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口秀大会》是一部由张绍刚 / 李诞 / 池子执导,脱口秀主演的一部中国大陆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脱口秀大会》观后感(一):做好喜剧脱口秀别管别人怎么想
看不下去嘴毒的所以来评论,个人觉得这个节目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吧,不爱看的别看,感觉每个喷子内心住着一个导演,可是你们真的懂喜剧脱口秀吗,看过开放麦吗,一次没笑的人是有抑郁症吧,我觉得不止好笑,确实还会有共鸣啊,比如死三八死六一,黑客情人节~给素人一些机会,李诞池子也是从素人过来的,没有人一上来就能被关注,还是那句话,不爱看的别看,别用你的毒嘴影响了喜欢看的人的心情否定别人的努力
《脱口秀大会》观后感(二):标签 不背
其实初看这个话题的时候,我以为这期节目应该会不错,因为当代社会太多人背负了太多的标签,而且这些标签对于公众人物而言,已然成了网友评估他的每一个行为的标准。但是没想到的是,这期节目却做得十分的枯燥无味。
其实就我个人而言,李诞说得还是不错的,张绍刚老师的主持也挺不错的,只是我更喜欢吐槽大会里面李诞那一头粉色头发,以及他们相互吐槽的模式,轻松愉快又搞笑。而这个脱口秀大会里面的嘉宾很多都不适合这个节目,不仅没有丝毫的笑料,反而看到了满屏的尴尬。
别的不说,就拿倪萍来说吧,倪萍是我心目中非常优秀的主持人,在我看来她属于博学多识的那个类型,可是她真的不适合做脱口秀,因为听起来实在是乏味。
《脱口秀大会》观后感(三):Rock瘸了那期说得很好
今天看了吴昕那一期,Rock腿瘸了,说得很好。
他说,终于可以拿自己说段子了。我有一个喜欢的姑娘,可是我最近一直没有联系她,因为我最近真的不想追任何东西了。
他说,其实我不是一个很拼的人,也不想事事争第一,我只想做到一个喜剧演员的标准,可以对一切痛苦开玩笑。
他说,我想告诉你们的是,喜剧改变了我看待痛苦的方式,我受伤之后反而觉得自己更乐观了。你们看我拄着拐去哪里都是蹦蹦跳跳的。我现在再也不觉得地铁里面人多了,在我看来,地铁里根本没有人,只有还没有让出来的座。如果有人不给我让座,我就会用我道德的双拐,杵在他面前,杵到他灵魂的深处。
《脱口秀大会》观后感(四):虽然没有吐槽大会那么好笑炸,但更有深度和社会责任感了
冲着吐槽大会的原班主创:池子、李诞、张绍刚们去的,当然最期待的是池子。
国庆在家一口气追了9期吧,虽然不愿承认池子可能真的没有吐槽大会吐得那么自然、搞笑了,但依然挡不住期待他的脱口秀,李诞感觉是有厚度,所以这档节目越发显出他的功力,如果说池子是脱口秀天才,吐槽大会得段子适合看一次,但李诞的似乎更能经得住时间,还适合看第二遍三遍。
史炎老师是真的热爱脱口秀,慢慢了解到他为传播、发展中国的脱口秀做了很多事情,虽然他在台上讲的不一定最好笑、最受欢迎。其中还有不少大学在读的学生,算是在培养后继的人才,也让大众多接触脱口秀之后更了解它。因为看这节目,我特别喜欢节目中很短的某些选手上台前会去开放麦练好多次的画面和字幕,这让我第一次知道原来还有开放麦,我也要去听。
《脱口秀大会》观后感(五):还是叫脱口秀大赛吧
除了第一期,其他的都看完了,而且是早在一月初就看完了。 刚接触这个是因为有天突然想看《今晚80后脱口秀》,然后去看,却发现已经停播了,所以在各种新闻中看到了这个节目,便去看了这个节目。有很多熟人,王建国、李诞、池子、展博、思文、程璐,几乎就是原来《今晚80后脱口秀》的编剧团队全部搬到了这个节目组。 怎么说呢,确实笑,很精彩,李诞和池子的脱口秀也算是现在脱口秀届的数一数二的了,但总觉得还是差点味道,就连吐槽大会一样,缺少一点味道,那么一种《今晚80后脱口秀》的感觉。可能是我看《今晚80后脱口秀》的时间太长了,印象太深了吧。 感觉李诞作为这个节目的策划人挺厉害的,节目的设置也比较新颖,这种比赛的方式能够让观众在看到双方中的一些交锋的火花。而且还会在每一期节目中邀请2位明星大咖,反正都是一些大家认识喜欢的明星。最后,几十亿的播放量,也确实说明了这个节目是成功的。但还是差点感觉,不知道什么原因。
《脱口秀大会》观后感(六):诞总,你的话可以再少一点
作为《吐槽大会》的人才孵化基地,《脱口秀大会》的第七期,俞灏明和大鹏助阵,前几期的尴尬症终于可以缓解一下了。
老司机带新手,PK环节拉开落差,进度条可以不会直接拉到底,节奏把握不错,思路很清晰。
每期的助阵嘉宾,无论是什么样的名人,要确定TA在脱口秀的空间里,不然会让人相当别扭,比如几天前的倪萍大姐,还是适合去做《等着你》。脱口秀,这是一群天生有幽默基因的家伙逼死自己让你乐的行为艺术,若是不好笑或不懂笑,那是搞不了的,语言与肢体的表演,那是一个技术活儿,差一样都不灵。
话说我们张绍刚老师出山后,一期比一期好了,虽然隔着20年的代沟,有时能看出在这些95后的疯狂中有些蒙圈,但是梗接得越来越好,尺度够大,但还是有博导的气节,从未低俗到下三路。
诞总的话有点多,用力过猛,全程在耍,易让人生厌。其实主持人串场时,观众也能换换脑,这样一直用力的演演演,让观众看得提心吊胆,就怕主持人接不住,很累。
《脱口秀大会》观后感(七):喜欢李诞喜欢庞博喜欢韦若琛喜欢王建国
这部综艺承包了我近半个月的笑点跟空闲时间,感觉刷完之后会二刷,毕竟里面的段子看第一遍的时候我只顾着傻笑了。 然后说一说人物,最开始接触这档节目是在微博上看到韦若琛的短视频的,超级喜欢,可能因为自己从事的是软件行业,对那种调侃IT啥的比较有感触,所以第一个喜欢的是韦若琛。
之后就去看了吐槽大会,第一感觉是,什么鬼,李诞好浮夸好膨胀好丑,但是看了几期节目下来,就觉得李诞很好才华,不好意思,只要有才华我随时可以瞎。感觉李诞讲的段子很有度,一个是尺度一个是深度,具体的,自己看节目领会去吧,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吐槽大会里面,额……忘了哪一期啊,请了庞博,然后他说自己是程序员,我天,这对我简直就是得天独厚的吸引力啊喂,对程序员就是无脑站边,基本刷完等更的时候就去看脱口秀大会,知道了庞博结婚了,呵呵呵~你被我从喜爱的脱口秀演员里面除名了。但是,看到脱口秀大会第十一期的时候,庞博说他老婆是产品经理,哈哈哈~就冲着他作为一名程序员能坦然的娶一个产品经理,我由衷的敬佩他,因为我也是一个产品经理
《脱口秀大会》观后感(八):如果八年前的我走脱口秀的路
三颗半
想起初中时段子王的自己,周围听过的人都说可以去讲单口了,老师同学别人家家长etc。其实是脱口秀啦,其实反而自己爸妈并不知道自己的属性。但是也幸好如此。高中时的突然沉默虽然偏激但是也是正确反应。
现在想想和那时王建国最像:有点学识,加上搞笑元素卖弄给对应层次的受众,实际当自己的学识并没有超前半个身位时就觉得无趣了。看李蛋池子时就看到年少时如果没有随大流的自己,叛逆、聪明、运气不差会有些成就,但是看世界的眼光局限于自己经历塑造的三观,行事对自己的感觉比较看重,周围人有积极回应就会觉得拥有一个世界。
现在或者以一直未变的喜好判断,更喜欢的是rock、思文,可以算上那个黑客。他们有自己的阅历和体察,段子是创作出来的但不是拼接出来的,有自己的风格哪怕受众并不稳定。喜欢并且羡慕这种人。
脱口秀是笑着揭露痛苦的过程,或者说,痛苦藏在欢乐背后,我一直是这样的人。但是也能轻易发现,脱口秀只能掀开痛苦的冰山一角,它能让创作者发泄,甚至能让听者痛快,但是顶多隔靴搔痒或者抓到痛脚但是解决不了。这就是我对脱口秀(脱口秀大会这个节目形式)以及自己的评判。并不真的拎得清,并不真的搞得定。
自勉。共勉。愿成为想成为的样子。一直是幽默的自己。
《脱口秀大会》观后感(九):给国内为数不多用心制作的脱口秀节目支持一下
昨晚看完,思绪一下子出来几个点没捋顺直接写了。
1️⃣单口喜剧本来就是门很难的手艺活,相声脱口秀都这么回事儿。相声的受众可能广一点,脱口秀的消费市场就更小。最近对美国的《两蕨之间》挺有兴趣,但是我相信国内观众肯定无法接受这种在尴尬氛围中的冷幽默。所以跟弹幕里喷《脱口秀大会》的我也没什么好bb。
你行,你上。每期拿出句句爆笑全场的原创台本,让我听听?
2️⃣因为制作团队都是一样,观众会喷吐槽大会更好看。见仁见智好吧。但我要说的,至少我知道吐槽大会有超高的点击量并不是因为这是“脱口秀”节目,而是因为有“明星互掐”这个矛盾点。且不说吐槽大会很多明星的台本不一定是自己写的,是制作团队的写手创作的,而脱口秀大会台上的演员本身就是专业或业余脱口秀工作者,单说舞台表演,吐槽大会很多明星上台我都快进的好吗?看他们表演比听他们说话更尴尬好不好?
3️⃣节目的第二个环节其实相当于freestyle,即兴脱口秀就是一个脱口秀演员的水准体现,沿用前部分的梗达到呼应的效果,创立新的梗,在短时间内完成,不简单。
4️⃣脱口秀在我看来其实并不是追求每个梗都扔出来能引爆全场,大家观众觉得说的在理,觉得看着不无聊偶尔能笑得出来,这就挺成功了。我不会在自己想笑的时候特意拿出今晚80后脱口秀看,但我一定会在我吃饭无聊食之无味的时候看看解乏。
5️⃣我个人觉得今天王建国表现最好。池子用了以前用过的一个上课出去的梗。弹幕有人在喷源源说他地域歧视作为重庆人看不起四川人。喷思文说“死六一”没办法,国情吧?黑人老哥们都敢拿白人歧视黑人说事调侃,都敢把总统低俗的一面拿出来讽刺。
6️⃣说观众和嘉宾们瞎几把起哄,也是因为脱口秀在国内的生态不如国外吧?这档子节目其实看下来对the standups的还原度挺高了。脱口秀里观众的反馈本来就是非常重要的环节,电视节目需要现场观众的声音来给电视观众营造尽可能的代入感。像春晚里观众都端着坐着,也难怪赵本山的小品越来越笑不出。
《脱口秀大会》观后感(十):若将《脱口秀大会》看成《吐槽大会》的“人才养成计划”,你就释然了
文|一惊(珞思影视研究组)
每个现象级网综,似乎都有“金鸡下蛋”的野心。围绕一档头部综艺衍生一个生态矩阵的做法,听上去就特别有挑战性和未来感。
《奇葩说》开枝散叶,米未传媒延续性格基因的《黑白星球》试水失利,《饭局的诱惑》和《奇葩大会》倒是可圈可点,口碑和人气双双不俗;《火星情报局》摩拳擦掌,宣布《火星实验室》、《火星学院》成为银河酷娱即将布局的两大重量级IP;完成了1.2亿A轮融资的《吐槽大会》制作公司笑果文化,当然也不会放弃在内容市场开疆拓土的尝试,原版人马打造的《脱口秀大会》,不仅有“钱”的驱动,也有“人”的渴求。
为何这么说呢?在谈论两档节目的不同时,李诞在8月9日的发布会上表示,《吐槽大会》是“人带内容”,而《脱口秀大会》则是“内容带人”:《吐槽大会》的方式是每期请到自带流量的明星来接受吐槽并自嘲,《脱口秀大会》更多则是由素人选手负责脱口秀表演——和所有的喜剧节目一样,不能来来回回都是炒TP(Triple)李诞、池子和张绍刚吧?培育和养成更多的脱口秀人才,笑果文化才能笑得更有底气、更为长远。
作为力挺《吐槽大会》的忠粉,看过8月11日在腾讯视频新鲜上线的《脱口秀大会》之后,笔者内心是有些失落的。不过,怀揣一份平常心的话,若将《脱口秀大会》看成《吐槽大会》的“人才养成计划”,你就释然了,能否走出更多的“脱口秀未来”,就看节目接下来如何亮大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