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喋血战士》是一部由Dave Wilson执导,范·迪塞尔主演的一部剧情 / 动作 / 奇幻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所谓叫看片知时节。哪怕排除特殊时期原因,看完这表面气势汹汹但是实则寡淡无味的片子,也知道是电影院的淡季三月了。
●剧情薄弱,打戏很好,现在人们要求太高了,总觉得剧情得特牛逼才能凸现观看者的B格,但是有的片子的重点就不是剧情复杂,让你看着打架爽就行了,天天看烧脑的你也受不了,需要爽片来调和一下。
●作为一个没有漫画情话的观众实在对这个剧情走向很不解,反派不像反派,好人不像好人。哈丁公司的设定也挺凑合 但是特效还是挺不错
●好莱坞的科幻动作片已经到了接近饱和的地步,各种奇思妙想已经被实现的太多,偶尔才会有一部稍为独特一点的科幻片被打造出来。这一部电影评分有点低,可能是大家都腻了。但是我觉得篡改记忆按剧本怂恿迪塞尔借刀杀人那一段挺有意思,加上动作还行,可以当一部爽片看看了。要把超级英雄玩的好,电影上现在只有漫威玩得出新花样...
●电影《喋血战士》整体上故事相对老套前半段通过很多闪回镜头来交代前因后果有点用力过度,后半段起死回生后变身超级战士开挂的动作戏和特效观感还不错,文戏全靠范迪塞尔撑着贯穿全片但表情单一没有多大突破,所以这片只能沦为缺乏创新精神和故事内核的好莱坞无脑科幻片了。
●这个血液牛逼啊!
●感觉特效和动作戏花费不菲,但极其平庸的故事剧本和拍摄手法使得这样一部超级英雄电影极其无聊乏味。
《喋血战士》观后感(一):把特效全拿走,电影会自动消失
又是在“抖音”先热起来的科幻类型,同样也是一部看“预告”就足够的电影,一开始还以为人物的设定和《机械战警》的“墨菲警探”如出一辙,随着剧情的推进当时的本以为被彻底摧毁,而且随着故事越来越接近尾声越发感觉这不就是一部“人工智能”危机的拟人化版本,那种俗套的感觉就像一开始本还想如果人死了能够获得这样的重生倒是愿意试试而最后才发现那是一种生不如死般折磨的难受,试想一下,永远被强行活在仇恨中并且完全被别人操纵利用的人生,要么就毁灭它要么就被它毁灭。科技现代感算是很饱满了,只不过一味的在特效上下功夫而忽视故事的层次感丰满度,确实感觉这个导演是个爱搞发明却不喜欢写作文的精神小伙。最后八个字概括本片:内核太弱,妹子不错!QJ
《喋血战士》观后感(二):擊碎沈悶疫情的的爽快之作《血衛》
影院好读版
又是一部馮迪索主演的電影,又是一樣的鐵漢形象,又是關於背叛,又是關於復仇,然而《血衛》劇情雖沒有太大的亮點,在實際執行上卻令人眼前一亮,可以說是一部紮紮實實而且知道自己極限的爽快科幻動作電影,雖然沒有提出全新概念,卻懂得用心的經營每一個動作場面還有情節轉折,同時用最少的演員製造出最大的張力。
想想看有一天你在做菜的時候被刀割到,走路的時候腳踝扭到,甚至出門時被酒駕的混蛋撞到,本來可能終身殘疾,再起不能,結果這一切不再會是惱人的問題,科技可以進入你體內,修復你身上毀壞的一切,讓你更加完整,甚至讓你比原本更好,你會有興趣嗎?
本片主角大兵雷就是在一場嚴重意外之後,以奈米機器人取代了自己的血液,於是雖然他沒有得到刀槍不入的能力,卻可以讓整個所有刀槍造成的傷害通通復原,身經百戰的軍人加上高速修復的奈米機器人,全新的戰爭機器於焉誕生,他身處名為「RST」的高科技公司,與其他因高科技而得以「重生」的傷兵待在一起,然而他忘記了自己是誰,忘記自己怎麼來的,也忘記自己要做什麼。
直到他在夢裡想起想起那一切,空虛被滿腔怒火給填滿,他逃脫高科技公司,踏上復仇之路,誓要將當初虐殺自己妻子然後殺死自己的恐怖分子碎屍萬段。
然而一切卻並非表面上這麼簡單。
雖然是基於漫畫改編,然而從角色外觀到情節設計,《血衛》並沒有過於強烈的漫畫味,其反而更加接近《第九禁區》、《成人世界》、《極樂世界》的「未來就是現在」風格,走更加樸素的工業風,這恐怕也是歐美漫畫之所以可以在電影方面特別吃香的原因,平易近人的改編讓非漫畫迷也能夠輕鬆接軌,當然這也歸功於其原作所隸屬的,作為相較DC、漫威年輕許多的勇士漫畫,在角色設計上比較沒有那麼多歷史包袱,規模較小角色較少也比較可以進行縝密的規劃以及擁有較高的創作自由度。
《血衛》最爽快的莫過於馮迪索魁武的身形,健美的肌肉,搭配拳拳到肉的音效處理還有視覺特效,從一連串驚險刺激的隧道混戰、街頭追逐、高樓亂鬥,透過連續的短鏡頭我們感受到蝴蝶般輕盈的速度,透過慢動作特寫我們感受到蜜蜂般入骨的力道。因為電影很棒的執行,所以觀影的體驗非常良好,比預告片精采了將近一百倍,尤其IMAX版的音效與視效更是讓人看的血脈噴張,精神抖擻,導演戴夫威爾森延續了在《愛X死X機器人》裡〈桑妮的優勢〉的良好表現,讓本片的動作場面沒有最爽快只有更爽快。
同時本片也延續著〈桑妮的優勢〉有別於一些科幻電影喜歡做燒腦的情節設定或複雜的世界設定,《血衛》雖然充滿大量似曾相似的科技概念,比如賽柏格、生物科技、外骨骼、奈米機器人、無人機、記憶控制、等等……卻不致艱澀而難以理解,反而整合的非常好,一句話簡單總結,透過奈米機器人主角雷可以入侵所有連網電子設備,而在一個高度網路化的世界,沒有什麼比這樣的能力更為強大。
更別說他還是人類時,就已經萬夫莫敵。
有時候好的決定可以是去做簡單的事而放棄複雜的事。而要壓抑炫技的渴望而去思考「怎麼做對電影最好」並不容易,《血衛》的整個故事可以用一種更燒腦的方式來敘事,以求製造更高的懸疑性,然而導演最終決定以順時序來描述整個故事,使得我們可以更專注在精采的電影當下,去享受裡頭純粹的暴力場面還有黑色幽默,以及馮迪索雖無突破卻令人安心的表演,我特別要表揚艾莎·岡薩雷(Eiza González)電影把她拍的非常好,結合光影與迷霧,無論是在水中打拳或者是穿上她個人專屬的裝備,以及面帶微笑的噴灑毒氣然後一邊步行,都帶著致命的魅力,而每個科幻故事時常都會有的資訊天才也被拉蒙尼·莫里斯(Lamorne Morris)演的相當逗趣,使得本片在嚴肅的科技控制以及復仇的氛圍外,多了許多讓人鬆一口氣的幽默。
非常聰明的是《血衛》非常有節制的不用到太多的場景,這就節省了不少的成本。
究竟是人主宰科技,還是科技主宰人?這是《血衛》電影裡另一個不算新穎但經典的科技議題,新科技帶來新生,讓看不見的人重獲光明,被炸斷腿的人健步如飛,而本該長眠的人可以被重新喚起……然而對於付不起代價的人,或許只是另一種奴隸制的復辟,只要你無法付清新科技的費用,你賴以為生的器官可能就被一鍵關掉,《血衛》裡的重生者們無一不是新科技的受惠者,然而他們同時也被困在新科技的牢籠裡頭,科技本來是要解除人類不自由的處境,卻反而帶來了更多的不自由,他們甚至比不上在同一家公司工作的普通人們,因為這些普通人若不爽則可隨時走人,然而這些人卻沒有辦法想走就走,因為只要他們持續忠誠,他們的身體就可以維持比一般人更高等的機能,而一旦離開,他們就什麼都不是。
「我之所以問妳的意見,只是為了表達尊重,妳根本沒有選擇。」
另一方面數位科技的先進,除了在電影方面製造出媲美實景的影像,同樣也可以運用在人腦的記憶中,植入的夢境可以像遊戲編輯器一樣想怎麼編輯就怎麼編輯,並透過人體的即時反應進行微調,以求更加煽情或者更加寫實,我們的夢有可能不再是我們自己的夢,而是另一個位高權重的有力人士之夢,為了他們的需求,一次又一次的微調,我們最私密的一切將成為最公開且可修改的資訊,攤開在眾人的眼前,我們最私密的情緒將成為最有力且可操弄的動力。如果說修改歷史就可以掌控政治,那進一步的掌握身體的歷史就可以用更微觀的方式來更全面的掌握政治,一次又一次的,清空人用來定位自身的記憶,再一次又一次的為了某些目的注入量身打造的記憶,而知情者只能看著這一切一再的發生。
「我們有機會說不,但他卻完全沒有!」
到那個時候,已與科技密不可分的我們又該如何從中獲得片刻的喘息?
如果說二十一世紀有什麼特別,那就在於在這個世紀超人類主義不再只是理論性的,科技越來越先進,環境越來越惡劣,人類植入機械來克服外在世界的變化,修復不那麼美好的生活,只是預算與時間問題。有生之年,這些科技奢侈品會變成必需品,當世界高度機械化,能夠編寫程式碼的人就是遠古時代能與神溝通,呼風換雨的神巫,而人或者拒絕機械化成為猿猴或者接受機械化成為奴隸。
然而,科技也許可以掌控身體,但最終駕馭身體的還是心靈,傷會痊癒,疤會留下,每一個傷疤都有一個不可取代的故事,那些故事造成了我們正在書寫的故事,
卻不一定要讓我們依照其來寫未來的故事,作為能夠後設思考的人,我們終會有可以選擇的瞬間,做出選擇並非假象,而只是總是相當的困難,因為為了要脫離自己原本的故事,我們可能得付出巨大的代價,但這正是自由之所以珍貴的原因。
「你選擇成為士兵,因為你天生是戰爭機器,而我只是讓你更好!。」
「你不知道我想要什麼!」
「人們總說他們想要自由,其實他們更想要舒服的籠子。」
「這是我的人生!我自己決定!」
「然後就像之前一樣掛掉?」
在高科技外殼下,《血衛》探討的並非人類自由意志的有無,而是人類是否渴望自由意志更勝於舒服的生活。在不久的未來,或許這會是一個困難的決定,是要受人控制做一個高能的奴隸,還是掙脫控制做一個低能的人類,《血衛》的答案很清楚,比起那自我吐嘈的的像另一場「模擬」一樣的夢幻結局,在結局前的捨身一擊雖然稱不上聰明,但卻以強烈的鐵漢風格說明了其「士可殺不可辱」的戰士精神,以素樸但可敬的方式製造了劇情的高潮。
總而言之《血衛》絕對是近期電影裡少數可以搥碎沈悶疫情的的爽快之作,不論是喜歡唐老大那一套演出方式或者受艾莎·岡薩雷的致命吸引力給感召,又或者是想看些些科幻片或動作片的觀眾,亦或是只想翹起腿放輕鬆享受毫無冷場的暴力套餐,本片都是相當超值的選擇。
《喋血战士》观后感(三):【C+影评】喋血战士:不可击败的Alpha Male?大块头难有大智慧
出演《拯救大兵瑞恩》后方才成名的范·迪塞尔,似乎对同质化严重的B级动作片有着格外的喜好:在《速度与激情4》之前近十年的时间里,转型动作明星的范柴油从《星际传奇》跳到《巴比伦纪元》,又从《速度与激情》跳到了《极限特工》。
他没有找到自己的约翰·麦克莱恩,却把出演的每个光头肌肉男都变成了范柴油。
谁能想到史蒂文·斯皮尔伯格的点拨,竟然成了范柴油同志20年来的最好的表演。
如果说接拍《神勇奶爸》还受到了当时的风气影响——同期道恩·强森拍了《牙仙》(似乎每个肌肉男星都要尬演一回保姆)——推掉了挣钱的IP续集《速度与激情2》和《极限特工2》,就暴露出了他在选片上的短视。
当范柴油终于凭借《速激》系列横扫地球之时,他也终于发现了自己把大好时光浪费在B级片的两大后果:
一是表演。多年来(投机取巧)的动作经验,让他的演技只停留在了输出靠吼的水准。人缘再好,也没有人真的会这样的“性格演员”买单;
二是片约。没有演技,何来好戏?每个IP的持有方都想挖出自己的小罗伯特·唐尼,也都想避免自家的好角色被范柴油这种大老粗生生地演成自己。
年复一年地喊“I am Groot”,或许给了范柴油能在超英电影时代里掺上一脚的幻想。吃过《星际传奇》《极限特工》的回头草之后,范柴油IP储备的下一个目标瞄上了勇士漫画和《喋血战士》。但如前所述,雷迪克、山德·凯奇、唐老大和这次被强行改名的雷·加里森,都不过是同一个在B级片里哑着嗓子大吼的光头莽汉而已。
【概览】
勇士漫画的改编之路,说上三天三夜也说不完(其中很大一部分涉及到一家万恶的中国公司,DMG)。尽管有着“第三大漫画宇宙”的名头,勇士漫画的鼎盛时期已经过去近三十年了:90年代初,勇士漫画的销量尚能跟漫威DC一争高下,但早就不可同日而语。
作为勇士漫画头牌的《喋血战士》,自然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当时流行文化的影响。死而复生踏上复仇之路的反英雄形象,在8090年代的B级片市场上有着不小的比重:漫画改编的《惩罚者》《乌鸦》,保罗·范霍文的《机械战警》都出现在同一时期,而在尚格·云顿的《再造战士》上映数月之后,“喋血战士”首次亮相了。
显而易见地,开创自己的“漫威式”电影宇宙,依然是勇士漫画的意愿(和DMG遗愿)。但旗下角色的分崩离析——喋血战士在索尼,先驱勇士在派拉蒙——又为之蒙上了不确定性。
但遗憾的是,这一版的《喋血战士》似乎并没有在之前失败的诸多超级英雄电影中学到任何经验。这样一个改造人的形象,应该和金刚狼一样,在故事中探讨何为人性,又如何在没有人性中寻找人性,并最终找到(至少短期的)新方向。
然而,捉襟见肘的经费——4500万美元,还不够一部标准超级英雄电影的零头——让电影不得不把有限的精力放在了“更有噱头”的内容上。
尽管某些创作者依然可以大有所为——《死侍》也仅有5800万美元的预算——但《喋血战士》并没有这样的好运气。
部分原因是创作团队在改编上太过套路,甚至回到了《夜魔侠》和《恶灵骑士》的古早时代;
而另一个主要原因,则是范柴油。作为一个典型的完全人wannabe,他的银幕形象一定是个雷打不动的道德楷模和人肉终结者。而一个完全人,对于一部电影来说是致命短板。
【制作】
由于成本所限,《喋血战士》的创作团队显得格外青涩, 这也使得电影在许多层面上都过于依赖已经成熟(且过时)的模板。作为导演戴夫·威尔森的处女作,《喋血战士》在部分镜头上无愧于他视效总监的身份。但和《爱,死亡和机器人》中的《桑尼的优势》类似,这些亮点不足以撑起整部电影,更缺乏与情节/主题深层次的关联。
当然,这也并不完全是他的错。电影的动作设计就已经乏善可陈,没有从查德·史塔赫斯基(《疾速特攻》)那里学到一分半点:既没有设计美感(或许是由于范柴油的笨拙身手),也没有镜头美感。
甚至在片末的重头戏中,CG化的范柴油和敌人的对抗,就像是渲染没完成的卡通一样难以入目。
而杰夫·瓦德洛和埃里克·海瑟尔写就的剧本更是沉闷乏味——更不用提后期重写重配的台词——多到泛滥的解释性台词极其考验耐性,生怕观众入场时没带脑子。简直不敢令人相信,后者曾经写出过《降临》的本子。
需要承认的是,《喋血战士》的概念实在是再老不过了。就范柴油而言,无非是从名义上的超人类变成了真正的超级士兵;就主题而言,无非是对90年代“威龙系”动作片(《宇宙威龙》《铁甲威龙》)的再利用。但这并不意味着电影就只能在这些框框里打转,就可以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剧情,和清晰的故事线索。
《喋血战士》中,明明有着《明日边缘》式的无限轮回,《金刚狼》、《机械战警》式的人工失忆战神,甚至还有《记忆碎片》式的记忆迷局和《记忆碎片》的盖·皮尔斯。但这些素材,全部都已最平庸的方式被浪费掉了。
取而代之的,是范柴油最喜欢的“团建”式动作片;《速激》里玩不够,《极限特工3》玩不够,未来的范柴油新片,哪怕初设是多么的独行侠,也要继续玩下去。
【表现】
身为好莱坞最富知名度的演员之一,范柴油对观众的吸引力也很可能被高估了。从《最后的女巫猎人》到《星际传奇3》,证明了观众并非真的想看范柴油,而是想看在热闹非常的动作大片里,担当人形背景板的范柴油。
归根结底,范柴油在角色演绎上的乏味单调,也注定了他只适合在超级大片中狂拽酷炫。他太过于喜欢扮演不可击败的Alpha Male,身材和道德感都(自认)无懈可击,不允许角色存在弱点,这也自然就使其缺乏同理心,无法让观众真正投入。
对Ex Machina的过分喜好,让他的角色显得格外无趣(这也正是《速激》不断用家长里短为其增加人味的原因)。要知道,电影的主角并非不能对反派有碾压优势——蝙蝠侠/终结者,甚至是一拳超人都是成功的例子——但他们在叙事中不能是没有弱点的。
当主角不会受到真正的威胁,永远处于不败之地时,陷于危险之中的就只能是主角的身边人;而非直接威胁的冲击力,自然远不如直接威胁。
反观同样大块头的道恩·强森,在演绎角色时并不忌讳性格/甚至生理缺点,这些缺点才让他的角色更像是个活生生的人,也更招观众喜欢。进而,也能带的动和撑得起更多的新项目。
而演技更是范柴油至今迈不过去的坎——作为头号杂鱼,托比·坎贝尔短短几分钟的戏份都要远比范柴油在片中的任何表演要有趣——比如袭自《碟中谍3》的开场审讯,汤姆·克鲁斯与菲利普·塞默·霍夫曼的死亡倒数极具可信度和观赏性,而范柴油就只会大吼和瞪眼:爱人在自己眼前被害,对他一丁点的冲击力都没有。仅此一点,就顺手坐实了汤姆·克鲁斯的影帝级地位。
这段长达10多分钟的开场,至少应该奠定角色的基调:他是个什么样的人?有着什么样的亲密关系?有什么样的性格特点?而范柴油木讷的表演没有达成任何目的,只是让观众更加迷惑。
在连带作用下,love interest的以旧换新也显得太过儿戏:艾莎·冈萨雷斯的确靓,但前一秒后一秒还想让观众支持主角为妻报仇,这一刻却盯着美女出浴大啖口水,脑回路是不是太过清奇了一点?
这背后虽然有编剧的锅——而编剧甚至把锅甩给了“戏中戏”的编剧——但范柴油几十年如一日的套路,显然完全无法诠释这一角色的深度——一个没有了过去,也不知如何面对未来的悲剧性人物——《机械战警》、《X战警》时代金刚狼的珠玉在前,他甚至连抄袭都做不好。第三幕本来应该感动/震撼的场景,也因为他的糟糕演技而显得可笑。
【总结】
4200万美元的投资摆在那里,《喋血战士》的制作倒也并不算太差,如果没有疫情影响,回本压力也不会特别的高——至少全球票房还能在首周末上坑回不少。但这样一部糟糕的大杂烩电影,也想开启电影宇宙的话,片方还不如抱着玩票的心态才更加健康。
事实上,如果这是一部终结者电影的话,反而还会更有意思:一个人类被改造成终结者原型机,在天网操纵下大杀特杀,过了2/3才发现都是《沙耶之歌》式的VR幻觉,从而加入反抗军捣毁控制中心并自我毁灭/解放——这也是《终结者2018》在转投漫威金窟的克里斯蒂安·贝尔插手之前的大概方向。
由于《喋血战士》有国内片商——取代了DMG的博纳——的投资,在市场恢复的前提下,电影有不小的可能性会登陆内地市场回血。且不论届时是否已有数字版本流行,对暴力戏份的删节(从内地版海报可见一斑),势必会进一步降低电影的吸引力。
《喋血战士》观后感(四):说到超级英雄,你不该忽视它
中国总票房排名第十,影史票房排名第四,肆虐了一个月,《复仇者联盟3》的票房最终定格在这样一个历史高位上。
然而相比复联3的票房纪录,作为超英迷,另外一个消息却更让人在意:
由DMG印纪传媒与索尼影业合作出品的漫改电影《喋血战士》公布了新一批加盟演员:《极盗车神》中的神偷小姐姐艾莎·冈萨雷斯,文艺、商业两手抓的迈克尔·辛,以及英伦帅哥山姆·修汉,当然还有早已确定担当主演的光头型男范·迪塞尔。
与卡司旗鼓相当的,是本片的幕后主创。
制片尼尔·莫瑞兹,《速度与激情》系列的操盘手;导演戴夫·威尔森,《死侍》的制片之一;编剧我们就更熟悉了,因《降临》获得奥斯卡最佳编剧提名的埃里克·海瑟尔。
从演员、剧本到导演,包括其他幕后人员,都参与过《钢铁侠3》、《速度与激情》、《海扁王》、《降临》、《睡魔》等好莱坞A级商业片。
之所以在意它,是因为《喋血战士》将成为首个完全由中国公司运营、开发、制作的超级英雄漫画宇宙电影。
这样一个好莱坞顶级卡司组合,再加上背后的DMG印纪,自然会让我这个超英迷对《喋血战士》乃至其后的勇士宇宙有所期待:或许,我们也将成功打造全球影迷喜欢的超英电影,一扫过去“中美合作”的阴影?
01
勇士宇宙,美漫三巨头之一
提起超级英雄,很多人首先想到的都是漫威旗下的钢铁侠、蜘蛛侠,或是DC的超人、蝙蝠侠,但对美漫有所了解的应该都知道,在这两个英雄宇宙之外,美漫还有第三个巨头——勇士宇宙。
而《喋血战士》,就是勇士宇宙中最受欢迎的英雄之一,也是第一个搬上大银幕的勇士超英。
勇士漫画成立于1989年,它这个80后虽然不如DC、漫威“老资格”,但凭借更贴近当代年轻人的价值观,麾下的超级英雄很快就赢得了市场。
90年代初,勇士漫画销量超过8500万本,从DC、漫威手中抢下了12%的市场份额,甚至一度在全美漫画销量榜前十中独占七席。
漫威市场份额30%,DC市场份额16%
勇士旗下的超级英雄最独特之处在于他们的反英雄属性。
大家传统印象中的英雄大多是嫉恶如仇,惩恶扬善,他们都是充满正义、勇气的伟光正形象,最典型的就是DC漫画中的超人,或是“能力越大责任越大”的蜘蛛侠。
在他们身上,几乎找不到一个缺点,他们是完人,同时也是“假”人。
而勇士的超英则更多是“反英雄”的形象,他们并不正能量,也不伟光正,性格可能很懦弱、很普通、很疯癫,与传统英雄决然不同。
他们就像是现实世界中的你我,价值观并非绝对的非黑即白,很多时候都有灰色地带的存在,他们具有正常人所有的自私面或是弱点,可能会犯错,也可能会怂,但也正是这种真实的形象,才挖掘出了英雄的人性面,让我们更加印象深刻。
就像《喋血战士》,讲述的就是一个“没有拯救世界”的故事。
喋血战士原本是一个受了重伤的士兵,意外被黑科技改造成杀人机器,拥有了控制所有电子设备的超能力,他用肢体接触来读取信息和下载最新科技,并飞速上传到自己的大脑。
然而,改造他的人却抹去了他的记忆,为了找回自己的过去并向这些人复仇,喋血战士独自与庞大的邪恶势力和警方展开斗争。
没有飞天遁地的超能力,也没有太多炫酷的激光灯,更没有什么责任和大义,说白了,这就是一个关于报仇的故事。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关于自我救赎的故事才是最触动人的,我们能在这些人物身上感受到生活的真实和残酷,看到有血有肉的情感。
在超级英雄已经冲出银河系的世界上,我们也需要喋血战士这样守护自我的反英雄。
还有《幻影博士》,我最喜欢的勇士漫画人物。
神奇女侠、黑寡妇、红女巫、小丑女……这几年来,超英的世界里不再是只有男性超级英雄刷脸,越来越多的女超级英雄摆脱性感花瓶的定位,也开始拯救世界了。
而勇士旗下的幻影博士,在这些女性超级英雄中依然是很独特的一个。
幻影博士是个能看见鬼魂的超自然研究员,她通过和死人的灵魂对话,来为这些枉死的人伸张正义,与此同时,她还在不断地寻找已逝丈夫的灵魂。
与其他女性超级英雄不同的是,幻影博士更接地气,无论是神奇女侠也好、红女巫也罢,她们被关注、被赞扬的更多是吊炸天的战斗力、拯救世界的大爱。
而幻影博士和他们相比,超能力可能不值一提,但她却拥有着寻找丈夫的一份小情,这使她的故事更有一份普世的重量。
从这两个漫画人物可以看出,反英雄是勇士宇宙超级英雄的独特之处。
02
中国造超英电影——
国际认可的中国电影人
除了喋血战士、幻影博士,勇士麾下还有包括超时空战神、先驱勇士、夜影侠、忍者K等2000多个超级英雄角色,从数量上来说,勇士宇宙排在各大超英宇宙的首位。
而勇士宇宙的超英还有一个特点,那就是除了美国籍和“外星籍”,勇士的超英更多是来自四大洲五大洋的兄弟姐妹,例如先驱勇士的领袖原田丰,就是一个日本人。
勇士宇宙多种族、多文化、全球化的特点,也给了DMG印纪一个机会,跳出超英电影的类型固化,以自身全球化运营的优势将全新的英雄宇宙IP推向世界。
看惯了好莱坞大片的人应该对DMG印纪有点印象,在2013年,它的logo就出现在《钢铁侠3》的片头,除了与漫威联合出品《钢铁侠3》,DMG印纪还出品了《环形使者》、《超验骇客》、《极盗者》等一系列好莱坞商业大片。
实际上,从这些电影就可以看出,DMG印纪是一个很“全球化”的团队,它可以完全启用好莱坞的演员和幕后主创,也可以将中国元素与电影进行恰当融合,并获得中美两大市场认可。
这是DMG印纪最独特的地方,拥有丰富的好莱坞商业片研发、制作经验,让它比其他中国影视公司更懂如何操作好莱坞模式、团队。
与此同时,基于对中国电影市场的熟悉,也让它比好莱坞更懂如何正确适应中国市场。
其实除了DMG印纪,近年来也有很多中国资本“勇闯好莱坞”,但成功?远远算不上。
把好莱坞巨星和中国人气明星捏在一起尬演,配上一个大IP怪物,在中国最著名的地标建筑上来一场特效轰炸——duang!“大制作”就这么诞生了!
这样的合拍片我们看了太多,顶着史上最强“中美合拍”光环的《长城》,更是一场“文化灾难”。
这些失败的案例,都是“关上门”为国人量身打造中国式订制大片,而不是“走出去”创作一部好莱坞式商业电影。
DMG印纪全流程操盘的《钢铁侠3》、《环形使者》、《超验骇客》,从口碑来看,至少“全球化”的第一步——走出去,已经顺利完成了。
而第二步——交流,DMG印纪也在稳扎稳打中初见成效。
除了与索尼合作的《喋血战士》,DMG印纪还敲定了和CBS、CW合作推出超级全网剧《幻影博士》,启动“勇士宇宙”电影、全网剧的双线开发运营。
“勇士宇宙”也将成为第一个中美两大市场同步开发的IP。
去年的《战狼2》,不仅创下中国票房记录,更杀入了全球票房TOP100,这也是前一百中唯一的非好莱坞出品电影。
《战狼2》的票房成绩不仅让人重新审视中国电影市场的容量,更让人看到了超越北美市场的可能性。
中国电影市场现在就像是一块美味的蛋糕,人人都想来分一杯羹。
漫威是行动最快的抢滩者,它在今年已经陆续推出了两个中国超级英雄,而DMG印纪也计划面向全球市场推出《喋血战士》、《先驱勇士》等超级英雄电影,点燃全球影迷激情。
其实我们对于好莱坞超英大片的追捧,从来不是剧情有多深刻,或是他们砸了多少钱,而是如何把每一分钱用在刀刃上,也就是所谓的产业化。
如何让人物有趣、如何让特效精彩、如何让剧情跌宕,这些才是真正应该去学习的地方。
对勇士IP的期待和对DMG印纪的关注也正是来自于此,资本进入好莱坞何其简单,但要从好莱坞身上学到如何合理地运用资本、如何高效地进行创作、如何完成商业大片的制作,这才是最重要的。
而在《喋血战士》身上,我们确实看到了中国电影人走出去、创作出全球化的超英类型片、提升电影工业能力的可能性。这也是对它充满期待的最大原因。
-FIN -
《喋血战士》观后感(五):这部反复重生的超级英雄《喋血战士》!是否能开启新的勇士宇宙
喋血战士,也叫血卫,你们知不知道,这部电影其实也是一部超级英雄电影?!
或许大家知道漫威,知道DC,不过《喋血战士》是出自勇士漫画,这个号称第三大漫画宇宙,早已淡出大众视线几十年了。
而喋血战士就是勇士漫画的顶梁柱,所以被拿来改编成了电影也不意外,是的,勇士漫画也想在电影界开辟自己的勇士电影宇宙。
但就在当下超级英雄电影红到熟透的市场下,其他新来的超级英雄作品想挤出一点点空间,那就真的得看硬实力了。
目前,《喋血战士》在烂番茄形成审美隔离,专业烂番茄指数只有可怜的31%,但大众爆米花达到78%。
而在严格的metascore上,专业和用户评分都不高,一个只有44分(满分100),一个只有5.3分(满分10)。最平民的IMDB也只有5.7。
更倒霉的是,在疫情的影响下,对全球电影市场打击巨大,目前大片几乎全部撤档延期,剩下的这部《喋血战士》不尴不尬正好上映,再加上影片本身质量一般,导致首周北美票房只有可怜的377.5万美元,只排在新片票房第二。
而排在第一是叫《我仍然相信》的小成本电影,票房400万美元。
《喋血战士》虽然成本只有5000万,对于一部超英大片来说不高,但就目前的票房,《喋血战士》想要顺利打开勇士宇宙,应该是非常困难的事情了,除非在之后,比如在中国上映能掀起一股大的观影热潮,然后带动海外票房收益。
先说观感,在超英电影中一直说着“I AM GROOT”的范迪塞尔,终于任性自己做了超英电影的主角。
每位超级英雄都有一个背后的故事,喋血战士也不例外,他死而复生,他为复仇而崛起,他又为解放自己选择不受摆布。
这似乎和很多超级英雄的路数一样,如果说这是每位漫画超级英雄身世是不能改变的DNA,那么如何在电影剧情中让人焕然一新,就成为《喋血战士》脱颖而出的关键。
哎...可惜呀,漫威和DC这十多年拍了这么多电影,已经足够交出一份超英类型的经验考卷了,但《喋血战士》却用了一个就连现在漫威DC都抛弃的1.0套路模板。
《喋血战士》的故事大概是这样的,范迪塞尔饰演的军人雷,在战场中阵亡被改造成了喋血战士,之后被研发RST组织利用,一次次在雷脑子里植入复仇计划,被懵圈的雷在组织的圈套中展开复仇,直到一切真相大白之后,雷想要重新做自己。
放心这里聊的都是预告片给到的内容,并没有暴雷剧透。
但我想要说的是,这预告片内容基本也就是电影的大部分情节了,没错这部电影更多的驱动力,是放在雷如何一次次在复仇中,展现自己的高科技肌肉身体,还有高格动作打戏。
除了这些,其余的文戏都乏善可陈,就拿电影前面三分之一来说,这又是被预告片毁掉的电影前半小时,和《隐形人》的遭遇一样。
如果看过预告片的观众,一定会知道雷是被利用被套路了,等待雷的命运,是如何打破迷局,重获自由。
雷在开头苏醒后,影片放了很长的篇幅,让我们跟随RST组织老大视角,听他兴奋的介绍着植入雷身上起死回生的高科技。
这种解释性的对白和场景,在几十年前科幻片就已经不用了,到现在观众什么高科技没见过呢,其实想要介绍雷身上的科技含量,可以打碎在影片的其他关键场景中,以用来加强影片的节奏。
比如影片在动作戏上,已经很好展示出了雷身上的复原科技,所以又何必在前面用刀划一下雷的手去解释,然后弱化后面动作戏雷复原的戏剧张力。
还有影片前面铺垫,用了过多时间向观众展示雷和组织人员相关的互动,其中还有一段戏,是雷在欣赏女主KT在泳池水底打拳,然后两人在那不尴不尬聊了对之后剧情没有任何发展的对话,这...
关于《喋血战士》的剧情结构,我们拿《美国队长》作对比好了,并不是说《美队1》有多杰出,但对于两位主角来说,基本人物在整部电影转变不大,而且都是类似于启动了重生机制,变成了超级英雄。
但《美队1》我认为史蒂夫人物更完整的原因在于,影片在前面用了很大的篇幅,去构造了变成英雄前落寞的史蒂夫,让观众了解瘦小,参不了军,常被人欺负的史蒂夫,他始终有着一颗想要捍卫正义的心,从而能让观众对主角更有共情张力。
而《喋血战士》我们几乎看不到雷的前半生,就算前面交代的也是假的,关于雷的人设,基本靠着范迪塞尔后面和RST老大对话时,吼出来的那几句解释性台词,这样难免让人没法对主角建立很好的共鸣纽带。
关于范迪塞尔的演技,有点不客气的说,基本他的实力最高峰就停留在《拯救大兵瑞恩》的时候,这么说起来范迪塞尔还是史蒂芬斯皮尔伯格当时挖掘出来的演员,之后他靠着《速度与激情》火了起来。
《喋血战士》的编剧之一,是曾经改编过《降临》的埃里克.海瑟尔,原本《喋血战士》的重复轮回复仇模式,还是能玩出很多新花样,但编剧们却用了一个最直接简单安全的叙事方式。
回想起有些相似设定的《源代码》,《明日边缘》,《记忆碎片》等等,就能对比出《喋血战士》的平庸,可惜浪费了一个这么好的设定。
看到这很多人会说娱乐爽片,文戏剧情什么的不重要,但现实情况就是,一个又一个的例子告诉我们,没有故事核心的依托,哪怕你在文戏剧本上再下一点功夫,商业娱乐爽片的提升都不会只有一点点。
我们回顾所有好的爆米花娱乐大片,没有一部是对文戏和人物的塑造轻视的,到头来我们记住的这些电影的关键,还是里面一个个鲜活的人物,而不是重复模板复刻出来的硬汉形象。
最后再聊聊动作戏,在范迪塞尔演艺生涯主打的类型片中,他在动作戏份上更显得游刃有余,不管是秀肌肉的打斗,还是持枪对战,或是人机对战,飙车戏等等,都能让人看得很过瘾。
在预算不高的情况下,影片刻意把场景空间缩小,用了不同的元素去增加动作戏份的可看度。
片中也尝试加入了一些幽默元素,效果虽然没有达到自然融合,但也算是增加了影片更多出彩的地方,尤其是拉蒙尼.莫里斯饰演的黑客,可以算是电影角色中的点睛之笔了,比起其他模板化的脸谱角色,拉蒙尼.莫里斯轻松诙谐的人设让人印象深刻。
只可惜这个黑客人物出现的时间太晚,不然还能拉起电影不少分数。
当然,如果你只想用影片刺激一下眼球,片中的打戏还是能让燃一燃的。
我甚至觉得我虽然说了那么多影片的不足,到说不定到时在国内上映,大众会很喜欢,因为作为特效出身的导演,片中的特效,光影,动作设计的结合,有几场戏还是很爽的!
不过影片要在国内上映,估计还得等一段时间了,毕竟现在疫情还没彻底结束。