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关系中的作、闹、哭,是你内心的被抛弃感作祟
日期:2020-05-24 12:16:35 作者:马小姐 来源:曾奇峰心理工作室 阅读:

关系中的作、闹、哭,是你内心的被抛弃感作祟

  深圳一个月内无号可约:没等到报复消费,等来了报复性离婚点击

  前几日接到同学喜讯。他是我们大学同学结婚最晚的一个,却是时大学时代最早有女朋友的。而且,女朋友还是班花。平日里,这位男同学都是一副高冷范,但恋没几个月,女友就提了分手

  女友说:你们不知道,他有多粘人。我是因为他高冷的一面爱上他的,结果他跟我在一起跟个孩子一样。一个不开,还会噘嘴发脾气形象在我心中碎了一地。

  我们劝:他可能爱你了。女方抱怨道:天哪,这样的爱我才不要呢。我跟别人吃饭他都会生气,问东问西。更关键的是,他总会要求我陪着他,不让我参加其他的社交。还说我不在他面前,他就没有安全感。我快要窒息了。

  现在来,男同学当时恋爱的感觉痛苦的。他在害怕,害怕失去女友的爱,害怕失去自己被爱的感觉。他这种患得患失恐惧感最终得到了验证自己抛弃了。他在这段恋爱企图卸下伪装,做回真实的自己;可女友爱上的却是他把自我伪装后的虚假自我。

  

  

  1.

  核心念被触发,受伤的情绪必定会昨日重现

  像男同学这样的人不在少数。尽管一旦进入一段感情,他们都会全身心投入,好好谈,认真恋。可往往越用力,越受伤。在他们身上,我们看到的是越发努力爱的表象背后的某种信念,比如“我肯定会被甩”“她肯定会变心,抛弃我”“他总有一天会不爱我”。在心理学上,这被叫做核心信念。当一个人从小跟植入某种核心信念后,我们会发现,在越发依恋的某个关系里,他会越发表现地不像个成年人幼稚敏感多疑、发脾气、失去理性等等。这就像是一条应验之路,来证明自己秉持的核心信念有多么正确

  核心信念,又叫人生烙印形成于我们小时候,一旦形成,就会根深蒂固我们的大脑中,横行霸道拒绝变革

  什么样的女人,更容易成为“渣男”的狩猎对象?(点击)

  每个人童年都会有未被满足需求或者过于糟糕经历,或许是有一个情绪暴躁喜欢发脾气的母亲,又或者有一个常年出差的缺席的父亲,又或者在一个缺乏沟通和爱的庭中长大,为了生存,弱小的我们在任何时候都会启动自己的潜意识自我保护功能

  我们常常压抑自己,以迎合他人,尤其是重要他人,以维系自己跟他人之间的连接。比如,如果你想要吃糖果,但妈妈命令告诉你不准吃。那你很可能就会为了符合妈妈的期待压抑自己吃糖果的需要幼小的你会刻意将此合理化,于是形成“我不配拥有”这样的信念。

  我们羡慕那些童年时形成积极信念的人,他们很确信自己被爱、被尊重、被重视可惜我们大多数人,却在有毒的童年中形成了消极的核心信念。

  著名的心理学家米歇尔·斯凯恩分析过我们常用的五种核心信念,首当其中的是:被抛弃的恐惧。拥有抛弃信念的人就如同开篇的男同学一样,他们坚信:爱自己的人终究会离开自己。

  我们常有这样的体验,小时候父母外出打工,自己被留守在爷爷奶奶家。每周末,父母回来看望自己。等到要走时,父母常常会悄悄走掉,要么在你还熟睡时,要么把你支开后快速离开。这种不美好的经历常带给你痛苦和绝望的感受。

  这样度过童年的你,很容易会形成被抛弃的核心信念。

  此外,多疑和虐待、情感剥夺、自我否定、失败这四大核心信念是被抛弃信念的同谋者,它们的存在常会加剧个体的被抛弃感。它们一旦形成,将永远不会消失,把你的一生拖得伤痕累累。

  2.

  我们刻意隐藏的自我,都会在被抛弃的恐惧下暴露无疑

  

  一个人越来越成熟,从自我暴露的角度来看,其对自我的隐藏就会越深。我们每天遇到的人和事都是不可预估的,我们不确定别人会喜欢自己的哪一面,而自己的哪种特征又会有利于当下事情的解决。于是,我们学会了伪装、隐藏。我们在一路成长中要不断修正自己去刻意表现好的一面、受欢迎的一面、被期待的一面,而掩饰自卑的一面、孤独害怕的一面、率真敏感的一面。对真实自我的隐藏,常常始于有意和刻意,习惯于无意和不经意。时间久了,我们自己都忘了真实的自我是什么样子。

  但是,隐藏之物,只能被掩盖,却无法永远消失。这里我们提到一个心理学概念,叫证实性偏见,指的是人们常常过于关注支持自己决策的信息。也就是,你相信什么,你就会努力调动信息去验证什么。一旦我们的核心信念被触发,我们的大脑会倾向于搜寻与信念相一致的信息,并将我们的行为导向曾经的不良行为方式。

  平日里成熟体面的自己,一旦掉入情绪漩涡中,就会被证实性偏见导向不理性。只要你感受到了强大的压力,你内心的核心信念都会一触即发。这时候,受伤的情绪必定昨日重现。那些曾经被忽视、被虐待、被抛弃、被否定、被质疑的恐惧感,朝着你袭来。尽管这些核心信念是10岁时候的你所坚信的,但在你30岁嗅到不完全感的气息时,它们依旧会复活,将你的行为导向不理性的方向。

  可是,对于早已30岁的你而言,这种行为反应不是保护性的,却是自我损害的,会让你失去你所在乎的人和关系。

  一个渴望妈妈抱抱的孩子哭闹、发脾气,可能会获得满足;但是一个恋爱中的成年人,渴望得到另一半的关注而哭闹、发脾气,不采取成熟的沟通方式,只能背道而驰。

  3.

  承认并接纳该痛的,处理并避免不该痛的

  童年经历存在于我们的记忆中,但是当遇到能够与这些这些信息匹配的情境时,我们的大脑根本不用任何加工,就可以自动回顾过去的情景。这也就是为什么当我们太过依恋某个人、某段关系时,我们往往会退化成小孩子,言行举止都像一个讨爱索爱的孩子。当拥有关系时,我们会时刻萦绕被抛弃的恐惧,对关系的未来过度紧张和焦虑;当关系失去时,我们又会因为自己果真验证了自己不值得被爱而痛苦、留恋。

  我们要么活在对未来的恐惧中,要么活在对失去的懊悔中,却很难真正去享受临在的幸福感。

  人生就是一次痛苦的体验旅程。心理学上将人所经历的痛苦分为两种:原发性疼痛与继发性疼痛。原发性疼痛,是不可控的,好比表白被拒后的伤心难过,就是无法避免的痛楚;但是如果你为了消除这种痛苦而去暴饮暴食、酗酒抽烟、乱发脾气,那其实会产生另一种痛苦,这就是继发性疼痛。继发性性疼痛,取决于我们因为原生情绪所产生的行为反应。如果行为反应过于糟糕,那洪水般涌起的消极情绪就是连锁袭来。

  说到这里,我想提一个可能跟大家的常识比较相悖的观点:如果我们身边有哪个成年人在爱情或婚姻中不如意、不幸福,我们常喜欢归结于他的原生家庭。仿佛就是,一个人没有拥有过幸福的童年,就再也无法拥有称心如意的人生。这是非常具有误导性的观念。

  核心信念不会消失,不能消除,核心信念带来的痛苦永远被隐藏。那么童年时不快乐的自己,就一生不配快乐吗?我们消除不了核心信念,但是可以用更好的方式在成年后当核心信念被触发时给予回应。如果一个小孩子,因为想念加班的妈妈,一小时打5次电话,这并没有什么不对;但是,如果一个成年人,因为想念加班的爱人,一小时打5次电话,只会让关系恶化。这种行为反应,就是糟糕的、十分不妥的。

  不再让过去自己所建立的核心信念牵绊自己,就该是这样:接纳情绪的存在,采取健康的行为反应。承认并接纳该痛的,处理并避免不该痛的,认识到这点,我们在关系中才可以坦然暴露真实的自己。

  4.

  坦露自我,以崭新姿态投入想要的爱与关系中

  我们在爱上一个人后变得过度反常、幼稚、胡闹,恰恰反映了我们的自动行为反应。我们用小时候形成的行为模式来回应现在自己的处境。这种回应会阻碍我们跟对方的进一步联结。米歇尔·斯凯恩在《嘿,反常的我》(Love me,don’t leave me)中提到的坦露自我、重塑关系的方法,值得我们借鉴。

  ①远离有毒人群

  所谓有毒人群,就是那些你觉得可以激发自己核心信念的外在批评家。安的母亲非常霸道,从小对她的管教特别严厉,即便在安中学住校后都需要每天跟母亲电话汇报一天的学习。安工作后遇到了自己的男友瑾。瑾对安的管控比母亲还要过分,下班后要卡点回家,在外吃饭要拍照汇报,不准工作出差,不准跟异性朋友或同事单独吃饭。

  对于安来说,瑾的存在就像是母亲的替代者,行驶对自己的管控和批评。安要做的,首先是结束这段关系,远离瑾这个有毒人群。

  我们常会有这样的生活体验,某个人特别能让自己联想起小时候害怕、反感的某个人,这种人就更容易唤起你的核心信念,应该远离。

  ②反思自己的习惯性行为

  想要改变自己的核心信念行为,观察行为的结果和识别它们的模式是改变的第一步。比如,同样是害怕被抛弃,有些人过分投入某段关系,显得非常“作”;有些人则迟迟不进去任何一段爱情中,以回避来压抑这种恐惧感。其实,我们的习惯性行为无非就是两种:退缩和依恋。那么,你自己是哪一种,要学会识别它。

  ③反其道而行之

  既然习惯性行为常常是我们的不良适应行为方式,当我们深陷某种行为模式时,当这一模式不能帮助我们达到目标时,我们就需要“反其道而行之”。这是辩证行为疗法的一种技巧,就是选择与习惯性行为相反的行为。过于沉迷于依恋的人,学着去放手些;过于退缩的人,则刻意去主动些。把有益的形成变成自己新的行为习惯,能够很好地帮助我们消除继发性疼痛。

  ④敢于并主动去自我表露

  费尽心思去隐藏自己的真实需求,往往并不能让我们获得自己想要的结果。因为你把真实的自己隐藏起来,就相当于你拒绝与他人建立有意义的联结。不过,自我表露需要很大的勇气,因为这种行为会直接触发你的核心信念。这里需要明确一点,自我表露是为了增进感情和关系,而不是纯粹为了揭开自己的伤疤和秘密。如果你发现自己在任何关系中都只是刻意来呈现一面,那你要做的是慢慢释放自己可以隐藏的一部分,让已为人知的一面更多、更全面。

  如此,你才能活得越来越真实。

  作者:小馬姐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壹心理认证专栏作家;发展心理学硕士毕业。多家心理、亲子平台供稿者。

  RECOMMEND

  推荐阅读

  1.被母亲恨着的孩子该如何走下去?

  2.撒娇的女人最好命

  3.童年伤害:灵魂尚在,灵魂却已残缺?

  4.妖女,哪里跑?

  预约心理服务,点击“阅读原文”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关系中的作、闹、哭,是你内心的被抛弃感作祟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