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0日恰逢周末,西安的郑先生一家打算下馆子,顺便和朋友聚聚,于是选择了某商场里的苏福记餐厅。
点完其他菜品后,郑先生专门给孩子点了一份烩菜,结果上来之后发现味道太重,胡椒粉放多了,就想着再给孩子们点一个菜吃。
随后服务员说,如果觉得味道重可以二次加工,让后厨重新做味道不那么刺激的,郑先生同意了。
这原本是个很贴心的举动,烩菜重新端上来时,郑先生他们也没想多。
然而吃着吃着,他发现这份新做的烩菜里,居然有一根烟头。
这让他着实吓了一跳,于是赶紧把服务员叫过来询问,是不是厨师有情绪不想重做,所以丢了烟头。
服务员在提出退款的同时也解释道:不可能,这种情况肯定是不小心掉进去的。
结果这一看就出事儿了。
在回看监控的过程中郑先生发现,在这家苏福记的后厨,居然没有一个人戴口罩。
而其中有位大厨的举动更是触目惊心——
只见他弯腰向前,直直地朝锅里吐了口口水。
不仅如此,在监控画面中还可以看到,该厨师非但不佩戴口罩、朝锅里吐口水,甚至对着菜品毫不避讳地打喷嚏。
他直言之后不会再踏进苏福记一步,选择这家店原本是因为信任,可疫情之下的后厨竟是如此景象,实在有些说不过去。
对于这件事,该饭店也没有人能出面,给他们一个合理的解释,和能够令人满意的解决方案。
然而这位经理的态度,却比当事人郑先生显得更激动,言语之间前后矛盾。
她先表示监控上看到的,只是厨师吐在灶台边沿,并非吐进了锅里。
在记者反问“看监控他确实吐了口痰”后,经理更是委屈得直叹气,仿佛下一秒就要哭出来。
“他不是吐痰!”
????不管吐啥都很恶心好吧
记者:确实从嗓子里吐了东西,但不知道是不是吐在了锅里,你是这个意思吗?
此时的经理显然已经方寸大乱,除了重复那句“他没有往锅里吐”之外,对于记者提出的新问题,无法做出其他解释。
随后记者又问,没有往锅里吐的话,那是不是吐到外面了。
可这位经理,面对监控里如此清楚的画面,却还是能大言不惭的狡辩,把自己之前说的话全部推翻:
“他只是有这样的(弯腰)一个举动!”
嚯,感情这位厨师只是累了弯弯腰,虚晃一招第八套广播体操,只为向食客们展示多运动对身体好?
真会睁眼说瞎话。
比经理更厚脸皮的说辞还在后面,记者随后采访了那名吐口水的厨师。
面对镜头,他一脸淡定地解释道:
“我最近有点咽炎发炎,吸到油烟嗓子有点痒,然后我就吐了口口水。”
虽然承认了吐口水这件事,可他还是一口咬定,自己没有朝菜里面吐。
这件事情告诉我们,以后撒谎一定要先和同伙对好词,否则就会出现严重翻车的情况。
经理说厨师弯了腰但是没吐,厨师说吐了但是没吐菜里,也不知道到底谁故意揭谁的底。
还有后面那位小哥,这摄像头都来了,咱是不是好歹装个样子,把口罩给戴好啊?
第二天,监管该商场的副总经理赶到现场,在对消费者表示歉意的同时,责令苏福记暂停营业。
涉事厨师也将被严肃处理。
可当市场监管局的工作人员到达现场后,却并未对苏福记进行检查,或是开具违法告知单。
记者想采访对此事的处理意见,没有得到市场监管局的现场回应。
在之后的上门采访中,也同样只得到“无可奉告”四个大字。
作为市场安全的管理者,也是食品安全的守护者,面对老百姓最关心的食品安全事故问题,却没能给出一个准确的答案。
与此同时,苏福记发布致歉信。
里面主动锤了厨师吐口水的事实,承认是由于自己管理疏忽,才导致事情发生,愿意承担所有法律和经济责任。
尽管这幅态度看得出真诚,可在消费者心中,负面形象却已不可逆转。
5月12日,也就是事发的两天之后,雁塔区市场监管局发布了《行政处罚听证告知书》:
对于苏福记所在的公司罚款十万元,并吊销了食品经营许可证。
事情到此告一段落。
郑先生也表示,会带孩子去做一个全面的体检,让全家安心。
只是一想到这件事,他还是会一阵阵犯恶心。
报复吐口水这种事,其实是许多消费者在提出更多要求时,都曾怀疑和幻想过的事儿。
可当事实猝不及防地摆在眼前时,未免还是让人难以置信,心寒不已。
这件事需要我们所关注的,早已不是简单的“吐口水恶心人”问题。
任何行业都有行业道德,这既是对这个行业的保护,也是对从业人员的约束,也是对顾客的保护。
厨师退菜重炒有情绪可以理解,可用如此下作的方式的进行报复,早已泯灭了做人基本应有的良知。
不仅开除,必须严惩。
尤其是全国上下正处于特殊时期,如此恶劣的行为,更会让大众对于整个食品业产生信任危机。
想想那位生怕警察们吃不好,被劝之后还委屈落泪的60岁厨师;
想想那些疫情期间勇敢奔赴一线,只为让医护人员吃上一口热乎饭的同行。
再看看自己的所作所为,难道就不觉得亏心吗?
不求真正“干一行爱一行”,但从事食品安全行业,要有基本的社会责任感。
食者,良人也。
“后厨潜规则”现象屡屡发生,不仅意味着厨师自我约束的失效,更是给餐饮行业及其管理部门敲响的警钟——
别让职业道德的约束,抵不过一个摄像头。
(部分资料源自:今日头条@秦视听、微博@梨视频)
喜欢一定要关注!
好文!必须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