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伯利安》是一本由[美] 丹·西蒙斯著作,文汇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78.00元,页数:57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读完完全没有解释清楚,我就不说什么了,因为第二本还是没有。
●第二遍读了,补全了几年前一知半解的原版段落,花时间梳理了六个故事背后的暗线。即使是太空歌剧已经显得有些迂腐、“不够硬科幻”的今天,这套书依旧因为文学性和丰富的哲理而算得上是最好科幻,尤其喜欢神父、学者和诗人的几个段落。
●能把古典与科幻结合如此之好的作品,除了基地三部曲,就数海伯利安了,但后者更有深度。
●献上膝盖
●每个故事都很精彩很生动,感觉像是以海伯利安为主题的短篇小说集。尤其喜欢杜雷神甫的故事,想象力是真的丰富。
●作者的写作才华,对于庞大故事的驾驭和把控彰显的淋漓尽致。六个故事采用不同的叙述方法,分别探讨了不同的问题,而且都有相当的深度。仅仅第一个故事就足以使这部书在科幻作品中留下独有的印记。
通篇下来四星半,缺点在于用一个人作为主角来介绍这个波澜壮阔的世界。有的人我就不想听他安利。硬科幻只作为一种技术背景出现的时候,就很考量文学叙事的能力。有的故事很惊艳,有的很土味,很造作。 牧师的故事:开头进取缓慢。序言是领主视角,又借助牧师阅读神父日记,不够流畅。但是第一个故事足够震撼。(很容易联想到寄生兽。不知道十字形有没有隐喻) 战士的故事:涉及到了逊尼派和什叶派的大战,还有识别邪教徒进行精准核打击。战争机器因为用下半身思考差点断叼。这是外国版醒世恒言。亮点在于通过直接叙述使得故事终于生动起来,也更显得如今的对话扭捏造作。 诗人的故事:从信念-认知-言语这样的顺序来写还真是让人惊喜。语言唤出了物自体。 学者的故事:亚拉伯罕的选择,到底要不要献祭自己的孩子,要不要顺从。还是一个认知类问题。 女侦探的故事:爱情来得太突然了。 领事的故事:你们两家都去死吧!这种复仇是不是有点眼熟。(还是爱情来得太突然了)
海伯利安是一本一言难尽的书。 本来书的字数就不少,加上分视角的讲述方式,广阔的虚拟背景和稍显晦涩的主题,整本书对于头一次看的人来说有点容易摸不到头脑。大有“这是谁?他在哪?他在干什么?”的疑问三连之感。不过华丽的文字和瑰丽宏大的幻想世界还算能吸引人继续读下去而不至于把书抛到一边。 海伯利安是希腊神话里光明之神,对于这个名字国内翻译的乱七八糟,休伯利安,亥伯龙都是它。对于我这种老家伙,第一次接触这个词还是在银河英雄传说里杨威利的旗舰,之后是星际争霸2里雷日天开的大和舰(当然海伯利安这本书实际上写的很早,就是传入国内晚了)。 实话说,我看到最后也没看懂海伯利安和书的主旨有啥联系,只能理解为作者对济慈太喜爱了,所以借用了济慈作品的名字。 整本书写的情节太过宏大,既有相互纠缠不休的故事,也有这一部表面上互无联系但是在后几部填坑的故事。这本书看简介甚至看书评,根本领会不到精彩之处,只有静下心来仔细去看,看完看到最后再去回过去看整本书的结构,才会知道当初看似和主题毫不相干的故事最终如何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典型代表就是领事的故事)。海伯利安这种软科幻,更多的是探讨人性的各方各面。至于解读出什么样的意义,还是主要看个人的经历和视野。或者说到底,就算什么也没悟到,读了一个精彩的故事也足够了。
随便建议看完《海伯利安的陷落》再整体评价,这两本书上下联系更加紧密。
《海伯利安》读后感(三):010《海伯利安》【美】丹·西蒙斯
1.16-1.24(725min)
我想说点有意义的话,但是我什么都想不出来。虽然当初在看《银河帝国》系列的时候就对这部齐名作有所耳闻,但真正读过之后,有点抱歉,单就这一部而言我觉得《海伯利安》更胜一筹。
本书开篇即为一段对领事在未明星球上弹钢琴的描写:
“霸主领事坐在他那艘乌黑的太空飞船的瞭望台上,弹奏着拉赫马尼诺夫的《升C小调前奏曲》,他用的施坦威钢琴是一件古董,却保存完好。舱下沼泽中,一只只绿色的巨星蜥蜴状生物蠕动着,嗥叫着。北方正酝酿着一场雷暴,青黑色的乌云下,是一大片庞大裸子植物构成的森林,显得黑沉沉的。层积云就像九千米高塔,插入狂暴的天空。地平线上缭绕着一条条闪电。靠近飞船的地方,一些时隐时现的爬虫的身影会磕磕碰碰地误撞入阻断场,尖叫一声,坠入靛青的迷雾。领事聚精会神地弹着序曲中最难的一段,毫不顾及风暴和夜幕的临近。”没有前奏,没有铺垫,直接将人拉入了一个奇幻的未来世界。
七位(神父、上校、诗人、学者、圣徒、侦探、领事)因为各自不同的原因被伯劳选为了朝圣者,而后六位朝圣者(圣徒没有讲)各自讲述了他们的故事,各个不同却又相互联系。六个故事各有其精彩与深度,神父的宗教信仰,上校的战争爱情,诗人未完成的诗篇,学者的家庭情感,侦探的悬疑故事,领事的复仇与背叛,宏大却又不失细节的叙事构建了一部真正的太空史诗。
然而本书却仅仅是一个开始,是前奏,倒是会让我有些担心会高开低走……
另外一个让我喜爱的原因或许在于其很多设定需要我自己去主动发现,而非被动吸收,也就是会拥有更多思考的乐趣。
LH
2019.1.24
《海伯利安》读后感(四):声名水上书
在科幻迷中流传着一个梗:伯劳之源、迷宫世界的真相、以及领事的名字,史称《海伯利安》三大谜团。
大学看过的《海伯利安》第一部,后续并没有追全。万卷11年重出的四部曲套装翻译被喷的一塌糊涂,文汇17年出的这套可说是十分慎重,翻译也尽可能贴近原版。听说2020年有线电视网Syfy将出美剧,于是又打算将整部看完,从重温第一本开始。
故事的结构非常完整,借助6位前往海伯利安朝圣者各自的独立又暗含相关的故事,串起整条文明主线。六个故事分别是——神父《为上帝痛苦的人》、上校《战场恋人》、诗人《海伯利安诗篇》、学者《忘川之水何其苦》、侦探《漫长的告别》、领事《忆希莉》,风格迥异,每篇都完整而有其魅力。
牧师的故事作为第一个故事,结合宗教与悬疑,一层一层揭示到最后,依旧能让人看到,面对不可战胜之物时,人类所能展现的无与伦比的牺牲与勇气。上校的故事是完整的回环结构,结合战争与爱情,又因为女主的神秘而扑朔迷离。诗人的故事颇具寓言与讽刺,甚至感觉诗人的角色是作者自我的投射,济慈的诗又为整个故事带来了玄妙的文学色彩。学者的故事最为悲情,描述平实,然父母爱子之情,读来细思,令人潸然泪下。侦探的故事则在推理中又有赛博朋克气质,为剧情不断铺梗的同时甚至还完整的表达了内核人与人的爱情。领事的故事则将民族、时间、仇恨等多重矛盾糅合在一起,也为整条主线解开了谜团。
Dan Simmons出手,以非凡的匠心和组织能力,通过伯劳和光阴冢,把六段完全可以独立的故事,完美的串联在了一起,更用济慈的诗篇串联,为全文染上诗性的光辉。
这是一部在浩瀚宇宙中,无涯时间中,以科学、幻想、诗篇与真情所编织而成的史诗。(回到开头,也是硕大巨坑。)以书中常出现的、济慈的那句墓志铭来结尾。
Here lies one whose name was written in water. 此地长眠者,声名水上书。
《海伯利安》读后感(五):海伯利安-书评
海伯利安书评与简介(剧透警告):
海伯利安是一本被赞为世界上最棒的科幻小说之一的小说系列,由丹·西蒙斯所著,曾获得雨果奖,轨迹奖等多个科幻奖项,并被誉为1990年前十大科幻小说之一。剧情只要讲的是在未来,地球被人类制造的黑洞蚕食了,人类离开了地球,区别的星球发展。然后在28世纪,人类发展成了一个名为“霸主”的势力,占领了数千个星球,并成功研发出了人工智能。人工智能发展成了一个名为“技术内核”的由多个人工智能组成的集合体。技术内核的内部意见并不统一,每个人工智能都有自己的观点和立场。因为人工智能超高的智慧与计算能力,技术内核可以预测到未来会发生的事情,但是一个名为海伯利安的星球的未来是无论技术内核怎样计算都预测不出来的。在海伯利安上,有着一处名为“光阴冢”地方,在光阴冢内,时间是倒流的。光阴冢内还有一只名为“伯劳”的怪物。伯劳有着四只手臂,全身都被钢铁荆棘包裹着,文中对其眼睛的描写为“宛如红宝石一般”。因为某种特殊原因,伯劳是无法离开光阴冢的,但它可以随意的出现在光阴冢中的任何一个地方。有些信仰伯劳的人类专门成立了“伯劳教会”。从技术内核得知了海伯利安的重要性,霸主和伯劳教会派出了舰队与“朝圣者”,想抢先占领海伯利安并了解其中的秘密。与此同时,名为“驱逐者”的反抗霸主统治的人类群体,同样排出大量舰队前往海伯利安。。。
目前为止我只读完了海伯利安四部曲中的前两本,说实话我被这本书惊艳到了。丹·西蒙斯用他稳健的文笔把硬科幻-未来科技,人工智能,与奇幻-时光倒流,荆棘怪物,和其他文化元素-神父,信仰,朝圣,精巧的结合了起来。而海伯利安四部曲,就是丹·西蒙斯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凝结而成的结晶。文中大量刻画了七位朝圣者的来源,故事,以及他们是怎么跟光阴冢和伯劳有关系的。每个人来海伯利安的原因也是如此的独特。因为作者丹·西蒙斯特殊的科幻风格,七位朝圣者与其是像硬科幻风格的机器人,半机器人等,反而是由军官,学者,神父,诗人,侦探这种贴近现代社会的设定。由于每个朝圣者独特的性格,身份, 作者要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来完成这个故事,并使它整体看上去合理,这是十分困难的,而作者却做到了,由此可见作者深厚的写作功底。
在读完了前两本之后呢,我感觉这个作者对人物心理的描写与对读者想法的掌控很是熟练。举个例子,在文中,有一名为瑞秋的女考古学家,她在探索光阴冢的过程中的了一种叫做“霍金病”的症状。的了霍金病的人无论在哪里,生命都会倒着向婴儿生长,记忆也会一天天倒退。我个人对文中身为瑞秋恋人的一名军官印象深刻,虽然他出现的次数并不是很多。在主角们前往海伯利安的时候,瑞秋的剩下的时间已经连一年都没有了,很快瑞秋就会永远消失在这个世界上,而按照文中所说,就算瑞秋的霍金病现在就被治好了,等瑞秋长回到和她恋人第一次见面的时候,她的恋人也至少八十几岁了。读者们在此时就能清楚的感觉到文中展现的绝望,和深深的无力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