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远的桥》是一本由[美]科尼利厄斯·瑞恩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68.00,页数:57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无数个偶然的细节堆叠而成的战争史诗,敌我双方机缘巧合共同导演的荒诞的戏码,军队政治绞力下各怀鬼胎直指残酷肉搏的无奈悲剧。高层将帅的自负,基层懵懂的牺牲,阴差阳错的遭遇,置死后生的抗争。历史上真实发生过的事情,远比任何《好兵帅克》《第二十二条军规》都更黑色幽默。即便在惨烈到极致的现代战争中,也有着足以让人动容的温暖人性。充分熟悉敌我双方复杂的编队领袖和阵地布局后,非虚构写作同时也就成为了纪实文件编成的惊险刺激又悬念迭生的军事小说。最后详实丰富的老照片,让一切细节都清晰浮现起来。每个管理者都该好好看看,因为本书描写的场景,与企业商战完全同构。
●急转直下
●狂妄的蒙哥马利制订出了市场花园行动计划,为此,付出了17000名盟军、近万名德军以及数千名荷兰平民的生命和鲜血。最终,这个二战史上最富有想象力的作战计划变成了一个让人悲痛欲绝的天大的笑话!
●选题满分,翻译不及格,军事术语就不提了,那些句式全部按英语来,及其别扭。中信出版社的选题和装帧都很赞,校对和翻译都很烂,总之就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现在我看到这个出版社的书直接绕道,只看电子版
●15.04.15 讫 作者在故事与故事之间转换的略显乏力,本来是五星的素材。我比较感兴趣蒙蒂怎么面对那些能力出色又任劳任怨的下属,在计划开始以后就从作者的笔下消失了。即使全局优势,行动计划也不能选在局部形势不利的地方进行。执行会把计划变得面目全非,善于团队沟通的一方将拥有优势。ps:读到中途突然发现奈梅亨就是那幕尓,这样我基本上去过这些遥远的桥里的很多,那幕尓有一个很大的阿拉伯博物馆,本身除了悬崖之外不过一个普通的小城,站在桥上那时不曾联想到这些故事,就像曾骑行过阿纳姆附近的莱茵河岸,我知道那里曾经是市场花园行动的战场,却未曾料到像书中一样的身临其境的震撼,这要感谢作者。又,搬家以后终于习惯了在一个小时拥挤的地铁上看一本安静的书,有时候我要庆幸,地铁给了一个除了看书什么都不能干的机会。
●想起使命召唤里出现过的一句话:战争就是老头下命令,年轻人去送死。书里印象最深的场景是一辆德国坦克在炸红十字医院的时候,医生跑出去怒斥:你们没看到红十字的旗帜吗!然后坦克开走了,据医生说德国兵还道了歉,而医院里头都是英军伤员。
●听的微信有声书。听人讲诉一场战役的详细细节,太真实太细节以至于太震撼。在此之前,战争于我,只是时间、参与国、过程、胜负这种寥寥之词。想到前段时间乌克兰士兵在战场上接到了刚杀死的敌方士兵目前的电话,告知她“您的儿子死了”,泪目。组成战争的,是一个个平凡的人类。
《遥远的桥》读后感(一):精彩
二战有两场大规模空降作战行动,结果都不太妙,第一次是上次去希腊提到的1941年德军强取克里特岛,虽然最终拿下了目标,但是损失大到得不偿失,以至于克里特战役被称为德国伞兵的坟墓,连疯狂的元首都决定不再使用这种作战方式了;但是盟军似乎觉得从中得到启发,1944年诺曼底登陆成功后盟军在法国境内的攻势出乎意料的顺利,蒙哥马利头脑发昏,急于赶在巴顿之前直取柏林,艾森豪威尔被逼不过,同时也想大规模试用一下空降部队,于是动用英国第1空降师,美国82空降师和101空降师发动了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空降突击作战,结果经过无比惨烈的战斗,第1空降师几乎全军覆灭也没能夺取那座遥远的阿纳姆大桥,“市场花园”行动宣告失败,“兄弟连”里面大牛的肥屁股被打穿的那一集说的就是这次行动,这本“遥远的桥”是全景式描写这次战役的经典著作,实在是太精彩啦[呲牙]
《遥远的桥》读后感(二):徒费鲜血的残酷一役
依然随便写写。工作比较忙,三本书拖了三年还没读完,今天才读完这第二本。实际上,会选择买这套书的朋友,多数应该对战争史有一定的了解,市场花园行动在二战中算是一个意味深长的时刻,因此,读这本书对认识那段历史有很大裨益。
书是写的不错的,最根本的原因是没有高大全,也没有非好即坏的站队思维,努力写了许多战场的细枝末节,我们看到了蒙蒂为代表的英国军方对维护帝国尊严的执拗,莫德尔等人在战争末期的疲态和坚持,当然,更多的是前线将士们浴血奋战的勇气,还有战况恶劣时的低迷。不过,荷兰人民对交战双方伤员的救助,双方伤员之间的插曲,这些也告诉我们即使是最残酷的战争,也许还有一丝人性存在。只是相比诺曼底登陆成功时将士们意气风发,行动的失败让整个战场遭到挫折,愤怒、悲伤、痛苦、悔恨等情绪的酝酿都在一个星期的时光里,真切的让我体会到那场战争到底是多么严酷。
题外话就是,这场战役成为空降作战的重要案例,启示了后来的现代化空中突击部队。
《遥远的桥》读后感(三):被鲜血染红的战役
——人类历史上规模空前的作战,决策者的自大狂妄,却需要用士兵们的青春、鲜血和生命去补偿。 这是我看的二战三部曲中的第一部,这本书中详尽介绍了市场花园行动的部署,行动直至失败。 在我看来,这次空军,伞兵的行动在事前完全就没有周密计划好,在书中也提到了拿破仑的那句话。决策者用只有15%的机会去夺取胜利,却没想到这些背后流逝的是生命。在行动开始后,第一阶段进展完全顺利,但是,谁又能想到事情会如此之巧,德军精锐在伞兵降落的区域内,虽然是一次几乎完美的开始,但,后勤不力,供给不足,弹药短缺,信号”不好,交流匮乏加之一系列战中问题。在极不恰当的时间内,地点上进行空投,导致空投物质大部分都落入敌手,为什么明明能协调好的事情在战前完全没有考虑到?让人唏嘘。
许多人的人格魅力让人称赞,厄克特在战火重重中重回司令部,霍洛克斯的坚守与决心,沃特的浪漫冷静以及许多荷兰民众的无私奉献…… 但这本书中所记述的我完全没想到的是,德军和盟军竟然能够如此和平友好的进行交谈,甚至可以提出休战,我感觉这和东方战场完全不一样。可能是民族文化不同。
——盟军在战场上唯一一次重大的失败。1944年,9天,1个师,17000人。
——它取得了90%的成功。
呵。
《遥远的桥》读后感(四):略显混乱的结束
按照战争顺序,这本书应该是战争三部曲的第二部,但从作者的写作顺序来看是最后一部,特别是本书完成不久,作者就因癌症去世了。
但是整体而言,本书不如其余两部那么吸引我。一方面,市场花园行动既不是波澜壮阔地拉开盟军反攻序幕的诺曼底登陆,也不是标志着欧战结束的柏林战役;另一方面,作者虽然投注了近七年的时光,从上到下访问了这次行动的许多亲历者,文字却没有像其余两部那样扣人心弦。
和诺曼底一样,市场花园行动双方也都存在着大量的误判,无论是英军过低的估计了面对的抵抗,还是德军的莫德尔元帅将空投理解成对他本人的一种刺杀。行动本身确实是军事史上少有的试图利用空投完成战略推进的尝试,但是在种种遗憾下,空降兵们的勇气并未化作胜利,而德军虽然有各种重型武器,也远非能炫耀这场胜利,荷兰平民与地下组织也只有痛苦的回忆。艾森豪威尔和蒙哥马利的分歧,成了这次战斗的主要原因。
在一个居住着许多平民的城镇开展,导致战况最激烈的时候,作为战场最高指挥的空降师师长厄克特却被堵在民宅里达两天之久。再加上无线电失灵,信息不畅的恶果是这场行动最大的教训。用当代的术语,恐怕可以叫做战场态势感知失灵。
天气是另一个阻碍,虽然小时候崇拜莱因哈特的那句“大军是不需要战术的”,现在也已经在无数次魔兽和星际中明白,在适当的时候将兵力集中使用,比一个一个分队冲上去送死有效的多。
看到里面许多关于空降的描述,去搜索了滑翔机的历史,也是不小的收获。
由于已经知道战斗的最终结果,特别是即使当时,盟军的军事资源也远远超过对手,所以不太能意识到空降兵们展示的勇气,渲染了半天的牺牲,恐怕不如轻描淡写的几句消灭德国人带来的死亡多。英国人带着猎狗、香槟的空投也让人失去很多敬畏之心。
无论如何,这场战斗没能改变大局,却延长了许多人的痛苦,对后来那些德军重新占领阿纳姆的日子里,这些保护了盟军的人的生活,本书没有太多提及。想想自己生活过的荷兰小镇,二战时又曾经是什么样呢?
据说电影很精彩,有机会去找来看看。
《遥远的桥》读后感(五):一部伟大的作品,一次糟糕的阅读体验
《遥远的桥》是著名记者科尼利厄斯·瑞恩“二战三部曲”的第二部(若按完成时间来看,本书是“三部曲”里面最后出版的,但按照战争的时间线来说确实应为第二部)。这本书主要描写了盟军于1944年9月开展的大规模空降配合地面装甲部队奇袭,以打通由荷兰前往德国北部工业重镇鲁尔区的通道为目的的大规模军事行动——市场花园行动。一如本系列的另外两部作品,本书依然以细致入微的刻画,丰富详实的史料而获得了高度的赞誉,是为军事纪实类作品中的经典。但就个人对本书的阅读体验而言,却是有些糟糕的。下面,就把个人认为的造成这种“糟糕的阅读体验”的原因尝试列举一二。
重细节,轻宏观。对作为个体的人展开细致的描写,刻画宏大战争中一个个有血有肉的角色,这种“于细微处见真章”的手法是本书乃至整个“二战三部曲”所惯用,也是整个系列的一大亮点。但在本书里,这似乎倒成了一个影响阅读体验的“障碍”。因为过于繁复的细节刻画,以及由此塑造的一个个人物,往往会对情节的推进产生一种“割裂感”。特别是在战争纪实这种需要明确时间线索为辅助的题材中,这种感觉就尤为强烈。一个接一个如走马灯般出场的人物,让读者似乎不停的在走进一些分岔的小径中,终至于迷失其中。而对比最近读到的另一本战争纪实类作品《攻城血路》,这本讲述1944年豫湘桂战役中衡阳战斗的书,以日军133联队的作战日记为主要素材,重构了日军在衡阳度过的“地狱般”的47天。和本书一样,《攻城血路》中也有大量以日军亲历者视角出发的细节描写,从对他们的刻画中展现战斗的残酷。但作者始终把握的一个原则就是以整个战斗的发展为主线,用一个个“个体”的经历去逐渐勾勒出战斗的全貌,而不会为了塑造某个角色就去开启一条支线。因而在阅读的体验上,《攻城血路》比本书要好许多,真的有一种“不忍释卷”之感。
好的翻译真的很重要。本书的阅读体验较差,翻译也要背很大的锅。例如在一些特定名称的翻译上,101空降师的呼号“呼啸山鹰”被翻译成“尖叫的老鹰”,英国伞兵第一师的绰号明明可以翻译成既霸气又更广为人知的“红魔”,却被生生译成了“红毛鬼子”..........此外,书中还有错页的情况。这虽然不是翻译的问题,但这种低级的排版错误也会大大影响读者的心情。诚然,本书作者在资料收集上的苦心孤诣,以及对盟军战士在绝境中所迸发的勇气的生动描写,都是动人之处。毕竟从精益求精的角度来说,还是希望在各方面都能臻于至善,这样才能真正担得起“经典”二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