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9日》是一本由宋晓俐著作,台海出版社|汇智博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5.00,页数:264,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49日》读后感(一):只为遇见更好的自己——读宋晓俐《49日》有感
走了49天的梅朵洗了澡,换了衣服,终于睡了一个好觉。帕崩岗和色拉寺的僧人们诵经的声音隐隐传来,让人的心静得宛如羊湖的水。 梅朵的心静了,可是,我的心乱了。看着书后面一页一页的空白,有些恍惚,甚至有些无助。拿起手机,想给晓俐姐发微信,想恳求她:能不能再写点?写什么也好,反正我不想从书里出来,还想看。编好了微信,没有发出去,又放下了手机。起身,看到窗外不远处的崇福寺弥陀殿的殿檐,想起那风铃声,心好像才静下来一些。 我告诉自己:故事有开始,就总会有结束。书读进去,还得能走出来,尽管我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算是走出来。 梅朵的故事结束了,《49日》这本书看完了,同时这也意味着晓俐姐的西藏三部曲终于顺利创作完成了。我从心底里为晓俐姐高兴。我能想象得到她创作这三本书一路走来所经历的艰辛,无数个夜深人静的晚上,她在电脑上忘我地创作,最后终于用心血孕育出一个和自己无比相像的孩子。孩子长得白净、好看,胖乎乎的,无论是看着还是抱着都有着沉甸甸的份量,谁见了也喜爱的不得了。晓俐姐是一个好母亲,《西藏三部曲》就是她孕育出的好孩子。 对于每一个作家来说,作品是她们主观情感的投射。所以,从这三部书里的女主人公身上我都能看到晓俐姐的影子。她把对西藏的爱全部倾注在了自己的作品里。这份爱虔诚、热烈,让我心生敬仰。初一的《北京遥望香巴拉》,端阳的《白拉姆客栈》,梅朵的《49日》,三位姑娘的名字就像高原上那美丽动人的格桑花一样,让人深深地记在了心里。我说不出更喜欢哪个,因为每一个都让人无可挑剔。作为读者,很荣幸也随着这三本书体验了三种不同的情感表达。从《愿世间所有的灵魂都能温柔相遇》,到《幸福从不缺席》,再到最后这一本书,我把落脚点放在了《只为遇见更好的自己》。 只为遇见更好的自己,读书如此,旅行亦如此。我没有去过西藏,但是读《西藏三部曲》,就仿佛自己已经游遍了西藏的山和水。我好像伸手能触摸到西藏的温度,它离我很近,高原的阳光那种独有的温暖有直抵内心的穿透力。这是晓俐姐笔下的西藏,和她的人一样暖,能把心里隐藏许久的冰霜也融化掉,化成晶莹剔透的水,充盈丰富着我的全身。 想起电影《一代宗师》,王家卫在对武侠世界的想象和认知之外,传达了一个人所必经的成长过程——“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对于梅朵来说,这一场所走就走、跋山涉水的旅行这一路修行,表面上是为了找关一山和森柱,实际上找的是梅朵自己。虽然她没有按照藏族人朝圣的方式走完这一路,但是对她而言,这一路所经历的又何尝不是另一种意义上的朝圣?这是一场真正意义上的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的修行。 每个人的成长方式不同,但是有成长就会有代价、有疼痛。梅朵为了这样的成长付出了可以说十分惨痛的代价。49日,她从和人打架开始,遇见温暖,再经历背叛,经历死亡,再见证新生,摔倒了,再爬起来……这一路磕磕碰碰,经历了太多太多不可思议的事情。可是,倔强的卓玛没有放弃,坚持了下来。其实,到最后在玉树,见不见关一山都已经无关紧要了。最初是为了寻找,一路的寻找却让卓玛在不知不觉中放下了关一山,她终于明白适合自己的是谁。在书的结尾,看到梅朵回拉萨前,分别给阿爸和梅小豆打电话说要回家了,我笑了。49日是一段结束,也是一段开始。她终于放下了心结,放下执念,蓦然回首处,阳光最暖的地方站着一个更好的自己和那个最爱自己的人。 这个世界就是这样在悄悄地爱着善良的姑娘。用这样的方式,让梅朵和那个曾经不知道自己要什么,自己该怎么活,自己活着的意义又是什么的自己告别。告别过去,才能看见未来。取而代之的是一个重生的自己,是一个更好的自己。人生常常是来不及告别就会分离。这个重生的梅朵,不会再浑浑噩噩地混日子,不会再忽视亲人的爱,不会再那么任性。我想她会更加懂得要好好珍惜父母、爱人亦或是朋友的爱。 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就像晓俐姐遇到西藏,我因为西藏遇到了《北京遥望香巴拉》,又因为《北京遥望香巴拉》遇到了晓俐姐,继而有幸读到《白拉姆客栈》和《49日》。这样的缘分每每想来,总是让我很感动,也一直心怀感恩。这些年,为了去西藏,我做了很多准备,大量地搜集阅读和西藏有关的书。有一部分是藏族作家,他们笔下的西藏故事总是太厚重和神秘,有着很强的距离感。有一部分是人们的游记,读完就放下了,没有多少打动内心的东西。可以说,晓俐姐的《西藏三部曲》是所有西藏故事的书里让我收获最大的。我不否认其他人对西藏的情怀也有,甚至很深沉,但是我觉得晓俐姐对西藏的情怀最打动我的内心。我看到的就是她的西藏故事,是一个普通的女子追寻梦想的历程。她转山、转水、转佛塔,这一路创作的历程又何尝不是一次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的修行呢?她也在创作的过程中,不断地遇见了更好的自己。 感谢晓俐姐,让我看到了一个温暖的西藏。我想我会一直记得,记得初一,记得洛桑,记得端阳,记得梅朵……记得白拉姆客栈,记得帕崩岗,记得纳木措,记得丁青县……记得从北京到拉萨的距离是3731公里,从梅朵拉萨的家到森柱玉树的家是1500公里……记得桑丹康桑雪山下面那个失去儿子的阿佳,记得那只哑了嗓子的灰獒,记得那个叫“门巴”的新生孩子…… 我也会记得那个第一次看到羊湖激动地嚎啕大哭的姑娘,她把仓央嘉措的诗熟记于心,对着那片雪域高原一遍一遍深情地呐喊:西藏是我的家! 祝福晓俐姐,也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够像我一样喜欢这本书,喜欢《西藏三部曲》!
人生中,总是在不断的得到,不断的失去,而那些发生过的片段,是无论经历怎样的世事变迁,依然像黑夜中最美的星光,在我们的生命中,闪闪发光,对于爱情,亦是如此。
《49日》描述的是一个女人的寻爱之路,整整49天,她独自一人踏上了1500公里的旅程,寻找她的爱人。
生命是一场相遇,也是一场寻找。此书的作者宋晓俐,是山西省作家协会会员,她将带领读者走进神秘西藏,认识那位叫梅朵的姑娘。
甜蜜爱人关一山
关一山,是一个白净又帅气的男生,拥有一张俊朗的脸,梅朵第一眼看到他时,就爱上他了,而关一山对梅朵也是如此,他们是属于两情相悦的恋人。
爱情,其实就是那一瞬间的感觉,感觉对了,就爱上了,不需要什么理由,而他们是幸福的,因为彼此喜欢,这种爱情就是最好的爱。
所有的朋友都知道关一山怕媳妇,其实,有的时候,怕就是一种爱,一种在乎,如果不在乎,是不会怕媳妇的,这足以说明关一山深爱着梅朵,梅朵是幸福的,因为拥有着一个如此深爱她的男人。
两个耳光,关一山消失,也带走了森柱
因为关一山做了一件让梅朵特别生气的事情,梅朵想都没想,给了关一山一个响亮的耳光,她只是太气愤了,都没顾及他的自尊,只是这次是当着家里人。
但第二次的耳光,就没有那么幸运了,仿佛那个耳光不是打在关一山的脸上,而是打在众人脸上,这次,关一山真的生气了,他无生无息地走了,连个招呼都没打,并且还把森柱带走了,森柱不是一个孩子,而是一条藏獒。
原来甜蜜的爱情,也会发生冲突,梅朵没有想到关一山真的生气了,她好着急,想知道他们去了哪里,更渴望他们马上回家。
梅朵踏上寻爱之路
或许每一个人的一生都需要一次跋山涉水的独自远行,而梅朵是因为爱,因为她不愿意失去她所爱的人,所以她踏上了寻爱之旅。
在寻爱的旅途中,更让梅朵懂得了爱的内涵,生命之中唯有真正爱我们的人才会愿意包容我们,真诚爱我们的人也不会背叛我们。
外面的世界处处是计较,在寻爱路上,梅朵和别人打架,对方不原谅她,让她赔偿……是的,陌生人不会宽容她的过失,打了人就要付出代价呢,梅朵还是赔偿了他们。
看似真诚的人,也许并不是真诚的。在寻爱路上,梅朵遇到了卓玛,梅朵一直是信任她的,她让卓玛帮她收拾箱子,自个儿看手机,根本没留意她具体做了什么。可是,卓玛竟然拿走了箱子里的五万元钱……
她甚至还让梅朵放弃寻找关一山,即使如此,梅朵依然没有放弃寻找,因为,她明白她心中想要的是什么。
人生之路,总会有坎坷,总会有打击,但是只要信念坚定,就一定会达到自己的目的地。
那么,在第49天,梅朵找到了关一山和森柱了吗?答案就在书中。
(首发今日头条)
从《北京遥望香巴拉》到《白拉姆客栈》,再到如今的《49日》,宋晓俐讲故事的功底是越来越好了,但总是在惊喜之余,每次都难免有一些遗憾。虽然这个世界基本上是没有所谓十全十美之说的,但内心底却总是有那么一种善良的愿望,那就是人人都希望好人终究会有好报,特别是在文学作品中更是寄望于此。但《49日》,虽然又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却似乎还是在路上。作者的心思始终是难以猜测的,不知道她为什么在赋予了藏族姑娘梅朵以终于完成49天难忘寻爱之旅的同时,却依然要让她的那一种对爱的认识从懵懂不断走向成熟之时,还要经受那么多的曲折,就不能笔下留那么一点点情吗?!
梅朵与关一山的爱,始于一见钟情。应该说,他们一开始的爱情也还算是比较真挚的:梅朵深爱着关一山,愿意为他付出全身心,甚至不惜让爱自己的元旦失望,让自己的父亲时时觉得恨铁不成钢;而关一山呢,除却他心智上的不成熟,他对梅朵也算是一心一意。两个人能够在一起共同生活了多年,也可以证明这一点。但两个巴掌却彻底改变了一切。关一山带着藏獒桑柱出走了,而梅朵也由此踏上了历时49日、行程超过了1500公里,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更为艰难的寻人、寻狗、寻爱之旅!很难说,这次意外的冲突于关一山、于梅朵,到底意味着什么。结果也许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过程,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在这样一个过程中,梅朵明白了自己到底想与一个什么样的男人相伴一生!
但没有想到的是,梅朵的“49日”是如此状况百出,让那么多的读者一路跟着如同一起坐上了过山车,为梅朵一路上的遭遇而内心中上下起伏,总也平静不下来。虽然更多的时候是一种欣然和喜悦——却终究难以掩饰一种淡淡的失落:梅朵真不容易,关一山也太过分了,过分到很难让人想到他原来对梅朵的那一种好,觉得梅朵真是不值!反过来,自然是对梅朵与援藏医生梅小豆之间的真爱的一种发自内心底的真情祝福了!这才是梅朵应该也必须拥有的爱情,梅小豆才是值得她托付终生的爱人——估计梅朵的父亲以及元旦、阿佳普赤他们也会举双手赞成!
无论如何,这一次的“49日”在梅朵的一生中,一定会留下格外重要的一笔。不是因为一路上的所遇到的那些人和事:她翻过车、被骗过财、遭受过友情的背叛,也遇见了纯美的爱情——再好或者再不好,都终究会烟消云散的——而是因为,梅朵付出了代价,也从此明白了什么才是真正的爱情、什么才是真正的爱人!这才是至关紧要的收获!除此以外,其他所有的一切,一定都会永远翻篇的……人生本来就是这样,真的不必过于执著,还是要向前看、再向前看!
《49日》读后感(四):梅朵的49日寻爱之旅
梅朵用了49天的时间,跨越1500公里路,去寻找那个被自己两个耳光打跑了的男友关一山,而我用了一夜的时间去回味这个谈不上缠绵悱恻却让人感到心疼的爱情故事。
这是一个发生在藏区的爱情故事。藏族姑娘梅朵爱上了北京来的小伙关一山,最初在一起的日子自然是甜蜜无比的,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沉迷于游戏,一事无成的关一山最终引来了梅朵家人的强烈不满,在女友家人及陌生人面前丢尽了面子的关一山带着森柱悄无声息的离开了梅朵,为了找回自己的爱人与藏獒的梅朵瞒着父亲与朋友独自踏上了漫长的寻爱之旅。
其实,与其说这是梅朵的寻爱之旅,反倒不如说是梅朵迷失的灵魂回归内心的朝圣之路。卓玛在给梅朵的第一封信中说的那样,梅朵长途跋涉的寻找,其实并不是为了自己的爱情,只是为了自己的骄傲和面子而已,梅朵是无法忍受被抛弃的羞辱的,她要找到关一山,只是为了出心头的一口恶气罢了。我很诧异,一个只和梅朵相处了几天的人可以如此洞悉梅朵深深隐藏的那份心思。好在在最后找到了森柱的时候,梅朵好似放下了一切,她没有见关一山,只是告诉自己的森柱,好好照顾自己,好好照顾关一山。故事到了这里,戛然而止,余下的只是一片宁静与祥和。。。
爱情里是没有对错可言的,爱情的来临与消失一样的突兀与不可捉摸。就像梅朵与关一山一样,校园里的偶然相遇让陌生的两个人鬼使神差般相爱,七年之后的两个耳光又让深爱着彼此的两个人形同陌路,在相爱的七年里,两个人是快乐的幸福的,遗憾的是那个自己深爱的关一山却无法陪同自己走到最后,耳光响亮之后,便是结束!
梅朵是一个值得人心疼的姑娘。49天的日日夜夜里,1500公里长的道路上,我们看到一个不谙世事的姑娘是如何在苦难中成长,并最终将所有的不甘与愤怒化为平静祥和的。纵然被心爱的男人抛弃,纵然被人无情的欺骗之后,在经历过生与死的考验之后,那个善良的姑娘依然没有被生活的嘲弄所压倒,不论是梅朵倾其所有的救助小藏獒的行为还是与梅小豆一起救助孕妇的壮举,都让我们看到梅朵终于摆脱了阴霾,成长起来,强大起来。。。
宋晓俐用她灵魂般的文字,为我们讲述这个发生在藏区49天里的故事,让我们在1500公里的道路上,感受到生命的真谛,既是相遇也是寻找,跨过生命的山,趟过心灵的河,我们终会有所收获,就像梅朵一样,在找到森柱之后,对见与不见关一山已经没有了意义,梅朵终是找到了自己想要的,自己心灵的归宿。。。
《49日》读后感(五):一个骄傲女子的虐心之路。
轮回,你相信吗
——读《49日》感受灵魂脱离
墨宁
轮回,你相信吗?在一个信仰缺失的人群,不用去问这个问题。人的存在,本来就是“黑的黑着,白的白着,自己喜欢什么样的颜色,就会给身体染色。”
《49日》是宋晓俐关于西藏的第三部作品,141天完稿,常年的记者生涯在她的脑海里积累了大量的素材,在她的小说里总能读到不同职业性格各异的人物。“医生”是晓俐作品里比较敬畏的,相信在藏区医生也是神圣的职业。“洛桑”、“梅小豆”都是医生,拥有矫健的身形,让人感到他们能撑起更广阔的蓝天;同时也拥有宽厚的仁爱之心,待人周到热情体贴。读者感到这样的是暖暖的人,是信任和依靠,但世间男子女子多多少少的残缺,看得到的看不到的不美,更多时候以冷漠犀利刻薄与人相待。一个人内心没有牵挂和追求,没有美好的愿望,不可能以一颗“仁慈”的心待人接物。
《49日》是关一山离开拉萨后梅朵寻找他给自己立下的期限,49日无论结果怎样都得有一个了断。49日是计划是行程,其实也是给自己的一个交代。七年的漫漫情感之路已经蕴蓄了太多的问题,只等着最后的一把大火将它点燃,或烧得干干净净,或者是浴火重生,梅朵是后者,关一山是否是前者读者自己去评断。离开拉萨的关一山是在沉沦的日子里越走越远,人生之路也走进了胡同,谁能拯救?梅朵知道自己不行,所以佛前忏悔,醒悟,迷途知返,最终释然放手。49日,绝对不仅仅是一个期限的问题。读过《西藏生死书》都知道人死后,49天的中阴身要经历什么,每一个阶段都是痛苦的劫难,生前的各种贪婪恶习种下的恶果,此时百般变化来干扰人的意识,一步走错,万劫不复,轮回,投胎转世就完全不可能了。而中阴身的意识又是非常薄弱的,如同人在世的时候生着大病,感同身受此时有多少人能保持清醒的意识做出正确的判断?所以,藏人重死不重生,相信轮回!正是他们的宗教信仰,让多数人生前愿意减少自身欲念,一心听从佛主的教谕谨言慎行,当然这是有善根的人能恪守的人生信条。不能千人一面,一概而论。
开篇序言读到晓俐的写作内心独白,感到深入的情感交流熨帖细腻,一气呵成的写作畅快。《49日》与前面的两部作品写作角度明显不同,人物内心剖析得更加深入贴切,完全是炼狱里的苦行,一次灵魂的脱离,走过49日,得到彻底的重生!
小说里的主人翁“梅朵”是个从小被娇宠的女孩子,虽然母亲早逝,但是父亲能干家大业大,为人讲义气重信守是个成功的商人,收养的女子始终默默相随,让“梅朵”并未因没有母亲受过半点委屈。这样一个女子在成人之前,并不知道外面的世界有什么苦难,不必为了生计向任何人妥协。所以情窦初开时,就敢说爱就爱不管不顾将来,在父亲一手打下的天地里高枕无忧地过上小日子,比身边许许多多的人得天独厚。所以,卓玛可以干脆地从她的箱子里拿走5万块钱。在梅朵最不堪的时候,用一顿温暖的饭相还。不要计算实物的价值是否能抵消,每个人经历的苦难和伤害,对别人造成的苦难和伤害能否完全地偿还。想明白这其中的道理,人生许多事真的是不要计较的。也更能明白“舍”比“得”更重要的因由。
开篇就是“梅朵”毫无顾虑说来就来的爱情,阿爸爱自己的女儿,当然也会承受女儿所有的作为。梅朵生长在优越的家庭环境里爱得大胆,活得自由随性,像极了一朵高原上盛开的雪莲高傲美艳。这样一个女子,怎么能容忍男人对自己的背叛,义无反顾地踏上寻人之路,起初是愤恨和怨怼,怎么也不可能轻饶了这个男人。但是寻人路上坎坷的经历,打磨掉了这个女子的骄傲和率性而为。她发现自己不会与人交往,寻人问路没人搭理,这时想起了父亲的教诲,“出门对人要礼貌恭敬!”,此时没人知道你是曲杰的女儿。卓玛的做法却总能凑效,什么事情都能处理得井井有条,梅朵在卓玛面前发现自己身上有那么多的不足。没有卓玛漂亮,没有卓玛懂得人情世故,只有一个有钱的父亲,父亲能做成那么多的事情,她却什么也不会。短暂的相处过程,梅朵的内心是痛苦的。当卓玛带走箱子里的钱离开以后,梅朵反而坚强起来了,没有责怪没有怨怼,清楚卓玛留下的钱可以走完后面的路,也没有像卓玛以为的那么脆弱。
加入藏獒保护组织是无意之举,可事情偏偏遇上了。本来只想有人同行,可又生变数。先是在狡猾的养獒人面前夸下了海口,让组织的人心生埋怨;后来辜负了老阿妈的嘱托,弄丢了灰獒;最后倾尽一切财力换回的小獒一夜死亡,自己遭遇车祸。身体和心里不能抛开的负罪之感,让梅朵想到了死亡,意识迷糊的时候看到天空飞旋的秃鹫,也想到佛主的话。“佛主是不接受自杀死亡的人的。”只有经历莫大痛苦的人,才会想以死了结余生。是信念和思想让人迷途知返。这段历程里托付灰獒的老妇人,让人内心激荡,久久不能平静!年轻的时候就成了寡妇,相依为命的儿子出家做了喇嘛,病死在朝拜的路上,那条忠诚的灰獒带回主人的骨骸,叫坏了自己的嗓子。老妇人生命的愿望就是等着儿子灵魂回到住处,守着那个低矮窄小的房子了此一生。但是这样一个平穷而弱小的女人,可以给人安慰和帮助,感到自己生命将尽,把心爱的唯一的灰獒托付给毫无血亲的外人。世间还有多少可怜而灵魂伟大的人,安静默默地存活着?在我们毫不知道的情形之下,各走各的路。愿一切众生皆好!生好难,每一个人都是如此。
遇到梅小豆的“梅朵”是幸运的!这是上天对她的恩赐。可梅朵的炼狱之行并未结束,她还没有完成自己的誓愿,发生那么多的事情心理的坎还是没有过。继续寻找关一山,内心的感受不是平静,一股股五味杂陈的烦恼纠结着她的心脏。受了那么多的苦和罪,该不该和这个男人清算。那一帮被丰厚物质熏染得不可一世的北京游客,梅朵本来可以不予理睬。可冥冥之中的劫数难逃,醉酒的女人毫无抵抗之力。意识清醒后发现自己的狼狈不堪,曾今的众星捧月之感,被眼前根本不认识的陌生男人践踏得体无完肤。梅朵的骄傲在哪里?此时的梅朵毫无任何的骄傲可言。她深深地认识到,离开自己的家她什么也不是。
49日将到来的日子,关一山找不找得着没有头绪。此时的梅朵,内心所有的怨气和纠结荡然无存。一间间昏暗的网吧,就是关一山流连穿梭的地方,这样一个生命游离于浑浑噩噩的时空。与梅朵显赫的家族,操持大家庭生计的父亲差距岂止一点点?关一山的宿醉,一定是先看到梅朵了。
梅朵知道,自己无论如何叫不醒一个宿醉的男人。她此时已经学会接纳。转山,祈福,寺庙里的忏悔让人明白各人的劫。佛前看到的,是心灵萌化的人启悟的。梅朵看到自己两记耳光把关一山打到一个怎样的境地,如何打掉一个男人仅有的自尊。关一山是关一山,不是阿爸。
这挥出去的两下,自己付出了怎样的后果。
文中几次大胆的情爱描写,这是“肉”与“灵”的问题!“肉”是原始的,本能的,非理性的;“灵”是理性的,后天升华的,超脱的。任何生命姿态,没有解决好这两个问题,苦痛相伴是一定的!
小说给我们演绎着不同的生命形态,我们与不同的人物各自安好。
轮回,无论你信与不信,对生命充满“敬畏”是没有错的!
《49日》读后感(六):永远的梅朵
原来,苦难是认识世界、辨别人心的最好方式。——《49日
在西藏,一切都很慢。缓慢地喝茶,缓慢地走路,缓慢
永远的梅朵
读长篇小说《49日》之随感
绿 玉
宋晓俐是一位在京的作家,梓伯先生转来她的小说《49日》是2017年10月21日,距她又一次进藏的2016年10月12日,时隔一年,似乎这是缘分。
《49日》要出版了,这是晓莉继西藏三部曲《北京遥望香格里拉》《白拉姆客栈》之后的第三部小说。梓伯曾为晓俐的《北京遥望香格里拉》《白拉姆客栈》写过“爱的朝拜”和“爱情落地生根啊梦想抽枝开花”的评论,这次要我为《49日》作评。
与其作评不如说是读后感更为恰当。我与晓俐素未谋面,却钟情于《北京遥望香格里拉》《白拉姆客栈》,钦佩她能够在短短的三年里一鼓作气完成西藏三部曲的创作。在《49日》即将面世之际,对晓俐谨表祝贺并致意!
从小说楔子读起,晓俐进藏1500公里的行程与141天的激情创作,对《49日》的诞生至关重要。而我与《49日》的神交自此开始,主人公梅朵如美丽的格桑花在心底绽放了。
《49日》情节环环紧扣,起伏跌宕,以梅朵寻找男友关一山和雪山狮子藏獒森柱为主线缓缓展开,从拉萨到玉树1500公里的行程,经历了49个日夜的纠结、愤怒、饥寒、伤痛、生死大考,她不抛弃,不放弃,最终完成灵魂的脱胎换骨。以文学铸心,以文学重铸民族灵魂,是《49日》这部著作的意义所在,晓俐通过一系列典型人物的塑造,完成这样一个文学命题,包括《北京遥望香格里拉》的“卓玛”、“王初一”、“格桑”,《白拉姆客栈》的“端阳”、“洛桑”在内。
梅朵的形象塑造独具匠心。“梅朵”是格桑花的别称。格桑花的花语是“怜取眼前人”。主人公梅朵是长在青藏高原上的格桑花,是可爱的格桑梅朵。人物“梅朵”的典型意义寄寓了藏族人民期盼幸福吉祥的美好情感,梅朵49日独旅意义故如此。 梅朵自出生起就失去阿妈,在阿爸等亲人的呵护下长大,包括她家的藏獒森柱都护着她,经期不能吃雪糕,不能光脚在地板上走。她性格独立,生活无忧,对外部世界没有深刻的体验,却要在49个日夜完成1500公里 的自驾出行,面临着不可预测的凶险,但是她义无反顾,勇往直前,因为她血统里有着这个民族的桀骜不驯,有着坚韧不拔的秉性。
小说通过情节的精心设计和心理、情感的细腻描述推波助澜,完成主题的升华,一波三折,催人泪下。我在午后的阳光与夜的星空下,深入梅朵的世界,与她一起经历49日情感的跌宕起伏。
自从梅朵与自愿者团队雪夜住入阿佳家的那刻起,阿佳的身世讲述、梅朵与阿佳和灰獒, 阿佳与儿子和灰獒交织的情感凝如珍珠。临别时阿佳将灰獒托付梅朵收养,后来灰獒被转卖,梅朵为了一份心灵的安宁,决定再买一只藏獒送给阿佳。她仅有的一万多元不足以买下要价20万元的小黑獒,只好用阿爸赠予的天珠抵换,计划买小黑獒再送给阿佳。小黑獒的意外死亡将梅朵的情感置入巅峰又推向谷底,文字始终随着她的心绪而跌宕,犹如雪山奇峰绵绵不绝。梅朵翻越雪山遭遇车祸,连车带人跌入沟底,梅朵被梅小豆被相救,置于绝地又峰回路转。这用爱缔结的情感如青稞酒清香淳朴,久久回味。读来潸然泪下。
梅朵在1500公里的行程中,与货车司机、警察、游客、盲流等有形形色色的人发生着交集,在金钱与得失面前,人性的私欲与贪婪暴露无遗,49日行程的遭遇拷问着人的良知。
爱是人类情感的永恒话题,爱是什么?博大与包容,梅朵的心胸可容纳下伤害她的人,可容纳下曾经的不屑一顾的人。“黑脸男人”是小说中的“反派”人物,是世相百态中的其中之一,作家的寥寥几笔,一个性格鲜活的人物便跃然纸上。梅朵为弥补灰獒的被转卖可能会对阿佳的伤害,决定重返那个无名村庄,向黑脸男人买一只藏獒送给阿佳。黑脸男人的小黑鳌要买20万元且不能赊账。她只好用阿爸送的天珠抵账。梅朵容不得多想 ,黑脸男人早用一双又黑又笨的手剪短了红绳,剪短了天珠对她18年的“陪伴”。她在心里多么厌恶这个男人,但是为了弥补阿佳的情感重托,也为卸下自己的良心重负,必须的接受一些规则,毕竟不能超凡脱俗。
掩卷沉思,49日行程的意义不凡,梅朵寻找的意义不凡,这是一场爱的朝圣,她在不同险境的体验中进行灵魂的脱胎换骨,完成自度。那些熟悉的、陌生的、非人类的情感都交织成密密匝匝的网罩着她,覆盖着她脚下这片辽阔的疆域,爱无疆而绵长。
在自媒体时代,每个人都可以是创作者,都可以成为灵魂的雕塑者和文化的传播者。作家的创作过程是人格的自我完善,对外部世界的感知会升华为精神的固有,由此通过文字传递给这个世界,《49日》演绎了这样一个创作的心理路程。以主人公梅朵为中心的爱衍生的枝节,关联着小说中每个人物的进退与命运起伏,爱在滋生蔓延又不断消亡,所有的消亡又催生了新的蓬勃。
晓俐在《49日》的直言坦诚,不遮掩,不避短,忠于内心的真实,尊重客观世界的真实,是颇有良知的创作。她在思想的高峰俯瞰大地,深情地讴歌人性的善良与世界的美好,紧贴时代主题而让文字掷地有声。
对“梅小豆”的塑造具有典型性与现实性。他以援藏医生的身份在县城医院工作一年,可多数时候在牧区巡诊,总是忙碌着,并想尽可能地助人。他敬重生命,说话声音永远低半拍,包括对梅朵的爱含蓄又低沉,想着爱梅朵,要3年、 6年、 9年、无限的时间爱下去。梅小豆的爱基于对脚下这块土地的热爱。他的爱磅礴着,爱梅朵,更爱这里的土地和人民。当一个人意识到人生苦短,人的肉体会随着生命的消亡而消失时,就多了对人生存意义的思考。人生最长不过百年,但是当一个人拥有了一种精神、拥有了一种灵魂的追求、拥有一种对大善大真大美的向往时,并能通过自己的行为追求这种大境界时,就是用善心与善行来影响这个世界。梅小豆存在的最大价值就是在自我完善中实现救赎,这是“梅小豆”人物的典型性。
晓俐的文字直击心扉,似在唤醒一场赋予生命意义的旅程,其写作技巧臻于大爱无言,窥一斑而现全豹。《49日》构思精巧,以小视角切入大主题。通过明暗两线铺设,将关一山与梅小豆两个人物置于明暗交错处,形成互补对比。苦难历练人性,善美与恶丑、在晓莉的笔端下被挥发的淋漓尽致。
“关一山”在整部小说里,只是一条暗线,他的出走只伴随着梅朵49天的日程隐现。他自京城来拉萨就读,是梅朵的同学,他与藏地男孩不同的气质吸引了梅朵,他们互相爱慕,同居七年。关一山除去吃喝拉撒,热衷沉溺于网游,说到底只是梅朵的玩伴。他在西藏读书生活这些年,始终没有学会藏语,连听藏语都是一知半截的。关一山是谁?他缺乏激情,缺乏理想,无所是事,在享受中挥霍青春,沦落到命运不堪,所以他的出走是必然的。小说构思精巧,将在寻找关一山上设置的悬念一贯到底。 关一山能回到梅朵身旁吗?不可知,只道是犹抱琵琶半遮面的意味深长。
梅小豆只对梅朵说,请你在找到关一山时,允许我与他能够公平竞争。顺势所为,不言而喻,关一山在与梅小豆的无形竞争中已处于劣势。他是生活的过客吗?是的,只是一位过客!没有注入生命的清泉,就没有灵魂的救赎,只能空空去也。近年来,人们掀起的西藏旅游热,他们从最深的红尘中来,想放下一世的繁华和尊贵,期遇一场相遇,一场净化灵魂的生命之旅。往往是粘着浮世的名利,求不得,放不下,即使磕长头,转经筒,最终只是藏地的过客罢了。
作家所能做到的是升华心灵和完善人格,使自己拥有一个独立的心灵世界,与外部世界实现平等的对话——自己不去侵略外部世界,同时也不被外部世界所侵略,在这个基础上,把自己所有的观察、思考和智慧,都通过文字传递给这个世界。只有实现了这样的一种传递,作家的境界、胸怀、思想和智慧才有了真正的意义。晓俐所进行的就是一场灵魂的自我救赎。从《北京遥望香格里拉》到《白拉姆客栈》,再到《49日》,汉藏人民水乳交融的情感之泉潺潺,滋润着这块辽远的土地,我们该晓得了“许多人不明白,自己其实是一种文化载体,也是一种精神载体。 ”
不切入生活的创作是空洞的,当晓俐有一天意识到创作的空洞时,就想着去改变什么,想着必须有一次属于自己的西藏之行。只有当肉体与灵魂的合二为一时,才会成为真正的创作。她特行独立,所呈现的藏地的在场竟是如此真实又富有意义。
纵览全局,她的创作就是在灵魂上的舞蹈。为了写好《49日》,她多次进藏独行与笔下的梅朵相遇,可以说没有生命中的独特历经,就没有《49日》的成功问世。《49日》与蕾狄·乔伊斯《一个人的朝圣》有异曲同工之妙,寻找就是灵魂在行进中的朝圣,在创伤中的修复,她完成了精神世界的构筑,给我们一个永远的梅朵。
《49日》读后感(七):永远的梅朵——读宋晓俐长篇小说《49日》随感
绿 玉
宋晓俐是一位在京的作家,梓伯先生转来她的小说《49日》是2017年10月21日,距她又一次进藏的2016年10月12日,时隔一年,似乎这是缘分。
《49日》要出版了,这是晓莉继西藏三部曲《北京遥望香格里拉》《白拉姆客栈》之后的第三部小说。梓伯曾为晓俐的《北京遥望香格里拉》《白拉姆客栈》写过“爱的朝拜”和“爱情落地生根啊梦想抽枝开花”的评论,这次要我为《49日》作评。
与其作评不如说是读后感更为恰当。我与晓俐素未谋面,却钟情于《北京遥望香格里拉》《白拉姆客栈》,钦佩她能够在短短的三年里一鼓作气完成西藏三部曲的创作。在《49日》即将面世之际,对晓俐谨表祝贺并致意!
从小说楔子读起,晓俐进藏1500公里的行程与141天的激情创作,对《49日》的诞生至关重要。而我与《49日》的神交自此开始,主人公梅朵如美丽的格桑花在心底绽放了。
《49日》情节环环紧扣,起伏跌宕,以梅朵寻找男友关一山和雪山狮子藏獒森柱为主线缓缓展开,从拉萨到玉树1500公里的行程,经历了49个日夜的纠结、愤怒、饥寒、伤痛、生死大考,她不抛弃,不放弃,最终完成灵魂的脱胎换骨。以文学铸心,以文学重铸民族灵魂,是《49日》这部著作的意义所在,晓俐通过一系列典型人物的塑造,完成这样一个文学命题,包括《北京遥望香格里拉》的“卓玛”、“王初一”、“格桑”,《白拉姆客栈》的“端阳”、“洛桑”在内。
梅朵的形象塑造独具匠心。“梅朵”是格桑花的别称。格桑花的花语是“怜取眼前人”。主人公梅朵是长在青藏高原上的格桑花,是可爱的格桑梅朵。人物“梅朵”的典型意义寄寓了藏族人民期盼幸福吉祥的美好情感,梅朵49日独旅意义故如此。
梅朵自出生起就失去阿妈,在阿爸等亲人的呵护下长大,包括她家的藏獒森柱都护着她,经期不能吃雪糕,不能光脚在地板上走。她性格独立,生活无忧,对外部世界没有深刻的体验,却要在49个日夜完成1500公里 的自驾出行,面临着不可预测的凶险,但是她义无反顾,勇往直前,因为她血统里有着这个民族的桀骜不驯,有着坚韧不拔的秉性。
小说通过情节的精心设计和心理、情感的细腻描述推波助澜,完成主题的升华,一波三折,催人泪下。我在午后的阳光与夜的星空下,深入梅朵的世界,与她一起经历49日情感的跌宕起伏。
自从梅朵与自愿者团队雪夜住入阿佳家的那刻起,阿佳的身世讲述、梅朵与阿佳和灰獒, 阿佳与儿子和灰獒交织的情感凝如珍珠。临别时阿佳将灰獒托付梅朵收养,后来灰獒被转卖,梅朵为了一份心灵的安宁,决定再买一只藏獒送给阿佳。她仅有的一万多元不足以买下要价20万元的小黑獒,只好用阿爸赠予的天珠抵换,计划买小黑獒再送给阿佳。小黑獒的意外死亡将梅朵的情感置入巅峰又推向谷底,文字始终随着她的心绪而跌宕,犹如雪山奇峰绵绵不绝。梅朵翻越雪山遭遇车祸,连车带人跌入沟底,梅朵被梅小豆被相救,置于绝地又峰回路转。这用爱缔结的情感如青稞酒清香淳朴,久久回味。读来潸然泪下。
梅朵在1500公里的行程中,与货车司机、警察、游客、盲流等有形形色色的人发生着交集,在金钱与得失面前,人性的私欲与贪婪暴露无遗,49日行程的遭遇拷问着人的良知。
爱是人类情感的永恒话题,爱是什么?博大与包容,梅朵的心胸可容纳下伤害她的人,可容纳下曾经的不屑一顾的人。“黑脸男人”是小说中的“反派”人物,是世相百态中的其中之一,作家的寥寥几笔,一个性格鲜活的人物便跃然纸上。梅朵为弥补灰獒的被转卖可能会对阿佳的伤害,决定重返那个无名村庄,向黑脸男人买一只藏獒送给阿佳。黑脸男人的小黑鳌要买20万元且不能赊账。她只好用阿爸送的天珠抵账。梅朵容不得多想 ,黑脸男人早用一双又黑又笨的手剪短了红绳,剪短了天珠对她18年的“陪伴”。她在心里多么厌恶这个男人,但是为了弥补阿佳的情感重托,也为卸下自己的良心重负,必须的接受一些规则,毕竟不能超凡脱俗。
掩卷沉思,49日行程的意义不凡,梅朵寻找的意义不凡,这是一场爱的朝圣,她在不同险境的体验中进行灵魂的脱胎换骨,完成自度。那些熟悉的、陌生的、非人类的情感都交织成密密匝匝的网罩着她,覆盖着她脚下这片辽阔的疆域,爱无疆而掷地有声。
在自媒体时代,每个人都可以是创作者,都可以成为灵魂的雕塑者和文化的传播者。作家的创作过程是人格的自我完善,对外部世界的感知会升华为精神的固有,由此通过文字传递给这个世界,《49日》演绎了这样一个创作的心理路程。以主人公梅朵为中心的爱衍生的枝节,关联着小说中每个人物的进退与命运起伏,爱在滋生蔓延又不断消亡,所有的消亡又催生了新的蓬勃。
晓俐在《49日》的直言坦诚,不遮掩,不避短,忠于内心的真实,尊重客观世界的真实,是颇有良知的创作。她在思想的高峰俯瞰大地,深情地讴歌人性的善良与世界的美好,紧贴时代主题而让文字掷地有声。
对“梅小豆”的塑造具有典型性与现实性。他以援藏医生的身份在县城医院工作一年,可多数时候在牧区巡诊,总是忙碌着,并想尽可能地助人。他敬重生命,说话声音永远低半拍,包括对梅朵的爱含蓄又低沉,想着爱梅朵,要3年、 6年、 9年、无限的时间爱下去。梅小豆的爱基于对脚下这块土地的热爱。他的爱磅礴着,爱梅朵,更爱这里的土地和人民。当一个人意识到人生苦短,人的肉体会随着生命的消亡而消失时,就多了对人生存意义的思考。人生最长不过百年,但是当一个人拥有了一种精神、拥有了一种灵魂的追求、拥有一种对大善大真大美的向往时,并能通过自己的行为追求这种大境界时,就是用善心与善行来影响这个世界。梅小豆存在的最大价值就是在自我完善中实现救赎,这是“梅小豆”人物的典型性。
晓俐的文字直击心扉,似在唤醒一场赋予生命意义的旅程,其写作技巧臻于大爱无言,窥一斑而现全豹。《49日》构思精巧,以小视角切入大主题。通过明暗两线铺设,将关一山与梅小豆两个人物置于明暗交错处,形成互补对比。苦难历练人性,善美与恶丑、在晓莉的笔端下被挥发的淋漓尽致。
“关一山”在整部小说里,只是一条暗线,他的出走只伴随着梅朵49天的日程隐现。他自京城来拉萨就读,是梅朵的同学,他与藏地男孩不同的气质吸引了梅朵,他们互相爱慕,同居七年。关一山除去吃喝拉撒,热衷沉溺于网游,说到底只是梅朵的玩伴。他在西藏读书生活这些年,始终没有学会藏语,连听藏语都是一知半截的。关一山是谁?他缺乏激情,缺乏理想,无所是事,在享受中挥霍青春,沦落到命运不堪,所以他的出走是必然的。小说构思精巧,将在寻找关一山上设置的悬念一贯到底。 关一山能回到梅朵身旁吗?不可知,只道是犹抱琵琶半遮面的意味深长。
梅小豆只对梅朵说,请你在找到关一山时,允许我与他能够公平竞争。顺势所为,不言而喻,关一山在与梅小豆的无形竞争中已处于劣势。他是生活的过客吗?是的,只是一位过客!没有注入生命的清泉,就没有灵魂的救赎,只能空空去也。近年来,人们掀起的西藏旅游热,他们从最深的红尘中来,想放下一世的繁华和尊贵,期遇一场相遇,一场净化灵魂的生命之旅。往往是粘着浮世的名利,求不得,放不下,即使磕长头,转经筒,最终只是藏地的过客罢了。
作家所能做到的是升华心灵和完善人格,使自己拥有一个独立的心灵世界,与外部世界实现平等的对话——自己不去侵略外部世界,同时也不被外部世界所侵略,在这个基础上,把自己所有的观察、思考和智慧,都通过文字传递给这个世界。只有实现了这样的一种传递,作家的境界、胸怀、思想和智慧才有了真正的意义。晓俐所进行的就是一场灵魂的自我救赎。从《北京遥望香格里拉》到《白拉姆客栈》,再到《49日》,汉藏人民水乳交融的情感之泉潺潺,滋润着这块辽远的土地,我们该晓得了“许多人不明白,自己其实是一种文化载体,也是一种精神载体。 ”
不切入生活的创作是空洞的,当晓俐有一天意识到创作的空洞时,就想着去改变什么,想着必须有一次属于自己的西藏之行。只有当肉体与灵魂的合二为一时,才会成为真正的创作。她特行独立,所呈现的藏地的在场竟是如此真实又富有意义。
纵览全局,她的创作就是在灵魂上的舞蹈。为了写好《49日》,她多次进藏独行与笔下的梅朵相遇,可以说没有生命中的独特历经,就没有《49日》的成功问世。《49日》与蕾狄·乔伊斯《一个人的朝圣》有异曲同工之妙,寻找就是灵魂在行进中的朝圣,在创伤中的修复,她完成了精神世界的构筑,给我们一个永远的梅朵。
《49日》读后感(八):一个人女人的寻爱之路
《49日》是一篇寻爱之路。有多少人还在坚持寻爱之路,这在现实生活中或许是人们都渴望,却又不敢追求的美好愿望。
《49日》是宋晓俐有一篇巨作。宋晓俐于2001年进入千龙新闻网记者部任记者, 七年间年间采写原创深度报道300余篇,100万余字。其中《大三女生年薪40万是否炒作》《四大压力令男人"欲哭无泪"呼唤"男联"》《拒绝婚前性网站VS贞操同盟:谁能走更远?》等稿件被各大知名媒体网站转载。
小说里中的“梅朵”是从小就是一个柔弱的女孩子,虽然母亲早逝,但是父亲能干精明,为人讲义气重信守是个成功的商人。梅朵在父亲的关爱小呵护下健康成长,是温室的花朵。这样一个女子在成人之前,并不知道外面的世界有什么风吹雨打,不必为了生计向任何人妥协。所以情窦初开时,就敢爱敢恨,不考虑未来。在父亲一手打下的天地里高枕无忧地过上小日子,比身边许许多多的人得天独厚。
后来,一次偶然的机会,梅朵爱上了北京来的小伙关一山,最初在一起的日子自然是甜蜜无比的,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沉迷于游戏,一事无成的关一山最终引来了梅朵家人的强烈不满。在女友家人及陌生人面前丢尽了面子的关一山悄然离开。为了找回自己的爱人。梅朵与藏獒一起踏上了漫长的寻爱之旅。
每个人都要为自己走的路负责。有的人说爱情没有理智。没有理智的爱情是不会长久的。爱上一个不负责任的人是一条不归之路,因为你舍弃了所有。 49天的日日夜夜里,1500公里长的道路上,我们看到一个不谙世事的姑娘是如何在苦难中成长,并最终将所有的不甘与愤怒化为平静祥和的。纵然被心爱的男人抛弃,纵然被人无情的欺骗之后,纵然丧失挣扎的勇气,在经历过生与死的考验之后,那个善良的姑娘依然没有被生活的嘲弄所压倒。
寻爱,是一种坚持。有人问:为甚么大学生毕业季就是分手季?复旦大学陈果说,恋人分手不是因为毕业,是因为对于感情没有坚持。这里或许有金钱利益,或许有前途光明,或许有欺骗戏弄。
现在社会发展迅速,每个人都在奔波,分分合合,这就需要一种坚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