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寻找手艺2》好看吗?经典观后感锦集
日期:2020-04-09 22:55:03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寻找手艺2》好看吗?经典观后感锦集

  《寻找手艺2》是一部由张景执导,纪录片主演的一部中国大陆类型电影,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观众观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寻找手艺2》观后感(一):很幸运,今天看了《寻找手艺2》

  为什么我说幸运呢?因为我觉得《寻找手艺2》给我带来了很多。

  我没有看过《寻找手艺1》,但是我依旧被这几个人 几个故事感动着。看到小女孩记得4年前跟导演们一起分西瓜吃,看到造纸奶奶想找回儿子眼泪......其实这些,最真实,也最让我感动

  很感谢导演们记录了这种种的手艺,我记得旁白有说到有的手艺我们再也见不到了,其实我听到这里感觉有点难过呢,但是又想到导演他们有记录下来这些绝版的手艺,觉得自己能看到这部纪录片真的很幸运,也会觉得这纪录片很有意义

  不说了,我要去看《寻找手艺1》了。

  《寻找手艺2》观后感(二):“粗制滥造”的 又来了……

  寻找手艺2 | 记实/纪录片/中国大陆 “粗制滥造”的它 又来了…… 睽违一年之后 张景带着他的老伙计们又来了 别多想 华丽解说 唯美画面 照!样! 全!部!没!有! 一如既往的透着根里的质朴 一个亿的想虽然失败了 仅片尾的寻人启事 就能给人无限温暖的力量 推荐指数:⭐⭐⭐⭐️ 张景执导

  寻找手艺2 | 记实/纪录片/中国大陆 “粗制滥造”的它 又来了…… 睽违一年之后 张景带着他的老伙计们又来了 别多想 华丽的解说 唯美的画面 照!样! 全!部!没!有! 一如既往的透着根里的质朴 一个亿的梦想虽然失败了 仅片尾的寻人启事 就能给人无限温暖的力量 推荐指数:⭐⭐⭐⭐️ 张景执导

  《寻找手艺2》观后感(三):老手艺到底该如何传承

  看完1再看2更有味道,一个个手艺人再次回到屏幕前,十分亲切。手艺人的产品,或许现在这个时代用不上了,但是这一种文化需要传承。纪录片带给我们的也是这一段文化的记忆。我也很喜欢老手艺,有时我就会想,我真想去学这些手艺,可再想想我该怎么生活,毕竟这些手艺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学成的。看了《寻找手艺》,我想导演团队视频方式记录了老手艺,总不至于失传吧,可是有很多细节又没有,又想,可能是导演为了片子的需要剪辑掉了,详细过程原片导演应该舍不得删吧(所以导演到底有没有保留,全部手艺的详细制作过程的视频)。但是手艺不是看片子就能学会的,坎温老人染伞用的什么草我们也不知道,手艺人制作过程中会遇到的很多情况该怎么处理,没有手艺人亲自指导,手艺也不能很好的传承。要解决手艺的传承问题,就要解决手艺人的吃饭问题,导演也许就是这个思路吧,可是现在来看导演所做的,得到的效果不是很明显。土旦大师担过多的物质影响手艺也是对的,精神高尚才能成为真正的手艺大师,过多的物质又会让人浮躁。假的狼毒草造纸差点把真的挤垮就是一个例子。老手艺的传承,真的是个非常重要的难题。

  《寻找手艺2》观后感(四):我们在人间走一趟,会留下什么呢?

  看了寻找手艺1以后,立马看了手艺2 ,这一部只有一集,75分钟,不长。这部纪录片是在第一部的基础上进行着,对第一部的手艺人进行回访。篇幅不长,但是真诚。

  在画面上来说,相对第一部来说,拍摄的手法更加的娴熟,剪辑也更加的自然,同时,加入了导演自己的镜头,它或许不是严格意义上,很成功或者很正规的纪录片,但是它是一部让人感动,也让观者跟着导演一起去反思自己的一部纪录片。

  在基调上,第二部更为伤感,因为第一部中活生生的几位手艺人都相继离世,大印象中最为深刻的应该是吹奏巴拉曼的维族老人——胡大拜尔地,他的音乐在四年前曾让很多人惊艳,苍茫、辽阔、悠扬、与茫茫的戈壁滩最为呼应。他出意外离世,同时也带走了这个世间只有他能吹奏的音乐,胡大拜尔地在维语中的意思是——上天赐予的,多美的名字,也许是神想听他的音乐了,所以收回了他。我们在人间走一趟,会留下什么呢?

  坎温老人和他的老伴都相继离世,再也没人会做油纸伞了。。。。。

  做枫香染的老人思念三年无音讯的儿子

  这不仅仅是手艺,也是手艺人的生活,是平凡的世间的缩影。

  纪录片的意义是什么?在为后人留下再也无法出现的手艺的最后影像,为手艺人的家人留下至亲之人的音容笑貌,这便是意义吧?

  我们只是平凡的普通人,能发一点点光,做一点点事,便是好的。

  《寻找手艺2》观后感(五):为什么我很喜欢《寻找手艺2》

  《寻找手艺2》就这么悄无声息地在B站上映了。还记得17年《寻找手艺》出来时因为网络上良好的评分我也去找来看,看完觉得确实是很好看,特别真挚、有血有肉接地气,很少能一口气看完这么舒服的人文纪录片了。 那是导演15年去寻找的,四年之后他用电影化的叙事带来了《寻找手艺2》。我觉得第二部在格局上甚至比第一部更高,因为除了真实展现手艺人的现状之外,还直观地展现了理想与现实的差距,或者应该更残酷更准确地说,展现的是现实的无奈,感觉更多的靠近“人生”这个主题了。 正如导演张景表达的(大致含义)“《寻找手艺》突然火了,我中年得志膨胀,我想用《寻找手艺2》上院线赢得一个亿的目标。可是我发现纪录片没带给他们什么,既不能带给手艺人更好的生活,手艺人新取得的成就也与我们无关。这片子其实什么也做不到。” 这部电影算是有两条线,一条线是四年后对之前拍摄过的手艺人的回访拍摄,另一条线是导演组三人产生疑问之后重新启程寻找自己拍摄的意义。 我喜欢这第二条线,这部分正是电影打动我的所在,三人很真诚地表达了自己的困惑与无奈。寻找意义来抵抗无聊日常生活的侵袭,这一点对于我们普通人更有参考意义。 电影摄像录音兼剪辑的喻攀是个90后,除了这两次拍摄之外,在不同的省份做过不少工作但都不长久,现在又处于失业状态。他被导演戳心窝子说其实你根本比不上***,人家做馒头都能撑起一个家,你(一事无成)。逼得喻攀节节败退直言承认“我就是个胆小鬼”,眼眶里泪在打转,可还是开着玩笑给自己找了个台阶下。 其实很多时候你我都是胆小鬼。 四年过去了,有些手艺真的失传了,有些人去世了。镜头展现也不像四年前那么清朗,从电影使用仿佛雾蒙蒙一片的滤镜这儿就能看出。 可是我仍然觉得这电影很美,很有活力。我不止一次地得出过这样的结论——“越是真正脚踏实地的普通老百姓,不论其经济、地位,越容易浑身散发出令人敬佩又想亲近的味道,是一种很接地气、诚且善的味道。”看过越多人文类的纪录片就越能感受到这一点,而且这种生命的力量不受国籍的限制。 电影最后展现出的一张张照片,大多是黑的,可他们的笑容却很有张力,这种张力冲破屏幕。

  《寻找手艺2》观后感(六):记录、洗礼与伟大

  前天晚上在B站搜纪录片,突然发现《寻找手艺2》出来了,而且就是当天。激动之余又心怀忐忑,担心会不会像很多佳作的续集,投资大了,口碑却崩了?

  幸好,张景还是那个张景,敢于直面自己、揭露自己、否定自己的张景。只不过,他将这种“残忍”,也施加到了同行的小哥喻攀身上。从开头说服喻攀,到中间激得喻攀假意跳楼,再到最后讲到废柴的时候配上了喻攀的画面,张景丝毫不留任何情面,难道就没有顾及到对方自尊吗?

  这完全是我等凡俗懦弱之人多虑了。既然能抛下一切,踏上第一部的寻找之旅,还能时隔四年再次抛下一切,踏上第二部的回访之路,无论喻攀、张景,还是火线充当摄影师的司机何思庚,都不能仅靠功利的眼光去看待。相较于别人的评判,他们更在意内心的拷问,从第一部到第二部,自我发现的意味愈加浓烈。

  “这和那部纪录片没有任何关系”,张景在第二部里数次重复这句话。第一部的走红,难免会让创作者的心态有所膨胀,认为这些手艺人会因此获益。有观众在弹幕里清醒地指出:“是这些手艺人成就了你们。”的确,因为这些手艺人,才使第一部有了灵魂,才使第二部鸟枪换炮,小车换大了,器材升级了,制作精良了。而这些手艺呢,网络上一时的喧嚣与唏嘘,在无法逆转的时代大潮中顶多激起几星水花,失传的依旧会失传,延续的依旧会延续,它们的主人,逃不开俗务纷扰、生老病死的尘世轮回。

  纪录片的作用在记录,而不在创造或者改变。张景四年前的初衷是寻找加挽救,结果是自我洗礼;四年后的初衷是做大加回馈,结果是二次受洗。这次回访,有的手艺人已将他们淡忘,有的以礼相待,依旧按着惯常的轨迹生活,即便是胡大拜尔地的家人,也是因为触及两年前的变故而情绪激动,与来访者本身无关。

  片头,张景自白要做一部院线影片,可最终成片只有75分钟,其中还插入了大量回忆画面。但我认为他不是在偷懒,而是内心经过了旅途的洗礼。对于已经积累了巨大名声的张景来说,想做一部院线影片不算难事,难的是如何在赞誉声中保持初心,就像当初的他,远离那些摆拍的伪纪录片,去做一部伟大的纪录片。何谓“伟大”,是百万千万的点击,还是人尽皆知的功绩?片中的手艺人已经用行动给出了答案:用非凡的心做平凡的事,在平凡中见真章。

  中学同学告诉我,张景是她浙传的学长。于是,我委托她有机会时帮我引荐一下,如果可能的话,《寻找手艺3》带我一起吧。

  《寻找手艺2》观后感(七):寻找手艺和寻找自我

  昨晚其实是心情不好不太想学习,就想看看纪录片或电影,从豆瓣想看里按收藏顺序就找到了寻找手艺这部纪录片。影片刚开始张景导演就讲述了自己在第一部寻找手艺大获成功之后,内心的真实想法:膨胀!当一个废柴突然成功之后,他会觉得这一切都是应该的,因为他努力过,奋斗过,牺牲过,他的野心也会膨胀100倍。所以张景导演想要拍第二部寻找手艺,拍成电影,票房目标是一个亿!

  虽然我没看过第一部寻找手艺,但是第二部能够很明显地让我知道第一部他们干了什么事。寻找手艺,其实这四个字在当今时代看来已经足够让人感动。其实我经常自诩喜欢传统文化,喜欢中国古老的东西,但是自己实际上做的却少之又少。分析其原因,我觉得中国传统文化大都比较高深难懂,要想能有所学,学有所得其实是非常难的,在当今社会,直白点说就是极其枯燥,让人很难去接近。所以在当今社会还能坚持传承传统文化的艺术家们真的是很难得的。所以我觉得张景导演用纪录片去记录这些手艺人的故事是非常有意义的。这些手艺人能够坚持做下来的原因我觉得主要有两个:一个是发自内心的热爱;还有就是真诚的人生信仰。传统手艺的传承背后并没有巨大的商业市场,所以根本没有利益驱动的原因,而且他们大多已经耄耋之年,生活环境在当今社会就是最底层的普通群众。没有接收过现代的素质教育,但都是有自己的人生信仰,并将这一件手艺一直传承下来,这其中所需要的勇气和毅力,在当今受过高等教育的人群当中也很难能找到。

  但是,他们当中很多人终究抵不过岁月的打击,这些老人们抱怨最多的就是老了老了,时间有时候是温柔的有时候却是极其残忍的,没有人能够对抗过岁月的侵蚀。所以现在这些手艺现在真的就面临着灭亡的危机。生活所迫、人生的意外、家人的反对这些种种因素导致他们不得不放弃这个传统手艺。我印象比较深的一个就是新疆的胡大拜尔地老爷爷,他名字的意思是上天赐予的,也许这位老爷爷所传承的东西就是上天赐予的,但是上天却并没有让他一直传承下去,在60多岁的时候就夺去了他的生命。还有一位就是做枫香染的那位老奶奶,就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对待自己的作品,虽然家里可能经济情况不好,但是老奶奶还是不舍得卖自己的枫香染。

  还有一个印象比较深的就是喻攀,在拍摄做馒头的手艺传承人时,导演的一句“你远不如雷英华,虽然你的思想好像很前卫,好像很怎么地,但是你啥都没有”听完这句话喻攀脸上只是苦笑,并且不在乎的开着玩笑,但是玩笑过后是脸上难以言喻的痛苦。这个场景对我来说共情与触动很大,我想起了我的父亲,一个中国农村再普通不过的农民,为人很老实,这点经常为母亲所诟病。他只上了四年学,没有人教过他意志坚定与坚持的作用,但他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天不亮就起,骑着电动车赶去工地干活,就算是生着病也不想耽误,也许就是为了供我上学,我曾经很不明白他是如何能那么早起的,现在想一想也许这就是一个父亲,一个男人的责任!反观我,从小也许是因为一点点的聪明,让我能够一直接收这样优质的教育,读到了研究生,可是我不知道除此之外我都干了些啥,到现在我还是父亲母亲的骄傲,但是从我内心出发我做的实在是太少了,真的太少了.....

  最终张景导演并没有实现自己那个一个亿的小目标,这部片子仍旧以失败告终,但是我们从中并没有看出张景导演内心的遗憾与不甘,也许从一开始他的目的就不是这个一亿的票房吧。

  最后祝这些手艺传承人们都能身体健康,喜乐相随,万事胜意!也希望这些手艺都能真正地传承下来。

  《寻找手艺2》观后感(八):我开始期待《寻找手艺3》了

  《寻找手艺2》我给5星,并自此开始期盼《寻找手艺3》。

  在一个阅读量只有几百的公众号里,无意中看到了《寻找手艺2》出来了,心里第一反应是:我靠!因为我觉得它根本不会再有。三个外行去拍了一步特别青涩的纪录片,而且酝酿难产四五年才出来,这样一部片子再出续集,那简直......所以我压根没想过他会出《寻找手艺2》。即便万一出了,那应该是有商业支持,如果有商业支持,那《寻找手艺》肯定变味了,那就不值得一看了。

  好奇心驱动了我。片子不好找,百度都找不到,得直接去B站,去B站还要搜索“寻找手艺2”才能找到,否则根本找不到它。几百点击量的公众号推荐,百度找不到,B站也不在明显位置,这下我放心了,《寻找手艺2》应该没被商业玷污,它应该还是那么纯洁。

  我猜对了。

  这一次他们不再是寻找手艺,倒像是寻找自己的内心。

  片子一上来就是导演对着镜头说出他的新梦想:他想要一个亿的票房。这个导演果然飘了,如果只看开头,我甚至会有点儿讨厌这个光头中年男人,但想想《寻找手艺1》给我的清新感,我忍了。看完片子后,我开始喜欢这个导演了。最终,导演那一个亿的梦想正如他自己的坦诚,他失败了。我们先不说他为什么失败,但是他在片尾那个举动,让我心生敬佩,深感温暖,他在片尾打了个寻人启事的广告,就这么任性!!------当年造纸带来满屏弹幕那个老人,她的儿子失踪了,在《寻找手艺2》里,老人的眼泪被摄影机残忍记录下来。可能导演是出于自我救赎吧,他原以为《寻找手艺》会给手艺人带来实惠,我也这么认为。但实际上,很多手艺人都已经把导演他们忘了,甚至大多数人根本没听说过寻找手艺,更别提对他们生活的改变了。整部片子就围绕着导演以为《寻找手艺》能改善手艺人生活,而实际上手艺人根本不鸟他们这么一条线索,导演从最初的自我膨胀,到最后认清自己任然是废柴,以导演自己为串场,把所有手艺人串联起来,最后完成的是导演的自我救赎。所以在《寻找手艺2》的片尾,导演放上了一个寻人启事,帮那位造纸的老人找儿子,如果真能帮老人找到儿子,那可能是这部片子最大的意义吧。

  片子还是那么清新,还是老配方,还是那么随意,但整体结构、叙事感觉要成熟了很多,画面比之前好看了一些,估计是导演升级设备了。但整个片子的剪辑、风格处理仍然显得青涩,不过这就是《寻找手艺》该有的味道。人还是那三个人,除了导演张景,还有交际花喻攀,司机升级的摄影师何思庚,仍然是三个门外汉的故事。

  看完片子,除了对手艺人的遭遇感到痛惜,更多的是看到了导演张景的屡战屡败,屡败屡战的斗志,从喻攀身上则看到了我自己,梦想、失业,再就业,再梦想,再失业,好像大多数人年青人正在经历这样一个历程。

  忘了是哪位伟人说过一句话,大概是一个人在某件事情上投入越多,就会陷得越深。所以,我猜《寻找手艺》还会出3的,事实上导演最后也表态了,应该会有《寻找手艺3》。一个中年男人在一件事情上已经坚持了五六年,再看看B站那些留言和评论,几乎清一色的赞叹、鼓励。我敢打赌,这个导演不会就那么放弃的,甚至可能会有《寻找手艺4》。

  奇怪,为什么评论这部片子时总离不开导演呢?是的,这部片子就这么奇怪,导演把自己就放在片子里,正常情况下,这样做会招来反感,就像绘画,画别人容易,画自己是最难的,但这个导演好像成功了,因为整部片子好像就在给自己画了一副自画像,还不招人反感。

  只是很疑惑,这样一部至少还不错的纪录片,看过的人却那么少,连豆瓣评分都还没有。

  导演,知道你就在豆瓣里,也许你会看到,评论这么少,你不会看不到的。我想说:谢谢你给我们再次带来感动和温暖,加油,我们都看好你,我们期待你的《寻找手艺3》、《寻找手艺4》、《寻找手艺5》.........

  《寻找手艺2》观后感(九):差点儿错过《寻找手艺2》

  如果不是很久之前关注了这个沉默的B站UP主,我可能根本看不到这部纪录片,和上次热热闹闹的《寻找手艺1》不同,这次的2显得格外平静,难道是片子真的不好?我想不是。

  一个月前我就看了,我想看看它到底会不会火,越是我在暗中观察。等了一个月后,它真的没火。我找到了导演在他自己主页的一篇文章:《寻找手艺2》后记,我才恍然大悟,这么下去哪会火呀。

  因为它根本不具备任何商业价值。

  导演任然在固执地坚守着自己的理念和领域,拒绝了10多个平台的投资。因为缺乏平台的商业指导,片子出来后,平台理所当然不要啦,因为它不能赚钱,不赚钱的事情谁干?

  平台不干,导演干了。

  正如导演在片中所言,他是奔着一个亿的票房去的,估计他以为他把片子拍好了,肯定有票房,所以他自己借了50万来投资这部他所谓的电影。50万拍部电影?当然不现实,事实也证明了,导演失败了。导演把片子放在B站了,应该是无偿的,因为连B站都没给他做任何推广。导演就放在自己的页面上了,不沉下去才怪。

  他为什么失败?

  先说片长,片长76分钟,如果放在电影院,这个长度是短到极致的,如果不是大师的冲天大作,谁也不会去看这短短76分钟的片子。为什么电影大多数在120分钟左右?这肯定不是偶然,电影要打动人,120分钟的情绪积累是个必然,有些电影甚至需要180分钟来积淀,才能显出它的厚度,比如最近很火的《爱尔兰人》,如果《爱尔兰人》也压缩到70分钟,必然份量大减。

  再说情绪基调,相对于《寻找手艺1》,2是一部压抑的片子,在片中,最后一个做秤的老人患了重病,以后再也不能做了;做斗笠的老人徒弟跑了,他的手艺也无人继承;还有那个催泪的造纸老人,上次催泪,是因为老人的名字被导演随着片子带到了北京,老人高兴地笑了,而更震撼的是,片子在B站的弹幕里,无数网友回复:到了上海,到了广州,到了深圳,到了西雅图......把屏幕挤爆了,那一刻我的眼泪跟着就下来了,多温暖呀。可这一次,我仍然为这个老人流泪了,只是不再是温暖,而是悲伤,当导演给她送去照片,她却想到了自己的儿子,原来她的儿子外出打工三年多杳无音信。老人拿出儿子的照片,眼泪就忍不住流下来了;还有新疆的那个放羊的民间音乐人,当导演再次回访,却被告知老人已经去世,他的老婆看到摄制组就哭了,那一刻我的心再次被揪了一下。总之,全片看完,我的心很沉重,甚至后悔看了它,因为它把我的心情搞坏了,但是我记住了它,我想看看别人会怎么说这部纪录片。并为此等了一个月。

  一个月后,再刷二遍,惊奇的事情发生了,因为看过一遍,我知道事情的结果,所以,我看的更多的是细节(我仍然没有去看弹幕,不想被干扰,也许三刷的时候会去看弹幕吧,下次看,或许要等它火了之后)。在细节里,我看到了真实的力量,从导演、从片中每个人身上去感悟人生的多变和曲折。然后会因此想到自己,看了片中人,看了导演的遭遇,会感叹:哦,我自己过得还不错。那种一刷时的悲伤感弱了,取而代之的是对自己生活的许多设想。

  一刷我想给4星,二刷我想给5星。纵观中国纪录片,很少有如此真诚的片子,因为导演真诚,内容真实,它很耐看,看第二遍也不觉得乏味,换成《舌尖》、《人生一串》、《我在故宫修文物》、《生活万岁》等我看过的一些纪录片,这些片子二刷时,我是看不完的,因为能明显感觉到痕迹,什么痕迹呢?可能是导演导和演的痕迹吧,也可能是片子里面那些主人公面对镜头摆拍的痕迹吧,总之看完后会觉得很假。但《寻找手艺2》不会有那种感觉,就像《寻找手艺1》那样,它真实到你感觉自己跟着镜头在现场游走,而不是让导演摆给你看。

  总之,这是一部让人耳目一新、影响深刻的片子,再次不多剧透,自己去体会吧。

  强烈建议二刷,隔上一个月半个月再刷,那是一番别样的体会。

  《寻找手艺2》观后感(十):豆瓣9.1,被电视台拒播却火爆网络,最惦记的宝藏国产片回来了!

  两年前,一部被13家电视台拒播的纪录片刷,却在网络上爆火。 B站上近200万人观看,仅弹幕数就有10万余条。 豆瓣上,此片的评分也高达8.9,成为当年国产纪录片的绝对黑马。 相信大家已经猜到了,说的就是《寻找手艺》。 两年之后,这部纪录片的续作也来了,这就来和大家聊聊它——

寻找手艺2

  导演: 张景 类型: 纪录片 首播: 2019-10-18(中国大陆) 片长:76分钟

  从名字就能看出,这是一部聚焦中国传统手艺的纪录片。 在第一部中,主创团队走遍23个省市,88各地区,记录下144项传统手艺。 在珍贵的影像背后,更令人感动和震撼的,是其幕后创作故事—— 导演张景,从小在湖南的一个小山村里长大。 奋斗三十余年,他原本过上了家庭和谐、工作稳定的幸福生活。 但是,为了拍摄这部纪录片,他毅然卖掉了自己的一套房。

  除了张景之外,此片的主创团队就只剩下两人: 录音兼“交际花”喻攀,以及司机兼摄影师何思庚。

  这三个人都是非专业、无经验的门外汉,所用的设备也是淘来的二手残次品。 片中的取景、摄影乃至旁白、文案等等,也都显得十分粗糙和随意。 即便如此,它却足够真诚地记录下这个时代最稀缺的匠人精神,收获了无数观众的好评。

  两年过去,《寻找手艺2》悄无声息般地低调回归。 评分比第一部更高,可惜看过的人数却寥寥无几。

  和前作相比,这部续作到底表现如何? 在我看来,它有三个方面的“变”与“不变”。 先来说说“变”的一面。 首先,此片给人最直观的变化就是,它在摄影上变得更好了。 或许是第一部所取得的成绩,给予导演再接再厉的信心与勇气。 可以看出,相较于前作粗糙的画面,第二部明显用了更好的设备,在拍摄上也更加细致。 于观众而言,有了更加清晰的观看体验;于片中的传统手艺而言,这个拍摄和记录的行为本身,也变得更有价值。

《寻找手艺》《寻找手艺2》

  其次,导演的野心变得更大了。 在影片一开始,他就对着镜头道出了自己的小目标: 希望这部纪录片在院线上映,并且取得一个亿的票房成绩。 依目前的现实看来,这个目标依旧任重道远。 但值得肯定的是,他始终一腔孤勇追梦的魄力,以及坚持传播中国传统手艺的初心。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此片的内核变得更深厚了。 在《寻找手艺》第一部中,将目光聚焦于传统手艺,以及守护它们的手艺人身上。 但在第二部中,还延伸到了这些手艺人的家人,甚至是三个主创本身。 这样的转变,对于创作深度的增加显而易见—— 它既像一个移动博物馆,用影像保存下濒临灭绝、甚至已经灭绝的诸多传统手艺。 它又像一个灰暗底色的万花筒,让我们看到了人生的诸多矛盾与无奈。

  两年的时间,于电影拍摄而言说长不长,说短不短。 《寻找手艺2》在这些变化的基础上,也存在着诸多不变的地方。 第一个不变,体现在片中所选取的手艺身上。 续作中出现的手艺,都曾在第一部中有过亮相。 正因如此,你也可以把此片看成是对前作中所采访过的手艺人的回访。

  第二个不变,体现在片中这些传统手工艺品的销量和前景上。 毋庸置疑,《寻找手艺》是一部真诚而优秀的纪录片。 它收获了较高的观众评价,也实现了逆袭——后续被部分电视台买下播放。 口碑最盛的时候,导演一个月接受了四十多家媒体的采访,还曾接受高校的邀请去开展讲座。 但是,它对于片中这些手艺品所带来的直接影响,却显得微乎其微。

  这是一个让人心酸的现实,在《寻找手艺2》中也客观地拍下了这一切—— 还记得第一部中,在山东泗水柘沟镇做土陶的手艺人刘新文吗? 他在镜头中介绍道,柘沟镇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土陶之乡”。 最红火的时候,镇上同时有四五百人在做陶器。 但两年之前,却只剩下他一个人。

  两年过去,他的土陶也大量滞销,摆满了土陶厂的院子。 他无力改变这样的现实,只无奈地给自己起了一个绰号: 末代传人。

  做称的手艺人朱宣堂,做的称几乎可以用零误差来形容。 两年间,他生了一场重病,身体情况无法继续做称。 而他家里仅存的十来杆称,成为了他最后的作品。

  还有做斗笠的手艺人潘存家,将一生的心血放在做斗笠上。 他的手艺无可挑剔,可惜销量却相当惨淡,导致这门手艺也后继无人。 两年过去,潘存家做的斗笠越来越少,而他唯一的徒弟也中途放弃了。

  如果说上述这些手艺,只是处于“濒临灭绝”的境况。 那么接下来要说的这些手艺,可以说已经从中国灭绝了—— 在新疆的戈壁滩上,有种叫巴拉曼的古老乐器,仅用一支芦苇制作完成。 两年前,《寻找手艺》拍下了唯一还保存着这门手艺的老人胡大拜尔地。 时隔两年后,当《寻找手艺2》再次踏上这片土地,才得知老人已经因车祸去世了。 从此之后,这片戈壁滩上再也不会响起巴拉曼悠扬的声音。

  还有在云南做手工油纸伞的坎温老人,是第一部中让人印象最深刻的人物之一。 由于难度较大,老人在绷紧连接伞骨架上的线时,足足试了8次才完成。 而他所做的这种油纸伞,从头到尾都全凭手工完成,没有半点现代工业的痕迹。

  两年过去,老人也去世了, 从此之后,当地再也没有人会做这种油纸伞。

  可以看出,《寻找手艺》对于片中这些手艺人而言,所起到的直接影响并不大。 但是,它却以影像的形式为载体,让这些传统手艺在光影中永久存留了下来。 与此同时,它也体现了《寻找手艺2》的最后一个不变—— 以张景为首的主创团队不变的初心。

  在拍第一部时,张景为了筹钱,卖掉了自己在北京的一套房子。 朋友们以为他疯了,用“无可救药”的词汇来形容他。 等第一部播出后,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张景的经济却并未得到改善,依旧负债累累。 让人没想到的是,他竟然又借了50万,并开始了第二部的拍摄。

  为了不让片子变得过度商业化,他在开拍前拒绝了部分投资,只为了能够完全按照自己的想法来进行全部拍摄。 在成片出来之后,他邀请超过2000余人进行观看和评价,并不断修改。 一年半的时间里,总共修改了28稿,光是这些反馈表叠起来的厚度就相当惊人。

寻找手艺微信公众号

  但是,当他把最终制作完成的纪录片送到各个视频网站时,却又再次经历和制作第一部时一样的遭遇:通通被拒绝了。 最终,他只能把《寻找手艺2》免费传到了B站上。 而这也就基本意味着,他借来的50万又一次打了水漂。 即便如此,张景依旧坚定地表示,他会继续坚持拍这个系列的第三部和第四部。

寻找手艺微信公众号

  为什么一个四十岁的男人,放着安逸的生活不过,却要一次次地“折腾”自己? 追溯源头,其实一切只源于张景由童年经历而萌发的一个小小愿望:

我在湖南西部的一个山村里长大,随着快速城市化,很多传统技巧也流失了。我就在想,身处现代都市的我,能否把这些智慧作为影像保留下来,也有必要让孩子们知道,中国,远远不止你常看到的那些现代文明。

  在如今这个快速城市化的时代里,传承中国古老手艺的,却往往是一些不在大城市里的手艺人。 他们在经年累月的坚守中,丰富了中国传统手艺的厚度,也延续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温度。 《寻梦环游记》中说,真正的死亡不是不复存在,而是被人遗忘。 而《寻找手艺》的出现,就让那些濒临灭绝甚至已经灭绝的手艺,永远活在了每个观众的心里。 而这,便是这部纪录片所存在的最大意义。

  *本文作者:张不才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寻找手艺2》好看吗?经典观后感锦集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