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17:1-6
这段经文,讲述了米迦和他母亲的故事。有人问,米迦的父亲呢?他去哪里了?是去世了,还是出去工作了,或者是一直保持沉默,我们不得而知。用今天的话说,他的父亲“缺席”了。至少,在这件事上,他父亲是缺席的。
无论是婚姻辅导,还是亲子关系的课程,许多老师都呼吁父亲要关注孩子的成长,不要成为缺席的父亲。之所以这样呼吁,一方面,是因为在儿女成长的过程中,父亲的角色很重要。正所谓:养不教,父之过嘛!另一方面,则是反映了一个事实,就是对大多数家庭来说,母亲跟孩子们相处的时间,交流的次数要比父亲多的多。要不然,怎么很少有人提“缺席的母亲”呢?
正因为母亲常伴孩子身边,在实际生活中,母亲对子女的品格塑造、生活习惯、信仰状况的影响力,要远远大于父亲。也就是说,“有其父必有其子”或许应改为“有其母必有其子”。
你看《列王记》,但凡是敬畏神,走正路的国王,其母亲都是出自有着敬虔信仰背景的家族。反之,不敬畏神,行恶事的国王,其母亲的信仰背景也往往不容乐观。
在新约,年轻一代的传道人中,无论是马可还是提摩太,都有一位敬虔的母亲。从母亲的身上,他们都看到了信心的榜样,终生受益。
很显然,米迦跟母亲的关系也是十分密切的。银子被偷了,母亲把咒诅的话告诉了米迦。因害怕咒诅,米迦向母亲坦白,银子是他偷的。母亲也没有继续深究,反而为他祝福,并给他部分银子,让他为耶和华造像。米迦也很顺服,母亲说什么,他就做什么。
一场风波就此结束,母慈子孝,皆大欢喜。然而,圣经的作者却给了一个注脚,说:“那时以色列中没有王,各人任意而行。”(士17:6)
也许,在许多人眼里,米迦的母亲是一位模范妈妈。既富足,又虔诚,还教导有方。但是,圣经作者的评价却是负面的。而且,还是一个典型的案例,让所有读者都引以为戒。
这就在提醒我们,那些自我感觉不错,也被主流社会认可的好母亲,在神的眼中,不一定是好母亲!甚至还可能是“任意而行”、“大错特错”的母亲。
那么,米迦的母亲究竟错在哪里?
米迦的母亲遇到什么“坏事“了?银子被偷了!多少银子呢?一千一百舍客勒。这是一个什么概念呢?换算一下,大约是12公斤。
在当时,这可是一笔巨款。要知道,当年,亚伯拉罕向赫人买墓地时,对方狮子大开口,也不过才花了400舍客勒。(创23:17)还有,为了能抓住士师参孙,腓利士人领袖们花费重金收买妓女大利拉,所付出的银子便是1100舍客勒。
这么多的银子被偷了,米迦的母亲什么反应呢?借着他们母子的对话,我们可以略知一二:
米迦说:“你那一千一百舍客勒银子被人拿去,你因此咒诅,并且告诉了我。(士17:2)
什么意思?就是说,在发现银子被偷之后,米迦的母亲有一个举动——咒诅那偷银子的人。这个场景,类似于中国人的骂街,不只告诉儿子,街坊邻居肯定也都听到了。
为什么咒诅?
因为钱没了,心里着急、上火、愤怒,甚至是恨啊!正如经上说:“心里所充满的,口里就说出来。”(路6:45)
的确,无论是谁,这么多钱丢了,心里都不好受。但是,若一遇到坏事,就过于着急,以至于无法控制情绪,开口就咒诅,或者说是破口大骂,却不是属神之人应有的表现。
那么,在遇到坏事,或者是意料之外的事的时候,神的儿女当有何表现呢?
神的儿女应是内心平静安稳,专心等候神。为什么?因为既然我们知道自己是神的儿女,那我们就该相信,凡事都在神的掌管之下,我们大可不必心急如焚,惊慌失措。正如诗人大卫说:我遭遇的是出于你,我就默然不语。
传道者也说:“事情的终局强如事情的起头;存心忍耐的,胜过居心骄傲的。你不要心里急躁恼怒,因为恼怒存在愚昧人的怀中。”(传7:8-9)
意思很清楚,就是一件事情发生了,别急着下结论,因为一切都还在发展变化呢。对神的儿女来说,祂总能将坏事变为好事。
新约中,耶稣更是强调,不只丢失了钱财,就是生命面临丢失的危险,也不要惊慌、害怕,因为“我们的头发也都被数算过了”。
无论是惊慌、害怕,还是生气、愤怒,其最开始的表现都是过于着急。难怪,雅各劝勉说:“我亲爱的弟兄们,这是你们所知道的,但你们各人要快快的听,慢慢的说,慢慢的动怒,因为人的怒气并不成就神的义。”(雅1:19-20)
米迦的母亲想通过咒诅来发泄心中的怒火,却万万没想到,偷她银子的,不是别人,而是她自己儿子。那么,她的咒诅,不实现还好。若真实现了,可就惨了。所以,弟兄姊妹,米迦的母亲或许很会赚钱,但因为遇事急躁,说明她缺少从神来的智慧。
箴言书说:
你见言语急躁的人吗?愚昧人比他更有指望。(箴29:20)因此,彼得在劝勉姊妹们时,特别强调:“只要以里面存着长久温柔,安静的心为妆饰”(彼前3:4)
无论姊妹还是弟兄,当我们经历坏事,如财产受损,事业受挫,孩子的成绩没考好,家人身体生病等等在人看来的的坏事时,或许你会有一些着急,但是,切记,不要过于着急。
怎么就是过于着急呢?若是开始不停地讲话,甚至什么难听说什么时,什么泄气说什么,什么话伤人说什么,什么话恶毒说什么,那就是过于着急了。
这样的母亲,不会是好母亲;这样的父亲,也不会是好父亲。若是牧师,易怒、发脾气,乱讲话,也不会是好牧师。
那么,遇到坏事发生,我究竟该如何呢?
“我在急难中求告耶和华,他就应允我。”(诗120:1)
二、只鼓励,不批评
知道银子是被自己的儿子拿了后,米迦的母亲马上说:“我儿啊,愿耶和华赐福与你”。
前后稍微对比一下,我们就会发现,这个反差实在是太大了。刚刚还在咒诅,立刻便是祝福,很显然,是从一个极端到了另一个极端。
有人说,这还不好吗?儿子主动认错,也交出了银子,母亲心不急了,气也消了,为孩子祝福,皆大欢喜啊。
欢喜固然是好事,可是,我们不能因为欢喜就忽视了错误,忽视了罪恶。作为母亲,儿子犯了偷窃之罪,她有责任进行批评、指正。然而,她却视而不见,当做什么事都没发生。
所以,米迦的母亲,该冷静、温柔的时候,她咒诅。该批评、责备的时候,她只说祝福的话。也就是,前面做的不对,接下来,又错了。
或许,她觉得反正银子没丢,大家都一家人,不必斤斤计较,事就过去了。当然,她马上给米迦祝福,也是担心咒诅应验在儿子身上。
这一点,我们都能理解,就是母爱嘛。前几天,陕西榆林有个人,他把自己的母亲给活埋了。警察把这位母亲救出来后,老人家最关心不是自己的身体状况,而是担心儿子会不会因此被判刑。
可怜天下父母心!以前,听奶奶讲故事,说:有个人,总想着把老母亲给扔了。这一天,他背起母亲,前往深山老林。一路上,母亲都在路上。树上留下记号。儿子说,妈,不用留记号,你回不来了。妈妈说,傻儿子,我是担心你迷路,回不了家啊。总以为,这样的故事有夸张的成分,为的是让人体会母爱,进而孝敬母亲。没想到,现实生活里,这样的事是真实存在的。
母亲对儿子的爱,毋庸置疑。所有的母亲都看自己的儿子好,也是事实。但是,若爱让人盲目,孩子明明有很多缺点也视而不见,只是一味的祝福,就是自欺欺人。不要忘了,米迦要真的从神那里蒙福,就必须要在神面前发自内心的认罪、悔改,祈求神的赦免,而不只是因为惧怕,把银子交出来就了事。
今天,人们也倡导鼓励教育。五四青年节,有个网站的一篇演讲火了,题目叫《后浪》。通篇400多个字,全是对年轻一代的赞美、鼓励和祝福。让人感觉,后浪们完美无缺,无所不能,正能量满满。
可是,那位活埋母亲的人,不也是她母亲的后浪吗?一代真比一代强吗?作为母亲,用欣赏、期待的目光看着儿女,希望他们比自己强,完全没问题。可是,这眼光中若没有了分辨、洞察,明明他们错的离谱了,还告诉他奔涌向前,不是在害他们吗?
圣经提醒我们,神不轻易发怒,而不是没有怒气。同样,让人慢慢的动怒,也不是说一辈子当个老好人,什么事都不温不火。
箴言书说:
“因为耶和华所爱的,他必责备,正如父亲责备所喜爱的儿子。”(箴3:12)
“我儿,要听你父亲的训诲,不可离弃你母亲的法则。(箴1:8)
甚至明确的说:
“不忍用杖打儿子的,是恨恶他;疼爱儿子的,随时管教。”(箴13:24)
“不可不管教孩童;你用杖打他,他必不至于死。你要用杖打他,就可以救他的灵魂免下阴间。”(箴23:13-14)
在听说银子是儿子拿走后,米迦的母亲开口就是愿耶和华赐福与你!显然,这太草率了。
三、有热心,无真理
跟前面的两个错误比,这个错误就有些离谱了,简直是大错特错。我们来看一下。
银子失而复得,米迦的母亲当然很高兴。她也没有原封不动的继续收起来,而是拿出200舍客勒给银匠,雕刻一个神像,就是先木头雕,外面再包银子。剩下的银子,又铸了一个神像。
她为何这么做呢?
理由是献给耶和华!银子找回来了,要感恩奉献。当然,她还把这两个神像给了米迦,让他好好地供奉、敬拜。这说明,她也知道自己的儿子有问题,用这种方式来教育他,引导他,以后不能再犯罪了,要好好的侍奉神。
这样的想法,听上去很不错。米迦的母亲似乎也是很热心,很属灵。开口、闭口都是耶和华,还舍得奉献,也对自己的儿子进行信仰教育,可是,只要稍微熟悉一点律法书就知道,她的做法简直是无知、可笑、愚昧。
十诫明训,不可制造和敬拜偶像。而米迦的母亲,不但让人制造神像,还把它们送给儿子。米迦也特别听话,十分虔诚,不但把神像放到家里,还设置了神堂,并派自己的一个儿子作祭司。
出钱、出场地、出人、出力,米迦母子无比热心,却又无比荒唐。他们行事的原则是以自我为中心,想怎么干就怎么干,正因此,圣经作者评论说:那时,以色列没有王,各人任意而行。
服侍神,热心不好吗?当然好!但是,热心一定是建立在真理的基础上。耶稣不只是道路和生命,他还是真理。约翰福音也说,耶稣不只带来了恩典,还带来了真理。
只讲热心侍奉、舍己奉献,不讲圣经真理,基本要义的信仰,终归沦为迷信。从古至今,教会里总有人存在“反智主义”的倾向。这样的人,以为信仰就是爱主、奉献,跟神建立美好的关系,跟本不需要明白太多的道理。
这样的人,看上去心里火热,爱神爱人,但观察其行为,很多已不蒙上帝的喜悦。这样的人是谁?
那些不加分辨就给人转账的基督徒就是这样的人,他们在听说对方是异端,是假师傅之后,还一脸虔诚的说,反正我是献给主了,他怎么用,是他的事。
那些为假福音大发热心的就是这样的人,他们努力向基督徒传福音,在各群里拼命转发似是而非的贴子,以为只有跟他们一样才能真正得着救恩。
那些把民间信仰跟基督福音结合起来的人就是这样的人,他们看上去小心翼翼、无比敬虔,但更多是从前迷信的思想在作怪。
那些对传道人盲目崇拜,对方无论说的对还是错都坚定执行的人就是这样的人,他们的想法很简单,只要某人是教会的领袖,他对,跟着对,他错,一起错。将来,主找他算账,不找我。
那些在教堂关门期间,自己在家里草率掰饼的人就是这样的人……
彼得明确告诉当时的教会:
基督徒的信仰路程,保护八个基本的步骤,其中第三步就是知识。(彼後1:5-6)保罗说:“我所祷告的,就是要你们的爱心在知识和各样见识上多而又多,”(腓1:9)
爱心在知识和见识上多而又多,就是不要盲目爱心,否则,多做多错。耶稣基督教导门徒,差派传道人,就是避免信他的人有热心,无真理,明明错了,还以为是对的,在错误的路上直奔。
现在,我们做一下总结。
米迦母亲对儿子的爱,米迦后来对母亲的孝敬、顺服,这都是清晰可见,毋庸置疑的。但是,这却是一个负面教材,是各人任意而行的典型案例。
我们从中看到了米迦母亲的三个错误:
1.遇坏事,太着急
2.只鼓励,不批评
3.有热心,无真理
通过这方面,愿我们所有的弟兄姊妹,尤其是母亲们,都引以为戒。对我们的子女,以及所有的年轻一代,我们不是只用慈爱、欣赏、鼓励的眼光望着他们就够了,也不是只盲目的相信“一代更比一代强”,开口闭口就是祝福就够了,而是要给他们做榜样,也要教导他们,切记,一定是按照真理的标准来教导他们,这就需要我们先明白神的话。
只有前浪直,后浪才能正。否则,这个世界,一代又一代,后浪推前浪,却始终是在罪恶的河流里奔涌。
最后,再次求主祝福各位母亲们,成为才德的女子,以智慧持家,教养子女。也愿主赐福所有的弟兄姊妹,都能以米迦的母亲为戒,认识真理,行走正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