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痛》是一本由[法]伊内丝·巴亚尔著作,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5.00元,页数:24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隐痛》读后感(一):论谎言
谎言的强力不在说出,而在揭开的那刻。一个谎言如果能持护住自身的秘密,它的影响只涉及说谎者。唯有谎言被识破,关系才会走向破裂。谎言制造了一个只有说谎者才知悉的秘密,他为了自己的利益,保守这个秘密。谎言创造的是自我受限,说谎者甘愿承受良心的折磨。他既可能为了自己,也有可能为了对方而撒谎。
只要谎言不被识破,和谐的关系可以继续,生活一切照常。说谎者从撒谎这一行为中“保护”了自己和他人,以违背道德的方式。说谎者会有理由,将撒谎的冲动归结到对方身上。“正是为了他,我才撒谎的。”撒谎有利,仅仅在谎言未被识破的情形下。谎言一旦揭露,情状得到彻底转变。和谐颠覆了,日常生活出现裂缝。
“如果说谎对我们有利,为什么要说真话呢?”少年维特根斯坦着迷于这个问题。是的,在谎言比真话更有利的情况下,我们为什么不提倡说谎呢?原因在于谎言分叉了时间,隐藏着被识破的危险。谎言导致毁灭,同时,说谎者承受良心的折磨。撒谎,一种罪恶的快乐,如同赌博:藏住即赢,识破即输。说真话,需要勇气。
《隐痛》读后感(二):【品·鉴】一个叫玛丽的女人决定去死
她终于成为一名主导者。成为那些能掌控自己命运的女人之一。而她为自己选择的命运是死。是杀人的同时,以自己的性命抵命。
男人的死不是必须的,他更像是玛丽生命的附属品,一个没有用的工具。
孩子的死是必须的,他是一个邪恶的生物,没错,孩子是洛朗的,但依然是强暴的产物,他用他的无动于衷第二次强暴了玛丽,而这个孩子,是双重强暴的具现化。
一颗不被接受的精子是罪恶的,它违背了母亲的意愿,入侵了一颗卵子,并邪恶的寄生于她的子宫。紧紧的吸附在子宫壁上,任由她如何伤害自己它都不曾动摇。
它出生了,携带着凶器。
于是,玛丽越来越无法忍受它的存在。
它使得玛丽不再是一个独立的人,而是成为了一位母亲。突然之间,她的事业,她的爱好,她的存在都变得不重要。所有人的目光都被那个孩子吸引,而玛丽只是用来喂养和支撑孩子的工具。
玛丽无法忍受它的存在。
她不愿意碰触它,长时间的放置它,拒绝给它更换尿布,甚至想失手将其掉落在楼下。
然而生命本身是有力量的,玛丽无法寄希望于偶然。她现在能用来与之对抗的武器,只有自己的生命。
曾经的玛丽,甚至从来不能真正理解别人精神上的失控,现在她仍然不理解。她失控了吗?
不,她没有,与之相反,她控制的太好了。她将被强暴这一事实,当成隐秘,深深的隐藏了起来。
出于谨慎,每个人都选择了沉默。在现实的层面,强暴已经消失了。苦难和由于却始终存在着,暴力变得暗哑,改变了方向,以一种或另一种方式被重置,仅仅在表面隐去了痕迹。所有人将重新出发。这伤痛,从内而外的慢慢的折磨着玛丽,她控制了大部分,但是仍有人要挖出她体内的秘密。于是她将这伤痛,孕育成了复仇的刀刃,而这件利器,才是她真实生产出来的孩子。
带着她的意志,终结一切。
现在的我,无所不能。妹妹从未见过如此的玛丽,妹妹知道她说的是对的。
她面向他们,停了下来,高昂着头,目光坚定。他们一下子安静下来。就算他们朝她吹口哨,羞辱她,亲吻她,甚至强暴她,玛丽也不会改道。她必须亲自了结这一切。
玛丽一直是一个逻辑清晰的女人。每次展开一项计划的时候,她都会特别仔细地考虑到最微小的细节,在这些问题上,没有人会比她想得更周全。西红柿在平底锅里慢慢浓缩,里面的黄油开始使肉块变得金黄,她并不想向世界索取些什么,她也将获得重生。
一个叫玛丽的女人,决定去死。
《隐痛》读后感(三):【品·鉴】平淡生活里的不幸
玛丽不幸地遭受了强暴,无力接受自己,无法恢复正常的生活,因此毒死了自己、丈夫以及以为是因强奸犯而生的儿子。
在故事的开头玛丽就遭遇不幸,但是直到故事结尾,犯下罪行的人都没有再次直接出现,也没有受到应有的惩罚。在读这个故事的过程中,我不断不断地在想,为什么不让他再次出现,为什么玛丽没有想过去报复他,为什么玛丽宁愿苦苦忍受一切,也不愿公之于众?读完故事,我得到了答案。
人的一生,很少有顺风顺水度过的。人们常说“过日子就是平平淡淡”,殊不知平淡的生活也很难过。平时街头巷尾的平淡生活只是脆弱的假象,一遇到巨大的打击或变故就有无法复原的危险。人总是在回头的时候发现,就在某一瞬间,过去和未来的生活已经永远的被改变了。
玛丽就是这样,她前三十年的生活一路平静,她的家境殷实,家庭和睦,工作顺利。直到外来的遭遇击穿了她的生活。在被强暴之后,她的第一反应是抹去一切痕迹,并且在之后也是一直在尝试维持原本的生活。但与此同时,她不得不一人忍受被侮辱后的痛苦和自己的负罪感,尽管她求生的本能在渴求着丈夫和家人的关注,希望得到他们的帮助和理解。在这样的矛盾和挣扎中,她无法再理性的思考,只能依靠多年生活的惯性和生理的本能来引导自己的生活方式。
正因为如此,她虽然表面上维持正常的生活,但是却维持得千疮百孔,工作、家庭、个人都无法回到正常状态。她不得不用谎言来掩盖自己的异常。尽管她内心渴求被揭穿。而强暴者的形象在她的心中是极其强力而无法辩驳的,他在她心中留下的创伤如同亮到刺眼,无法直视,同时又黑暗到吞噬一切的光。她永远知道心里这一块创伤,但是永远无法去碰触它,更无法去改变。所以,作者已经不需要再安排强暴者的二次出现,一方面因为他已经给女主角留下长久的影响,一方面如果他真的再次出现,对女主角的打击就更加残忍,女主角恐怕毫无还手之力。所以我宁愿相信这样的安排是作者的一丝无奈和善意。
玛丽在遭遇意外之后的人生,让人难受的说不出话,她自己也常常沉浸在复杂的想法之中。而个人的遭遇对于她周围的环境和社会来说很难有什么大的影响,所以她为了拖着受伤的身躯融入到以前的环境中,只能用谎言来帮助自己。包括最后她毒杀丈夫时,也是想着这样他就“永远不必忍受真相的折磨。”
我很想拥抱她,和她一起泪流满面,然后对她说,其实不必如此,真相让人痛苦不堪,难以承受。但是真相是改变的基石,建立在真相基础上做出的改变才是真实,长久的。谎言能够带来的只有一时的安慰和侥幸,人群散去还会聚集,不变的只有自己。遭遇不幸,不是你的错,你可以闹,可以喊,可以撕破脸,不要去顾忌什么社会的要求或者别人的眼光,你要抗住,认清真相,承受它,然后做出改变。但是不要为别人的错误买单。
现在的社会,越来越多人的私人生活被放到网络上供大家评判。这对当事人是极大的伤害,因为观众要看的不是真相,而是热点,他们评论的不是公平,而是自私。所以像玛丽一样的人更加不敢去为自己寻求公道,她怕最终得到的是更多羞辱。
在这本书里,作者极其真实的刻画出了一个遭遇暴力侵犯的受害者的心路历程,她自始至终都无力反抗,也放弃了和行凶者的对抗,因为她受到的打击已经超出了可以承受的范围。可能一般的人很难理解她不但不反抗,还给自己和丈夫孩子下毒。借用王朔评价《我的千岁寒》时说的,适合看这本书的是“我觉得家里死过人的人。或者生活中面临巨大问题巨大考验或者难关的,这些人,生活边缘的人,我觉得生活太顺的人不必看了。”不是什么清高骄傲,而是一种对不幸的共情和怜悯。
《隐痛》读后感(四):有一些悲伤就像多米诺骨牌
文图 / 左叔
据译介者焦君怡在《译后记》中所言,法国90后文坛新人伊内丝·巴亚尔的这一本《隐痛》,法文的原标题直译过来叫《下体之痛》,为了避免“下体”这个字眼,给人不必要的低俗联想,这本书在译介为他国语言文字时,各国译介者都不约而同地采用了更为“隐晦”地表达方式。
这一点,大概就是我们不知如何面对性侵、强奸等暴力行为以及这些行为的受害者的整体社会心态吧。你可以说这是被扭曲了的,或者是某种逃避心态折射之后的,但你不能否认我们在都粉饰创伤、逃避直面时的尴尬境地。
作为一个男性读者,我虽然书中的女主人玛丽不幸的遭遇很难感同身受,但我也能在这本书的字里行间里面读到某种剧烈的拉扯。这种剧烈的拉扯不仅仅局限于玛丽本身,还出现在她周遭的其他人身上。在重大应激事件的重创一下,人的思考和行为模式都会有点“变形”,用“不可理喻”来形容最为恰当不过。
原本处于“傻白甜”人设下的玛丽,被上司在车后座上性侵,并没有自我觉醒,第一反应是“企图遗忘”。就像一个孩子忽然间被吓着了,灵魂里的那个“守卫者”,赶紧轻轻地爱拂着说,摸摸毛,吓不着。
正如焦君怡所言,“有一些悲伤,就像多米诺骨牌”一样,原先只是扯出一个线头来,最后越扯越大,变成了足以吞没她的黑洞。对于女性而言,性侵是不能依靠时间流逝便可以抚平的伤痛。
很多事情都是始料未及的,对于玛丽的“社会支撑系统”而言,她的丈夫、她的父母、妹妹,内心里同样也是如此。他们必定经历了内心的惊骇,却又担心轻易显露出来会触及玛丽的伤疤。
伊内丝·巴亚尔说,大部分人认为随着时间过去,秘密会更加安全,这种想法是错误的。最开始说谎的时候,人总是警觉、敏感的,专注于最微小的细节,那种稍一疏忽就会毁坏整栋大楼的细节。通常,人们会毫无察觉,但是,慢慢地,总体的逻辑在其他人的头脑中建立起来。一桩桩、一件件,他们开始重构故事,看到当中的前后矛盾,依靠那种最终被证实是正确的想像力,将剩下的部分还原。
而玛丽周边人正是这种以“爱”为名的“变形”行径,形成了“他人即是地狱深渊”的可怕氛围,最终也推着玛丽走向寻死解脱。
这样的主题的作品,读完之后人会非常压抑,何况我只是一个男性,对于女性读者而言,直面这样的问题应该需要更多的勇气。
从腰封的介绍上,可以感知到这本书在法国获得了很多奖项的肯定,译介者焦君怡也提到了国内同样题材的《房思琪的初恋乐园》,但我读完之后还是有一些不一样的想法的。
这本书的开头很吸引了,一个妻子谋杀丈夫、孩子并且最终自杀的案发现场,制造的悬疑效果推着人想了解一个究竟。后续的部分的文本结构都是“上帝视角”的,确实有利于情节调度,但在表达女性内心的尖叫与绝望时,便呈现出特别奇怪的质感,是一种既幼稚又压抑的质感。
《隐痛》读后感(五):【品·鉴】玛丽的故事
玛丽想杀死自己的孩子。从她发现自己怀孕的那天开始。
她想堕胎,但医生是丈夫的好朋友,她不能。
她尝试冲到马路上让车碾压过自己的身体,有人拉住了她。
她终于成功让自己从楼梯上滚下来,可惜摔得血肉模糊也只是摔断了腿。
她甚至想直接用刀刺穿自己的身体,划破肚子里的胎盘。
她希望自己的羊水辛辣、刺鼻,让这个孩子窒息,将他淹死。
玛丽生下了一个儿子。她不爱他。
她不想给他喂奶。
她厌恶看到他的身体。
她想把他从楼上扔下去。
她希望他永远呆在日托中心,不要在自己面前出现。
玛丽终于杀死了自己的儿子。也杀死了自己。
玛丽怀孕后,所有人都发现她好像变了。
大家都察觉到了她的不同,但没有一个人询问过她原因。
是的,玛丽变了。
她被强暴了。
她相信儿子是自己被强暴的结果。
如果说《房思琪的初恋乐园》已经说明了强暴是社会性的谋杀,任何性暴力都是整个社会一起完成的这一共识,那么《隐痛》则在这个共识上更为细致地从妻子和母亲两个角度描述了强暴给受害者带来的个体上的转变,即从肉体到精神上的痛。
被强暴后的玛丽不再享受丈夫洛朗的触碰,这让她感觉像是另一种强暴,她如今只能感受到下体的疼痛,但她不能逃避夫妻间的责任,何况他们正准备要一个孩子。于是她一直在“不要”和“不能不要”间痛苦,甚至面对丈夫觉得自己有种罪恶感,或许被强暴是自己造成的?或许自己那天不应该答应坐上司的车?
怀孕是一个致命打击。玛丽相信这个孩子一定是强暴的结果,是自己真真切切被强暴、被侮辱的证据,但她种种尝试始终不能了结这个魔鬼。这个孩子给玛丽带来的只有下体无尽的撕裂和疼痛,以及心理上的恐惧。日托中心和家人都能感觉到玛丽不爱这个孩子,可他们从不询问缘由。他们只知道玛丽不是一个合格的母亲。
玛丽尝试过自救。
不同于房思琪努力让自己爱上老师的自我麻醉,玛丽选择了遗忘。
她第一时间销毁了所有和强暴有关的东西和痕迹,一如往常去工作,去聚会,去接受丈夫的索取。虽然她永远不能摆脱那天的疼痛,但她期待时间能够冲淡一切。
然而她怀孕了,并且无法销毁自己肚子里的证据。没有人问过她是否要保留这个孩子。从楼梯上摔下来的玛丽最先知道的消息是孩子还活着,而不是她自己的腿断了。
孩子的出生宣告玛丽的自救失败。这个孩子会一遍一遍提醒她被强暴的事实。
玛丽想过告诉丈夫真相,可是羞耻感让她无法启齿,她只能写了一封信,用最显眼的方式保存,期待爱的人能够发现。
可惜,最爱的丈夫只是发现了她的异常,却从没想过如何把她从绝望的边缘拉回来;母亲亲眼看到了她的堕落,却没有询问一句;妹妹终于发现了这封信,她的第一反应是震惊,震惊一个母亲怎么能谋杀自己的孩子,一个妻子怎么能欺骗自己的丈夫:“没有什么理由能为这些行为辩解,强奸也不能。”
妹妹逼迫自己跟家人坦白,丈夫发现异常开始偷偷做亲子鉴定,加上自己无法言说又永无止境的痛苦。故事终于走向了结尾:玛丽杀死了自己的孩子,也杀死了自己。
她并不想向世界索取什么。玛丽觉得这是她自己的错误,今天,她获得了一个机会,来纠正这个错误。很快,这个小家庭将不复存在。洛朗永远不必忍受真相的折磨。她也将获得重生,再没有人会对她品头论足。小说开头已经点明了故事结局:玛丽死了,她杀死了自己的儿子,丈夫命悬一线。故事叙述也颇有画面感和戏剧冲突性,妹妹发现那封信时,玛丽正和丈夫和解,准备坦白一切。而玛丽走向毁灭,一家共进最后的晚餐之际,医生正焦急地想告诉丈夫亲子鉴定结果:没有任何疑问,你就是孩子的亲生父亲。
很欧·亨利的结尾。
作为局外人,有人也许很难理解本书中玛丽的不坦白,很难理解丈夫对妻子的转变无动于衷,很难理解妹妹对姐姐被强暴一事毫无同理心,也很难理解母亲为何也能对玛丽的堕落不闻不问。
同样,有人也许也很难理解李星星和她母亲,很难理解 Jingyao Liu 一开始的不拒绝,很难理解遭到家暴为什么不离婚,可能也很难理解洛丽塔。
然而正如译后记所说,在这本书的阅读过程中是不能加入任何道德批判的。道德本身大抵无害,道德评价却可以杀人。性暴力主题的阅读本身也许就不应该有道德批判,如果有,批判对象也只应该是施暴者,不能是施暴者以外的任何人。因为在有关性暴力的故事中,受害者可能有很多,媒体报道角度也很多,但刽子手永远只有一个,那就是施暴者。
强暴是社会性的谋杀,受害者的痛源于整个社会对强暴的态度。
本书的书名可以说是最直观的例子,法文原版直译是“下体之痛”,但在译介过程中各国编辑都不约而同改变了原文题目。似乎这个题目太过直接,太过粗暴,太缺乏美感。对于所有女性一生都在经历各种原因引起的“下体之痛”这个事实,大家似乎选择了集体忽视,甚至对痛苦加以美化。
母亲是伟大的,生育是神圣的。但女性从不曾真正拥有放弃生育的权利。怀孕和分娩的痛苦?生理痛?育儿的焦虑?无法牺牲自己照顾孩子?伟大的母亲能够解决一切。所以玛丽无法爱上自己的孩子,这个孩子让她感到整个世界都在跟她作对,更何况这个孩子还时刻提醒着自己拼命想忘掉的事实。
而《房》中, 最终让李国华决心伤害房思琪的原因是她的自尊心。房思琪是一个太精致的小孩,强暴这样的事情她是不会说出去的,因为这太“脏”了。自尊心会缝起她的嘴。 一个人被另一个人伤害,脏的是受到伤害的那一个,这么不合逻辑的事情,却好像很多人都在这么认为,也在这么做。
在这样的环境下,又有多少玛丽们和房思琪们能够成为勇敢的弦子们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