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人生三书读后感1000字
日期:2022-03-27 03:33:17 来源:文章吧 阅读:

人生三书读后感1000字

  《人生三书》是一本由龙应台 / 安德烈著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288.00元 (布面精装全6册,含3册布面订制笔记本),页数:95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人生三书》精选点评:

  ●自有深情之处,也有过度煽情之疑

  ●我和我眼中的父母,我和我眼中的孩子,我和孩子的对话,细腻深刻的一些描述和讨论

  ●《孩子你慢慢来》已读

  ●从儿女牙牙学语,到青年深切关怀,到父母行将就木。感触比较深的就是作者对读书的理解(机会与拒绝被迫谋生)与平庸的含义(每个人都有不同的人生价值需要实现,这个过程不分优劣。能活出自己的价值谁都不平庸)。父亲与母亲的形象与意义在目送中体现的淋漓精致。(父母永远都是用眼神与期待随我们远行,而我们需要实现自己应有的价值回报父母,与此同时付出一份儿女应尽的孝道)。好山好水需要身体力行亲身体会,而一本好书恰恰需要细细品尝慢慢体会。

  ●最喜欢《亲爱的安德烈》,真实又透彻;《孩子你慢慢来》就是一部生活小品;《目送》里关于父母和生命的部分真实感人,其余的部分反而感觉有点无病呻吟

  ●书写的很好,但是真的不太能get龙应台,尤其……

  ●初中读过,到大学,有所推翻,视角还是有进步的吧

  ●龙应台说:孩子,我要求你读书用功,不是因为我要你跟别人比成绩,而是因为,我希望你将来会拥有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当你的工作在你心中有意义,你就有成就感。当你的工作给你时间,不剥夺你的生活,你就有尊严。成就感和尊严,给你快乐。

  ●对龙应台的书一直蛮喜欢,比较接近生活,接地气,又很细腻,很温情。

  ●人生三书,很美好。

  《人生三书》读后感(一):娇柔做作的龙应台

  高中时期读过的书,那时候只记得书中小男孩的可爱天真和他长大后帅气脸庞的插图。之所以重新读是因为书中那句

我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母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在网络上实在是太火太流行了。几乎每隔几天我就能在朋友圈或者微博上刷到,所以我认为我有十分的必要在重新阅读一遍,以便温故而知新,重新理解书中的精髓。

  书刚开始读是好的,在《亲爱的安德烈》和《孩子你慢慢来》孩童的童真仍然会让你会心一笑,而母亲的付出与理解也总是让人感到温暖与感动。但当到了《目送》这一本的时候,作者的态度彷佛又发生了180度的大转变,譬如说书中的段落:

然后有一天,一个个儿很高、腿很长很受的年轻人,就在那光天化日人来人往的大街上,很认真地对你说,“我已经18岁了,你真的应该克制一下要牵我手过街的反射冲动了。”你当场愣在那里,然后眼泪巴巴流下,止不住地流。

  看到这一段的时候,我的内心充满了无数个问号,说好的“不必追”呢??在我的眼里我只看到了一个死死抓着孩子不肯放手的母亲。文中作者试图用流眼泪这一方式,让孩子产生内疚,并i进一步控制孩子。所以在看到类似于这种内容的时候,我的内心不断翻腾的是两相对立的愤怒和虚无主义。如果说作者前面说的是对的,那后面所写的内容则令我愤怒,如果作者后面所写的作为一个母亲这种反应是正常的,那前面的内容则令我虚无。

  另外,《目送》相对于前两本是比较厚的,在此我认为一些文章该删除的可以删除,只保留一些精华的就好。就譬如说我在读《皮囊》时候,里面一些文章很让我动容,但有一些读起来则让人感觉像是为了拼成一本书而强行加进去的一样,而在《目》里,这中情况则更加严重。写到这里,我也不想再详细说明了,害怕龙应台的粉丝看到攻击我。

  《人生三书》读后感(二):无题

  公历元月的时候,父亲打电话来,犹犹豫豫的说家里的路由器大概坏了,我说没关系,我买个新的快递到家里,新年回去的时候帮你安好。待到新年回到父母家,调试路由的时候,发现电脑无法开机,于是拖出机箱来看个究竟,母亲立刻在旁边喋喋开始告状:“你爸非说鼠标不好用,我说等你回来修,他偏要自己换鼠标,眼睛又不好,插不进去,还拆掉了电脑侧板,又安不回去,拼命敲,急了一头汗,最后还跑去给你说是路由器坏了……”父亲局促的站在旁边,像一个做错事的孩子。我赶紧安慰说:“没关系,只是敲电脑的时候太用力,把内存震松了,你看我重新插回去就好,路由也已经调好,你可以好好上网了。”其实路由大概也并没有坏,只是母亲打扫卫生的时候,把网线碰松了,深究无益,只要能上网,父亲立刻松了一口气,欢欢喜喜的出门去了。

  晚饭桌上,饭还没有吃完,母亲开始念叨最近某某名医出了某某保健品,耐心听完,只问上一句:“多少钱?”“两千六。”“好。今天太晚了,明天出门取给你。”母亲也欢喜起来,开了广播要我同听名医的讲座,我赶紧逃了。

  人生过了三十岁,慢慢发现,那个小时候会修理你玩坏的一切玩具的父亲,如今惴惴的等着你来修理电脑;曾经年轻而有活力的母亲,每天的功课是听各种养生讲座,吃各种保健药品,依然摆脱不掉慢性病的困扰。

  外婆临走前大概有10年的时间,生活不能自理,母亲照顾了她10年,用10年时间眼睁睁看着她衰老下去,皮肤无可挽回的开始腐烂。我想她是怕了,这种无法摆脱的衰老的命运。

  台湾作家里,年少的时候爱三毛,成年以后读白先勇,今年看了龙应台。文章都是好看,只是随着阅历增长,渐渐品出其他味道来。三毛的故事每天都是我和荷西,即使爱人离世也像神经病一样荷西荷西,父母是她丧偶后的最大支柱。白先勇,只回忆他年少时的父母和家庭,只字不提王国祥,直到爱人离世,他拼命的写家里的花园,他们曾经一起种下的树,哀伤却透过印刷字体,蔓延开来。即使他不讲,你也能猜到,为了当年无法见光爱,他与家庭决绝,远走他乡的哀伤。龙应台,谈父母,回忆孩子成长的足迹,她的先生,却只出现在安德烈的童年时光片段里,是一个父亲淡淡的背影,一直觉得不对劲,却说不出来。直到安德烈说,我回德国的家了,看见客厅的装饰,就知道是爸爸那信天主教的女友布置的,于是就淡定了,是了,这大概是作者不能触碰的伤口,她在回避,我亦不追问。

  年少的我,喜欢热热闹闹的故事,现在却常常透过故事,能看见作者不愿讲的那一部分。所以我想,是了,曹雪芹一定是没有写后40回的,那是他最深的伤口,最不愿回忆的人生片段。

  《人生三书》读后感(三):缘来只是慢慢的温情陪伴

  简单的叙事文体,短短的篇幅记录着一个人的成长,总觉得在真人故事里,会有一份温情不容置疑,《孩子你慢慢来》、《亲爱的安德烈》、《目送》,龙应台笔下的“人生三书”,寥寥数十万字写下的人生篇章,难免有些言过其实,但这就是作者笔下的现实生活,评述时自然多了几分包容,也保有几分谨慎。 作者的育儿观或许是“孩子你慢慢来”,闲来无事的趣味,不由分说的童真,在满满的回忆里搜寻,童年竟如此短暂。全文的随记,总是在不经意间转述孩童的纯真,没有过多的规则意识,不受束缚的自由天性,天真烂漫的日常对话,慢上一拍的生活节拍……浅浅地读完,尚无法融入某些异国情境,睡前故事和读物的选择倒是给我留下了较深的印象。 这是别有趣味的片段,甜蜜的亲子时光,作者在为孩子选择读物,时而会自然而然地将某些作品束之高阁,并非有意遮掩事物的全貌,只是关怀所产生的隐忧。文学作品的创作,往往没有过多的条条框框,没有被刻意约束的欲望,也没有被着重强调的道德,例如:《水浒传》的全文论调完全没有体现人道主义精神,反倒更像是一部野蛮生长的赞歌,究竟什么是合适的少儿读物,少年又该有怎样的认知程度,弹性的思维模式,留给了读者品味的空间。 “亲爱的安德烈”,以书信往来的方式展开,母子之间的对话引发各类思考,论述问题的视角有一定的纵深,于我个人而言,比较偏爱这一本,虽然其中的某些观点不足以令人信服,确不失为三书中较为出彩的部分,话题的涉及面也较为广泛,小至家庭关系,大到国家制度,母子之间无限制的交流,碰撞出别样的火花。 谈及两代人之间的差异性,无法回避代沟的存在,熟悉而亲密的父母子女,也有着无法言述的陌生感,例如:音乐欣赏的冲突,摇滚乐内涵的参差不齐,有些言语粗俗,充斥着价值反叛,让传统的母亲难以理解,或许开诚布公的沟通,彼此间的理解尊重,能够拉进彼此疏远的距离,借由三十六封信件,母亲了解到“性,药,摇滚乐”只是少年“清狂”的自我概念,并非肤浅的生活体验,而好的摇滚乐也能产生诗意般的美感。 谈及德国,作为二战的发起国,沉重的纳粹历史总让人避之不及,在这里有着被压抑的国家主义,也有值得玩味的爱国爱党教育,玩得尽兴,愉悦自我,爱得无畏,回馈社会,或许这样的话语有几分贴切:如果你年轻却不激进,那么你就是个没心的人,如果你老了却不保守,那么你就是个没脑的人。 有关个体意识,涵盖的话题包括生存的意义是什么?是谁在制订生存的游戏规则?值不值得与权威抗争?向现实妥协又是否会心安?……对此作者没有全然作答,或许道德取舍向来是个人的事情,如何选择取决于自我的意愿,事实上也并没有什么预设的人生轨迹,只有每一次作出的决定以及行动与否。 有关制度建设,作者反感对民众思维的玩弄与操纵,提倡多元化的社会治理,所谓左派与右派的阵营,本质上并不是对立的政权分裂,应是更好地实现民意而非奴役,言及理想主义者,作者认可其难能可贵,但若非经历权力的考验,一切都将变得异常脆弱。 较为有趣的是对艺术创作的品评,文中列举了Kitsch(“刻奇”,一种自我愚昧式的创作)的十大表现形式,放眼个人的感受难免有失偏颇,但同一事件的众说纷纭,对不同事情的感受相通,反倒更能全面地反映出事物的原貌。低俗与高雅,矫情与感慨,戏精与天性,或许在时代的潮流中同时存在,可即便如此,你我并无需因为诠释事物的角度不用,就去质疑生而为人的情感,想必Kitsch可以红及一时,可随着时间的流逝也终会淡出人们的视野。 “目送”是由作者的随笔选编而成,作为三书的尾声是想要传达一种淡淡的幸福与悲伤,可惜杂记毕竟混杂,缺少时代的记忆,便很难感受作者的心境,只好细细地筛选,总能留下些滋味。或许某年某月的某一天,只是日复一日的平淡生活,还说不上明白,已经来到了离别的车站,没有挥手泪沾巾,也没有千言和万语,就这样默默无语地目送,带着想不明白的“懂得”,转身走向了下一站,而有些路也只能一个人走…… 此刻再翻开人生的剧本,一个个简短的故事浮现眼前,随记的短文更像是一幅幅画卷,由不同的笔法描绘出写生的情趣,不在于观者是否曾有相似的经历,也无关读者是否认同书中的观点,通过作者视角的裁切,收下这份属于自身的观感,就像这一生时时经历的人生百态,缘来只是慢慢的温情陪伴。

  《人生三书》读后感(四):龙应台:做女人难,做知识女性更难

  小的时候龙应台、龙永图傻傻分不清楚,连性别都没有弄清楚。后来在书店看到《亲爱的安德烈》这一系列笔触温柔的文章,才反应过来作者原来是两个孩子的妈妈。

  或许是因为龙应台的杂文过于犀利,作为文化部官员,在发表观点的时候往往不太容易显示出女性的特点,而是一个中性,甚至很像“男性”的感觉。在我看来男女的差异度本身就是非常小的。所谓“女性化”和“男性化”的特征本来也是社会期待的结果。

  我读完龙应台的书,很想写一些读后感的文字,但关于她思想方面的文章我读的太少,还不能评论,散文方面呢,咬文嚼字我也比喜欢。我从她的散文中看到了一个职业女性、知识女性的不容易。

  作为家中唯一的女儿(另外还有四个兄弟),并没有得到过分的宠溺,她跟其他兄弟一样用功读书,事业上也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出生在台湾乡下,但是考取了美国的留学资格,在欧美生活了二十多年,回到台湾以后出任公职。离职以后又到香港高校教书写作。此外,她还是两个男孩儿的母亲。

  她在美国读书的时候认识了后来的德国丈夫,婚后到德国、瑞士等地居住。在瑞士的那两年,她辞去高校的工作,在家全职带孩子,写作。《孩子你慢慢来》里面有一篇文章就写到一位女性朋友来访,她们谈论着未来想要做的各种有趣的事情和项目,但是龙应台要照顾家庭和孩子,那些美好的梦想似乎离自己很远很远,远到难以触摸到。

  还好这样的日子只过了两年。后来她又回到高校工作。我一直都说,婚姻是合作,而且有合作就一定有妥协。龙应台的生活中也有很多抱怨和无奈,她在《快乐》一篇中抱怨:

  “为什么一个男人忙于事业,就没有人想到要问他:你怎么照顾家庭?为什么一个女人忙于事业,人们就认为她背弃了家庭?这是什么白痴的双重标准?为什么你公务繁忙是成功的表现,我公务繁忙就是野心太大、抛弃母职?”

  就算是在德国,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结婚的男人还是会有这样男女差异的观念。作为知识女性,对这种差异必然是要举旗反对的。但是在面对孩子的时刻,她也根本放不下。她说过,有孩子的地方才有家。而不是有丈夫的叫做家。这是基于血脉的亲情,永远无法改变,而丈夫/妻子是人生至亲至疏之人。

  《孩子你慢慢来》记录了两个儿子小时候成长的点滴,她的教育方式值得很多家长学习。她并没有刻意去调教孩子,但是非常细心的观察孩子成长的过程,并且记录下了这一切。孩子即将进入青春期,她却与丈夫分道扬镳,会到了台湾和香港。距离加上青春期的敏感,让母子之间的感情有了不少隔阂。她觉得自己越来越看不懂现在的年轻人了。但是她愿意积极沟通,她邀请正在读高三的大儿子安德烈与自己一起写一个对话专栏,讨论两代人之间的差异。这个专栏的文章后来集结成书,就是我非常喜欢的《亲爱的安德烈》。

  两代人之间能够如此坦诚的沟通,真的非常难得。很多话题也让我获得启发。

  孩子逐渐长大,已经不需要父母的庇佑了,他们总要离开家,去寻找自己的人生的。人到中年的女人,要看着亲手抚养长大的孩子对自己刻意保持距离,还有面对自己亲爱的父母垂垂老矣。老父亲因为年迈开车出了事故,于是劝他放弃开车。父亲要去参加战友聚会,希望出人头地的女儿陪同自己参加。父亲逐渐衰老,然后去世,母亲也渐渐患上了帕金森综合症逐渐失去了记忆。此刻她还有繁重的工作压力在身。

  在经历这一切人生重压的时候,龙应台还要专心做自己的工作和写文章。难以想象承受这一切的不过是个身材娇小的女性。在读她的散文的时候,能体会到她的敏锐。她习惯于保持思考的生活。任何事情她都会去思考为什么。所以这些散文很杂,但是又很有价值。很多文章或许就是在工作繁忙之余匆忙写就,对她来说已经是放松的方式了。一旦养成写作的习惯,哪怕就是一些零碎的时间记录下来的生活片段,都在不知不觉间染上了她沉重的人生底色。

  3月10日晚,书友会用朗读的方式分享龙应台的“人生三书“。晚上院子里的灯光幽暗,正好专注用耳朵去聆听。每个人从文字中找到的共鸣点不一样,用声音朗读出来有是另外一种感觉。我不禁听得如痴如醉。读书于每个人的意义不同,平时我们所分享谈论的,都是我们读完消化以后,再重新表达出来的内容。但是朗读,可以让人感受到每个人在”读书“这个流动的过程,一同感受和体会文中的情绪,朗读者和听者之间容易产生共鸣。

  不少人选择分享《目送》,读到动情之初,情绪哽咽。分享自己的故事的时候,听者伤心,闻者落泪。如果能够把今晚的情感找机会与家人分享,或许才是这次分享的价值所在。

  读龙应台,我发现我可以细致的观察和记录生活。正如现在我当做博客在写的公众号。这些文字对我来说就是最好的纪念品。

  《人生三书》读后感(五):温暖感动,不需到处寻找

  总有一些书,适合在夜深人静或者是漫长旅途中一个人静静的读,卸掉身上包裹的那一层坚硬外壳,寻找心底最柔软的东西。再坚强的人,也有柔软的那一面,以自己的形式呈现着。

  我想,龙应台的“人生三书”(《孩子你慢慢来》、《亲爱的安德烈》、《目送》)算是这样一类书,读过龙应台《野火集》的人大概能够感受到她凌厉的一面,她展现给别人的是一种嬉笑怒骂、无所畏惧,但作为一个母亲,一个女儿,她又有柔软的一面,以温暖的笔触,写出人间情味。

  1.《目送》

  最初是在图书热销榜上看到《目送》,带着怀疑的态度入手一本,收到书之后,用了不到一天的时间读完,深深的记住了那一句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母子女一场,只不过是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地告诉你,不用追。”

  反复咀嚼,直至泪流满面,仿佛记起了一个个送别的场景,久久不能释怀。

  《目送》是“人生三书”中最后一本,之所以把它提到最前面来写,是因为它的影响力最大,读的人最多,包含的情感更丰富,也更加让人感动,更加催泪。

  作为母亲,有一种感伤叫“不必追”,长大的儿女,迈开大步奔向远方,头也不回的走向了自己的目的地,而作为父母,无论多么不舍,也终究只能看着他越走越远,连个拥抱也懒得给。

  这种感情,年轻的子女很难体会到,随着越长越大,眼里更多看到的是父母的束缚和唠叨,想尽力挣脱这种捆绑,独自闯出一片天,从古到今,都是这样一辈辈传承,父母虽然不舍,也只能放手让他走自己的路。

  这是一种复杂的感情,龙应台用淡淡的忧伤的笔调,在叙述中把这种感情传达出来,触动着做父母的人的心,也牵动着子女的心。

  她慢慢的思考着人生,梳理着身边的这些关系,写父亲的逝去,母亲的老去,温暖而又忧伤。这种情不激烈,但打动人心。近期读到的蔡崇达的《皮囊》,亦有异曲同工之妙。

  把它放在枕边,没事的时候拾起来,慢慢读上几篇,感受情感的流动,有情又有理。

  2.《孩子你慢慢来》

  在做母亲和自我之间,你愿意如何取舍。有人放弃了自我,全身心照顾孩子,等有一天孩子长大,再想找回自我却异常的艰难。有的人选择追求自我,把孩子假手他人,等孩子慢慢长大,却发现与自己渐行渐远。如何平衡,成为很多女人的痛。

  龙应台也是一个母亲,她用她的笔慢慢写下与孩子相处的一点一滴,温暖而美好,没有炫耀,没有抱怨,一笔一笔,满满的爱,让做了母亲的人感到幸福,也让未做母亲的人充满了期待。

  当然,她的笔下不止有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还有一个母亲与一个女性之间的选择和挣扎。

  “谁能告诉我做女人和做个人怎么平衡?我爱极了做母亲,只要把孩子的头放在我胸口,就能使我觉得幸福。可是使我觉得幸福。可是我也是个需要极大的内在空间的个人……女性主义者,如果你不曾体验过生养的喜悦和痛苦,你究竟能告诉我些什么呢”

  她做到了,照顾孩子的衣食住行、上学放学,处理两个孩子之间的争宠,陪伴孩子玩耍,陪他们读读经典,剩下的时间抓紧做自己的事。一个普通母亲渴望的平衡,她都一一做到了。

  一个幸福的母亲,一个进取的女人,一幅幅其乐融融的画面,让你相信此生应该好好去做一次母亲。

  3.《亲爱的安德烈》

  《麦田的守望者》以意识流的手法描写了一个青少年的感情波动,对了解青少年的心理有很大的帮助。青春期,是让很多家长和孩子们头疼不已的时期,曾经和谐的父母子女关系可能变得剑拔弩张,任何强硬的态度都可能引起孩子的过激行为。

  《亲爱的安德烈》是龙应台选择的与青春期儿子的沟通交流方式,虽然价值观、人生观有很大的不同,但依然可以平等的交流,以交流的方式帮助孩子平静的度过这一段危险的时期。这是一个孩子的成长,也是一个家长的成长。

  全书以书信互动的形式,在母亲和儿子之间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这本书曾经让很多家庭获益,改变了紧张的父母子女关系。

  它的魅力不仅在于书信的形式,还让人读出了母亲与儿子之间的互相试探、包容和体谅,一个懂事的儿子,离不开一个睿智的母亲。

  龙应台一方面以一个母亲的角度,另一方面也站在一个更高的高度来引导儿子做出自己的选择。

  “孩子,我要求你读书用功,不是因为我要你跟别人比成绩,而是因为,我希望你将来会拥有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当你的工作在你心中有意义,你就有成就感。当你的工作给你时间,不剥夺你的生活,你就有尊严。成就感和尊严,给你快乐。”

  这句话不仅对孩子有用,对很多处于迷茫中的人依然管用,堪称最好的励志鸡汤。

  我们努力前进,背负重重压力,不敢让自己有丝毫停歇,然而,在我们的内心,深深的渴望着温暖和柔情,无论为人子女、为人父母,这种感情处处存在,所谓父母子女一场,就是一种缘分。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人生三书读后感1000字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