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6年3月17日下午1时13分,天空下着大雨,一架飞机在南京市江宁县的岱山坠毁,机上人员无一幸免,戴笠就在这架飞机上。戴笠,原名春风,字雨农,名字中又有一个“戴”字,结果,死在了“春”天的“雨”中,一个叫“岱”山的地方,不知道这是不是命中注定。戴笠之死有很多种说法,有说是蒋介石杀了他,有说是马汉三狗急跳墙杀了他,有说是美国人杀了他,而空难一说是相对靠谱的。
好吧,同学们,我们的“谍战系列”从戴笠这位颇具传奇色彩和争议的人说起吧。
民国所有的特务中,戴笠是一个很特别的人,这个“混混”起步,中学被开除,1926年,在黄埔军校又因为贪污学校的伙食费而肄业的人,在青年阶段基本上没有可圈可点之处,然而,行走江湖不怕样样会,就怕一招鲜,戴笠又有怎样的“一招鲜”呢?
这个世界,大多不随己变。我一直在想,一个人的精神世界到底能产生多大的力量可以指导自己的行为,如果一个人极度想“出人头地”,抓住身边的每个机会,甚至创造机会去想“混的好”,会是什么样的结果?这个问题,在戴笠身上找到了答案。
因为工作原因,蒋介石时常要到黄埔军校,没有任何背景的戴笠数次在学校门口拦车,目的只有一个,“擒贼先擒王”,也可以说是直接“调主”,他要直接见蒋介石,并表忠心,表示愿意做“内线”,把黄埔军校的思潮以及“派系”情况向蒋介石汇报。第一次拦车时,戴笠被蒋介石的保镖一打,蒋介石没有任何表情,甚至连这件事都不知道。戴笠的这种行为在一些人眼中很幼稚,想发达想疯了,以当时戴笠和蒋介石的地位,这两人可谓是“一地一天”,对于蒋介石来说,表忠心的人会有很多,多到看到就烦,一权在握,手下人都是一个笑脸、一个表情,怎么轮也轮不到一个不是学生的学生来表忠心。但是年轻的戴笠不这么认为,出身在浙江江山农村的戴笠,没有任何关系和背景,十七岁考入杭州省立第一中学,两年后被学校开除,浪迹在杭州、宁波、上海等城市,戴笠认为:要想有前途,必须要找到最有权力的人,抓住一切机会表达自己的忠心,这条路虽然很遥远、很难,但是只有这样做,才能“一步登天”,戴笠在黄埔军校门口“拦车表忠心”的事情,在黄埔军校前后几届的同学中被传为“笑话”,但是戴笠不介意,依然坚持着这一行为,功夫不负有心人,几次拦车后,蒋介石知道了戴笠,戴笠进入了蒋介石的“试用期”。
其实,在进入黄埔军校之前,戴笠有过一段“风光”的日子,戴笠是1926年进的黄埔军校,在1923—1926年这三年时间里,戴笠在上海混社会,而且混的还不错,相对于黄埔军校,大上海的“十里洋场”更适合戴笠,在上海,年轻的戴笠与蒋介石有过短暂的交集,但是关系一般般,彼此都没有什么印象,不仅是蒋介石,戴笠还与叶挺、周恩来、潘汉年、李半农、戴季陶等人都有所交集,并受到他们的青睐。更重要的是,戴笠居然还和杜月笙成了“把兄弟”。杜月笙这个人在上海可谓人尽皆知,黑道大佬,而且是那种很讲规则、很有做人原则的黑道大佬,与电影《古惑仔》里的陈浩南很像,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杜月笙也不是和谁都能成为把兄弟的,本身杜月笙识人也有自己的目光,戴笠与杜月笙这样的人“情投意合”,从侧面也说明戴笠的为人。1926年,戴笠进入黄埔军校的时候,国共虽然还没有公开分裂,但因1926年3月的中山舰事件,已经有了很大裂痕。戴笠入学时,已经29岁,是在上海混过社会的人,有着丰富的江湖经历,老于世故,和一般热血的青年黄埔学生完全是两类人。勤于学习的同时,戴笠也在观察着黄埔军校这个“小社会”。
上海的“十里洋场”和黄埔军校的教育,让戴笠成为了一个能文能武的人,在学校成绩优异,同时,上海的经历又培养了戴笠“一身匪气”,这样的人如果再圆滑世故,可能他在成功的路上就只差一个平台了。
在黄埔军校学习,成绩突出却没有毕业,这是戴笠身上的第一个迷。戴笠在一次采买伙食时,私自贪污了一些公款,没想到对其不满的同学早就在暗中盯着他,核对账目后一下子把戴笠贪污伙食费的罪名坐实了。戴笠为了逃避处罚,黯然独自离开了黄埔军校。当然,这只是一个公开的说法。另一种说法是,毕业前,戴笠已经得到了蒋介石的赏识,为了以后更好的工作,蒋介石特意安排戴笠在毕业前“突然隐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