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性别的神》是一本由央珍著作,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8.00,页数:2018-1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无性别的神》精选点评:
●了解西藏生活的一个入口,知道了西藏人的主食叫糌粑。可能因为文化差异,难以产生共鸣,也可能因为读得仓促,没有好好地就书中的描写展开想象,期待有朝一日能去到拉萨把真情实景和书里的内容联系起来。看完长篇之后,再看到附录中的短篇会很有感觉,短篇看了好几遍,总觉得其中有种悠悠的韵味让人很想去探寻。
●第一次真切地感受到了西藏的温度。 合上书的时候起,最吸引我的地方就是拉萨。 等着我,央吉卓玛!
●后三分之一急转直下,简直不像一个人写出来的。不过可以借这本书一窥西藏的风土人情。
●西藏女神笔下的真实西藏,珍藏
●西藏作家的书,对于了解西藏文化应该很有帮助。本书描写了西藏的各种生活,从官员到阶级,从普通生活到风俗文化。相当于是一部西藏版的《红楼梦》,对于了解西藏文化会有帮助的。
●淡淡的叙述人生变化无常
●整个作品结束得太快了,潦潦草草就到了接上了结尾。主角绝对不算一个讨人喜欢的类型,说是爱自由,可实际总有不近人情的表现(可能是孩子的缘故吧),但绝对有一个完整变化的过程,最后结尾的走向绝不应该成为攻讦的对象,政治正确本身就是错吗,何况前面铺垫得也很完整,不要那么历史虚无主义地想当然吧。无性别的神,是因为她从小就是女孩子但是却体现男孩子的行为对性别的叛逆-本身对自己身份『旧贵族藏人』/『尼姑』等传统的叛逆,大概也是最后所在尼姑庵男女转化故事的表现吧。写得真是很好的。可惜作已经去世了。
●央吉卓玛 加油!当不幸总是在女性身上发生时,读者除了捐一把热泪之余,是不是痛思造成这种不平等的原因,并拯救之!
●西藏是一片净土,山水是自由粗狂的,人心是纯净虔诚的,所以西藏人更愿意生活在一个世代形成的传统教条框里,但人性里若有了向往自由的品质,那么不管是精致复杂的世俗生活,还是戒律森严的宗教修行,都是关不住它的。央吉卓玛的叛逆正是冲破传统带给西藏的新气象的自由之行。虽是长篇小说,但读了后面的短篇原版,却觉得比长篇更来的可回味些,那种留给人想象的神秘感相比长篇来说更加使人惊奇,是一本好书但不是一个好的故事。
●作者是北大毕业,已经去世,又是《拉萨往事》原著,所以一直想看看,看完了也没有更多的感受,只是觉得那段岁月现在已经被各类电影小说说烂了,小说情节也没有更多的吸引之处,唯独小女孩的视角比较引人,她的转变如果有个更加立意的结局的话,也许有个善终了。
《无性别的神》读后感(一):寻找灵魂的本心
在阅读中曾多次置身于其中,感受西藏奴隶制末期的世态、风土人情。在这瞬息万变的时代潮流中,主人公央吉卓玛跌宕起伏的青春显得如此饱满而又无常。虽然有些遗憾书的结尾在好像预示着央吉走向共产主义思潮时就戛然而止了,也不知道她的后半生归宿是否还是在圣湖所观照的佛境,不过这些都不重要了,正如小说的名字一样“无性别的神”,超越世俗的分辨,在虚空藏中寻找真正的自我和本心。
《无性别的神》读后感(二):西藏故事
西藏,一个在诸多文字中流传的可以净化心灵的地方,我想这得益于西藏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和稀少的人口。因为绝少有人为的破坏,所以我们能看到的仍然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再加上地域的原因和不算好的生存条件,这里的人们拥有坚实的信仰,这也是为什么旅人们把西藏称为圣地的原因。这一切其实和西藏的传统是分不开的,因为生存条件的限制人们不得不从宗教中寻求慰藉。也才有了作家央珍笔下的这本《无性别的神》。
《无性别的神》在内容提要里被称之为“西藏的红楼梦”,很多人说是过誉了。其实吧,这要分怎么看,要说从文字的组织架构、气势和文字包容度来说,的确相差甚远。作为四大名著之一的《红楼梦》,可以说真实的记录了一个时代的风土人情并且将这些人情世故汇入到小说情节中确实开一代之先河。但是从反映内容上来讲二者差距并不大,《无性别的神》也真实的反应了旧时代西藏人民和僧侣的生活状态,而且行文的手法也和《红楼梦》类似,从这方面看,称《无性别的神》是西藏的《红楼梦》并不过分。对于我们这些对于西藏仅仅是从各类文字中了解到西藏只鳞片爪的人来说,本书可以让我们对于西藏的文化形成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但是这本书有一个令人遗憾的地方,开篇非常令人惊艳,写作内容也很详实,但是文章的收尾过于的草率,让人无法相信故事就这么结束了!开放式的结局的确可以让人联想,但是这个结局缺乏了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这就是本书最令人惋惜的地方。
整本书从两个方面介绍了西藏。第一个方面是生活,男尊女卑的制度、贫苦的农奴、贵族阶层的腐烂、思想的僵化、阶级的对立、新的科学思想在旧宗教思想的因为下屈服、善良得不到伸张等等旧西藏的种种症结都在其中描绘,整体有一种压抑的感觉,但是塑造的央吉卓玛非常差成功,给人以希望,希望有一束光可以穿透乌云的;第二个方面就是宗教信仰。这个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我对于宗教,一直以来都是当做一种哲学,保持中立态度的。但在这本书里,宗教的除了信仰和威严意外也让我感受到了一丝温馨。在央吉这个女孩身上,庙堂反而给了她比家更多的温暖,还有一份温暖就是她的奶妈给她的。
(题外话:作者央珍说书名“无性别的神”是给读者一个模糊的概念,其中的含义需要自己品。我也来说一下我的看法。读完本书后,我觉得所谓的神就是那些给予爱和信仰的人或者一切事物)
《无性别的神》读后感(三):写出西藏人复杂而独特的心灵
1.总体感觉:很纯净,一种冷静,一种圣洁,一种不动声色,一种神秘。在感觉上和阿来的《尘埃落定》有异曲同工之妙,我猜部分原因是因为都是在讲述西藏同一个时段的历史。
3.从民俗、社会变迁的角度看,这部小说遍及西藏的各个地域,日喀则,拉萨,林芝,印度,它会让你燃烧起一种对西藏的向往,带着特殊的民族风情。
5.从叙事的角度来看,通篇都是从一个小女孩成长的单向视角来展开。虽然是单向,但是却很新颖,也很完整,这是一个很聪明的小女孩。在她看似天真的想法里,对很多成年人习以为然的东西进行了别样的思考。
6.从哲学的角度看,小女孩有一位非常厉害的师傅。他给小卓玛讲了很多佛法,这些佛法给了卓玛以灵感,也会给我们的。虽然是佛法,但更是人生的钻研之路。
7.从人性的角度,卓玛有着1纯然的善,但是这种善无法抵挡住那么多的恶。在整部小说里面有很多的恶人,也有很多的善人,在这种人性的交锋中,小说充满了非常多的变化,对财富的渴望,对功名的渴望,对肉体额渴望。这些人性的深处充分提升了小说的境界,它促进了我们对一百年前陌生人的了解。他们也有欲望,他们也有七情六欲,他们也会有很多的恐惧,他们的内心兼职害怕极了。人性没有止境,这部小说写出了一种感觉。
8.从女权的角度看,小说当中有很多很多的女性角色,她们没有一个有很好的遭遇。因为在拉萨的规章制度里面,女性天然就是受歧视的。我不愿意把卓玛说成是一个抗争者,我愿意把她看成一个天真者。她的天真即是对这种不合理的陈规额最好驳斥。女性没有文化,不被接受教育。尤其是寺里的尼姑,人都是有欲望的。姐姐的突然出嫁,母亲的焦虑与冷酷,奶妈最后的悲惨待遇,甚至连最后的卓玛都离开了家庭。在这片女性的炼狱中,原先的女仆拉姆率先走了出来,这是十分具有象征意义的。从小说的一开始,卓玛就必须是一个悲剧的角色。央珍将小说题名为《无性别的神》,我想里面是带着女性张扬在里面的。女性也可以成为神,女性的地位必须崛起。
9.小说中的细节描写很有意思,央珍的文笔很细腻,不张扬,很冷静,很巧妙。例如讲到去街上买东西?商户说听说你府上的儿子和管家长得很像?讲到早晨卓玛和小姨去见妈妈?赌注了不让进,于是问了句:是管家在里面吗?在卓玛当尼姑后,有一段去山上采药的场景,在这里讲到一位药师和尼姑的相遇,脉脉含情,流淌而来。真是美好极了。
央珍说:西藏的美与丑不在那块土地上,而在生活在那块土地上的人们的心灵里。西藏作家的任务就是写出西藏人复杂而独特的心灵,写出他们在不同时代的彷徨和犹疑、痛苦和欣喜,而不是把他们简单化和标签化。 我很高兴,她写出来了,她创造了非常多独特的人。
《无性别的神》读后感(四):央视热剧原著,这本书照亮无数人的童年
在中国这么多省份当中,西藏是最神秘的省份之一,这与它偏远的地理位置有关,同时也与它独特的历史文化有关。很多去过西藏的人,对它的印象也仅仅停留在那些风景绝美的景点上,西藏人平常的生活离我们似乎很远很远。
但在我记忆里,一直记着一部小时候央视播放的电视剧,情节大多都忘了,但一直记着是一部关于西藏的电视剧,里面的服饰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这回偶然看到了这本《无性别的神》,才知道了那部电视剧的名字——《拉萨往事》。
《拉萨往事》正是由《无性别的神》改编的电视剧,2002年在央视播出,反响非常热烈,或许很多人的童年里,就有这部剧的印象。
但小时候看电视剧只是看个热闹,其中的深意,往往要成年以后才能读懂。
《无性别的神》里写了一个女孩的童年,但不同于《城南旧事》的童真烂漫,这本书里,女孩的童年里满是磕磕绊绊。
小说的背景设定在1920—1950年代的西藏,主人公央吉卓玛是贵族家庭德康家族的二小姐。
央吉卓玛出生时下了大雪,不久后父亲就丢官去世了,因此所有人都认定央吉卓玛是一个“不吉利的人”、“命里没有造化的人”。
央吉卓玛的童年被打上了这些烙印,与家里的人总保持着一种疏离感,奶妈巴桑告诉她,一定要顺顺从从,要得到府里所有人的喜欢才行。
随着德康家族的没落,央吉卓玛从豪华的大院里搬到了简朴的小院,曾经那些关系亲密的贵族朋友也随德康家族的破败而作鸟兽散,年幼的央吉卓玛还不明白这是为什么。
但家境的破败让央吉卓玛的童年也变得动荡了起来,母亲新招赘了一个丈夫,央吉卓玛和姐姐都被送往了不同的庄园,流浪的童年开始了。
央吉卓玛最初被送到了帕鲁庄园,庄园的老主人非常爱护央吉卓玛,那段日子也是央吉卓玛最快乐的童年时光,她可以自由地做一个任性、淘气的孩子。
但这样的生活只有短短的三个月,三个月后老主人去世了,继任的主人将央吉卓玛视为眼中钉,于是奶妈巴桑带着央吉卓玛逃到了姑太太的贝西庄园。
到了贝西庄园的央吉卓玛就像是进了贾府的林黛玉,总有寄人篱下的感觉,更何况央吉卓玛可没有疼爱她的贾母,她的表哥也远没有贾宝玉那么好相处。
在贝西庄园生活了几年之后,央吉卓玛等来了母亲的消息,母亲要接她回拉萨,奶妈巴桑很高兴,因为这意味着她可以见到自己的儿子了。
但这种高兴不属于央吉卓玛,流浪了这么久,她都快忘记了母亲的样子,回到拉萨并不意味着流浪的结束,因为拉萨的家,并没能让央吉卓玛心安。
央吉卓玛没能在拉萨待太久,她很快又被母亲送到了乡下的庄园去读书,之后母亲为了省一笔嫁妆,又将央吉卓玛送进了寺院做了尼姑……
《无性别的神》出版之后,收获了很多的赞誉,人们给它送上了诸多美誉:西藏版的《红楼梦》,西藏的清明上河图,当代西藏文学的里程碑。
这些美誉背后,是一个原汁原味的西藏。作者央珍是改革开放后第一位考入北京大学的藏族学生,她以自己在西藏的生活见闻向世人呈现了一幅最真实、最自然的西藏生活图景。
这幅图景是随着央吉卓玛的流浪而展开的。流浪在不同庄园的央吉卓玛,见识了最复杂,最立体的人性,有人善良,有人贪婪,有人势利,有人愚昧……
在帕鲁庄园,央吉卓玛受到了咒师的打击:女人不能摸法袋,因为是女人,男人可以摸,因为是男人。
这让央吉卓玛心里的性别意识开始慢慢觉醒,之后老主人去世,庄园里来了一位讨厌的新主人。
央吉卓玛问奶妈,为什么这个人会来?奶妈的回答让央吉卓玛更深刻地理解了男人和女人在性别之外更大的差异:庄园只能封给男人,女人是没有继承权的。
这些经历让央吉卓玛的心里满是困惑,但没人会给她答案,只能她自己去找。正是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央吉卓玛内心的反叛因子开始体现,书名叫做《无性别的神》,作者在后记里面说,无性别本就是对性别的叛逆。
原生家庭是这几年讨论度很高的一个话题,无论是小说还是影视作品,都在讨论我们如何才能摆脱原生家庭对自己的影响和束缚。
而央吉卓玛的经历似乎正可以作为一个成功范例。央吉卓玛虽然生在一个贵族家庭,但她的生活很难称得上是幸福。
央吉卓玛的父亲是曾出国留学的知识分子,但回国之后却无处施展自己的热情与抱负,只能凭鸦片麻醉自己,最终郁郁而终。
央吉卓玛的母亲为人虽然强势,但却无法摆脱性别的束缚,在她眼里,女人的责任就是结婚生育,料理家务,协助丈夫。
小说中典型的人物还有央吉卓玛的表哥,表哥出身富贵,但却毫无志向,以折磨奴隶为乐。
央吉卓玛成长的环境中几乎找不到一个可以让她视为榜样的人物,即便如此,她依旧让贫瘠的人生开出了花。
央吉卓玛内心对自由的向往从未停止,自由的天性让央吉卓玛不喜欢贵族大宅里精致富足的生活,反而享受在乡下的田园生活,甚至在寺院的清苦忙碌的生活都能让央吉卓玛感到充实。
央吉卓玛不仅向往着自由,同时还向往平等。因此当历史大潮敲开西藏的大门之时,央吉卓玛很快就找到了新的人生方向。
央吉卓玛看到红汉人(红军)进驻了西藏,人们都说红汉人是吃人、吃大便的怪物,不能和他们往来。
而央吉卓玛却因为好奇走进了红汉人的军营,在那里她居然发现了被家里赶走的仆人以及曾经在乡下庄园受苦的奴隶拉姆。
这些人都和以往大不相同,拉姆告诉央吉卓玛,红汉人要送她去内地读书。这一切让央吉卓玛大受震动,她似乎真正见到了佛经上所说的众生平等
于是央吉卓玛瞒着母亲,偷偷报名了红汉人的学习班,她想学汉语,想去看看拉姆即将去往的地方,她还想了解这个世界将会变成这么样。
央吉卓玛离开了寺院,再次开始了她的流浪,但这次,她感到心安。
《无性别的神》读后感(五):娇娘已回东山上
十六年前,我在念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史》里有一节“少数民族文学”,提到一本藏族女作家所写的长篇小说——《无性别的神》。
《无性别的神》初版于1994年,书店里自然是买不到的,我在旧书网购得。
《无性别的神》初版封面清新如风的文字讲述了半世纪前的一段往事,贵族小女孩央吉卓玛家道中落后寄人篱下,又在懵懂中出家为尼,最后在社会大变革中寻求自我。
新版《无性别的神》新版《无性别的神》,小女孩央吉卓玛和叔叔相见的一幕央吉卓玛敏感又纯净的眼睛,如同一部小小的摄影机,记录了西藏的风云巨变。留学英国的父亲,因怀才不遇而沉溺鸦片;爱俏自私的母亲,为省下嫁妆游说幼女献身佛门;自由恋爱却被族人砍断双脚的叔叔;以虐待奴隶为乐的表哥;生活西化奢靡的姐姐;努力改革却被反对派捉捕的隆康老爷……这是未被美化,也未被丑化的西藏贵族,他们的追求和欲望,他们的温暖和冷酷,构成了一幅细腻鲜活的拉萨风情画。
由于先入为主的观念,我认为作者是垂垂老者。年轻的我并未继续关注作品的其他信息,甚至几乎忘了作者姓名,但它就像一个深不见底的百宝箱,给了我数之不尽的瑰宝。
后来,我在二十四岁完成了小说《仓央嘉措》。二十五岁前往西藏。二十六岁出版了关于西藏的游记。
《无性别的神》,让我成了一个对西藏更为了解和尊重的汉人。
不知冥冥中是否有天意,我到北京后,和老金的第一个、第二个和第三个家,都和西藏文化博物馆近在咫尺。
老金供职新经典文化时,与十月文艺出版社的龙冬老师相交,而他的家便在西藏文化博物的院子里。老金带我前去拜会,我们在龙冬老师的工作室里喝茶饮酒,度过一个又一个难忘夜晚。
龙冬老师经常提及他的藏族妻子央珍。央珍的朋友来了电话,央珍回西藏了,央珍又回北京了……为了不影响央珍休息,他往往会提早结束聊天回家。
我不见她,却处处见她。
初次见她,是两年前的一个傍晚。我只能想起那天空气很干净,不冷,也不觉得热。
“央珍老师。”老金向一位高高的女子打招呼。
她瘦削秀丽,对我们娴静一笑,就像一支月夜下的莲花。
告别后,我对老金说,央珍老师气质高贵,不像凡间女子。
央珍老师生前照片那个时候,我只知她是龙冬老师的夫人,后来才知道,她在《中国藏学》杂志工作,是毕业于北大中文系的才女。据说她是第一个考上北大的藏族学生。
来北大读书的央珍老师,18岁那年摄于天安门广场新版《无性别的神》里的作者简介我们挑灯夜谈时,央珍老师偶尔会来坐坐。我买来她喜欢的紫色蝴蝶兰,她送我香醇的川宁红茶,又带来泡脚的藏药。
龙冬老师本姓熊,她称他为大熊,声音娇柔温雅,身为同性的我听之也怦然心动。我是第一次见到这样的女性,她像少女,又似母亲,她只是静静坐着,便会散发柔和的光。
龙冬老师的长篇小说《娇娘》的开篇,曾援用仓央嘉措诗歌:“在那东山顶上,升起了皎洁的月亮。娇娘的脸蛋,浮现在我的心上。”
龙冬老师所著《娇娘》“娇娘”便是“未曾生育的母亲”,是藏语“玛吉阿妈”的一种汉译,内在意义十分丰富。龙冬老师的同名小说中,“娇娘”是一位美丽的女画家。无法抹去她身影的人,是年幼她六岁,有汉藏血统的北京青年剧作家达娃。
这一段纯净浪漫的爱情,也是作者自身情感的投射。年轻时,龙老师去援藏,与在《西藏文学》工作的央珍老师相识相恋。
我知道,央珍老师是他的娇娘。
今年春天,老金对我说,央珍老师年轻时写过一本小说,得过奖,拍过电视剧,他想再版。不知为何,我没问他书名,他也未告诉我。
转眼到了夏天,老金发来小说的电子稿。打开文档后,我惊叫起来,书名和十六年前的记忆瞬重叠。
《无性别的神》,以另一种方式回到我身边。
我对自己当年的粗心后悔不迭。央珍,这个常见的藏族名字,我完完全全没想到她就在身边。
《无性别的神》曾被改编为电视剧《拉萨往事》,央珍老师又对拉萨往事再熟络不过,她和我们讲过去西藏贵族的精致生活,听英国唱片,用细瓷杯喝手磨咖啡,还会跳交谊舞。
《拉萨往事》海报世事无常,这位洁净如新月月光的女子,在她定居汉地的第二十六年晚秋,与世长辞。那一天,是公历2017年10月12日,藏历第十七胜生周火鸡年具贤月二十二日。
央珍老师的身后事,均按藏族传统进行,她的骨灰由家人带回拉萨,一部分遵照逝者遗愿,放在奔巴日山上。
奔巴日山因状如宝瓶,汉语译为宝瓶山,即龙东老师翻译仓央嘉措诗歌理解的东山。
2017年10月16日
又记:
央珍老师去世前半年,我们就计划将她的成名作《无性别的神》再版。我当时心念,若能担任编辑,实为此生之幸。这本被誉为西藏“红楼梦”的小说,和我颇有渊源。十多年前,我的大学教材里提及此书,阅后多年不忘。未料,编辑工作尚未完成,央珍老师便匆匆作别人世。
1985年,央珍老师从北京大学中文系毕业。回到拉萨后,开始文学创作。除去长篇小说《无性别的神》,她一生发表过短篇小说、散文、论文多篇。对故乡西藏的描写和思念,是其作品中的不变主题。她下笔细腻,故事娓娓道来,可以说,从过去到现在,她一直是重要的藏族作家。
在作家祝勇对她的访谈中,她不止一次提及,写《无性别的神》是希望让读者了解真实的西藏,希望这本书能够表现出人心和社会的丰富与复杂。这一创作主旨,也深刻而始终如一地贯穿了她的所有作品。
《拉萨的时间》收录了作者大部分短篇小说和散文作品,基本反映了她一生的创作内容。
这是一位藏族作家对故乡拉萨的深切怀念和细腻描绘。她的深沉和智慧,温柔和纯真,化作文字,如闪耀在拉萨宝瓶山上的星星,璀璨明净。
编辑此书的过程中,我愈加觉得,央珍老师留下的精神财富,是聊及藏族文学不可绕过的。在如今重利轻义的大环境下,浙江文艺出版社决定出版此书,亦令人钦佩。
本书编辑工作得到龙冬老师的大力协助,在此致谢。龙老师在悲痛中寻找、整理、审读这本具有纪念意义的文集时,付出了颇多心血。
愿读者得以走近央珍,走近西藏。
2018年1月26日
——本文为《拉萨的时间》中“选编者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