着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