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牧歌》读后感1000字
日期:2020-04-04 23:28: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

《牧歌》读后感1000字

  《牧歌》是一本由[古罗马] 维吉尔著作理想国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6.00,页数:170,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牧歌》精选点评

  ●经典译本白话文文言搭配很好,田园牧歌。

  ●翻译范例

  ●注释太棒了。

  ●第二章:“我欲斫月桂之青柯,掇香桃之琼英,令众芳荟萃而芬馨愈烈。” 第五章:“光华烂兮,纠缦缦兮,达夫尼斯,遨游天畔。云霓周流乎足下,星辰熠耀于目前……” 有些篇章仿佛是用汉赋的写法来翻译了,有点穿越,哈哈!总体看还是很美的。

  ●先不说内容这本书用纸真糙。 还有有些欣赏不了啊。

  ●因为实在是缺少这方面知识支撑,导致真的有看天书感觉,但又像是走进了一个无敌新世界。再说译者着重提到的这种新的翻译形式散文体),更偏重对字词的精准翻译,而丢弃了诗歌灵魂东西,没有韵味,没有乐感。诗歌一定是要用被创造出来时记录的最原始语言吟唱。还有与同时代著作对比,从第一感上出发就感觉跟我国的《楚辞》《诗经》有极大共通处,似乎有可以同台争艳的样子

  ●来自两千年前的田园浪漫,需慢慢的读

  ●“曼图亚生育了我,卡拉布里亚夺去我的生命, 如今帕忒诺佩又将我收留。我曾讴歌牧场、田园和领袖。”

  ●译文全是附庸风雅的文言堆砌典型的懂得多译得认真可是全场出戏的学究版本。读了十几页那些赋一样华美的四字词语脑海里真正留住的反而是一些简朴隽永告白,如: 「我要把我的刻在树苗之上,树木生长我的爱情也随之成长。」

  ●美得有点丧心病狂……

  《牧歌》读后感(一):古代世界田园生活剪影

  “头顶花环早已滑落远处,笨重酒杯靠着磨损的把柄悬挂一旁”——绿草、小丘暮霭羔羊、花冠、美酒爱情友谊、长笛、牧歌,这就是罗马人的田园生活,不禁让我联想到了托马斯科尔那副《田园牧歌》,如此的美丽欢快,又是如此的令人向往,那些牧人欢笑歌唱,是否也是维吉尔自己乱世中所向往的呢?

  这是一部不到五万字的诗篇,对拉丁语一窍不通的我,却也能靠着优秀的翻译感受作者描绘美景,我或许没有“读懂”,但我却感受到了美,这就够了。从导言看,在这样一部田园诗中,似乎也蕴含了对爱情的渴求、对政局稳定的向往和对美好生活的留恋不同于我国一些田园诗人,维吉尔的诗中从未出现自己,而是以虚构人物对话方式展现了一幕幕乡村生活的片段,这看起来有了叙事诗的倾向,其实也不然

  他们在唱,

  他们在唱着美好动人的牧歌

  《牧歌》读后感(二):对文字使用的一段短评

  6/10 敬佩作者考证精细、注疏繁密的功力。看得出来,在遣词造句的层面上译者尽其所能想表现出汉语的典雅隽永。可是,凡事就怕过度。过于沉溺于遣词措句,想套用诗骚体进行翻译,这不是不可以,而是在翻译的准确性、可读性和优雅性上难以平衡。这版《牧歌》的翻译让我感觉有些拗口,甚至有矫枉过正之嫌。华丽词藻的使人不忍卒读,在文字上过度倾注注意力使得其背后热烈的情感的感受被挤压。 书中译者简介中提到党先生近年潜读古典作品,如党君有意继续翻译工作,衷希望在文体选择和可读性的平衡上略有斟酌。 理想国给这版的封面、排版的设计都很棒,有做丛书系列的感觉(能做一套古希腊罗马的田园-讽刺诗集也是十分造福众读者的,甚至考虑和文景配合。读者远比出版社想象的饥渴。

  (ps,求助豆友,怎么写图书短评?没摸着头脑...)

  《牧歌》读后感(三):不推荐!!!

  为写作本学期Comparative Literature课程论文,正在对比杨宪益先生和本书译者的翻译版本。粗看之下已经发现几个毒点,研究完后或会进一步展开批评:

  1. 加戏过多。同样是意译,杨宪益先生至少不会加入原文未有之信息。反观本书,辞藻堆砌,词不达意,严重的加戏过多。

  2. 翻译内容的过度中文归化。把翻译内容向中文传统,文化归化有助于读者在自己的文化语境下理解原作者的意图,但是过度的归化会导致误解。第四首里的问题尤为严重。

  I am angry!

  04/10/2019(待续)

  —————————————————————————————————————————————

  第四首中,“ Non ego Daphnin iudice te, metuam” 直译为“以你为裁判,我也不怕与达夫尼斯比较”;本书译者译作“任君裁决,我也绝不畏惧达夫尼斯的气焰”。请问,“气焰”何来?"畏惧"何来?更不用说加戏导致读者可能的误解——达夫尼斯为Theocritus虚构美少年形象,这里提到只是叙述者为了自我吹嘘外貌。请问,读者是否可能误解为达夫尼斯也跃跃欲试得试图加入这场选美大赛?

  请停止你的加戏行为!

  04/10/2019(待续)

  《牧歌》读后感(四):他曾讴歌牧场、田园和领袖

  维吉尔是传说的书写者,他将古罗马史诗从口头传统变为文学经典,他的《埃涅阿斯纪》是对罗马和罗马人的礼赞。受他的作品感召,很多原本反对奥古斯都的上层人士转而支持他的统治。

  维吉尔的《埃涅阿斯纪》中有如下段落:

  His ego nec metas rerum nec tempora pono:

  imperium sine fine dedi.

  我为他们定下无限的空间和永恒的时间:

  我赐予的,是一个无垠的帝国。

  这段话中的拉丁语短语“imperium sine fine”(无垠的帝国)后来成了罗马帝国的别称。

  《牧歌》为维吉尔带来盛名。据塔西佗记载,曾有一次,维吉尔去剧院看戏,现场演员背出了《牧歌》中的诗句,这一刻,全体观众从座位上起立,以示对维吉尔的崇敬。

  “曼图亚生育了我,卡拉布里亚夺去我的生命, 如今帕忒诺佩又将我收留。我曾讴歌牧场、田园和领袖。”相传,这是维吉尔为自己撰写的墓志铭。他见证并塑造了罗马文学的黄金时代,留下一部属于所有时代的田园牧歌。

  《牧歌》读后感(五):“安乐闲逸,拜神灵所赐”

  公元前1世纪,罗马政局动荡,群雄争霸,民不聊生,维吉尔的《牧歌》由此而生,它既是旧时代的挽歌,也是新时代的赞歌。

  诗歌篇幅不长,翻译却是个难活,阅读更是考验能力,要知道历史,也要有想象力。

  借着导言、注脚、稀薄的自我意识,隔岸眺望吧。

  全书由十首短诗组成,回环相扣。

  第一首,显然具有自传色彩。战后,当权者为安置退伍士兵强征公民土地。两个牧人,一个失去土地流浪他方,一个保留田产安然享受(维吉尔)。在此诗中诗人借迪蒂卢斯之口向为他斡旋的朋友波利奥表达谢意,同时也暗赞了屋大维。

  我注意到的是维吉尔所说

——[6]安乐闲逸,拜神灵所赐。——[40]无人为我解除奴隶的桎梏,无处可以参拜显圣的神灵。——[27]自由,虽姗姗来迟,仍肯眷顾萎靡的懒汉。刀剪之下,但见须发半,纷纷飘落。然而她肯眷顾于我并惠然莅临,即便经历了漫长的岁月,直至阿玛吕丽丝(乡村美女)当做主,加拉忒娅(“权力”的象征)离我而去。

  原本,我们就天然地拥有天地间的自由,是权力集中者为一己私利夺去了我们的幸福,若我足够幸运或者命中长寿,才有可能重获自由。

  第二首是单相思者的忧愁吟唱。歌者是一个穷苦牧人,揣度所爱慕的美少年无视“我”、鄙视“我”的原因,是钱财稀少、相貌丑陋?“我”幻想和他的没好生活,住山林间,动物与音乐相伴,用鲜花装点美人。但终归是无尽的失望,虽然欲望的萌生是自然产物,可“我”不能得到。这让人想起《诗经》里许多首描写爱情的《风》,万物生长,爱情乃发生。

美少年,切勿以容色自矜,素白的女贞花纷纷凋谢,青碧的越橘果正堪采撷!

  少年人是春天枝头上的花,观者欲采,我亦渴望。

  诗经: 摽有梅,其实七兮。求我庶士,迨其吉兮。 摽有梅,其实三兮。求我庶士,迨其今兮。 摽有梅,顷筐塈之, 求我庶士,迨其谓之。

凶猛的母狮追逐狼,狼追赶羊,淘气的山羊追寻开花的苜蓿,柯吕东追求阿列克西斯。世间众生都为自身的欲望所引诱。

  但这似乎比我们的诗更多了些直白和残酷。

  第三首,是牧人歌者的对唱比赛,挑衅、下战书、讲定战利品、邀请裁判人,开始对歌,一人一句,山上风光无限,心内知识充盈,多么雅致的放牧生活。当然,并非真正的牧人,而是诗人的譬喻及对田园生活的憧憬。

我们坐在柔软的草地上,田野返青,林木发芽,正是一年好光景。唱吧,达摩埃塔;而你,麦纳尔喀斯,要接着唱出下句。你们必须轮番对唱,因为司歌女神喜欢对唱的歌曲。

  第四首是预言一个孩子的诞生,一个太平盛世的到来,不过与其说是预言,不如说是祈盼,然而诗人谨慎,世人却是自负,以为我们都是轮回中新一代的黄金人类。但诗人也有过誉之嫌,也许他也成为既得利益集团的一员。

昔日的余孽依旧残存,唆使狂徒浮槎泛海,教人筑坚壁以封锁都邑,掘地为壕堑。而我,唯愿漫长人生的暮年可得以延续,并有充沛的精力赞颂圣君的鸿业。

  我想任何一个统治者都经不起这样的期待。

  第五首是两个牧歌诗人以诗会友,共同悼念牧歌始祖达夫尼斯,对达夫尼斯的感谢和立誓,即是承袭者对前辈和牧歌本身的宣言和情感。

达夫尼斯,是你教人以亚美尼亚的猛虎驾车,在酒神之舞中领舞,并且用柔嫩的绿叶包裹刚硬的戈矛。如同藤蔓之于枝柯,葡萄之于藤蔓,牡牛之于畜群,禾稼之于良田,你已将自身的荣耀全部赐予众人。当我们向仙女庄严宣誓,或者清理田土,祓除秽恶,都将为你举行隆重的祭典。一如野猪喜居山岭,游鱼眷爱溪流,又似蜂蝶采食花蜜,蜩蝉啜饮朝露,你的勋绩、英名和美誉将永世长存。年复一年,农夫们将为你立誓,就像对巴库斯和刻瑞斯发愿一般;而你,也要求他们谨守诺言。

  第六首是对古希腊传统神话故事的回顾,也许对于维吉尔来说即是对历史的追溯。

我亟欲讴歌王业与武功,钦图斯之神乃耳提面命:迪蒂卢斯,牧人要把羊儿养得膘肥体壮,但吟诗却应该轻声细语。

  相对于第四首的展望,我更喜欢这里的回首。只有铭记来时的路,我们才可能避免迷失得太过深重。而我认为维吉尔,这伟大的诗人必然如此,才能成为照亮无数人的明灯。

  第七首同第三首,是牧人—诗人的赛歌,他们是来自世外桃源“阿卡迪亚”的青年,他们对自己的才华充满信心,一唱一和,虽有胜负之分,却都是对山野生活和奥林匹斯山众神们的盛赞。

  第八首与第二首相应,是牧人所唱的爱情之歌,前半段是牧人达蒙悲叹失去的爱情,曾经的爱人嫁给别人,痛苦得想纵身大海;后半段是牧人阿尔菲希波用咒语召唤离开的浪子。

  第九首与第一首同样是对惨遭强占良田厄运的控诉与悲叹,麦纳尔喀斯是维吉尔,他借诗歌保留自己的土地,也为所有人用诗句分忧。军人的政治强权和诗人的绵薄力量,谁更伟大!

  最后一首,是诗人“伽鲁斯”的失恋之曲,也是“达夫尼斯”的诗歌献词,对世外桃源“阿卡迪亚”的向往、寻找,是对现实残酷争战的反抗。

  阅读异国古老经典是困难的,像雾中看花,水中捞月,美则美矣,但不真确,似乎看到了,然而却看不清楚细部,原因是对文化的陌生和历史的“无知”,传承是费神劳力的,绝不是简单地追求一种心理按摩、震惊效果。所以,细细读,慢慢想吧。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牧歌》读后感1000字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