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妈妈下跪一小时,儿子发朋友圈炫耀:跪着的父母,养不出站着的孩
日期:2020-06-07 13:46:41 作者:唤醒疗愈创造 来源:张德芬空间 阅读:

妈妈下跪一小时,儿子发朋友圈炫耀:跪着的父母,养不出站着的孩

  点击音频,即可聆听

  本期主播 | 杨枪枪

  前段时间网上流传了一个照片:为了劝任性孩子上学,一位妈妈跪在孩子面前;

  而孩子却坐在椅子上,翘着脚,十分悠闲地玩着手机,一点也没有把母亲这一副模样放在眼里

  最重要的是,孩子不仅不理妈妈,还拍照发朋友圈,配文:“每一天”。

  为了劝孩子上学,这位妈妈已无奈至极,才会有如此举动

  同样的,之前新闻还曾报道过,一位82岁的妈妈为了得到“赡养费”,把48岁的儿子告上法庭的事。

  她的儿子是海归硕士,从小是传说中的“别人家孩子”。可回国后,一直不肯工作天天窝在里,天睡觉,晚上玩游戏,多年都靠老妈给一点生活费苟活。

  这位妈妈只好把儿子告上法庭,让他出赡养费,以此逼迫他工作。但找了律师后却发现,就算胜诉,儿子要是依然不肯工作,法院也没办法

  只好懊悔不已,觉得自己教育不对,从小都顺着他……

  这些案例,其实都反应父母养育上的一个巨大失误:没有基本的边界权威

  没有边界和权威的

  对孩子的影响有多大?

  比如孩子说:“妈妈,你给我买......” 妈妈不买,孩子会躺在地上大哭大闹;

  有边界感和权威的妈妈,会清晰告诉孩子:这件东西没有在计划购买清单内,妈妈是不买的,你任性哭闹无用。

  这样孩子就知道了:你有边界,这是你的边界。

  健康个人边界是清晰的、为自我建立的。也就是说“每个人都应该且仅应该对自己的人生负责”;

  而一味顺从孩子的父母,一直在满足孩子的需要,没有规则和边界,这同样会让孩子失去探索人际关系中边界的能力,失去为自己负责的能力。

  父母不设边界、没有规则的时候,孩子内心恐慌的,就像在一个荒野中奔跑,找不到方向,他在社交中是无序的。

  表面上,保护了孩子的需要满足、情绪稳定实际上,却伤害了孩子认知人际关系中的界限的能力。

  

  反之,从父母这里学到边界的孩子,会用各种方式去探索其他人的边界,慢慢家庭延展到社交,发展出他适应人际关系和感知情绪的能力。恰当的规则和界限,会支持孩子在尊重他人的前提表达自己的需要。

  与边界同样重要的是,权威。

  心理学家皮亚杰总结儿童道德发展的特点——

  6-8岁的孩子便进入到他律阶段即权威阶段,开始接受外部规则;

  12-14岁的孩子开始发展为在权威关系中争取平等和互惠,并在这些规则中不断思考探究、推理,建立内部认知和身份认同

  从小被父母一味满足的孩子,只有一个中心我自己,在他与父母互动过程中,自己的要求想法是最重要的,“我” 是这个世界最大的法则

  这样的孩子长大后,依然很容易以自我为中心,蔑视权威,不守规则。

  心理学上,在生命发展的初期,需求的满足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婴儿在有需要的时候,会哭泣、会表达不满。

  然后养育者予以满足,父母就像镜子一样,孩子在这个过程中照见自己,知道:自己是重要的,有价值的,从而形成安全感和价值感;

  而随着孩子长大,孩子需要的不仅仅是对“需求”的回应和满足带来的安全感和价值感,还需要发展孩子健康的自尊、独立品格、人际交往能力等。

  这些品质的发展,都需要父母逐步放手,树立权威、清晰地界定规则,并不断地给孩子独立自主的机会。

  做权威的父母

  

  通常,没有权威,一味顺从孩子的父母,一方面是“害怕亏待了孩子”,怕给予孩子的是不够的,于是不断补偿,不断给予... ...

  这种“不断的补偿” ,其实来自于父母自身的未满足的期待、未满足的爱,因为父母没有得到过,有了孩子,便把这种对于“不够”的假设投射在孩子身上,孩子变成了那个“未满足的自己”,父母所做的,是在填补内心的匮乏感。

  另一方面,是父母内心过度焦虑。担心孩子没有独立,会受伤,担心孩子出错,这种担心的背后是焦虑。

  为了避免担心的事情发生,父母无法放手给孩子自主选择的机会、无法让孩子自己去承担责任,孩子变成了只会依靠“要”来满足需求的人,只懂得依赖和索取。

  那么,怎么做才能成为“权威型”父母?

  1.根据孩子的不同年龄树立权威感

  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教授、心理学家鲍姆令德(D.Baumrind)曾经进行了长达10年“父母教养方式”的实验研究,研究将家庭中的教养方式分为:权威型、溺爱型、忽视型、专制型。

  实验结论证明:权威型的父母对孩子的培养和发展是最有力的。

  心理学家发现,父母的权威感来源主要有4个成分——

  权威定向(在家庭中做决定)

  知识定向(知识和学识)

  身份定向(父母的身份)

  以及行为定向(惩罚)

  且这几个成份在儿童认知中的重要性,会随着年龄的增长发生显著的变化。

  5岁的儿童对权威的认知(服从)主要出于行为定向(害怕惩罚),以及身份定向(对方是大人的身份)的考虑;

  而10-13岁的儿童对权威的服从则主要从知识定向的角度来出发。

  父母需要有意识地根据孩子年龄,运用不同的方式建立自己的“权威感”——成为孩子信服的人,从而成为可以引领、影响孩子的人。

  2.给予孩子为自己负责的机会

  很多父母为了避免孩子走弯路,犯错误,恨不得把孩子绑在身上,才不焦虑。

  《特别狠心特别爱》的作者说:“孩子在社会上扎根难,不能全怪社会竞争残酷。想一想,自己这双推动摇篮的手,有没有点燃孩子生命深处的技能与素质?”

  在家庭中,父母给孩子更多的发展自己和独立的机会,至关重要。比如——

  父母是孩子互动的对象:也就是为人父母需要跟孩子交流、沟通、回应他的需要;

  父母是孩子直接的教导者:需要给他很多直接的知识和技能的传授,比如如何穿衣戴帽、如何自我照顾、如何讲究餐桌礼仪、如何照顾他人感受、如何服务他人等等。

  父母需要为孩子提供资源和试错的机会:父母为孩子提供生活环境和教育资源,同时允许孩子独立承担可以承担的责任,允许孩子拥有试错的机会。

  3.敢于表达自己的界限和情绪需求

  父母无法在孩子面前表达自己真实的情绪,使得孩子没有了解父母的机会,父母要学会觉察自己的情绪,看看是否是自身过于焦虑;

  其次,敢于向孩子表达自己的真实情绪,比如告诉孩子:“你这样做,我感到很担忧”、“你这样做,我很愤怒”;

  当父母去表达自己的情绪,孩子才会开始了解:父母也是有界限的、父母也是有情绪的,父母也是有需要的。这样的父母在孩子心中,才会有权威感。

  同时,父母也要根据自己的能力去评估,哪些是可以满足孩子的,哪些是不能满足孩子的,可以去清晰地界定规则,明确界限。必要时,温和而坚定地表达拒绝。

  -end-

  参考资料:

  【1】为什么那么多父母会养出“巨婴”?看完这个理论,你就懂了

  【2】心理科普|经典“照”未来--鲍姆令德的父母教养方式实验

  【3】越无能的人,越对自己亲近的人动手!当街暴打亲妈,海归硕士啃老82岁尿毒症母亲

  【4】再谈“父母教养方式”/More on Parenting

  【5】父母的权威感是如何丧失的

  

  主播 | 杨枪枪,电视台主持人,公众号:小杨说事儿

  配图 | 电视剧《小欢喜》剧照

  编辑 | 让我康康

  ------

  我们的身体中储存了大量的情绪、记忆和人格模式

  需要更深地被观照和疗愈

  深度班内容全新升级

  老师全程在线陪伴

  让我们一起在身体律动中穿越伤痛

  重获内在宝贵的资源

  今日话题

  你觉得你的父母属于哪种类型?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妈妈下跪一小时,儿子发朋友圈炫耀:跪着的父母,养不出站着的孩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