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理想国》影评摘抄
日期:2020-03-27 22:51:06 来源:文章吧 阅读:

《理想国》影评摘抄

  《理想国》是一部由谭惠贞 / 麦皞年 / 朱健安 / 陈志昇执导,吴绮莉 / 林祖辉 / 骆振伟主演的一部剧情 / 科幻类型电影,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观众影评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理想国》影评(一):苟延残喘

  其实如果我是编剧

  丈夫孩子退回去的时候妻子看着窗外,其实已经可以跳下去。

  之后的分享会上的妻子是丈夫租借回来的产品,可以说话,也可以吃饭(有镜头

  可以植入记忆或者消费者意愿,所以丈夫要妻子死得解脱,就植入让妻子放下一切向前看的意识

  最后一幕sales说是有新产品优惠客户,这时妻子才意识到自己已经死了,或者有了之前用产品的记忆知道自己现在是产品。

  出门买菜分享的bug没考虑哈哈哈。

  这样会不会精彩一点。

  《理想国》影评(二):梗概

  1、机器人小孩:对于失孩庭的意义

  2、vr虚拟女友

  3、虚假新闻

  4、乐极太平山:老龄化人道毁灭,老龄人口清除计划

  5、人鬼情未了

  6、虚拟美容:视觉触觉;有美丽的女友却永远不能接触

  7、失忆水:痛苦的记忆,是保留还是舍弃

  8、机器人:机器人三原则悖论

  9、ai版世纪佳缘

  10、人肉搜索

  11、喝快乐水,活在虚假的世界全民嗑药?

  12、循环时空的恋

  13、音乐监狱

  《理想国》影评(三):这剧隐藏港毒?

  有一集那男的跟平台里的女的约会,他说他是:“作为殖民背景长大的英国绅士” 我不知道他是英国籍还是怎么回事 故事环境背景不是未来吗?那男主意思在未来香港又属于英国了? 所以导演寓意真的很居心叵测 或者如果男主是英籍华侨应该交代清楚是吧

  希望香港导演好好拍戏 好好讲故事 不要掺杂政治好吗

  香港是中国的,台湾也是,一点也不能少!阿中万岁!11集片尾彩蛋

  《理想国》影评(四):理想国:生于焦虑,亡于虚幻

  理想,是人进取的主要动力之一。理想国,是人群的一种理想,或者说一种奢望

  历史上有许多形形色色的理想国流传,最知名大概要数柏拉图的乌托邦。

  至于这部剧,虽然叫《理想国》,其实却处处都体现人们当下的焦虑。

  教育婚姻恋爱、养老、房价社交障碍、网络暴力、新闻虚假、人权自由。。。

  剧中每一集所反映问题,都是当下香港人最焦虑的所在所谓的理想国,看似通过虚拟科技提供了解决办法,然而其实所有理想都是虚幻,都逃不过欺骗

  其实,剧中点题的地方有好几处,比如第三集《后美好时代》中,AI用自我毁灭来保存真相,她选择人类,并对对方说“虽然我是虚假的,但我追求真实。”

  然而,人类最后对已化作虚无的她,却给出“对不起,我或者是真实的,但我追求的是美好的生活,即使是假的”作为回应。

  有人说《理想国》像《黑》,或者说是港版的《黑镜》。

  从题材上来说,两者无疑是相似的,都是假定在一个未来时代,一些高科技如何将人类生活推向一个更大的黑洞。但《理想国》其实远没有《黑镜》大气和魔幻。

  如果说《黑镜》是描绘着整个人类的飞跃,那么《理想国》只描述了一个香港的焦虑,虽然也有玫瑰水、遗忘针这种可以涉及人类的假想科技,但整个剧集的所有描绘依旧比较贴地,贴近港人所思所想的现在。

  如果说,两者还有什么相似的话,那也许莫过于对人性的不信任了。不像很多人工智能电影,最后都是暗黑的(比如《机械姬》、《普罗米修斯》之类的),AI最后反杀人类,《理想国》中,数次在AI身上表现美好人性,而人才是最不值得相信的那一个。

  我想这足以体现出,如今的这些创作者有多么绝望。

  第五集和第十二集是两个异类,不知第十二集没给美好结局,是否是为了风格的统一,但还好可以让整个剧集的调性没有那么灰暗。

  如果说理想国会亡于虚幻,那理想大概就会亡于欺骗。

  而最可怕的莫过于“太多故事都是自欺”。

  《理想国》影评(五):理想国---脆弱的希望,从现在开始

  故事的开篇是母亲坐在沙发上面无表情地看着电视,孩子坐在一旁客厅的餐桌上写作业,愤怒一点点升起,扔下笔走进了厨房,坠楼而死。

  因为极度的痛苦,夫妇二人前往互助小组(丈夫觉得理辅导和互助小组是因为太痛苦而不得不做,也许在这个程度上,他并未从中获得帮助),得知了有一个科技公司可以制造出仿真人孩子,拥有基本生活能力,可以吃饭、聊天、做运动,反应和脾气也可以做到99%的相似。

  丈夫在看到妻子极度的痛苦后(每日昏昏沉沉没有生气),即使租赁成本非常高昂(购买一个机器的价格可以在香港购买半个单元,科技公司有租赁业务),还是将孩子租回来一周。租赁的目的是为了完成妻子想要和孩子完成的清单(科技公司的人介绍自己公司的目的时为了给那些突然遭遇亲人离世的人一个机会能够说未说完的话做未做完的事情)以及希望妻子能够从因为自己的缘故使得孩子自杀的负罪感中解脱。

  当与孩子相处一周后要送回去的时候,母亲在临别时刻询问孩子那个晚上在厨房到底发生了什么?孩子回答想去厨房拿开心果吃(在后面剧情中揭露孩子是不喜欢吃开心果的),站在椅子上不小心失足跌落。孩子醒来时躺在床上,父亲说这是个噩梦。可以推测这个记忆是丈夫给加入的。在这第一周的相处中母亲也并没有因为孩子说要吃开心果或者孩子主动要做习题并拼写对了之前不会的单词而发觉这不是之前的孩子了。(觉得这里母亲还是沉浸在自己的想象中,希望和孩子有这些经历,其实孩子真实是什么样的并不重要)

  送别孩子后,母亲还是想要与孩子相处,丈夫为了让妻子意识到这并不是真实他们的孩子,给第二次租赁的孩子加入了更顺从的脾气,妻子也因为与孩子接触中的习惯和回忆而认识到与之前孩子的差别。妻子甚至因为孩子没有一段他最喜爱的玩具的记忆而带出门(机器孩子的禁忌,机器孩子还处在试验状态)。但是记忆中的乐园却再也找不到了。一开始我觉得是一个象征,用客观事实来让母亲承认孩子已经离开,用现实中找不到乐园来告诉她再也找不回和孩子的回忆了。但也许可能是母亲的记忆发生了错乱,也许她并不记得这个孩子最喜欢的玩具到底是在哪里得到的了。

  这对夫妇的肖像是比较俗套却可以在很多家庭中或多或少地看到:母亲应该是一个专职家庭主妇(机器孩子带回来的白天她在看电视,和孩子在家度过了一周);丈夫应该是工作比较忙,除了孩子死亡,参加互助小组、将孩子带回来、送回去等重要时刻外从来没有出现;当机器孩子第一次到家里的时候,说让爸爸陪他玩,他也是说自己没空,妈妈会陪。

  孩子死亡当晚:母亲在旁搁静音看电视(不想打扰儿子做作业)。

  警察问起自杀孩子的近况:母亲说开心的时候开心,不开心的时候不开心。要是不努力学习,以后怎么会有好工作。

  回顾一次母亲指导孩子作业:expectation,问ex后面是什么?答不出便说你有用脑子在思考嘛?你是我儿子嘛?不要用铅笔,用原子笔。孩子因为不知道怎么拼写,写下了Gundam。母亲责备地问为什么却能记得Gundam。孩子反抗道:放假的时候只有我有这么多作业,从早写到晚,不停。

  不知道这里Gundam是否对应的是Seed系列,人类具有了更高的基因工程水平,能够在孩子出生前便选择喜爱的头发颜色,虹膜颜色等等,还能够识别这个孩子的特长等创造出更优秀的新人类。在初中观看时我并没有理解种子的象征之意,而是沉浸在没有一个最好的社会秩序能够建立起来的无奈中,因为功能上更优越的新人类,更有效的社会秩序并不能创造一个更有意义、光明有希望的社会。(整个社会秩序一直到听到Naval Ravikant和Joe Rogen的访谈以及Jordan Peterson的书籍中才让我意识到了一个更自治,脆弱但是充满可能性的世界的方向)

  这里联想到购买一个可以自由编码情绪和习惯的孩子需要花很多钱似乎就在说培养一个完美的孩子要花很多很多的代价,而这完美的符合别人要求的孩子却没有记忆,而人的意识和人格是因为过去的经历和记忆塑造的。符合别人要求和自我独立意识是不可共存的。

  这里刻画的是比较典型的传动中国母亲的印象,丧偶式地承担了所有家庭工作和抚养孩子的工作甚至时是孩子死亡的双倍谴责。觉得学习是工作和好生活的保障,但是自己却没有身体力行,当要求孩子不停学习的时候,自己却在一旁看电视,觉得只要没有声音就算不是打扰了。也许这种言语和行为的不一致是无法让孩子理解为何要学习并且获得一些理由去学习的。

  孩子天性就喜欢玩耍,也因为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够记得不同的英文单词,是一种学习的方式。但母亲完全按照大众最熟知的道路来要求孩子,做习题本,不停歇地努力,用高压(人身攻击、威胁)强迫孩子与孩子本身是充满了好奇心和兴趣导向的探索有很大的矛盾。但是可能想探索的是自杀的倾向到底是什么?母亲在询问机器儿子那天到底发生什么的时候,问到是否是生自己的气?

  母亲在参加互助小组的时候说丧失孩子如同内心有一个大洞,要去填满。希望能够陪他读中学,读大学,到结婚的时刻。这些都是传统大众生活中最重要的时刻。然后与机器孩子完成的清单却是包饺子,看电视,玩拼图,煮饭,玩机器人,影相留念一系列生活中平凡不过却才是生活的真谛。

  正在看《人生十二法则》第二条,觉得与这个故事非常契合:

  “待己如助人,这意味着你需要选择对自己真正有好处的事物,即使这些事物不一定是你想要的或是令你快乐的。

  给孩子们糖果可以让他快乐,但这不代表你只需要给他吃糖就可以了。“快乐”和“好”绝不是同义词。你需要让孩子学会刷牙,或者让孩子在天冷的时候穿上他们不爱穿的羽绒服。你需要培养孩子具备道德感、责任心、自我觉察的能力和互惠互利的品质,这样他长大了才能照顾自己和他人。既然如此,你凭什么认为自己做不到这些就是可以接受的?

  你需要放眼未来,想想看如果你真正照顾自己,未来的生活会是什么样的?我应该选择怎样的职业生涯,才能变成一个有价值和有益于社会的人?当我在有时间和精力的时候,应该如何改善我的健康,拓展我的学识,强健我的体魄?你需要先知道自己在哪里,才能规划好之后的路线;你需要先知道自己是谁,才能平衡好自身的优缺点;你需要先知道自己想去哪里,才能控制生活的混乱程度,重建秩序,让世间充满希望带来的神圣力量。“

  最后的最后,想着如何突然告别这个世界,会意识到想做的事情此刻便开始,真诚面对自己和他人,便可以随时随地面对混乱也没有那么多遗憾。

  《理想国》影评(六):纯粹地从剧情简短说说每个故事观后感

  (尽量做到不剧透)

  1. 《苟延残喘》 要接受现实,机器人模仿得再像都替代不了真人。

  2. 《爱的替身》故事不错,叫人不要沉醉在虚拟中,那个眼镜我也想要一个哈哈。(小吃店妹子也不错啊,被当成替身好可怜)

  3. 《后美好时代》 虚拟的人追求真实,真实的人追求哪怕是虚假的美好生活。里面有个角色说“虚拟的世界更快乐,为什么要最求追求真实?”一下子答不上来,但如果是我的话,还是会拼命追求真实。

  4. 《极乐太平山》 不是很懂,搞那么多为的是消灭老龄人口?为什么不在老龄人角度多想办法呢?

  5. 《春日里的温妮莎》 不是很喜欢男主角的造型,不过就是有点催泪,其余没什么特别的。

  6. 《1.2米的距离》 和《后美好时代》有点像,不过侧重于人与人之间的相处,所以我还是一样觉得要追求真实。

  7. 《千针百孔》 打了针就可以忘记烦恼?但真实发生过的事就是发生过,逃避解决不了问题。

  8. 《机械人三原则》 看到最后才恍然大悟,警察最后说了一句“不讲原则的就是人类”挺耐人寻味的。

  9. 《BFGF》 男主角演得很尴尬,但那个本来就是很尴尬的角色,所以他成功了。里面的约会指南貌似挺有用。

  10. 《坚尼地公审》 网络暴力真的很可怕,特别结合近期因肺炎而在网络上求助的人的遭遇。在网络世界里我们能看到的往往不是事实的全部,很多事情都是反转再反转,不要轻易一边倒。

  11. 《没有悲伤的世界》 太直接了,但是有好像不知道想表达什么?(主要是探讨你是喜欢吃屎味的雪糕还是雪糕味的屎这个问题?)

  12. 《裂缝》 好像没有刻意想要表达什么,不过故事情节是最好的一个,美中不足的事看完之后搞不懂为什么要用这个题目。

  13. 《声音监狱》 最终想要消灭对社会没贡献的人,和《极乐太平山》有点像,从头到尾只有黄秋生露面,影帝级演技。

  个人评分从高到低:《裂缝》《机械人三原则》《爱的替身》《坚尼地公审》《后美好时代》《苟延残喘》《声音监狱》《1.2米的距离》《春日里的温妮莎》 《BFGF》《千针百孔》《极乐太平山》《没有悲伤的世界》

  最后我想推荐一下自己新开的的公众号酱爆碎碎念,偶尔发一下自己对港剧、粤语歌或者平时身边生活的感想。刚开始写,可能水平不高,但还是希望大家多多关注,我相信自己能越写越好!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理想国》影评摘抄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