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图/华野
It is much more to be oneself than anything else.
这句话出自上世纪英国最富盛名的先锋女作家V Woolf 的《自己的房间》,也影响了世界上千千万万女性。
比如我自己,成长过程中为了成为自己付出很多努力,也曾为了现实中拥有自己的房间而努力,最终长成一个精神经济独立的成年人。在这个过程中我经历了三段不同的成长时期。
镜头拉回到80年代,东南沿海正在处于中华大地的改革开放的热潮中,工厂机器轰鸣,建设工地热火朝天,城市里自行车流穿行于于公交车之间,城市里男女开始穿着时髦的衣裙,脸上热气腾腾,眼睛里都是对这个新奇世界的渴望。
那就是我出生的年代,成长过程中一次次听长辈描述那个万物复苏的年代。
父亲也顺应那个年代的热潮创业多年,却也常常陷入经济困难的境地。
他是大家族的长子,闽南重男轻女旧俗严重及多兄弟姐妹的家庭里让他从小受尽宠爱及不知责任为何物。
母亲幼年时由于文革失去了她的父亲,成了那个年代南方少有的独生女,她结婚前从来不会做家务,因为过度保护也没有亲密的朋友。
当两个自私幼稚的年轻人结合组成一个家庭的时候,就是一个很大的生活挑战,这个家庭随着三个孩子的陆续到来渐渐变成了战场。
我从小听着母亲各种哭诉,不能独立,常年需要伸手要钱的悲哀。如果大家回忆起童年都是糖纸般的色彩,我的童年就是天黑黑的。
如果说他们这场婚姻摧毁他们自己的生活信心的同时,也给了我两个极有价值的启示。
父亲由于生意太忙无暇顾及我的成长及每个节点的选择,每当跟他商量时就说“爸爸不能替你走你的人生路,所以你要自己想清楚要什么,然后做选择,选择了就要全力以赴。”
除此之外,他尊重我的每一次选择,也没有给我更多意见和指导,在我23岁以前走了很多弯路,也浪费了很多时间,我的生活经验不足以支撑我每次做的选择都是对的。
我的母亲长年精神抑郁且无处诉说,但是她每次跟我哭诉完都会跟我说“你要独立,要努力读书以后才能不依赖男人生活。”
让我看到更广阔的世界
时间就来到了90年代末,家里的黑白电视机也换成了彩色电视机,假期里重复播着《还珠格格》,到处都是小燕子的歌声。
我上了初中,小镇人是淳朴的,也是狭隘的,父母不停地分分合合,父亲的情绪阴晴不定,母亲不断的离家出走。
在我15岁能一眼看到自己未来的时候,青春期的情绪总是矫情的,也充满不安和浮躁。我内心的绝望感开始与日俱增。
此时,整天泡在图书馆或图书馆门口的台阶上的我偶尔忧愁,偶尔陷入思考。经历着一段段起起落落的生活。
我常常坐在课堂里却看着窗外,远处是漫山遍野的金黄色的野菊花,层层叠叠的群山像小时候看的动画片《很久很久以前》,那里住着老神仙。
我的心穿过那些群山飞到遥远的世界去,我不知道去哪里,但我开始梦想离开小镇,这个梦想开始让我渐渐脱离消极的情绪,看到模糊的道路。
我小的时候爷爷是村里的会计,他很爱看书,满屋子都是各种古典书籍,还有线装书的红楼梦和三国演义,包括各种港台武侠小说。
从我9岁识字开始,我的所有周末和假期都泡在爷爷房间里看书,这些书籍在我初中以前就全部看完了,这也养成了我一直保持并喜欢阅读的习惯。
因为阅读,让一个小镇姑娘看到更广阔的世界。
16岁之后,我离开了小镇开始寄宿读书,再后来我离开了故乡开始去更大的城市,23岁那年我独自出国工作也用业余时间进修。这一切的勇气来自我小时候不断的阅读,一直鼓舞着我离开寻求自己,去更远的地方。
旅行的价值
认识不同的人和文化,坦然做自己
读书的时候,很多人会在毕业的纪念册上梦想一栏写上“环游世界”之类的。
我忘记自己写了什么,但是我实现了很多人的梦想。
我去过很多地方,见过很多人,经历过很多事,了解各种各样的文化。明白这个世界上的人是不同的,也是一样的。
比如我们都一样开心时会笑,悲伤时会哭,我们爱着家人,喜欢有朋友,也为爱情激动和感伤。是的,旅行让我增长了见识,也意识到成为自己是最重要的道路。
2016年,我决定用一点积蓄买下一套公寓。一直以来,我崇尚自由和充满理想主义,不觉得我需要理财需要买房。然后在15年夏天,有趟旅行却改变了我的想法并付诸行动。
我叔叔是个电影爱好者,我以前在家的时候经常去翻他的DVD墙,是的,满满的一墙。
有一部电影记忆尤深,是《走出非洲》。看过电影我又看了丹麦女作家Karen Blexin的书。那个神秘的非洲大地深深地吸引了我。
多年后有个周末在上海,我又翻出电影来看,连夜订了机票,也在线申请了签证,周一就去市卫生防疫部打了各种疫苗。
一周后的午后,我站在Karen当年在肯尼亚郊区的房子前面,激动得很。我亲眼看到她年轻时生活得地方,电影里几乎100%还原的生活场景。
想像着她一个出身于富裕家庭的年轻女孩,当年为了成为男爵夫人头衔从丹麦飘洋过海带着几大车的昂贵家具器皿来到肯尼亚嫁给男爵。
她出钱出力帮助花心浪荡的丈夫买了农场经营,种植了咖啡园,在经历了丈夫的嫌弃疏远背叛及咖啡园的虫灾导致的失败之后,她还被丈夫感染了梅毒,万般绝望之下她回到欧洲治疗梅毒。
再次归来时由于药物副作用落下了走路不方便的后遗症,她开始变得勇敢,为黑人争取权益及帮助他们得到教育,帮助他们改变观念接受治疗疾病,也拿起枪跟入侵的野兽对抗。
她遇到了英国的落魄贵族丹尼斯,这个视自由为生命的纯真男子让她重新相信爱情。
她很会讲故事,我站在她书房的火炉前面想象当年她在这里讲故事给丹尼尔听。
她一直期待婚姻,丹尼斯却一直认为一张纸不能改变他们的关系。
最后丹尼斯突然意识这是他一生所爱愿意跟她结婚时却飞行事故永远的离开了。
Karen也洗尽铅华蜕变成一个独立自主的女性,她深受肯尼亚原住民和白人殖民者的尊重。
我在房子里逛了一圈又一圈,我被那满满的书墙吸引住了,还有温馨的卧室,干净精致的床单,充满设计风格的家具,还有客厅里长长的餐桌及精美的餐具。
我在心里喊着,“天啊,这就是我理想中的家。”
她离开非洲回到丹麦在53岁的时候写了这本小说,小说讲述了作家自己的心路历程,这是一部伟大的女性成长史。
我从她身上看到了光芒和勇气,作为不同时代的女性,我不能拥有她那样的房子,我却可以拥有自己的一个小空间,布置成我喜欢的样子,放我喜欢的东西,不管悲欢喜乐,关门过我想要的生活。
我父母从刚开始不支持觉得我是单身成瘾了,买房就是不想结婚,到后来我们一次次沟通,让他们偶尔参与我的旅行,渐渐理解我的想法,明白我没有结婚不再是因为逃避,而是一种选择,看我可以很好的照顾自己,可以一个人去很多地方。
他们虽然担心我独自生活,却也开始尊重我的选择,时时关心我。我与父母也在岁月中渐渐达到和解,内心的创伤也在慢慢被治愈。
在漫长的成长过程中,我也努力成为最好的自己。
建立了独立的精神,和拥有自己的房间实现了经济独立。这一切对我都意义重大,生活永远不可能完美,但是摆脱原生家庭的负面影响。
将少年时养成的习惯和兴趣爱好变成生活中的精神食粮。努力工作实现价值,也去看世界,让自己拥有广阔的视野,能够更坦然地生活。
我有丰富的精神世界,内心平静,生活独立自由并有所选择。
注:此为潘幸知写作训练营同学作品,如果想加入下一期写作训练营,可添加营长微信号 x
点击阅读原文,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