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析治疗:实践指导(万千心理)》是一本由(美)麦克威廉斯(McWilliams, N.)著作,中国轻工业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88.00,页数:37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精神分析治疗:实践指导(万千心理)》精选点评:
●南希又一本靠谱中肯的好书。其中的两个案例简直太精彩了!
●没看过感觉不用看
●一如既往的好。
●南希的这本书让我数度落泪!饱含情感而又睿智。也感谢晓艳老师的朗读。
●好喜欢
●通过此书得以窥见精神分析治疗的一二,读起来像是专业笔触下的散文,也激发自己更多地去阅读弗洛伊德及其后继者们在心灵探索路上所做的工作,同时中国古代对于自然、对于心灵也有着许多等着我们去探索和连接的智慧。书里有的治疗跨越了很长的时间,在治疗框架下生命一点一点地变化,真实、勇敢地为自己的生命负责,在心灵深处相遇,是一件美好的事情。“不断努力在分析性实践的科学和艺术层面都实事求是地说话”,
●指路明灯的话还是要听的
●极好的书,极差的翻译。
●翻译不够流畅
●南希的书,读一遍又一遍,不同时间读,有不同的味道和收获。
《精神分析治疗:实践指导(万千心理)》读后感(一):娓娓道来的精神分析治疗师从业指南
去年读过《精神分析案例解析》,受到了比较大的启发。这几天在简单心理uni的公众号参加了“译者带你读经典”系列活动,活动选择的书正是这本《实践指导》,学习精神分析要读的书很多,但南希·迈克威廉姆斯的书应该是绕不过去的。
南希笔触细腻,作为一个多年的精神分析治疗师,拥有着无与伦比的治疗经验,这本书就像督导师坐在身边娓娓道来一般,将精神分析治疗、心理咨询中遇到的问题逐个提出并给出了基于自己经验的解决方案。
之前对精神分析同中医一样有着“过时的老玩具”诸如此类的偏见,觉得精神分析已经脱离了时代,在这快节奏的时代里,精神分析已被淘汰掉。逐渐接触下来,精神分析虽然相对将为偏激与复杂,但在实践应用中,依旧有着其独到的魅力,对某样事物的抵触不能仅仅是听到别人描述其缺点而排斥,应该在了解之后再做评价。
《精神分析治疗:实践指导(万千心理)》读后感(二):陪伴
用下陪伴这个词,是因为伴随这本书的阅读,经历了我和一个朋友的共同阅读,也经历了我与来访者的一个咨询过程,虽然尚未结案,但咨访关系已经有了向前的推动,还经历了我督导老师对我的指导,所以整个阅读的历程,也是我自我疗愈的经过,也是我与外界建立更多未知关系的深化,所以这也是彼此间的陪伴。
其实曾经断断续续的读过一点,但是那更多的是基于自己脑海里的幻想,去想象一个人,随后有了咨询,开始了一个立体的人物,开始有了现实感,开始有了自己情感的投注,在咨询的最开始,我有着极大的热情,但并不代表着,我有能力去沉入一段关系,一段充满未知的关系,书本的知识记得再牢,那也不过只是知识罢了,离实际总是有些差距,就像是在陆地游泳一样,通过治疗的准备,能够更好的去调试我和来访者之间的关系,让自己有勇气进入,并且尝试考虑以不同的方式去探索;在框架里不再那么死板,学习着如何对不同的人,使用不同的方式去面对,还有对于不同的来访者的自我把握,有了更多的自我准备,更加深刻的理解到了,我是作为一个独立个体的存在,我可以投入给对方,但是我更需要照顾好自己,在两者之间试图去获得一个平衡。唐娜的个案给我印象非常深刻,时间长,而且咨询室内外南希都承受了巨大的压力,但她面对下来了,也坦承了自己的一些失误,那种态度以及她的职业道德,以及其社会责任感,让我铭记在心,一本书传递的其实不仅仅是信息,还有作者自己的信念,自己的人生,她以自述的方式立体的呈现了作为一个咨询师的状态,她就是那样去做咨询师的。
感谢我的来访者让我实践,彼此陪伴前行;感谢我的朋友以及督导,我们在一同努力,并以书为媒介,彼此陪伴。
《精神分析治疗:实践指导(万千心理)》读后感(三):咨询的那些事儿(实践)
南希是一名精神分析取向的咨询师,因为对于弗洛伊德本人,她有着很深的认同,她佩服弗洛伊德的洞见,也佩服弗洛伊德对于诚实的勇气。
对于做精神分析式的咨询需要具备什么能力,南希提到了几种,我认为情感感知力是其中重要的一项。在对来访者的分析中,移情与反移情能提供关键的理解来访者的信息,反移情需要咨询师对感受敏感;在与来访者建立关系上,良好的情感感知力也能帮助咨询师调整咨询的节奏,避免过快或过慢;想要很好的共情来访者,情绪部分的感知也是重要一环。
南希所说的能力是成为精神分析取向的咨询师的素质,那要真正上手做咨询还需要一些准备。准备工作之一咨询师自己作为来访者,接受咨询,这既能帮助咨询师增加对个人身上特质的觉察,觉察这部分能让咨询师更好区别,什么感受是来访者激发的,什么感受是因为自己的关系而产生的。通过咨询也能体验到咨询是如何工作的,借助自己受到的帮助,能更好理解怎么样去帮助到未来的来访者。
咨询师除了自己做好准备,也需要帮助来访者做好咨询的准备,有的来访者没有咨询的经验,不知道怎么做咨询。咨询师在咨询开头除了自我介绍,也可以介绍咨询的设置,这能帮助来访者增加确定感。
咨询需要有一个稳定的设置,固定的时间,固定的地点,固定的频率,设置足够稳固才能更好容纳来访者的所有。
在咨询中,咨询师就做两件事,一件是听,一件是说。这二者需要结合起来。倾听并不意味着不能打断来访者,为了让咨询更有效的情况下,可以在来访者叙说一些跟主题关系不大的事情时予以打断,换言之,打断得有打断的道理,不能为了满足咨询师个人说话的愿望而打断。
南希写了两个自己做的个案,一个是莫莉,一个是唐娜。莫莉让我挺感动的。她们家有遗传病,她好几个弟弟妹妹几岁的时候就因病去世了,她后来也诊断出来有遗传病,但是她一直在与病魔抗争,坚持了十多年,三十多岁去世了。
《实践指导》这本书整体读下来,会觉得收获很多,而要下笔写书评时,又感到异常困难。我也看了豆瓣其他人的书评,发现一件事,这本书就三篇书评,其中两篇还是笔记摘抄性质的。这本书的书评确实不好写,信息量太大,我觉得要写下一篇完整的书评来,这本书至少还得再读几遍。
加油。
2020.3.22
《精神分析治疗:实践指导(万千心理)》读后感(四):对精神分析的理解精辟且不拘一格
可读性很强的一本书,感谢译者!Nancy谈到的很多内容来自于亲身实践,不拘泥于成见和教条,让人透过文字感受到她的鲜活和真诚。摘录两段我自己的翻译与大家分享:
ion评论说,精神分析位于医学和宗教两极的交界处。其医学特质体现在以客观、理性、技术、权威的姿态为那些受精神、情绪问题困扰的人提供技术帮助。Kernberg及其同事最近努力将边缘型人格系统的治疗手册化就是一个例证。关于神经病学、主体的脑化学、分析治疗中的变化的论文也属于医学这一轴。精神分析同样重要的另一极是宗教的,该领域通常被描绘成以存在主义的、经验的、人文主义的、浪漫的、合作的、探索取向的方式为人类的问题寻找答案。
那些被称为“精神动力”的治疗方式(起码在短程治疗文献中)有一些共同之处。在针对比较治疗进程的研究文献的评论中,提出了精神动力性治疗区别于认知行为治疗的七个因素。精神动力性治疗的特征为(1)关注情感的影响和表达;(2)探讨病人回避特定话题的努力或阻碍治疗进展的行为(即对阻抗的工作);(3)辨识病人行为、思维、情绪、经验和关系(客体关系)的模式;(4)强调过去的经历;(5)关注人际经历;(6)强调治疗关系(移情和工作联盟);(7)对愿望、梦和幻想的探索(内心动力)。研究者发现,这些区别在不同疗法中不是简单的存在或不存在,而是更具维度的区别,好像灯用了调光器控制而不是开关按钮。其实,其中有些特征在认知行为疗法中也具有,而有些则并非所有精神动力性实践的共性。自体心理学、自我心理学取向的工作就讲究支持多于探索。
精神动力性治疗区别于认知行为治疗和其他非精神分析治疗的关键不是“技术”——即与病人见面的频率、是否鼓励自由联想、治疗师是否保持相对安静、是否谈及病人的童年、以及治疗师是否清晰地解释移情反应——而是位于治疗师行为之下的假设的性质。仿佛是有一个浸泡着心理动力学思考和实践的金属容器。这很难解释,部分是因为该治疗推崇非语言和前语言经验,但是一看到它,人们就能识别。
当代精神分析学术包括逐渐坦率的对人类精神需要和努力的关注。精神分析实践者们似乎都信奉同一信条:深入了解自己将产生复杂的积极效果;诚实(放弃防御,以真我代替假我)对于健康、尤其精神健康至关重要;进行分析治疗的最佳准备是自己接受分析治疗。
《精神分析治疗:实践指导(万千心理)》读后感(五):《精神分析治疗:实践指导》阅读笔记
南茜·麦克威廉姆斯是个敏感、直接、清晰而坦率的心理治疗师兼作者。最近在读新近译成中文版的这本《精神分析治疗:实践指导》,个人觉得有意思的地方略作摘抄和讨论,分享给大家。
1 “本能的坦率与文化的伪善之间的张力……应当被承认;对弗洛伊德而言,这样做是新健康的开始……精神分析……需要一种对于坦率的特殊能力,这种坦率不仅仅是一种疗愈活动,而且它与现代文学以及知识分子的生活中那种追求觉醒的力量有了联系。(Philip Rieff)”
“精神分析作为一个领域,无论它如何背离典范,它都拥有一种伦理道德上的诚实,诚实优先于其他目标和包括症状缓解在内的治疗目标,这些目标的实现被视作诚实谈话的副产品。”
精神分析发展至今,理论上的各种革新和变化多不胜举,但其根本,仍是接纳自己的真实存在。症状的出现,常常因为难以对自己诚实。在南茜看来,是这一点,在区分精神分析和其他流派。
2 “为了发现病人,我们必须在自己身上找到他”(Christopher Bollas)
随着主体间理论和依恋理论的展开,这句话有了更丰富的意义:理解来访者的钥匙,往往在我们自己的身体里。和他在一起时,我们的意愿,可能是来访者人际模式的活现;我们的情绪感受,可能由来访者引发(唤起);我们的身体感受,可能是来访者身体感受的共鸣(具身)。
在身体感受的大背景下理解来访者讲述的内容,而不是把这些内容当成“文本”来进行头脑层面的加工,这是咨询是否深入的一个重要分野。
国内早期心理咨询教科书上的案例,就常常是来访者奇葩人生的一份流水帐,有时再增添一点咨询师和来访者之间对话的文字记录。我很怀疑这类案例对新手咨询师做个案有什么帮助,可能最大的帮助就是满足一下读者的窥私欲,同时让新手开开眼界,以后遇到奇葩不要被吓尿裤子。如此而已。
3 “有些病人会感觉到,他们的治疗师是正确的,但缺乏情感投入;这样的病人在接受治疗时会带着令人窒息的羞耻感,这种羞耻感引起他们的服从、对抗与麻痹,而不是善于接纳和情感的成熟。有些病人会感觉到,他们的治疗师是错误的,但尝试认同他们;这样的病人不会感受到羞耻,他们会在治疗中按照约定继续努力,并尝试让自己被理解。”
大部分羞耻感,是咨询师需要帮助来访者去除,而不是增加的东西。
咨询师和人生导师的区别可能在于,咨询师并不需要总是“正确”。咨询中很少有所谓“正确”的干预和“错误”的干预之分,更多存在的是“自然”的干预和“刻意”的干预之分。比起一个凡事都有正确答案的百科全书式人物,人们可能更愿意看到对方理解自己的意愿和努力。如果一个人“自然”地努力来理解你,你就知道,他对你有真爱。
4 “大多数人如果不经历对那些曾影响他的人、家庭、社会或思想意识的愤怒或者憎恨,他就不能实现分离、个体化,并最终形成对过去的良性接纳。”
读者可以自行脑补新时代儒家文化对子女向父母表达(或仅仅是存有)负面情绪的不允许,和家庭成员界线不明之间有何关联。不明内情的人会把心理咨询理解为找个人吐槽父母各种不好,他们可能没有机会注意到这个过程最终促成的个人独立和对父母的真正接纳,或者,故意对此视而不见。
很多人对心理咨询的一知半解,似乎是缺乏一种发展的眼光。他们很难想象,一个人经历对另一个人强烈的愤怒和怨恨之后,有可能平复下来,感受到其他东西;也很难相信,在一个安全的环境中经历情感的暴风骤雨后,人不仅能够幸存下来,而且性格也能有所改变和成长。
5 “不管他们说自己的理论倾向或思想体系是什么,大多数分析师在咨询室中的实际行为,几乎都是对他们自己的分析师(们)的认同或反向认同的综合体现。”
这是为什么我常常觉得,有条件的咨询师,最好去体验两个以上的体验师,或者督导。
相当自恋的人可能觉得从别人身上学东西是一种屈辱;比较自恋的人可能只愿意从比自己厉害的人(事实上可能是被自己理想化的人)身上学东西;略有些自恋的人可能只愿意从别人做得好的地方汲取经验;自恋修通些的人,也许能在观看别人犯的错误中得到成长。
那么这个作为参照系的“别人”是谁呢?最好他不要只是一个人。开放带来丰富,丰富改变偏颇。
6 “心理治疗是可以将一个人最大的不幸重组为专业优势的极少数职业之一。”
心理治疗,是对惨淡人生的一场逆袭。这个“重组”还没有完成的时候,我经常抱怨其中的艰难。现在我能感受到这个“重组”的初步完成,觉得,这一切都是值得的。
7 关于自杀来访者的干预,咨询师是否应该提供治疗之外的紧急电联,南茜的看法是:
“其一,病人有可能当时联系不到治疗师,或者治疗师对当时的情况无能为力。这种情况下,事先鼓励病人电话联系就会变成一种灾难性的方案。病人会对治疗师不能遵守这个默许承诺感到创伤性失望。其二,治疗师自己充当热线救援者这一做法迎合了一种理想化倾向,会使病人感觉自己更加无助和有缺陷(经过与自信而大度的治疗师相比较),并因此增加自杀行为。最后,这样的安排给治疗师精神上太多负担,治疗师免不了产生怨恨情绪。人很难全心全意去帮助一个自己怨恨的人。”
关于事先签订不自杀的协议:
“在这样一个诉讼成风的年代,减少治疗师的责任没有什么不对,但是曾经有很多有自杀倾向的人告诉我,他们迫于压力签署了不杀死自己的协议,但是私下里仍然保留自杀作为一个选择。实际上,一些病人说他们愿意活下去,是由于他们知道如果精神痛苦变得非常严重,他们还有一个办法解脱。由于心理动力取向治疗基于诚实,为了达成风险管理的目标与病人共谋并不是坦诚的表达方式,治疗师也许需要容忍病人拒绝给予不自杀的保证。否则,治疗师的做法是在告诉病人,不诚实是建立关系的代价,这样教训必定会破坏心理治疗的核心。”
不同类型来访者的具体情况:
“报告有自杀冲动的双向情感障碍病人或者抑郁症病人会因为治疗师理解他们有希望死去的权力而感到欣慰;而边缘型人格障碍病人会以自杀相威胁,因为他们已经学会用这种方式唤起强烈的注意和关心。边缘型来访者面临要和重要的人或事分离的时候,表现出‘自杀姿态’是常见的情况。有时候,仅仅简单谈论面临丧失的时候他们极度忧伤的感受,就足以解除自杀威胁了。事实上,如果过快进入通常的危机干预计划条目和方法,边缘倾向的来访者往往会感到自己的话‘没有被听到’(因为治疗师没有提到来访者孤独和痛苦的感受,这些才是自杀威胁所要传达的内容),并且继续升级自杀威胁以确保咨询师听到。有些人表达自杀想法是想交流他不想活下去的直白愿望;有些人则是用隐喻的方式表达一种现有的内心死去的感受。当治疗师对来访者体验的本质真心感兴趣,而不是焦虑地冲向危机干预程序,无论哪个人格类型的来访者通常都会非常感激。”
自杀有时是种解脱,和解离相似,是种无处可逃时的逃离;有时是种表达,有时是获得其他东西的手段。基本上,它是一种权力。对有些人而言,知道自己在最痛苦的时候仍然不是无路可走,的确是很大的安慰。对另一些人而言,尝试自杀意味着,自己仍有一些希望,能够对别人施加一些影响,不论是惩罚、报复,还是索取注意和关心。从这个意义上说,自杀又是绝望中的希望,是身处困境时手中的最后一张牌。这其中的绝望和希望,也许是当事人想要被看到的。
8 “当临床医师们及其热烈地谈论某一态度或过程是疗愈过程的‘核心’或‘精华’时,他们往往规定了这样的立场:要么是正常化他们自己的性情,要么是补偿他们自己的性格缺陷。无论在哪种情况下,他们都好像在试图治愈他们自己。”
我听到过情感冷漠的咨询师强调解释的重要性,认为即便来访者听不懂或听了会不舒服,也要把你看到的“真相”说出来。也听到过压抑愤怒的老好人型咨询师,强调只要给来访者提供足够宽松、接纳、包容的环境,来访者自己就能有所改变。而当情感冷漠的咨询师开始尝到自由表达内心感受带来的好处时,又会用力去推动来访者(或周围的朋友)对自己的感受进行事无巨细的识别和表达。当我自己有段时间体会到直接表达愤怒的力量感时,也会特别留意来访者是否有压抑的愤怒,然后推动对方进行表达。
这样的咨询未必没有效果,但就像一个在场上打球的人只会正手接球不会反手接球一样,游戏可以继续,只是在某一个区域里,球容易掉下来。人总是通过自己去看世界,咨询师也无法避免这种局限。然而,再一次,重要的不是你做了最好的选择,而是你知道你做了什么。当咨询师能够直视自己的局限时,也就意味着他的余光已经瞟到了局限之外的地方。
9 “治疗师的话本来就有影响力,而不仅仅是因为治疗师的角色以及在这个角色里的行为而导致。……来访者把我们置于他们情感体验的中心,被督导者总是寻找可理想化的督导师,只有最勇敢的学生才敢于和影响他们职业生涯的导师进行讨论。一段时间之后,我们中那些临床权威和自恋脆弱的人变得容易相信我们是非常特殊的。”
把咨询师叫做“老师”,这是我们中国人的语言特色。伴随这一称谓而来的,是咨询过程中的一种初始动力:“你说,我听;你教,我学;我呈现,你评判;我提问,你指点……我对你礼让三分,你对我装模作样……”有时,在咨询初期,我感到自己面临的一个任务,就是想办法让关系朝一个更平等的局面转化。但即便能转换到更平等的状态里,咨询师对来访者的影响仍然很大,很多时候无法摆脱那个“被寄予期待的权威”的位置。但我也看到一些同行非常享受这个位置,他们用大人摸着小孩脑袋循循善诱的口气和来访者说话,这些话,从“这是你的俄狄浦斯情节”,到“女人要有独立的人格,不然老公不会尊重你,会在外面找小三”,再到“你这样做是很棒的,要再接再厉”……那一刻,他们仿佛相信这些话虽然已经被说了不知多少遍,但从他们自己嘴里说出来,就像“唵嘛呢叭咪吽”一样具有神秘的疗愈力量。
咨询师自己感觉到的牛逼指数,会不会大大超过自己真正牛逼的程度?恐怕是的。如果一个人成天和看似没有自己懂得多、又很不幸的人打交道,时间长了就会自我感觉越来越好,即便一个以教人自我觉察和认识真我为能事的群体,恐怕也不能免俗。
作者简介:
心理咨询师,团体带领者。全职工作5年,个案和团体带领累计时间2000小时。提供个体咨询、咨询师自我体验和一对一督导服务,费用均为:300元/小时。不定期发起成长小组和讲座。联系邮箱:yulingna102@163.com
广告植入:
作者近期活动:
依恋理论系列讲座(第二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