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历史三调(中译修订版)读后感摘抄
日期:2022-03-11 19:07:29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历史三调(中译修订版)读后感摘抄

  《历史三调(中译修订版)》是一本由[美]柯文著作,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89.00元,页数:38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历史三调(中译修订版)》精选点评:

  ●书以义和团事件为例从历史事件、亲身经历和神话制造三个key来谈叙事历史,把叙事史学中审美的、认识论的、伦理意识形态的,各层次引人入胜的讲出,非常有意思。新版比旧版增加了一些删减内容、地图和注释,本书不但没读过可惜,就是读过旧版没读新版也是可惜的。

  ●“就实际操作而言,作为叙述过去的互为补充的方式,历史与神话之间的区别微乎其微。”

  ●提到的为历史导入提供的三个途径的主张非常具有开创性。我想这应该是每一个历史学家都应当注意的,其次应当注意的是历史工作者的职责问题:理解随后解释。以及期间的态度问题。 我们听取解释的每一个人,都应当有一种意识,它是历史学家意识+历史经历者意识+神话制造者意识的多方面产物。这要求我们要有一双明亮的眼睛,审慎的态度去对待过去,着眼现在。

  ●关于经历的部分读起来最有意思,以史为鉴大概为此。

  ●什么鬼...雷颐这群人的学识堪忧...

  ●从中国为中心进行历史研究的著作,三个层面。其实对写论文的思路视野有开拓。

  ●非常棒的专业书,用西方历史研究理论研究义和团运动。或者说,以义和团为例介绍了这种研究方法。给我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

  ●又是一本开脑洞的书。导师一再提到这本书,上周他在史学概论课上又说到这本书非常有趣,于是在写开题报告的间隙中找来读完。我完全被作者对中国的了解和他的游刃有余惊到。他写中国历史,但眼光又不局限于中国。他写义和团运动,但其实他更想探讨历史的三个维度。更有意思的是在书中寻到很多被隐藏起来的历史的蛛丝马迹。世界远不止你所看到的。

  ●4.5分吧,写的确实还不错

  《历史三调(中译修订版)》读后感(一):由《历史三调》想到的、、、

  对个人历史观冲击非常大的一本书!全书以义和团运动作为研究的出发点,但已经远远超越了对它的研究,上升到对历史学根本问题进行探讨的层次。作为经历的义和团运动,不同的当事人对他有着不同的解读,甚至只是盲目从众,不做解读;作为事件的义和团运动代表的是对过去的一种特殊的解读;而作为神话的义和团运动则是历史学家在各种主客观因素的限制下,以过去为载体,对现实做出的解读。行笔至此,你会不禁惊叹于在建构事实方面,历史学家与记者是何等相似!你也不禁要问,事实是否真的存在?对此,我的态度很悲观!

  《历史三调(中译修订版)》读后感(二):历史三调

  书如其名,从三个层次来论述义和团。与其说是研究义和团运动的专著,倒不如说是以义和团为例讨论某些历史研究中的根本问题的史学理论书。柯文思路清晰,对某些问题的看法相当透彻,每一部分的绪论是精华所在。第一部分,作为事件的义和团。柯文对传统的历史叙事进行反思,即历史学家对于历史的叙述在多大程度上接近于真实的历史,这无疑是在以海登怀特为代表的后现代史学思潮的冲击下所进行的反思。历史学家在历史叙述有着三个特点——对历史的理解和解释、结果的确定性以及对于事态发展的全方位认知。而在这个部分,柯文仅是对义和团运动的整个发展过程进行了概述。第二部分,作为经历的义和团。从一种亲历者的视角进入到义和团运动发生时的社会情境当中。首先应当意识到完全复原经历的不可能性,亲历者往往带有很强的 盲目性,他们无法预知事件的结果,其自身也受到信息和地理环境的限制。同时柯文也注意到一点,那就是作为亲历者不可避免的受到对于“历史”的象征性与观念性认知的影响。而从另一个方面来看,亲历者作为人的生活轨迹无疑是连续的,但是其经历的的事件却往往被历史学家划分为不同的时段,而作为个人的经历也往往呈现出历史叙述所无法想象的联系与面向。这种错位关系被柯文称之为凝合-消散过程。基于这种对于事件亲历者的共情,柯文深入到了义和团运动发生的那个历史情境当中,水灾旱灾的爆发使得社会上充满了对于死亡的恐慌,这种恐慌进而转嫁到作为他者的外国教士身上。二者呈现出复杂的因果互动关系,而传统的“降神附体”仪式则在这种恐当中得到复兴与发展,谣言的盛行进一步为这种信仰提供了合理社会舆论环境。各种神秘的法术与对妇女所谓秽物的使用彰显出传统社会的文化与价值取向。(其实是相当有趣的人类学议题)。这种由对死亡的焦虑导致的社会现象,促成了大范围死亡的发生,而死亡又进一步加剧着焦虑。有趣的一点是,柯文在分析各种社会现象时往往是与其他地区文明进行比较,这种比较呈现出人类社会在社会机制与价值取向上的共有与不同。第三部分,也是最重要的部分是作为神话的义和团。柯文对于历史的神话化认识的相当深刻。历史不可避免地面临被神话化的问题,甚至历史与神话实际上并不存在清晰的界限,历史学家在澄清历史的同时也会制造出另外一些的神话,但是神话也需要部分事实来提供说服力和可信度。历史的神话化有着多种形式,个人观念、文艺作品、新闻报道、纪念仪式等都是在某种程度上扭曲历史的面貌而突出其中的某些特质来为现实服务。但是柯文也意识到完全破除神话实际上是会造成严重的现实后果的,于是问题就在于二者的平衡。义和团的神话化过程有着鲜明的阶段性,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出于不同的需要,义和团作为一个事件呈现出不同的面貌。新文化运动将义和团视为旧中国落后与封建文化的代表,西方则更将强调黄祸论。而到了20年代,义和团又呈现出反帝的面貌,只不过有着正面与反面的区别。到了文革时期,对于义和团的叙述不再是对于说服力与可信度的争论,而变成了与主流导向的相符程度。义和团变成攻击刘少奇与反苏的武器。对于义和团神话的纠结本质上是对西方态度的纠结。

  柯文提出历史学家如何沟通过去与现在,其“局外人”的角色在正反两方面对历史研究起着作用。最后的结论部分字字珠玑,建议“全文背诵”,哈哈。

  《历史三调(中译修订版)》读后感(三):《歷史三調》的讀書報告

  《历史三调(中译修订版)》读后感(四):历史三调:对于义和团运动的可信诠释

  义和团概念近来常被引用,尤其是被反对民族主义的的人用来象征国内教育程度偏低的民族主义排外族群。另一方面,传统的左派观点认为义和团是一次反帝反封建的运动。但是,我总是觉得排外或者反帝运动都不能很好的解释这次运动的成因;以老一辈农民的观感上来看,在事情不到性命攸关的情况下,他们很少会采取过激的行为。这背后一定有更合理的逻辑,而我想要了解这种动机。

  为了进一步了解这段历史,我特地去寻找一本观点客观、口碑较高的记载这段历史的书籍——也就是这本《历史三调》。这是一本考据严谨的历史书,380多页的篇幅中有约150页为注释。书本主要分为三块内容,作为事件存在的义和团;作为(个人)经历存在的义和团;以及作为宣传概念被神话化或者妖魔化的义和团。

  不得不说,作者柯文先生对于历史的态度是我一直感受得到,却未能用语言表达出来的:大多数的历史书记载的都是叙事化的历史,甚至是缺乏考证的宣传。对于亲历者的经历、感想,以及动机,多数史书记载不足。

  义和团运动和大多数历史事件一样,成为了一种符号,被人了解的是“神话化”后的历史,而生活在其中的活生生的人物被人遗忘了。很少有人愿意关注牵扯其中的传教士、外交官、官员、农民和拳民的真实想法和行为动机。我一直相信人类的行为在总体上是偏理性的、有逻辑可循的;这也是现代经济学的理论基础。即使疯狂如德三或赤柬,一定也有其行为的内在动机,是当时历史背景条件的再构筑。如果不能解构这些历史行为各方的内在动机,则很难算是一本伟大的历史书。

  以义和团发起的动机举例来说,这本书通过大量的亲历者回忆和报道记载分析了事件的起源。义和拳起源于民间武术流派,如“梅花拳”,与“洪拳”是同样的概念。在1898年鲁西北的大水灾和随之而来的大旱灾下,华北地区的饥饿而忧虑的人们中不安的情绪开始升温。同时,甲午战争使得助手这一地带的清军被抽调,政府控制力量变得薄弱,在鲁、晋、直一带形成了半无政府状态。义和拳逐渐发展成为一种居民自发维护治安的民团组织,并且开始向地主和富户征收粮食作为“保护费”。农民们为了抵抗匪盗、获得口粮、以及天旱无田可耕,开始成批加入各类拳厂以求生计——与幕末时期传统道场的兴盛有几分相似。随着旱情的发展,各地的民团无数组织如大刀会和梅花拳等陆续集中。在不平等条约的特权影响下,山东的民教均势逐渐向教会倾斜,并且出现了政府将寺庙用地划作教堂等事件。在这种背景下,1899年整个山东的拳会采用了义和团的名称并打出了驱逐一切洋人的旗号。

  旱灾是人为因素所能影响极小的灾害,即使今天人工干预也需要满足特定的条件。在古代,持续的大旱在各种地方都被视为神的愤怒。同时,在社会受到压力状况下,谣言的矛头总是会指向“非我族群”的人,正如日本关东大地震时的朝鲜人与德国经济危机时的犹太人一般。在鲁西北,神的愤怒被引导向了外国教士。义和拳的行动也开始披上了宗教的外衣,以降神附体和刀枪不入的硬气功作为典型的宗教仪式,发展狂热的信徒。(这种硬气功狂热甚至到了90年代又重演了一次。)

  之后就是人们所熟悉的部分了;清政府态度的转变、天津和北京的战斗最后以八国联军的镇压和屠杀作为结尾,尤以俄国、日本和德国干涉军最为凶残。在这场战争中,唯有普通人的命运最为悲惨;在运动发展时期,只要被指认为教民或是破坏了“法术”,就会被杀死;而在外国干涉军的报复行动中,平民也成为屠戮的对象。

  通过详尽的事例资料堆砌和分析,作者也详细介绍了该时期的群体现象和心理,以及对比人类史中相似的共性行为,如压力之下的排外情绪、谣言的生成和传播、以及宗教仪式等,引人深思。全书的最后一部分是运动成为历史后,后来的各方将其神话化的经过。民国新民族主义者、共和国时期对于事件的不同解读直接和当时的境况与立场相关,也使得他们部分忽视了真实事件的一部分。

  义和团是一个过于复杂的事件,其各种成分之多,使得其无法被简单定性。但是阅读历史中个人命运的记载还是令人不胜唏嘘。那些人曾经是我们的祖辈,是我们自己。历史中充满了偶然,但更多的是必然。在1900年那个时间点上,即使没有这场大旱,中国和西方的冲突也看起来不可避免——这种冲突包括了传统与现代的冲突;以及亨廷顿所说的,文明之间的冲突。这本书为这种理解提供了一个可信的视角,对这段历史有兴趣的朋友不妨一读。

  《历史三调(中译修订版)》读后感(五):义和团的始末——民众、基督教、清政府

  义和团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重要的阶段,也是近代的一个分水岭,但对义和团的了解却知之甚少,在平时看到的历史书和节目中,抨击落后愚昧的封建主义制度,人们总用到义和团阴魂不散的字眼。第一次看的是江苏凤凰出版社,原来的版本被阉割了不少,新版本丰富了不少神话部分的内容和其它。

  义和团对于中国人既熟悉又陌生,是爱国主义还是“叛乱”,是民族主义还是盲目排外运动,是愚昧无知的底层百姓的最后挣扎还是无能的政府昏庸无作为引起的大灾难,义和团在中国近代史不同的时期也被赋予了不同的意义,现代语境中的义和团似乎又成了贬义词。历史中的义和团到底怎样开始、怎样爆发又是怎样瞬间消亡不再出现。义和团是多灾多难的中国近现代史中重要的一部分,而我们对于了解十分片面,印象深刻反而只留下些电影画面,手持大刀长矛的义和团民众头戴红巾穿着戏服高喊着刀枪不入,身后则是敲敲打打的戏班子,他们就这样昂着头无畏地前行在八国联军的枪炮中一排排地倒下,没有倒下的继续前进。

  首先是叙事的历史,但它不能仅仅是冰冷的伤亡数字,一百多名外国人、三万教民、数千名清兵、被清兵和八国联军前后夹击之数目不详的义和团众以及更多无辜的直隶地区百姓,更不是后面辛丑条约的4万五万千两赔款。事实便是残酷的事实,它有起因、经过和结果。义和团起因是教案,中外冲突在民间最具体最突出的冲突,义和团从某种意义上可认为是一场最大的教案。义和团的发源地是在山东鲁西南和鲁西北,大刀会和梅花拳,大刀会和梅花拳本来是村民习武自保的组织。由于地方官的懈怠以及地处各县的边缘交界地带乡绅领导的缺失,贫穷的人们自发组织以大刀会和梅花拳的形式保护自己的财产和利益。但19世纪末,对于山东的普通百姓而言,街上流传的是甲午战败后从前线退下来的士兵带回来的对外国枪炮和舰船之可怕回忆和描述,因巨野教案德国人借此夺走了富庶的胶东半岛,而树立在城镇中心的教堂则成为对以上恐惧、焦虑和仇恨的具体对象,教堂和里面的牧师、甚至教民都是邪恶的化身。即便同情百姓的正直官员对本地牧师的飞扬跋扈也无可奈何,官员和政府的无能早在太平天国之前便百姓皆知。义和团意为“联合起来共襄义举”,仇恨的种子早已种下了,通过艰苦锻炼而练成的金钟罩外门功夫对于洋人的洋枪洋炮不具备普遍意义,又如此费时费力。而降神附体对于普通百姓而言更具吸引力,充满戏剧化的表演,简单的戏台,令乏味贫苦的一生增添些色彩。戏台上表演的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中国历史和小说里的神仙、英雄,这种表演能令表演者得到关注和满足,也能令观看者也投入其中,如同某种魔力在广泛地传染,被传染的人们同样感同身受,他们也都开始相信真的可以刀枪不入。

  周锡瑞教授的《义和团运动的起源》,认为义和团源于民间文化,对于起源其他学者认为或是团练之说或是白莲教之说。扶清灭洋的义和团从山东到直隶,从边远的乡村聚集到城市、中央,生存的焦虑和愤怒的火焰在1899年那场旷日持久的大旱灾下发酵越来越巨大,似要吞噬一切洋人以及有关“洋”的事物。刚一开始还只是骚乱,即便最清醒的官员小心翼翼地处理跟洋人洋教有关的案子也头疼不已,一边是飞扬跋扈令人可憎的洋人,一面是高涨的民情民怨。而帝国的中央政府刚经历了一场戊戌政变,慈禧太后回到了朝堂,光绪皇帝离被废只差一步,慈禧太后刚处理完“家事”,那些使馆里讨厌的外国人竟然跑来要管她的家事。居住在使馆和京城的洋人和教民焦虑不安,他们不会因饥饿死亡,但他们可能被周围饥饿的人们包围攻击而死。因为大旱灾是一场天怒人怨,因洋人的存在而上天对人们的惩罚。西摩尔的联军从大沽口出发去北京保护他们的臣民,外国的军队要来北京,无疑再次刺激了慈禧太后和顽固满清贵族们敏感的神经,民心或可用,历代帝王笃信的“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也牢牢地印在这些统治者的心中。虎神营便表达了统治者对帝国主义入侵者的憎恨之情,虎食羊、神灭鬼。义和团得到官方的支持,甚至太后的默许,在义和团后面便是端王、庄王、刚毅、毓贤等满大人,义和团运动达到高潮,围攻北京的教堂和天津的大使馆。 “莫名其妙”的诏书被东南各省的封疆大吏置之不理,东南各省互保,在起源地山东的义和团也因巡抚袁世凯的铁腕统治而被镇压驱赶到直隶地区。对于直隶地区的百姓而言,义和团运动已经变成了战争,是一场大灾难,充满死亡的记忆、谣言的恐慌、对未知之未来的恐惧。先是义和团控制了这里,接着是八国联军进城,这些所谓的文明国家对直隶地区人们的强奸烧杀抢掠更加野蛮、卑劣。直隶地区的清军和义和团对教堂和大使馆围攻数月无果,天津大沽口失守,八国联军冲了进来,进行更加疯狂的报复和侵略。义和团之前被清军推在前面当盾牌,到了慈禧仓皇西狩而去,清军开始对义和团的背后开枪,战场上到处是大师兄、二师兄的尸首,幸存下来的义和团四散而去,义和团不再出现在历史事件中。

  义和团对降神附体面对真实的洋枪洋炮之破绽显而易见,为何他们却义无反顾地冲在阵前一排排地倒下,法术的失灵可能亦可以寻求其它的方法解释和慰藉,这种不畏生死的行为很难简单地用无知、愚昧去解释,对于现在生活在和平年代的人更是难以理解,生存的焦虑、旱灾的可怕、死亡的恐惧、对洋人即外来者的恐惧,生命的卑微在焦躁不安的环境下、狂热的愤怒情绪带动下所有这一切影响加到一起而造成如此的疯狂和歇斯底里?亦反思传统文化,民间信仰,民间宗教。1900年,中华文明与西方文明的冲突在两次鸦片战争后再次爆发,落后的一方用精神力量和传统武术、巫术去抗争西方的科技文明与残酷枪炮,愤怒的火焰、焦虑的心情、狂热的情绪战胜了理性,外部的环境和压力一再催发疯狂。

  神话的义和团,在不同历史阶段,因现实中人们从中攫取部分放大以满足不同的现实需求而变得不同。对过去的神话化有许多种形式,其中一种或许可被称为”普通型“形式,是指各个社会的普通老百姓头脑中贮存的大量历史形象的神话化;另一种形式是修改自己的生平经历,即是说,我们经常修改我们以前的生活经历,使之符合和适应我们的自我概念在生命长河的不同阶段的不同变化;还有一种形式是涉及历史题材的诗歌、戏剧、小说、艺术和电影对历史的神话化,这种形式比历史著作更容易使历史形象印在人们的脑海中。而义和团民众降神附身,请的神仙也是他们生活的时代,戏剧和小说中神话的神仙和人物,通过臆想和巫术借助天上神仙的帮忙驱走现实的“妖魔鬼怪”即洋人和一切跟洋人有关的事物。生活在现代的我们也常常经历可怕的谣言,传播谣言,也常常参加神话的制造。

  看书需带着疑问去看书,《历史的三调》则让初涉历史的读者,分别对叙事的历史、对经历者的经历、神话的历史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增加了义和团历史的了解,同时也增加对这段灾难历史之审慎的态度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历史三调(中译修订版)读后感摘抄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