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经》是一本由徐客著作,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8.00元,页数:597,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2018.3.刚开始读,给孩子讲狌狌、青丘,意外很喜欢,希望一直读下去。
●一些传说挺有意思,那些珍奇异兽在想象力方面倒没什么稀奇,不过是人缺胳膊少腿生理上的变化以及动物混交形态或性情的异化。
●唰唰翻了一遍,没有我想象的好玩。
●全是讲奇奇怪怪的动植物,吃了会如何如何~~~ 当资料书用吧~
●天马行空的想象力、耳熟能详的神话故事、跨领域的知识储备,几者交相辉映,又让我重拾了年少时的记忆。
●对比简易版山海经白话翻译,本书内容实在是太丰富了,图文并茂,不仅有作者个人的见解和今天的考究,还例举了许多能够反映山海经文化的上古时期出土文物图像
●流水账一本
直接上图,这还只是全书前三十四页中提到的吃了它的肉,会如何如何……
《山海经》读后感(二):山海经什么的可以吃吗?
正在读徐的山海经
1,每每介绍个山头,一定会有动植物,最后必来一句“”吃了它的肉可以怎么怎么样“”,哈哈哈哈,有趣。想必当时温饱是头等大事
2,饕餮。喜爱的人跟我说饕餮,我就问他这俩字读什么,他说念taotie。之后心里就生出饕餮细嗅蔷薇花,原来饕餮是个吃货,把东西吃完后居然把自己的腿脚肚子身体都吃了就剩下个头。堪称吃货老祖。
4,北次三经的汾河中段居然真有诛仙青云志里的空桑山,我好像记得地图上有出标记狐岐山呢忘记在哪里了
5,姑获鸟,嗯,又遇见这么名字,好像京极夏彦写它的小说。原来是何罗鱼变化的
6,山海经圆梦了,飞鸟和鱼不能恋爱么?涿光山的鳛鳛鱼,就是仗着十个翅膀的鱼,还会飞翔(?)
7,原来浑沌也叫帝江,无五官,善歌舞。后来七窍凿通后死了。大概七窍就要听说看闻,外界事物引入让浑沌的天地唯我的小宇宙崩溃了,就挥挥衣袖走了
8待续
想读《山海经》这件事已经“”蓄谋已久“,因为书单排得太多,很想一本一本认真读完,再买新书;加之《山海经》的版本众多,一直犹豫到底读哪个版本更适合自己。一来二去的,就迟迟没有读起来。终于在这个天气转凉的9月,买了徐客所著的这本作品。其中引用了众多版本对比的图像资料,真实可考的古地图,众多上古时期出土文物的配图,以及白话文和原经文双版本文字。
首先,我敢说读了这本书的最大收获就是又新认识了很多文字,因为个人的强迫症问题,于是就出现了下图密密麻麻的生字便签,读完才发现,也是蛮拼的。
安古滴生字笔记便签
《山海经》读后感(四):《仙侠玄幻物料宝库》
总算找到一个有图的版本,我是一直想读山海经的,之前买了后浪的那一版,纯文字看起来像说明书+菜谱,实在是读不动,这个版本的可读性高很多。
用了4个月断断续续地看完了,不明白这个版本为什么分偏低,明明图文并茂,引申了很多典故,还收集了多个版本的山海经动物图本,内容很有条理,书尾附了索引。非常适合山海经业余爱好者学习阅读。
阅读的时候心理OS:和《海错图》一样,果然国人写生物主要关注点是在食用价值,多吃点神兽神草,生理心理疾病都能治好。。。
前前后后不统一的人物关系看得人头疼,比如说帝俊有三个妻子,羲和,长羲,娥皇。然而娥皇不是和女英共同嫁给了帝舜吗?炎帝是南方的天帝,为什么被黄帝打败了,黄帝又是在天帝的帮助下,看了下网上的解释也是众说纷纭,个人感觉偏向于山海经版本众多,成书时间久远,本身就缺乏校对。
然后有很多重复的内容,前后描绘的同一种生物长得完全不一样,还有长得很类似的,一次读完根本记不住。
不过真是一个宝库,写玄幻、仙侠的话,里面的物料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稍微放飞下想象力就是一个小短篇了。取名不能党也能得到救赎,很容易取出满是生僻字又自带典故加成的名字!
《山海经》读后感(五):当代创想--读《山海经》有感
《山海经》一书,对于中国人来说其名字可谓再熟悉不过。由于历史的沉淀和后世各种剧作、诗词、引用和补充、题词赞美等合力作用下,已然成为每个中国人的心目中神话与志怪的第一名著。众所周知,由于原著的作者不知为何人,便抹上了一道神秘的色彩,使其恰如轻纱屏风后的婀娜美女般性感迷人。
要论《山海经》的知名度,真正可谓蜚声海外。无数的外国学者争相对其进行深入研究,有的想要找出西汉之前的历代原创作者;有的想要深入研究其体现出来的深邃文化内质;有的想要找出其背后的历史故事。中国古代的历代大家、学者如郭璞、杨慎、胡文焕等都对其推崇备至,进行二次的归集与配图创作……也正是由于《山海经》的描述及其插图实在脍炙人口,故我在此处也无需一一述说了。(诸如青龙、刑天、饕餮、九头海蛇、九尾狐、陆吾、蛊雕、帝江等,各种异兽活灵活现,实在叹为观止。)
不言而喻的是,古代中国文人对于《山海经》一书最起码是持肯定态度的,无论它的故事、配图、文学价值、地理和历史价值、创作价值。中国也正因为有此神话志怪的巨篇著作,更得以证实中华文明的博大且涵盖范围广阔,更值得赞赏的是,《山海经》证明了华夏祖先让人瞠目结舌的想象力,这也是我与大部分读者的相同感触。
当代创作形式多元,如电影电视、戏剧曲目、架上艺术、音乐文学、建筑装置等,题材风格多变不限,如简约清新风格、复古风格、巴洛克风格、印象风格、哥特风格等层出不穷,日新月异。但反观现下的创作其全新内容与技艺的光鲜包装下的作品却少去了一份文化与思考的内质,其中抄袭成风,毫无新意的输出更比比皆是。
虽然造成以上结果的原因出于多种因素(例如商业成本运作、现下读者观众的趣味取向、技艺或科技的局限性等等),但依我看来这些因素并不能在输出的时候成为作品的质量不高,缺乏内涵底蕴的理由。国人常在各种媒体上惊叹古代先辈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然而作为年轻一代,更值得我们惊叹的是:“我们超越古人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了!”我亦时常为中国还没有诞生出第二部《山海经》而慨叹(能与《山海经》进行不恰当的比较,个人认为只有《太平广记》、《子不语》、《聊斋志异》这三部志怪故事集,其优美生动的文笔和精彩故事均能感染人心,但此三部书并没有跳出现实的架构范畴,没有构建架空的世界和事物,个人评价是不如《山海经》的)。
西方世界自希腊神话到古代幻想小说,莎士比亚再到安徒生与格林的恬美幻想童话故事,继而催生出受工业革命影响的“科学幻想之父”儒勒•凡尔纳(经典的作品《海底两万里》,对于那个没有核潜艇的年代来说真是无与伦比),200多年来其代代技术革新及科学发展促使西方科幻创想类的作品绵延至今,受众面更是范围广阔。现下新一代的科技幻想故事及人物更是层出不穷,形式各异,其思绪甚至已冲出地球范围,在宇宙万方中翱翔才思,游走笔锋。回看国内的现状下,不由让人产生愁闷感。兴许,我们应该建立一种思维模式“当今应比古代更卓越”。
1840年以来,中华民族在100多年的抗争史上匍匐前进,无数的破立和毁灭使我们与先辈们灿烂的光辉渐行渐远。军阀混战、书口同文、抗日战争、西教浪涛等诸多的因素的叠加作用使古老的民族寻找现代化道路时有种精卫填海般的无力。尽管如此,中华民族依然挺立至21世纪,在经济持续平稳发展且文教日益昌盛的现下,我们又是否应该重新拾回那让世界震惊的想象力?
有人嗟叹这是一个不善的时代,因为创作阻碍种目繁多;有人感叹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因为创作条件优良舒适;有人哀叹这是一个平庸的时代,因为根本没有创作必要……
众所周知,山海经产生于古代社会,相对准确描述应为生产力低下的,无法科学解释自然现象的,文盲率高的(此原因正是山海经均由历代文人进行诠释,而非普罗大众共同参与的原因),专制思想统治下的古代社会。在重重压力底下且没有电子书写、数据绘图、打印设备等等先进科技情形底下,先辈们依然孜孜不倦且前赴后继地发挥巨大创想对山海经进行研究、引注、诠释、描述和创作配图,不惧艰辛地释放自己的思维,似乎更体现一种夸父逐日的精神。而我看来,先辈们更是有一种对于作品和文思的情怀支撑着其一丝不苟的研究,或者说更有一些鲧禹治水的豪情壮志,也恰如宋代张夫子曰:“为往圣继绝学。”正是激励着先辈们的情怀。
在古代社会中,治世之学与《山海经》并无必然的联系。不禁值得思考的是,千年以来讲究经世实用的中华民族为何会产生《山海经》这种“用处不大”的文学巨著?各方持有的观点都参吃不齐。有认为是因为古代人们对于天灾与大海等大自然现象无能为力的报复心理;有认为是古代人们对于社会压迫及自身存在缥缈性的负面认识(书中的上古怪神猛兽具有撼动天地的力量,人类在其面前实在是渺小);有认为是《山海经》里面的神话故事均是现实生活中的反面认识……依个人倾向,我更加愿意相信人们是出于为表达才思的一次另辟蹊径,毕竟人一生所需要的内容作品消费是庞大而丰富的。
先辈文人们个个饱读诗书,文章典籍烂熟于心,要想让他们相信这些“子不语”的内容和架空的世界是不大可能的。那先辈们还为何痴迷于山海经?对于《山海经》的态度在我看来,多半是一条放飞自己思绪进行创想和反面衬托主题的途径。毕竟古代社会制度甚严,约束过多,唯一的创想抒发表达途径(古代文人知识分子都有强烈的表达欲望,故而造就璀璨的中华文学文化。古代人讲究“三立”,立德、立言和立功为三不朽。)便是这些于治国理事并无太大关联的“子不语”。当然了,巧言善作的先辈会把一些不能在朝堂和正常论著中表达的观点,通过神趣志怪的故事来表达自己的观点,挥洒自身的文采。譬如《海经•海内东经》中提到:“雷泽中有雷神,龙首而人头,鼓其腹,在吴西。”雷神是鼓起腹部就能产生雷电。在我看来,其实便是反应现实生活中那些人面兽心的贪官污吏,一个个腰缠万贯而肚满肠肥,稍有动作便鱼肉百姓,吸血自满。那不正是鼓起腹部就能产生雷电吗?而点睛之笔也正是这个“龙首”,形象地暗喻着古代统治阶级的性质。又如《大荒东经》中提及的“东海中有流波山,入海七千里。其上有兽,状如牛,苍身而无角,一足,出入水则必风雨,其光如日月,其声如雷,其名曰夔。黄帝得之,以其皮为鼓,橛以雷兽之骨,声闻五百里,以威天下。”由于通体青色的夔的吼叫能响彻天地,黄帝在得到夔以后,就用它的皮来做了一面鼓,骨头做了一双鼓棒,号令天下。在我看来,其内涵是暗喻着古代帝王对祥瑞思想追求和神化自身的专制权力性格行为。这也难怪黄帝要得到它,毕竟夔“出入水则必风雨”,功效太大而导致实在没有理由推搪为统治者服务的命运。再看类似的文学作品《聊斋志异》,聂小倩被燕赤霞击败,反而质问一生之中秉持正义,但又不免满手鲜血的燕赤霞,燕赤霞的无言以对,正是说明了当时僵化和不思人性本质的所谓“正道文化”,也正是当时的一道响亮而细腻的警世钟声。
那么,既然一本志怪的著作在古代体制的层层压迫下,亦可做到内核饱满,文采飞扬。那为何现下出现的状况却明显不如古代文化发扬来得璀璨夺目。原因虽然有许多,但在不考虑外部因素,只考虑作为作品实现者角度的话,应更能在当下条件便利的情形下发挥当代创想,让更多质量稳定,内涵丰盈的作品问世。当然了,就如武乡侯曰: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一丝不苟的精神还是相当重要的,因为它起码是创想的基础线条和充分条件。
更重要的,便是每一位作者都应该有一种或是悲天悯人,或是仙风道骨,或是浪漫清新,或是高古雅致等等这样的情怀。这些情怀在我看来,便是让当代创想成为作品而不至流产的必要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