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哲学与幸福根基》是一本由[英国]戴维•米勒著作,译林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5.00元,页数:29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政治哲学与幸福根基》精选点评:
●理论知识有些晦涩也让人容易生厌 有些观点确是日常普通人绝对不会想到同时也很重要的 慢慢看完还是有所收获
●最后一章作者对民族国家的辩护挺有意思,和我之前的看法很不一样
●就算是现实主义乌托邦尽可能延伸的图景,也比宿命论强得多。
●空洞的政治理论使人厌倦 政治理论家与其说是理想主义者不如说是时代的空想者;二战后西方政治圈彻底为自由主义所主导 政治早已丧失其最初善的本质 当经济与政治的关系日益紧密 文明冲突加剧下其美名全球化的今日 对个体而言政治重要的不是那些阁楼之上有关正义平等自由的探讨或世界大同的空梦 而是维护乃至扩大自身与代表自身阶级的权利福祉;民主政治的根本问题在于存在对少数者的暴政的危险 如果说民主制下人都变得温和 那么暴政出现的原因只可能在少数者自己身上;书名幸福根基与政治哲学就全书内容联系微弱 仅当作译者自作聪明;与现代自由主义政治理论相比 我还是更适合古典政治思想的学习;重申一条政治哲学没有绝对的对错 仅是一盏思辨的明灯 绝不因著者是权威而马首是瞻 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思辨与政见 政见自由方是政治的根基
●本书对于词条含义的界定很有趣。有三点印象:一是在福利国家,人们是否有义务为减少公共医疗费用支出而控制自己不做伤害身体的事,如吸烟酗酒等。二是冒犯和伤害的界限事实上是模糊的。三是要保证选择公平,除有足够的选择和有选择的能力外,选择成本也须相同。
●一本很好的政治哲学入门书,探讨了政府、权威、民主、自由、正义等诸多概念,真希望这样的政治通识教育能走进中小学的课堂,而不是在大学里通过自己的寻找得到
●作者赞同霍布斯和洛克,我想
●看到很多人说很适合入门,我觉得并没有,如果入门还不如先直接从政治学入门的书籍开始。不过这本小册子也还算中规中矩。
●作为通识读本还是值得推荐一看的
●今天等车的时候翻掉了
《政治哲学与幸福根基》读后感(一):评《政治哲学与幸福根基》
正是因不信任而产生的对他人的恐惧,把没有政治权威的生活变成了“一切人反对一切人的无休止战争”。
「民主已被证明是一件很苛刻的事情。它要求人们对通常很复杂、看起来距离自己的日常生活很遥远的政治事务怀有兴趣,要求他们在决定政治事务时自我克制——尤其是在他们拥有压制少数群体的权力时避免这样去做。」
政治哲学家应该抵制政治家们常常受到的诱惑,即假定自己偏好的政策不会牺牲其他价值。
「有可能促进我们所称的“民主的自我克制”的因素之一,是各方之间的信任。在一个人们总体上信任他人的社会中,他们很少为发现自己在某个问题上处于少数地位而焦虑不安,而更乐于在不会对自己造成很大伤害的基础上让多数群体执行其决定。相反,在信任缺席或缩减的地方,每一个决定都变得生死攸关。」
《政治哲学与幸福根基》读后感(二):评《政治哲学与幸福根基》
虽然硕士是一名Normative Theory小学渣,但也在毕业时刚刚领略其乐趣。这是一本“可爱”的小册子。逻辑清晰,一个问题下几个观点,其对应的批评,问题延伸的脉络都比较清晰,适合信任。可是很多问题是“敷衍”的,这样对感兴趣者可真的不好。首先,实证主义研究中的概念一笔掠过,诸如民族(nation),认同(identity)等进行推论,会让读者觉得就这么一种说法。其次,很多话题,如Self-determination中仅仅说了最理想化的解释。但是作者非常有素质,在阐述自己推论时会明确提出;风趣幽默,不输伊格尔顿等诙谐的介绍(后几章越来越严肃);责任感,能赶到作者对于全球正义的关切,以及对于未来挑战的期待,而他所做的就是希望读者意识到伦理不是文科生喝醉后的拌嘴,而是在“人类的未来正在画出我们控制之外的那些时刻”,我们更应当思考什么是正义,民主,责任,权利以及我们该如何。
《政治哲学与幸福根基》读后感(三):入门必备
这一系列的入门读物写得都非常好懂,不会过于高深和专业,看完后可以选择继续延伸阅读相关书籍形成系统知识,或者了解初步的正确概念但不愿深究。我是读了才发现政治哲学和我原来以为的并不一样,它关注基本问题,讨论普世的选择,正三观,不是那种什么厚黑啦诡计啦阴谋啦无依据的揣测和夺眼球的结论。
以后看到新闻,听到别人的论点的时候,不急着接受或者拒绝,把那些事放在基本框架下面再思考一次。这个问题是关于什么的?政治权威?民主?自由?政府的限度?正义?女性主义与文化多元主义?民族?国家?全球正义?这些都是很好的观察和思考的角度,不急着赞同,反对,引述,发声,把所看所听所读过一遍脑子。虽然现在发言渠道便捷且多样,但并没有百家争鸣,而是万人喧闹。政治教育或者往大里说通识教育的缺乏是难辞其咎,但是……远了。
本书虽然是入门读物,但并没有那么的浅显,还是有许多地方需要二刷和思辨。但我更愿意把它作为政治哲学的索引,遇事时拿出来看看,或者在阅读其他书籍的时候作为思考的延伸,希望这样能理解得更透彻。
《政治哲学与幸福根基》读后感(四):学术写作范本
(一)
这是一部结构脉络极为清晰的作品。
全书分为七章,第一章作为总论,给出了政治哲学的定义和三个核心理念,政治哲学家的思考方式以及政治哲学思潮的流变。第二章至第五章作为分论则讨论了政治哲学中的四个最基本的概念。
第二章从四个方面讨论了政治权威的问题,一是从两个方面定义了政治权威,二是引用并拓展了霍布斯在《利维坦》中提出的观点来解释我们为什么需要政治权威,三是从规则制定的角度回应了社群无政府主义和市场无政府主义的挑战,四是考察了政治义务的合理性及其论证基础。
第三章讨论了民主的问题,作者先是给出了民主的两个基本假设,然后论证了为何不能实现直接民主制,并由此引出了政治判断的三要素,最后讨论了多数与少数的问题,并给出了可能的宪政设计方案来解决这个困境。
第五章讨论了正义的问题,作者首先给出了正义的定义和一些基本要素,然后讨论了正义的一般原则,一是要求程序是正义的,二是要求结果是正义的,并给出了如何评价结果正义的条件,作者紧接着提出了社会正义的概念,先列出了哈耶克对社会正义的两条反驳,然后列出了罗尔斯在《正义论》中提出的一个公正的社会所必备的三个条件,最后列出了作者本人的观点,主要是在罗尔斯的三个条件的基础上修改而成,保留了罗尔斯的前两个观点,即平等自由和机会平等,然后将罗尔斯的第三个观点差别原则改成了坚守底线和应得原则,但在我看来这种修改并无新意。
第六和第七章算是延伸的话题。第六章按照前面四章所构建的框架,即政治权威、自由、民主、正义四个方面讨论了女性主义和文化多元主义的问题,正如作者指出的那样,女性主义和文化多元主义不过是为政治哲学提供了一个新的话题,而不是要颠覆旧的或者创建一个新的学术体系,故而分析框架仍然离不开这四个要素。
第七章讨论了全球化浪潮下政治哲学的可能走向。作者首先分析了民族国家存在的理由及其衰亡的可能性,然后分析了世界主义的三个困境,并由此导向了一个可能的解决方案——全球正义,如果能够制定出保证国际交往的正当规则、尊重和保护各国人民的人权、保证政治共同体自决的权利的话,就能实现全球正义这一政治新图景。
(二)
以上的这一大堆废话,都是因为这本书结构太过于清晰,我几乎能从几里行间读出作者的写作提纲来,于是忍不住把它写下来了。
行文结构如此清晰,却又很少用小标题,仅有一个章节名,而在章的内部不再分节,在阅读过程中给我以指引的,是作者大量使用的“过渡段”,这几乎要成为本书的一大特色了。作者往往在两个不同部分衔接处使用一段过渡性文字,阐明两个部分的联系以及他们在全文中的地位和作用,这恰好和我这个学期论文写作时所做的新尝试不谋而合,我开始在论文的每一章末尾都总结这一章的主要内容、它与前后两章的联系以及它在全文中的作用,一方面加强自己布局谋篇的能力,另一方面也希望帮助读者把握行文结构,减少阅读消耗的时间和精力。
这种写作方式一开始大概受启发于这个学期所学的解剖学和组织胚胎学,他们不仅提供了人类身体的组成和部件的信息,还让我看到了这样复杂的机体是如何发生和演变的,由细胞到组织,再到器官,再到系统,以及不同细胞和组织、不同器官、不同系统之间是如何协作运转的;如果我熟悉了骨骼的组成和结构,那么我就能进一步考察附着在骨骼之上的各块肌肉,然后是行于其间的血管和神经,血肉之躯包裹的内脏系统,以及弥散于全身的内分泌系统。
解剖学让我清楚地看见一个有血有肉的人是如何构成的,他给我的灵感被我用到了学术写作当中,因此我尤为重视局部与局部、局部与整体之间的联系,通过这种联系把细胞、组织、器官和系统整合成为一篇完整而有序的学术论文,并且在全文中都尽力阐明这种联系的逻辑及其重要性,就像在描述一个器官的作用以及它和其他器官的联系。
简言之,这本书是我见过的最为条理清楚、读者友好的作品之一,是学术写作的典范。
《政治哲学与幸福根基》读后感(五):《政治哲学与幸福根基》:我们需要政治哲学吗?
文/吴情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能接触到政府,它似乎无处不在。毫无疑问,政府为我们的生产生活活动创造了条件和便利,小到安全的饮用水,大到每天醒来第一件操心的事非逃离轰炸。然而,有时我们也会设想,如果政府想要保持对私人领域自由的尊重,最好还是不要涉足,因为公民有保持其隐私不被侵犯的权利。如果你曾经有过类似的想法,那么,你已在自发地接触政治哲学,尽管你没意识到这一点。
《政治哲学与幸福根基》(Political Philosophy: A Very Short Introduction),牛津大学政治学理论教授、纳菲尔德学院官方院士、英国皇家社会科学院院士戴维·米勒(David Miller)著,一本写给非专业读者的政治哲学导论。在本书中,米勒就政治哲学的研究对象、主要议题、有影响力的流派及其主要观点进行了深入浅出的分析、解读和论辩。在米勒看来,政治哲学,既不是完全建立在理论基础上的空中楼阁,又不是一门主要诉诸普通读者的感性经验的学科。而政治哲学家,他们与普罗大众相比,使用的推理方式类似,“只不过更挑剔、更加系统”。
今天的我们,大多被国家统治着,但,我们为何允许国家对我们实行这种政治权威?换言之,国家政治权威的正当性何在?无政府主义者反对绝对的政治权威,分别提出了“指向社群”和“指向市场”两类替代方案。不过,社群方案面对现代社会人群高度流动性和“可以合作的对象无处不在”两方面的挑战,而市场方案中出现的争端,可能会使暴力手段日益通行,“普通人则面对着置身于交叉火力之中的危险”。米勒认为,虽然重要,但“社群和市场都不能替代政治权威及其现代化身——国家”。在政治权威不可或缺的现代社会,“真正的选择不是要不要政治权威,而是要什么样的权威以及权威的限度何在。”
当国家行使政治权威时,“一方面,人们普遍承认它是权威,即拥有命令他们以特定方式行事的资格”,而“另一方面,拒绝服从的人们会在制裁的威胁下被迫服从——破坏法律的人会被抓住并受到惩罚”。可问题来了,当政治权威迫使自己去做不想或不喜欢或不赞成的事,公民为何应该服从?是因为公民在认可政治权威时已同意将无条件执行权威要求的一切?还是这种服从本质上“诉诸公正或‘条件公平’”?米勒承认,这两个理由都受到一定挑战,但至少提供了一些思考的途径;它们有一定说服力,可即便如此,公民尚可以“有限不服从”,“尤其是人们所称的公民不服从——一种不合法而又非暴力的政治抗争形式,目的是向政府施加压力以促使其改变政策”。
国家行使政治权威是否有边界呢?通常人们可能认为,个人自由领域,政府不得多加干涉。这个看法,是当代自由主义思想在学界广为流行的结果,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不会遇到难题。个人自由是政府权威的边界,那么,个人自由的边界何在?功利主义哲学家密尔认为“涉己”行为决不能受到干涉,可米勒质疑道,这个原则过于简单,“我们也许会发现自己需要作出更复杂的判断,需要权衡不同类型行为的价值与它们可能强求他人承担的代价,以及避免这些代价的难易程度”,尤其是在社会成员被福利保障制度愈发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现代社会。
当今,全球民主化的潮流势不可挡,我们也习以为常。殊不知,民主,其实是经历了漫长的斗争历史之后的一个选择。米勒认为,所谓民主,主要建立在两个假设的基础上。“第一,没有人天生比其他人优越,因此他们之间的任何权威关系都需要证明其正当性”。“第二,保护人民利益的最好方法就是使之成为政治权威的终极来源,让任何被委以特殊权力的人都必须向作为整体的人民负责。”可人民是一个整体,该如何参与政治甚至作出重大政治决策?尽管现今世界不少国家采用代表制,但选举出来的这些代表,真能时时刻刻关注选民利益?
正义是政治哲学领域内的又一重大命题,但如何实现社会正义,学界莫衷一是。在米勒那里,“正义关乎每个作为个体的人得到正确对待,而不是社会整体富庶还是贫穷、文化丰富还是贫瘠之类的问题”,当然,这并不代表关于群体正义的内容毫无必要;另外,“正义的一个核心义项是人们决不能受到任意武断的对待:对待同一个人的方式必须具有时间上的连贯性,也必须在对待不同的人之间具有一致性”,如果要差别对待,必须提出正当且合适的理由。
二十世纪,女性主义思潮和女性解放运动此起彼伏。女性主义者认为,政治哲学,“需要用全新的视点来重新书写”,因为以往的政治哲学,是男性书写的政治哲学。米勒不太以为然。他承认,女性主义者提出的问题至关重要,“它们将改变我们思考政治的方式”,可是,它们“不应该替代旧有的问题”,它们更多是从新视角“促使我们对权威、民主、自由及其限度、正义等问题作出不同的思考。”女性确实受到了社会和文化的束缚,但男女两性,是否存在着因天性差别进而导致的不同人生选择呢?女性主义者的某些主张是否有矫枉过正之嫌?
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多元文化彼此共存;这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全球化带来文化趋同。米勒在《政治哲学与幸福根基》中初步探讨了多元文化主义的内涵以及全球化带来的挑战。多元文化主义者认为,政体选择,更多是一种概念与民族、宗教文化调和的结果,彼此之间不一定存在着高下之分,但这是否意味着对异域政治权威的做法的正当性的争论不可进行?全球化时代,伴随着当地民众对该趋势的对抗,地方认同是否会与地方分裂主义结成同盟?在大众传媒较为发达的今天,全球正义,是否有诉诸的可能呢?
我们需要政治哲学吗?这多半是一个不必回答的问题。不仅需要,而且有必要经常加以思考。自由、民主、法治、公平、正义,看似清晰明白的几个主题,其实每一个内外都大有文章。对现实政治具有重大影响力的政治家们很少阅读政治哲学著作,但这并不是说政治哲学的地位便不重要。相反,从坚信“君权神授”到“议会立宪”,从崇尚“精英政治”到“走向民主”,从“人治”到“法治”,正是一个又一个政治哲学家的思考、著述与运动的最终结果,当然,还得考虑到大众传媒的影响力等其他因素。对于普通人如你我而言,了解政治哲学,倒不是为了成为政治哲学家,而只是希望对现实政治多一份了解与关切,少一点理所当然。
如要转载,【豆邮】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