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梧桐树》经典观后感有感
日期:2020-04-16 22:49:11 来源:文章吧 阅读:

《梧桐树》经典观后感有感

  《梧桐树》是一部由米娜 / 苏青执导,纪录片主演的一部中国大陆类型电影,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观众观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梧桐树》观后感(一):留白是留给未来

  看片子时候,想起了高中少年宫门手语,为的是唱感恩的心

  有一天,潘多拉终于任不住好奇心,轻轻地打开盒子。其实,宙斯在这个金盒子里藏了各种各样灾难,里面包疾病嫉妒怨恨复仇好逸恶劳肉体精神上的病态。在盒子打开的瞬间,这些灾难像黑烟一样涌了出来,为全人类带来了永远无法挽回灾祸

  老师,好恶劳是什么意思

  和好吃懒惰差不多

  我小时候也怕爬上下铺的楼梯拥抱别人的时候也肢体僵硬,教这些孩子真的需要影片的留,是留给孩子们的未来。

  《梧桐树》观后感(二):观影可以是种陪伴

  #2018First影展# 导演历时五年,每年拍摄两三次,把郑州市聋哑学校里孩子们的对生活热爱表现淋漓尽致。与其说是讲一个故事更像是一种安静的沉浸式体验,是一种观众和每一个孩子彼此的对话、陪伴。

  记忆最深的是一个逐渐损失听力视力女孩儿曹寒子,她对谁都是充满笑容,起初钦佩她的乐观,看到最后才知道这是她用以遮掩孤独焦躁的唯一方法。她的每一次表达都充满困难倾听者稍一没有耐心,她便会立刻堕入回无尽的孤独。

  另外一个是聋哑女孩儿李聪。她担心自己乌龟大宝太瘦了,四年之后孵蛋时可能会难产,到时候要做剖腹产,而郑州没有足够好的兽医院。她还看到美美失去自己好朋友后日渐难过、发脾气,想方设法给她带来些快乐残疾儿童对于人类以及动物情感是否都敏感得多?

  《梧桐树》观后感(三):通病掩盖不了真诚记录

  影片的真诚程度毋庸置疑的,尤其得知两位导演开了一家餐厅,聘请聋哑人服务员后,一定能够感受到他们对这个群体独特感情

  但是影片也呈现出了纪录存在的两种通病:1宏达母体下如何去抓住要表达的东西;2导演如何能够在感同身受同时出身来,客观地去记录这一切。

  开场群像式地记录,大量对着镜头讲话,非常的碎片化的处理方式。观众能够理解却无法共情。而到后半部分导演的关注点才逐渐清晰起来,坚强盲人女孩张丹彤聊到母亲的时候潸然泪下;无人倾诉小女孩李聪一直对着乌龟自言自语,而在影片中,摄影机成了乌龟的替代品,而曹寒子则不得不面对青春期的叛逆迷茫

  剪辑开始渐入佳境,导演不再单纯地去让观众同情这个人群,而是展现出他们小小个体散发出的生命力,却不得不屈服于现实时,观众的同理心才开始被激发出来:原来他们也有歌唱的梦想,但是现实告诉她盲人只能去学推拿;他们也有对小动物的关心,为乌龟生病而着急,在这个小城里却没有医院能够提供服务;他们也有青春期的迷茫,他们不能理解为什么大人总是一副高高在上的姿态,却没法理解自己内心的想法,她想躲避,而大人却教她拥抱。

  直到影片最后,才揭示了这个片名的原因。那些早已毕业的校友重新相聚校园的梧桐树下。这棵古树见证了这个群体的成长与老区,这里成了大家的缘起,也是归处。

  《梧桐树》观后感(四):个人感受(即兴码字):五个关键词

  几个关键词: 1纪录片版的 推拿。 2在纪录纪实的节制形式下极尽语言的创造和话语的借鉴,比如说把自己的希望和命运投射在乌龟和乌龟寻医无奈的经历,希望不要白吃白喝白死,以及之后又去养乌龟这是继续着生命希望; 种子和梧桐树和老奶奶对于生命轮回和艰辛成长的隐喻; 教学所言说的简单的话语对于他们的生命形态也是一种指示;女主被所谓的她的妈妈教导独立时始终无法学会无法念出的 独 字; 学唱美声的歌曲。叫做 我亲的 。关于我亲爱的,不论歌咏对象是一种梦想或者自己向往的情感,都是这些儿童们的倾诉。作为主题曲它重复的节奏和承载过的残疾学校生活流也是很得当和饱满的。 3学霸养龟女对于自己的价值的实现其实不是主动的天命发现,而是一种被命运扼住之后的反抗并向外界证明自己。 4是否我们要向某种 自在 的生命形式强加人为力量?这在一组成长的对比中用很客观的角度加以呈现,即养龟女思维和言语的流畅表达和关爱它或他人的能力是自然发展的,但是女主在"妈妈"的教导下拒绝拥抱和学习,二者无法理解。 5空间的构建就是人个体的构建,他们每个人因为残障而与外界有所隔膜,生活在自己的世界中,他们的空间层叠错位,相互碰撞下是不理解的抵达普遍本质的孤独的生命形态,毕竟,人无法绝对沟通,孤独是每个人的,不论残障与否,所以,这个电影也可以说是用一个边缘群体的形式,更加清楚的表现着困境,就和之前放映的剧情片 美丽 选择的另一个边缘群体女同性恋有一点相似,放大痛感和绝望,倒不是对所谓边缘的单纯猎奇展现。

  《梧桐树》观后感(五):聪聪

  聪聪

  你的奶奶不喜欢你 到底是因为你是个女孩还是因为你不健全的身体机能 这两个原因说不定是互相协同的 但凡少一个可能你的奶奶都会有更大的机会喜欢上你 毕竟你真的很可爱 但是她没有 起码在拍电影的这个时候还没有 但是也有可能 即使没有其中一个原因 你的奶奶还是会因为剩下的一个原因还是不喜欢你 总之 别人是不是喜欢你 这个问题没有那么简单地会因为离的改变而改变它对应的答案

  然后我想说的是 你的“想要考上重点大学来证明自己不比健全的人差”的想法 其实本身已经是在变相地支持这种“我比别人差”的想法了 虽然未必是你的本意 但你就是你 你根本不需要证明你比同龄人好还是差 每个人作为独立的个体虽然的确免不了被比较 但可行的前提是比较的那个人是怀着喜欢甚至是炫耀你们的心情的 喜欢你的人把你和别人比较 如果不是非常过分的那种 你可以努力去证明自己很棒很优秀 但如果那个人根本就不喜欢你 你再怎么努力也是不能去证明到你想要的那个推论的 况且你以后会发现你根本不需要向不喜欢你的人证明任何事 (而且证明不了)你就是你自己 不管你是健全与否 你是个独立的人 你只要对自己负责 爱你的人就不会走远和放手并且会一直爱你希望你变得更好

  希望喜欢着每只大大小小的乌龟的聪聪 短发长发都好看的聪聪 做操有点敷衍的聪聪 可以长大成为自己不会后悔太多的大人 成为可以和自己和解的大人 不要因为自己没有的东西而跟自己生气 我们可以选择看到好的那一面 接受不理想的这一面 然后和自己和解 然后就可以大部分时间做个心平气和积极向上的人了 偶尔沮丧一下也不是不可以 有起有落才是正常的人生轨迹

  《梧桐树》观后感(六):把情感导向认识

  (一)关于同情的认识

  感情是瞬时的,随着时间长河往前流动,很快会被淹没。而某种深刻的认识却能被感情触碰从而改变。

  为了不让情感变得廉价,我们应该多一些理性的反思。

  残疾人群体需要被关注和体谅甚至是认同,而不仅仅是同情,因为同情是人的本能、却是一种自上而下的权力关系而已。

  (二)关于贴标签

  残疾人是一个省事的身份标签。正如我们迫于巨大的社交义务,我们倾向于用分类、贴标签这样的方式给人归类,提高所谓的效率。那效率对于我们来说真的就意味着好的生活了吗。而这种简单粗暴的方式难免会犯结构主义的一些错误,以偏概全,甚至是忽略人性本身。暂时悬置既得利益,设身处地的站到另一个群体的立场去考虑,就会发现贴标签是否经得起推敲。甚至是后现代的女性主义,其本质是平权,都是在反对这种贴标签式的物化。总的来说,要把人当作每个具体的人。

  (三)关于行为能力

  这种所谓健全人的鄙视链,也只是相对而已。每个人的能力都有高低之分,感官是一部分,那么表达情感、学习、为整个社会建构和知识体系的贡献又何尝不是,小到给身边人带来的快乐,大到利于整个人类命运共同体,只是擅长的领域不同罢了。不能因为我们所擅长的领域能够掌握足够多的社会资源或是舆论权利,就对一些自认为不足的人进行攻击,否定其他个体存在的价值。我们不能重蹈纳粹制造纯种雅利安人的覆辙。

  (四)关于外貌特征

  我们出生后通过训练,用人脸识别他人,获得一些必要的社交技能。而在熟练掌握这个技能后,我们却从未对其进行反思。究竟人有多大程度由面部决定,人的情绪可以从面部流露,那么人的本质真的是一张脸而已?

  每个人应该受到相对公平的教育,都是为了有能力去寻找自己的自我认同,过上(被自己认同的)好的生活。

  《梧桐树》观后感(七):这个世界,渴望更多的爱~

  这个月有幸跟着大象城市点映,在上海看了这部电影,在2018 first青年电影展之后,也只是闻其名,但始终没机会看到片子。也错过了去年的那一次。同时,这也是我第一次上台做控场主持人,说实话,还是有点紧张的。 导演的上一部片子距离现在已经很久了,也是相关题材。这个社会对于残疾人是不公的,在点映时有一位观众无意中说了一句“我们高等的人”,引起了其他观众的不满。另外,片中也有反映,在孩子比如学校安排宿舍时,却将失明的孩子安排在上铺这样的细节等等。由于隔了一段时间才来写,很多细节已经不记得了,希望有机会再看一次! 《梧桐树》里的主人公,王怡文、张丹彤还有其他的孩子,在困难中不断学会成长、学会坚强,即使在面对未来迷茫的人生,也在不断地克服着先天带来的不足,就这一点,这部片子在立意方面绝对是高分。能花这么多年坚持拍下来,导演也不容易了…… 这部影片总体来说算及格,故事的本身没问题,但是导演对于纪录片的叙事把握性不好,没有太挖掘深度的东西,观众容易产生不适感,对这部片子的影响很大。 最后,我说一个自己经历过的故事…… 在初中分班考试时,学校要按照入学时的成绩进行学号排序,我被分到的学号是2号(全班54人男生33人)。作为当时的“学霸”,想要知道我前面的“1号”是谁?结果开学的时候出乎了我的意料……在小学五年级因为高烧不退带来了后遗症,一只耳朵也近乎失聪,说话也含糊不清,几乎和《梧桐树》里的孩子无异。但是学习的劲头还是很强的。 那时候我们有个不好的习惯,一些学习比较差的总爱喜欢欺负“1号”,和班上其他同学也无法融洽相处。另外,初中的学习压力不比小学,渐渐地,他的学习成绩直线下滑,跌到了40名开外。久而久之大家避恐不及。最后被老师谈话,不得不留级观察,后来怎么样就不知道了(据说转学了)。这是我回忆起来的小时候的故事。但为什么要说这个故事呢?因为我的学号成了“1号”!

  《梧桐树》观后感(八):My dear beloved

  朋友送了一张票,入场晚了几分钟,索性直接坐在第一排空座,听说有很多残疾人(包括我)跟我们一起参加了这次影展。听说影片结束后还有交流会,我没有参加,或许,是我还没有准备好吧。我甚至不知道,我该以残疾人的身份还是以正常人的身份来看这部影片,我似乎两者同时具备,在观影过程中,身份时常在两者中来回变换。

  整体而言,影片真实的记录了这些听障或视障孩子们的点点滴滴(多数是在特殊学校中的点滴),真实的数次流泪,因为他们的生活充满了太多正常人无法想象的艰辛。当我们正烦恼于各种琐事,抱怨为何如此平凡和普通,穷尽一生想要活得更精彩时。他们想的,却是如何才能活成最普通的我们。就像晓彤说的那句,“为何盲人的出路,就只能是按摩?就没有其他的更多可能吗?”。有!当然有!甚至是无限可能!只是,这个社会实在太狭隘!硬是生生磨灭了这万千可能!人人讲求“优胜劣汰”,讲求效率和成功,在这社会中人人又似乎自身难保。谁又有那么多时间和精力,能为,愿为,这些特殊的孩子们付出呢?

  影片中的学校在河南郑州,我没有去过那所学校,但我去过河南汝州的一家特殊孤儿院,孤儿院的孩子们大部分都是残疾孩子,甚至很多智力不正常的孩子。这些先天缺陷的孩子们需要我们更多的爱、理解、陪伴。相比正常人而言,他们在出生时就已经缺失了那么多,我们岂不是应该在后天给他们更多吗?这难道不是我们之为“人”的责任之一吗?特别感恩,在我的生命中,有那么多爱我、帮助我的师长、同学、朋友、弟兄姐妹、医生、甚至陌生人。。。虽然,有时,我还是会对这么多的爱感受有限。这些孩子们真的需要更多更多的爱。。。

  我特别喜欢片中的聪聪,她那么爱笑,也爱养乌龟,她是那么的开朗活泼,不停的在用手语给我们讲她的大宝、美美、聪聪(乌龟们)的故事。她一心想要考重点大学,证明自己可以做到正常人能做的。原因是奶奶一直对她有偏见,不喜欢她,因为她是残疾人。听到她讲述这些的时候,扎心的痛,我岂不也是如此的生活着(但不是因为奶奶)?

  真的不知道自己该站在何种角度来谈这部纪录片,就像,不知道自己到底该过一种怎样的生活。就此结束吧。

  此外,整部记录片剪辑稍显混乱,更像是很多破碎的片段拼起来的。比如,感觉故事是按时间顺序(秋-冬-春)进行的,学校操场中梧桐树的叶子由金黄,后来变为春天的新绿。但之后又有王怡文的头,穿着大棉袄在塔顶转圈圈,短发。几个镜头之前的她还是穿着夏天的T恤,长发,跟妈妈去大学报到。

  Caro Mio Ben(我亲爱的) 最后,这是片中王怡文经常唱的那首曲子,也是本片英文名‘My dear beloved’的意大利语。

  《梧桐树》观后感(九):梧桐树下

  在南方呆了两年,未在南方见过梧桐树。18年春节回家,和朋友聚一下,路过许久不曾走过的老街,街边的梧桐树叶徐徐落下,干枯,脆弱。

  上周末去看了《梧桐树》。在进观影厅之前,看见海报中的红衣女孩望向天空的神情,莫名心疼。没记错的话她叫曹寒子,视听障碍患者,总觉得她的眼神很忧郁,像一潭幽深的井水。影片开头,她穿着最显眼的红色衣服,可是她却看不清楚这个多彩的世界。她听不清楚老师说的话,她迫切想要表达自己,她心里充满了对这个世界的好奇

  看过影片的人,一定不会忘记那个用手语比划,拼命想要发声,念儿歌《小白兔》的女孩子。艰难发声给人的感受很震撼,是那种常人难以理解的。我们张口就来的话语她要练习许久发音还不准确,她声音蔓延开的是那种无尽的心酸。

  17年暑假的时候,在家养乌龟,两只乌龟不出意外都被我淹死了,对,是淹死了!李聪的乌龟养了很多年,有爱臭美的美美,有大宝。她们无声交流,一年又一年。李聪被大宝和美美咬过很多次,不知道她被咬的时候有没有惊叫,不过我很希望他疼痛的实话可以发出控诉的声音。李聪在课堂上用手语展示的作文《给奶奶的一封信》,是一个失语儿童对这个世界最大的反抗。她奶奶不喜欢她,觉得残疾人比正常人低人一等,她却表现得忿忿不平,她期待用自己的努力,考上大学,向所有人证明,残疾人不比正常人差。这是一个被命运扼住咽喉的女孩子,但她在拼命反抗,挣扎,努力脱离命运的掌握,努力赢得他人的尊重。

  失明,失聪,失语,究竟哪个更让人心疼。

  失明的人看不见这个斑斓的世界,失聪的人世界一片安静,失语者张开嘴也默默无闻。张丹彤和王怡文是两个有天分的孩子。那她俩算是有自己的梦想,有自己的特长。曹寒子用香水滋了张丹彤,王琴老师要曹寒子道歉的时候,我们可以看到两个敏感弱小的孩子倔强的保持自己的心性。张丹彤从小学习豫剧,有相当好的功底,梦想着有一天可以登上舞台,在影片最后我们看见她的梦想成真,还是为他开心。王怡文在片头演唱的意大利叹咏调《我亲爱的》声入人心,钢琴和她的音色搭配和谐,那一双未能睁眼看世界的眼睛,是她最大的遗憾。她妈妈带着她踏上新的求学路,让我们看见了一个盲人孩子的艰辛,真的是弱小可怜又无助。上帝关上门的时候,总得开开窗。

  看别人都用泰戈尔的“世界以痛吻我,要我报之以歌”来形容这群孩子,我却更加想用“长日尽处,我站在你面前,你将看到我的疤痕,知道我曾经受伤,也曾痊愈”来表示这群孩子对为自己做出的努力,他们的疤痕终将痊愈,他们的疤痕终将长出彩虹。

  那个学校的梧桐树是许多年前种下的,当年他们种树的人也是一群不幸的孩子。春秋更迭,他们已然长大,梧桐树更加挺拔,新的一群充满生机的孩子也在茁壮成长。

  我相信曹寒子可以认真地拥抱王琴老师。我相信李聪的乌龟可以顺利产蛋,我也相信王怡文和张丹彤可以站上自己梦想的舞台,还有那个上文未提及的女孩子吴梦飞,也希望她可以乘着梦想自在飞行。

  《梧桐树》观后感(十):“看不见听不见,这个世界还存在吗?”

  苏青导演说拍这部片子是为了扩大对这个群体的凝视。米娜导演说希望拓宽下盲聋哑学校的“围墙”,她说孩子们在盲聋哑学校是特别美好和自由的,所以的障碍物对他们来说都不算是障碍物,她希望孩子们到社会上也像是在学校里面一样自由快乐。

  今天有幸可以观看《梧桐树》这部影片。整部影片是很温和的,也真实的展现了盲聋哑们在特殊学校里面的生活。就像米娜导演说的,他们像一些正常人在正常学校里面的生活一样,他们上各种各样的课,他们学英语,学画画,学音乐。他们课间也做课间操,也会打球,跳绳,踢键子。他们也有梦想。李聪梦想考上重点大学,像奶奶证明她可以和正常一样学习优秀。张丹彤梦想登上舞台,她唱豫剧很好听。吴梦飞希望可以成为播音主持人,她的声音很好听。王怡文希望可以成为歌唱家,影片中的插曲都是她唱的。有一个特殊的小女孩,曹寒子,她的名字很好听,她是视力和听力双重障碍患者,她在盲人班会听不清老师同学讲话,她在聋哑班看不清大家的手语。但她也依然爱笑,也会八卦一个小哥哥和一个小姐姐,会怂恿男老师给女老师送香水。她和人交流需要手语加说话。她身边有位特别亲切的王琴老师,她会说想仔细听王琴老师的声音,不让王琴老师打手语。她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情感,不敢主动拥抱王琴老师,会在王琴老师抱她的时候回抱王琴老师,她学会写字后会一直写王琴老师的名字。对了,电影海报的封面就是曹寒子。目前我们国家对于双重障碍患者没有完整的系统治疗,也没有完整的像盲聋人一样有这样的教育环境,社会上更没有给予双重障碍的便利设施。寒子随着年龄增长,病情越来越严重,多么希望她还如纯真无邪的孩子一样,可以不用踏入社会。我不知道之后会怎样。

  听不见,看不见,这世界还依然存在。可是对于他们来说好像是不完整。是这个社会不完整。影片只展示了他们在学校无忧的生活,和正常人一般的生活。他们长大后,步入社会后呢?影片中张丹彤说了一段心里话,她说她想留在舞台,不想去按摩,更不想街头卖唱乞讨,她还想做豫剧演员。影片反映结束后,我们听导演说,她闲暇时会去人民广场和爷爷奶奶们一起唱豫剧,她今年考上了大专,专业是她很不喜欢的按摩。是为了生计吧。没有太多的选择。

  有幸之前参加过公司组织的一场公益活动,和听障儿童一起愉快的度过一天,有一次亲密接触,我负责的小朋友老家是湖南长沙的,今年4岁,她妈妈说是在1岁半时候发现孩子听力有问题,带孩子去香港做了手术佩戴了人工耳蜗。可能发现的不算太晚可能孩子还小,说话字数少也看不出有什么不同。在我接触的一天中,小朋友和正常的小孩子一样,对很多东西好奇,喜欢小兔子,喜欢玩过家家游戏,喜欢美美的拍照。以前的偏见,以为这些特殊群体会是偏内向的多些,会不太好接触。和他们真正有接触后发现,其实我们都一样,没太大不同,只是生活社会上对他们有一些不便利而已。

  听不见,看不见,这个世界还存在吗?是存在的。他们感官在一些地方有障碍,其他地方会非常敏感。其实他们和我们一样,而且比我们更努力的在适应这个世界,感受这个世界。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梧桐树》经典观后感有感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