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存在与时间读后感1000字
日期:2022-03-15 14:42:16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存在与时间读后感1000字

  《存在与时间》是一本由[德] 马丁·海德格尔著作,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9.00,页数:51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存在与时间》精选点评:

  ●把存在的意义和时间关联起来是海德格尔的创见,可惜时间问题不是哲学家能解决的,故意义问题亦不能决

  ●手头是这本。

  ●“人作为此在不是孤立的主体,人溶浸于世界和他人之中。同样,他人也不是一个个孤立的主体。人都是此在。而就人溶浸于他人的情况来看,此在总是共同此在(Misdasein),在世总是共同在世。”向死而生,筹划,。现象学之未遮蔽的本真的“生活世界”。

  ●本书围绕此在的论述展开,贯穿于全书的概念就是此在是存在的存在方式,基于这种规定性,才能从领会和操心这两种方式中体悟此在作为或成为存在的展开方式和形成条件。第二篇把时间性引入对存在的解读中,于是人们津津乐道的“向死而生”被凸显出来,其实就是知道死作为将来的必然,来感知此在作为存在的意义和生成,可能有一种激励作用吧。“向来我属”从字面上就有一种存在主义的个体性和独立性的强烈感受,体现了个人在世界生存的源始意义,对于防止沉沦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力量。这本书读到第一篇末会感受到激情和昂扬的生命感召,一方面是意识形态中感受到了存在性,另一方面是竟然能略读海德格尔写的意思。代入时间性,是置于过去现在将来这一世俗时间中的对比来体现的。当然,如海德格尔所言,任何试图注解本书都是对其思想的破坏。最后,感谢译者!

  ●高二借阅,我问他:“你买这个干啥。”他说就知道我会这么问。

  ●经典是没读过,却要不断被迫读(不断看别人引用、复述或批判),产生读过的幻觉的书。进而逐渐不想读了,大概自己读也就那么一些理解……与其永远在读却不读,不如干脆就标个读过吧! 而且,海德格尔后期的思更深邃!

  ●何以世上满是庸人,何以此世必须沉沦?对此世不操心的人,也没必要读这本书了吧 ?

  ●未完的道路。

  ●今天终于读完了那本《存在与时间》,真是一本生涩难懂的书,里面有很多概念彼此交缠,不知所云。如果说硬要从中吸取一些教义,就是让人在生活本真的活着,不要陷入沉沦。个人的最后归宿是生命的消亡,但当这个人在内心升起决心的时候,在那一刻他就战胜了对未来的恐惧。时间分过去现在和将来,具有永恒意义的是现在。现在是过去的结果,又孕育着将来。以每天看一点的速度,花了5个月才看完。觉得只要有心,就可以用积跬步至千里的方式,做完一件原本一生都可能做不成的事情。

  《存在与时间》读后感(一):存在与时间

  12&【藏书阁打卡】应该是第三次刷,系统地重读。人在经历了生命中的种种艰辛和磨难之后,才真的会觉得哲学是最好的灵魂安慰剂,当年误入哲学,许是上天给我这命运多舛的人生礼物吧!也能明白了为什么萨特入狱带的唯一一本书就是这本《存在与时间》。

  这不是一本理论哲学,而是实践哲学著作,是关于人最根本的存在经验及其现代命运的著作。它的影响远远超出了哲学范畴,囊括了神学史学社会学人类学心理学文学等领域,这本书深刻揭示了人们正在经历的西方文化的危机及其深层次的问题,重新追问了存在的问题,让我们关注当下,关注自己的存在状态,比如:“操心、沉沦、自我超越”等,呼唤人们避免过度操劳,追寻“超越的我”,把握生命本真的事实!在《存在与时间》相对难懂甚至是古怪的文字背后却是极为现实和实践的内容。

  这是西方哲学史不能错过的一部经典著作,存在是永恒的,空间服从时间,最难的还是海德格尔时间,时间是另一种存在。海德格尔没有完成这部著作,但书中每一部分作为独立体系去读,思想的深刻会有醍醐灌顶的精神力量,这本巨著值得再次深入研学体悟。

  《存在与时间》读后感(二):海德格尔是包着糖衣的毒药

  以前对海德格尔的思想非常喜欢,现在觉得海德格尔不过是个二流的哲学家。海氏本质上是德国浪漫派的遗绪,一个重要的标志就是“大地”、“森林”、“路标”、“乡愁”这些语词的反复出现,而这正是德国浪漫派的标志,浪漫派的本质是保守主义的,企图回到过去来解决现代化遇到的难题。海氏老是强调“乡愁的冲动”,这很容易迷惑深受现代社会快节奏、高压力生活的人们,无异于为现代人找到一块心灵的栖息地。很多小资、文青喜欢这句话。实际上海氏是反现代化的,为现代人找到了一条审美解放的道路。但审美只能缓解人的疲劳感,对于解决现代化的难题终究是无益的。现代化即便再困难,我们也要忍着痛去实现,因为现代化是社会历史演化的结果,我们当然需要反思现代化,但古典时代的思想绝对解决不了这一问题。所能提供的只是缓解疲劳。疲劳过后,终究是要面对现实的。海氏在《技术的“座驾”作用》里老是强调大坝,风车等意象,认为大坝破坏了自然,而风车则是典型的古代意象。认为风车有风才动,无风就不动,完全出于自然,这是典型的亚里士多德的技术模仿自然说。其次,海氏的保守主义思想中有很多民族主义的成分,而民族主义的泛滥导致了法西斯这一后果。事实上海德格尔也是纳粹主义者。很多人为其辩护,说他政治幼稚,其实不然,这是他思想的必然逻辑。海德格尔区分“存在”、“此在”、“存在者”诸概念,强调“存在”不是“存在者”。聂敏里老师认为“在否定了可以从普遍的类的角度对存在展开研究之后,海德格尔由此便转向了从生存论的角度对存在的研究,他从历史性生存的角度来把握存在,把人的此在的历史性生存维度看作存在的现象学显现的机制。这是一条现代形而上学的思路,它实际上是从主体的生存体验的角度来理解存在,由于它格外地强调主体的情绪性的、感性的、非理性的生存体验,由此,它也就将对存在的理解非理性化了,它实际上所把握的是现代个体人的主观化的命运性的存在。海德格尔的生存论的现象学不过就是对现代个体人的这一现代生存体验的现象学的描述而已。”正因为他格外强调主体的情绪性的、感性的、非理性的生存体验,对于缺乏思辨理性、逻辑思维的中国人来说显得格外亲切。对于操心、烦等现代个体主观化命运的存在的把握直指人心。这非常符合中国的老庄、禅宗,以及很多中哲研究者所乐道的“生生”。因此在中哲界就出现了一种以海解儒的范式。由于海德格尔对现代性的反思,对于非理性的迷狂,使得这些人终于找到了知音,似乎可以化解中国哲学合法性危机。甚至还想象儒家乃至中国传统思想能够解决现代化出现的病症。其实这就是一厢情愿而已。

  《存在与时间》读后感(三):《存在与时间》

  现在夜不够深,我读书的时候很怕人声,只怕人声,甚至听有唱词的歌对我都是负担,同样,每次写一本我很喜欢的书的想法前我都会很神经质地筹划我可以精力充沛的尽量没有人声的一个时段和一副桌椅。除了在家的十天的整个二月我都在读《存在与时间》,像以前的假期一样,我过着实验性活法,不饿不吃不困不睡,每天读11小时对我来说几乎是极限,为了这11小时,我会在一天里把睡眠分割成两次,每次醒来都不舍得进食,因为我特别珍惜每一次睡醒后的精力,舍不得把它们用去消化食物,所以我每次醒来都要先喝两条咖啡,这是咖啡最有效果的时候,能使这一醒来后的精力延长且增强。读《存在与时间》,我保证我对每个句子都有了自己的理解,从不允许自己因为疲劳而做“浏览”这样的事,从不允许自己在不适合思考的环境下勉强读几行几段(这是我在家的十天索性不读《存在与时间》而去读《尤利西斯》的原因,不过这一中断也必然是遗憾),从不允许自己不做笔记。因为做笔记和对每个句子都有自己的思考这两个要求,我读得很慢,往往三四个小时我只能读10页,而海德格尔给我的回报,则是不可计数的思路与勇气!在两段整日阅读的日子里,我的精神状态非常活跃却也非常不稳定,时而豪情满怀,时而想浴火,时而悲难自禁,时而心智大开,时而傲于孤独,时而怯于生活,在这番之后,海德格尔留给我最多的是勇气。勇于常思及死,明白将来的意义就是死,畏死而不怕死。勇于努力拒常人于自己之外,明白并警惕着日常状态的操劳着沉沦于世界,常问自己为什么而存在,常问自己什么是重要的事,如果我没有去本真存在,没有去做重要的事,又是为什么。勇于将我的被抛境况承担下来,不因这被抛的境况而找任何借口,对自己的生存负责,不让自己的生活被他人接管。我不敢说我真切领会了海德格尔,我想我对《存在与时间》的文本的理解绝大多数仅只是存在者层次上的领会,如果海德格尔像维特根斯坦那样对别人对自己文本的理解的准确一样严苛,我一定会被痛骂。目前我只看过《存在与时间》与《时间与自由意志》(我竟这么巧先看了柏格森,因为就时间,海德格尔恰将柏格森作为一个重要的流俗时间阐释者,但我还是得说,柏格森的阐释很美妙),两本都写得能使人懂,仅将这两本与书中所引的亚里士多德、康德和黑格尔来说,明确一义得多,我原本就对另读解读类的书持抗拒态度,因而更感激海德格尔与柏格森在语言表达的准确上所下的苦功,更感激译者陈嘉映和吴士栋严格的译文。读《存在与时间》时,我总对先哲油然生出感激,是他们的苦苦求索将我们拉出蒙昧,离本真的自己更近,离终极的问题更近,离宇宙更近,离时间更近,他们虽已远去,却从未遗弃我们,他们没有遗弃我们,尽管我们大部分不值得他们的眷顾,在踽踽独行中,我们每个人都有这些先哲陪伴,每每想到此,我都感到一股暖流,自我流出,流淌全身。我不相信任何一个人可以避开存在的意义这一问题而毫无畏惧地活下去,我自己曾经在每天起床和每天临睡的时候想起这个问题,毫无例外,我只能绝望地不去想它,现在我只告诉自己我要用力地去生存,而不仅仅是让肉体活着。我曾问一个大学室友,他是否想过这个问题,他告诉我他在高中时曾因这个问题而失眠,两年前他去美国留学,开始常规性地学习圣经,他说他现在已经习惯了这个问题没有解决的状态。我在左面墙上看着海德格尔1926年写作此书的黑林山,它就在弗赖堡北面,海德格尔住在黑林山的一座木屋里,没有人声,只有自然之声,思考的极境,维特根斯坦也特意跑去过挪威峡湾的木屋里工作。只是,《存在与时间》算是残篇,第三篇《时间与存在》没有写出,几年之后,海德格尔已经被纳粹深深影响了,从此,他再也没能写出这第三篇。在第二篇最后一页的三个问题中,《存在与时间》结束了:如何对时间性的这一到时样式加以阐释?从源始时间到存在的意义有路可循吗?时间本身是否公开自己即为存在的视野?从这三个问题,已经能感受到这第三篇的分量将有多重。 哲学如果令人激动,那一定是因为哲学原本就是生命的宣泄,佶屈聱牙不是哲学的样式,逻辑更不是哲学的根据,只因哲学是生命对困惑的不甘地挣脱,哲学才如此必须。一个人最珍贵的资源是手脑敏捷的精力,这在天这个单位下很稀少,能为一本书投入这空前大的精力,需要一种信任的人给你的确信,而海德格尔正是现在我读书方面最信任的尹珊珊老师时常提到的两位作者之一,另一位是陀思妥耶夫斯基,而目前我所读过的所有非哲学书中唯一在高高的山巅上的就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卡拉马佐夫兄弟》,我同样是在我最宝贵的假期整日整日地阅读它的。我很幸运,在两轮(24岁)完结前读完了《卡拉马佐夫兄弟》和《存在与时间》,在心里有了陀思妥耶夫斯基和海德格尔,再幸运的话,我还有四轮(72岁)去尽力存在。我怀疑我在大学前接受过的几乎所有“品质”教育,我唯独接受勇敢这个词,我知道去尽力存在就是最大的勇敢。在读书的不到两年时间里,我思考过我过去那些年里我所有感到的不适的缘由,有的是为自己的阴暗的不安,有的则是拘执于不重要的事,然而有许多则是我重新发现并喜欢自己的地方,尽管那包括懦弱,包括敏感,是的,感到不适这样的情绪,便是一种契机,回到本真的自己。我知道人从不会因为变得讨喜于世界秩序和人情世故而更好地存在,我知道人只能自己评定自己的生命,我知道每个人从生到死本质上都是孤独的,没人能懂你自己,没人能帮你过得好,拼命地回到人们身边并不能赶走惧怕,拼命地让热闹塞进自己的五官也不能赶走惧怕,唯有自己去苦苦求索,也许正因为此,一个人才那么需要一个上帝。前天在路上,碰到两个传教的姑娘,我竟跑开了,我很以为耻,我竟没有抓住这个机会与她们聊聊圣经和基督教。我其实之前是很想接触虔诚的基督徒的。现在的平常日子里,我能容忍的与他人的交流都是说事,而碰到那些说的全是时髦话而自以为深刻的人,我避之堵耳朵唯恐不及。我在说话时,如果我发现我说了时髦话,我会羞愧,如果我引了书上或别人的观点作为自己的观点,我会脸红,我只有在第一次说出自己思考所得时才自信,而我在第一次捕捉到这思考时则是心跳加快的,边急切地让自己往下想边克制住自己把这一步想全。海德格尔强调问题的可控,强调问题之能成为问题,我很赞同,虽然我对《存在与时间》中海德格尔的作为引子的问题摘抄的很少,但读它们的每一句都是一种享受,怎么能问的这么好?我在写东西的时候没有章法,东蹦西跳,并不是什么好鬼,而只是我缺乏控制问题和延续思考的能力,这从不能形成值得读的文字。接下来非常想读维特根斯坦的《哲学研究》,译者也是陈嘉映。惭愧,已经很久都有这样的感觉了,写完就觉得写得不好。

  《存在与时间》读后感(四):真的太难了,终于看完《存在与时间》,感受到了来自哲学的暴击

  我是真的不行,谢谢你打败我

  作为一个非专业的读者,半个多月前开始不自量力的啃这本买了好久都没敢拆封的《存在与时间》。读这本书时,刷豆瓣发广播的频率都明显增加了。

  从拆开包装时的信心满满,到读“使存在从存在者中展露出来,解说存在本身,这是存在论的任务”时怀疑自己是不是智障。再到深吸一口气重新树立起面对这本书所必须的自信,一边看一边提醒自己“我不是智障,我不是,我不是”。感觉自己在不停的被击晕。

  而坚持着读完全书后,却发现哲学它这只是刚开始热身,还没有拼尽全力,对我使出它的必胜一击。

海德格尔首先讨论了关于存在的问题。他用现象学的方法,对此在(作为存在者的人)的存在问题进行了分析。那么什么是此在的存在问题?就是我是(什么),我(为什么)存在的问题。(1-11)海德格尔首先通过对‘在世界之中存在’的此在的基本结构进行了分析。对‘在之中’意味着什么,世界是什么等问题进行的逐层分析。(12-13)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对‘在之中’和‘世界’的概念的分析,是从两个方面展开的:即在由自然物构成的世界之中(14-24),以及在由共同存在的他人构成的世界之中。(25-38)对于海德格尔来说,后者才是存在论更值得关注的方面。(《筑、居、思》更多关注前者。)正是因为作为常人的此在与他人共同被抛到世界之中,所以才需要用各种行为和情绪——怕、话语、闲谈、好奇,来消解这种被抛的状态。

  “被抛”真的是非常精彩的洞察。正是因为被抛,此在和共同存在的他人的概念才成立,如果‘我’不是被抛到世界上,那么我就是在世界之中就称为了上帝,也就无需由任何的语言和情绪来确定’我’的存在,就不需要操心了。正是因为被抛在世界上,所以才会畏,才会烦。

最后得出结论此在的存在,除去关于此在的生存论的本质以外,其实质就是烦(操心)。套用笛卡尔的名言,对于海德格尔来说,不是‘我思我在’,应该是’我操心故我在’。而操心也是生存论的一种必然。(39-44)

  之所以说是必然,因为我操心所以我去是,去是(就是 去是,不是 去试,更不是 去势。。。)就是存在论强调的通过行动来实现自己的生存的本质。

  我以为以往读哲学,我都是在寻找来自哲学的慰藉。告诉我如何以不同的方式来接纳自己,如何面对自己逐渐滑向失败的人生。结果海德格尔告诉我,人不光要操心,因为操心,人还会通过行动来实现自己,变成自己想象中的那个存在。

  我的天呐,真的,我只想平躺,不想去是 /瘫倒

  真是猝不及防,哲学用它的扫堂腿放倒了我。可它的连招并没有结束。

在清楚了存在论基础上此在的存在问题,也就是我是(什么),我(是否)存在的问题后,海德格尔提出了此在的源始性的问题。也就是此在从何而来,如何从不存在到存在,又如何从存在到不存在。“日常生活却恰恰是生与死’之间’的存在。”此在的存在是一个由生至死的具有时间性的完整过程,所以此在的结构整体是具有时间性的。死亡是存在的终点,面向死亡的存在表示了此在由当下到死亡的完整过程,是整体存在的。

  海德格尔开始了他对死亡的探讨。因为“生”和“死”,像是两个标度,界定了存在的整体,以及与不存在的边界。“生”是已经发生的前此,而死,是更让人琢磨不透的存在的终结。

死亡的概念,在日常的理解中,常常出现一种矛盾。也就是“死是确知地会到来,但暂时尚未到来。常人以这个‘但’字否认了死亡的确定可知。”也正是借这种确定但尚未可知的解释,常人把自己引入了日常紧迫地可以操劳的事物中,来排解乏味地、无所作为地想死的羁绊。于是,死随时随刻都有可能发生的不确定性,就被一种确知地结果所掩盖了。在死亡确知的不确定性下,常人选择了日常沉沦、在死之前闪避,这样一种非本真的向死存在。那么本真的向死存在是什么样的呢?(46-52)海德格尔告诉我们,在对能在(未来的可能的此在)的操心中,操心唤起的良知,就是本真的向死而生。(54-60)

  在良知中呼唤自身,这样本真的向死而生建立了追溯此在的时间性的基础。

海德格尔站在时间性的角度,重新考察了作为整体存在的日常的此在和此在的沉沦。(61-71)

  在我躺倒之后,海德格尔竟然告诉我:不,你不能就这样躺着。你要有良知,你要呼唤你自己的名字。你的未来还有很多种可能需要你去操心。你要在死之前,去行动,去成为想象中的那个可能存在的自己(能在)。

  我的天呐,它终于使出了它的必杀连击。这相当于给一个早上赖床的人装了一个不能再睡5分钟的闹钟。相当于告诉一个已经甘于落入琐碎的日常生活中的人,这有一个赚大钱的机会,你不试怎么知道自己行不行。

  我是真的不行,谢谢你打败我 /抱紧自己

  这就是我对《存在与时间》粗浅的理解。

  这也是我受到的来自哲学的暴击。

  《存在与时间》读后感(五):转)陈嘉映老师关于“此在”的解读

  存在(Sein)同存在者(das Seiende)有别。存在是最高的普遍性,一切存在者都存在。但存在不是族类上的普遍性,因为族类是用来区分在者的,所以,从族类上说,无所不包的普遍性没有意义。存在又是不可定义的,无论我们用什么东西来定义,都会把存在弄成了存在者。最后,存在是不言自明的:存在就是存在,无法证明亦无须证明。但康德曾说:哲学家的事业正在于追究所谓自明的东西。

  但如何追究呢:存在不是一种特殊的存在者,不是某一类存在者的抽象共性,也不是存在者的一部分或属性。所以定义法、归纳法、演绎法,都不中用。我们简直不可能离开存在者谈存在,那就得找出这样一种存在者来:对它来说,存在本身是首要的,至于作为什么东西来存在则是次要的。人,就是这种存在者。人不同于其它存在者,因为人在他的存在中同存在本身打交道。只要人存在着,他就对他的存在有所作为,无论有意还是无意;他就对存在有所领悟,无论明确还是含混。如果人同他的存在不发生关系,人就不存在了。唯因人对自己的存在有所领悟,有所作为,人才存在,人才“是”人。人的这种存在称为生存(Existenz)。过问自己的存在是人的特点,追究存在就必须从人着手。

  如何了解人?当然要就人的基本情况来了解人。人的基本情况就是——人生在世(In-der-Welt-Sein)。人同世界不能一刻分离,离开世界就谈不上人生。因此,人生在世指的就不是把一个独立于世界的人放进一个世界容器中去。人生在世指的是人同世界浑然一体的情状。在世就是烦忙着同形形色色的存在者打交道。人消融到一团烦忙之中,寓于他所烦忙的存在者,随所遇而安身,安身于“外”就是住在自己的家。人并不在他所烦忙的事情之外生存,人就是他所从事的事业。

  传统认识论独独见不到这种浑然天成的生存状态,结果提出了“主体如何能认识客体”这样的蠢问题来。这个问题暗中先行设定了一个可以脱离世界而独存的主体。然而,存在的天然境界无分主客。首先是活动。活动中就有所体察。认识活动只是存在的方式之一,而且是一种次级的存在方式,它把所体察的东西当作静观的对象来作一番分析归纳,这才谈得上各有族类、界限分明的物体。人对面是种种物体,人自己也成了众物体中的一个物体。于是,生存碎裂成主体、客体等残肢断片,而认识却无能把他们重组为生命,倒反来问“主体能否超越自身去认识客体?”甚至“外部世界是否存在?”先就把存在局限在一部分物体即主体中,存在自然达不到客体了。但由生而在世的人来提这些问题,这些问题就毫无意义。我们在烦忙活动中与之亲交的世界才是真的世界,知识所描绘的世界则是智性化了的世界残骸。人不在“主体”中,而在世界中,在他所从事的事情中,人于何处对自己的存在有所作为,有所领悟,他就于何处实际生存。为了避免把人误解为一个主体物,宜把人称作“存在于此”,或“此在”(Dasein)。

  人作为此在不是孤立的主体,人溶浸于世界和他人之中。同样,他人也不是一个个孤立的主体。人都是此在。而就人溶浸于他人的情况来看,此在总是共同此在(Misdasein),在世总是共同在世。即使你避居林泉,总还是一种在世,你的存在依旧由共同在世规定着。共同在世并非指很多孤立的主体物连陈并列,遗世独立也不是指无人在侧。共同在世提供了特立独行的背景和可能。大隐可隐金门,这是在很多人中独在,他人这时以冷漠的姿态共同在世。“在人群和喧嚣中随世沉浮,到处是不可共忧的、荣华的奴仆,这才是孤独!”(拜伦语)

  实际上,人生所在的日常世界就是这种炎凉世态。在日常生活中,此在总得烦神与他人打交道。人们无情竞争,意欲制胜,结果都要被他人统制——被公众的好恶统制。“一般人”(das Man)实施着他的真正独裁。“一般人”如何做,如何说,如何喜怒,此在就如何做,如何说,如何喜怒。甚至“一般人”如何“与众不同”,此在就如何与众不同。每个人的责任都被卸除了,却没有哪个“一般人”出面负责,因为人人都是一般人,人人都要一般齐。

  这个“一般齐”看守着任何挤上来的例外。一切优越状态都被不声不响地压住,草创的思淹没在人云亦云之中,贪新骛奇取代了特立独行的首创精神,不知慎重决定自己的行止,只一味对事变的可能性模棱揣度——这些东西组成了此在的日常生存模式:沉沦。

  沉沦并不是一种堕落。从没有一个纯洁的人格堕入尘环那回事。人总沉沦着。人的日常存在寓于日常世界,从日常世界来领悟自己。但领悟自己并非是对一个固定空间中的现成事物的认识。人首先在现身于世之际领悟自己。人活着,虽然人们不知为什么。此在在,而且不得不在,这一现象首先在情绪中开展出来。

  情绪是基本的生存状态之一。哲学却一向轻视情绪。虽然人生在世总带着情绪,甚至静观认识也带着情绪;虽然情绪比认识更早地领悟着存在。情绪是此在的现身:不知从何处来,往何处去,此在已经在此。至于对情绪的反省认识,则不过浮在存在物的表面上打转,达不到情绪的混沌处,达不到存在的深处。

  情绪令此在现身,把此在已经在此这一实际情况显露出来。只要人存在着,就不得不把“已经在此”这一实际承担起来,无论他是怨天尤人,随波逐浪,抑或是肩负着命运,敢作敢为。存在哲学把这种无可逃避的生存实际称为被抛状态(Geworfenheit)。人并不创造存在,人是被抛入存在的;人由于领悟其存在而得以存在。人看护着他的存在。

  最根本的情绪是畏,因为畏从根本上公开了人的被抛状态。畏不同于怕,怕总是怕具体的坏事,而畏之所畏者却不是任何存在者。其实,当畏来临,一切存在者都变得无足轻重,只还剩下一片空无。无由而畏,无所为畏,去迷转悟,终悟“万有毕竟空寂”。一旦登达此无何有之乡,便聆取人生在世的真谛了。

  懦怯的世人怕直面空无,唯大勇者能畏。此在日常沉沦着,他作工、谈情、聚闹、跑到天涯海角去游冶。他在逃避:逃避空无,逃到他所烦忙的事物中去,逃到使他烦神的一般人中去。这却说明,他逃避的东西还始终追迫着他。他到底逃不脱人生之大限——死。

  死就是空,畏就是直面死亡。畏从根本处公开了被抛状态:人归根到底被抛入死亡。生向着死。躲避死,也依然是沉沦着向死而在。存在同死亡联在一起;生存之领悟始于懂得死亡。死亡张满了生命的帆,存在的领悟就是从这张力领悟到存在的。

  人因他对自己的存在有所作为而得以存在。鲜明或含混地领悟着方生方死的背景,人来筹划他的存在。人永远在可能性中。人不是选择可能的事情,人所选择的是他本身。人是什么?那要由他自己去是。正因为人就是他所将是的或所将不是的,所以他才能说:成为你所是的!

  存在的领悟,存在的筹划,即人的生存本身,永远领先于人的现成状态。人在成为状态之际已经超越于状态了。所以人只能说:“我是”,而说不定“是什么”。浮士德不能喊出“请停留一下”,一旦停留,他的生存就完结了。

  于此可以提出存在哲学的一个重要命题:存在先于本质(der Vorrang der Existenztia vor der Essentia)。拘于字面,这话可译成:是,先于所是。这意思是:如果竟谈得上人的既成状态,那么这一既成状态也必须从人的不断领先于自身的能够存在(Seinkoennen)得到了解。即使只为保住现成状态,也总要从可能性方面来作筹划。而在由畏公开出来的抛向死的境况中,不断领先于自身的存在之筹划就突出醒目了。此在先行到死来筹划他的在此。而死亡是每个人自己的无可替代的可能性,所以,领悟着死来为存在作筹划,就是从根本处来筹划各种可能性了。进入畏之境界,万有消溟,人也就无存在者可寄寓;唯悟到人无依无托,固有一死,才能洞明生存的真谛:立足于自己来在世。

  人本身就是可能性。他可以选择自己:可以获得自己,也可以不获得自己,或者失去自己。唯因人天然可能是本真的人,才谈得上他获得自己或失去自己。立足于自己来在世,这一决断令人返本归真。但本真的存在并非遁入方寸之间,或遗凡尘而轻颺。只要人存在着,他就总在世界中,总烦忙于事物,烦神于他人,总对他的存在有所领悟,有所作为。决断反倒是要把人唤出,挺身来为他的作为负责,脱乎欺惘,而进入命运的单纯境界。唯畏乎天命的大勇者能先行到死而把被抛状态承担起来,从而本真地行于世,有其命运。无宗旨的人只在偶然事故中打转,而且他碰到更多的机会、事故,但他不可能有命运。

  综上所述,可见此的存在包括三个主要环节。1,领悟着的筹划。2,被抛入状态。3,沉沦。

  第一点是决定性的。如前所述,若对其存在无所作为,此在就丧失其存在了。而筹划总是先行于自身从可能性方面来筹划。此在从可能性、从“先行到死”,来归自身。换言之,此在首先在将来中。“是,先于所是”。没有将来的能够存在,就谈不上存在的既成状态。

  人对其存在有所筹划,但他不创造存在。人是被抛入存在的。人已经在了。筹划就是从可能性方面来把存在的被抛状态承担起来。“已经存在”是从将来的可能方面出现的:此在在将来仍如其曾在;我将依然故我。所以,此在的曾在,共同此在的历史性,都是从将来方面展开的。

  人从将来的筹划承担起他的历史而寓于当世。人只要存在,就必烦忙种种存在者,他正沉沦于存在者之中,从而把筹划着的历史性现在化了。通俗观念沉沦于当前而不自知,于是它把此刻突出出来,把生动的时间性敉平为一连串前后相继的此刻。这种“一般齐”的时间之流对生存漠不关心,只不过在我们身外均匀流逝着。存在哲学则主张,时间中起主导作用的是将来,时间性对存在来说性命攸关。死生亦大矣,而死生的意义都要靠时间来说明。时间烛照着生存,照明了人的生死整体——烦(Sorge)。

  人生在世,烦忙也罢,烦神也罢,总是个烦。沦落于大千世界,自不免操持百业,逐人高低;就算收心得道,忘去营营,也还要以本真的自我来作决断。说什么出世、无为,总还是在世,总还是无不为。

  烦是生存结构的整体。这个生存整体是在时间的地平线上呈现出来的。若吾生也无涯,人如木石悠悠无尽,又何烦之有?在烦中,将来突出出来作为生存的首要意义。为现在烦,为历史烦,归根到底是为将来而烦。于是烦也就指明了生存整体的那种无功无就,死而后已的情形。

  《存在与时间》立旨以人为本来阐释存在。人就在而且就是人。没有一条神诫或自然法则指定我们应当怎样是一个人,天上地下并无一处把人性规定下来。人性尚未定向,它始终还在创造着。人性既非制成品,也不是尚待实现的蓝图,那我们何从察知人性呢?——我们已经在了,在种种努力之中;已经烦着,并领悟着烦。烦在设身处地的情绪中现身,在筹划中领悟,在语言中交流,在存在中展开着存在本身。但什么都无法把定烦。烦永不是定形的局面。烦之领悟也不是。人性问题或者存在问题的答案,不似方程的根,求出来便摆在那里。思领悟着在,并始终领悟在。它不提供“结论”,而只是把存在保持在“存在的疏明”之中。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存在与时间读后感1000字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